我國行政組織化程度比較低。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強調要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是行政組織法定化的具體表現,這恰恰是現行法律體系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沒有行政組織法做支撐,全面履行政府職能難以實現。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長王敬波認為,我國的行政管理向來重實體輕程序,忽視程序是普遍現象。所以,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這兩個立法任務非常有針對性。
置身在“快文化”的氛圍中,就像“身在廬山”的觀者,看不清本來面目,再加上對發(fā)展的饑渴和崇拜,人們對“快”常常表現出非理性的色彩。只琢磨快的速度,不考慮快的結果;只琢磨跟風趕潮,不考慮是福是禍。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首席專家劉奇認為,在“生存”不成問題的今天,再不惜一切的求快,只會徒增社會病,降低幸福感。
官員代表國家聲譽、政府形象,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命運。這是官民的最大區(qū)別。如果一部分官員違反法律,胡作非為,這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造成的危害,遠比一般公民的違法行為要大得多。
——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張永桃認為,“治官”要比“治民”重要得多。
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干什么?為誰干事?就是要有一個負責任和受法律約束的國家,給人民一個韁繩,讓人民控制住政府,使政府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官僚機構自身服務。
——中央編譯局世界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認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有兩個向度,即國家能力和民主法治,二者缺一不可。
法律規(guī)定無論怎么細,總不可能窮盡千變萬化的實際生活。因此,政府在執(zhí)法的時候,總要按具體情況在法定的范圍內進行合理處理。什么情況這樣處理合適,什么情況下那樣處理更合適,這就需要有一個裁量基準的東西。
——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應松年認為,要按不同事實、情節(jié)、危害程度、主觀過錯等分別處理,操作起來才比較公正。
在行政性壟斷問題突出的基礎產業(yè)和服務業(yè)領域,放進去一兩個大的競爭者,以形成有效競爭。比如,鐵路改革,要拿出幾個區(qū)域或大的項目,讓外部投資者,包括地方政府和民營投資者去組建新的鐵路公司。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這樣可以提高投資效率,也可以增加投資,使改革紅利作用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