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雯
張勝主動放下副縣長職位和仕途前程,平調(diào)到冷清衙門,擁抱“桃源”意象和故紙堆生活,為當下進退失據(jù)的官場喚回一點“古意”,也仿佛為困擾于底線問題的官員掘出一條自持自守的“生路”。一千多年前的人和事,在一千多年后,依然做成官宦生活的底色:《桃源何處》有點穿越劇意味。
在陶淵明時代,士子出處進退乃取決于心性所向,本身并不具有獨立的意義。陶氏棄官不做,自得于田園,有文人心性作底子。歷代文人之傾心于陶淵明者,史不絕書,他們看重的恐怕也是這一點。鐘嶸奉陶氏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至蘇軾,“獨好”陶詩,評其曰“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薄寻褱Y明抬舉到至高地步!“五四”以后,余音猶在,京派文人如朱光潛先生,對陶淵明也是推崇備至。文人心性,高于官場仕進,陶淵明成為此中標識,張勝形象的意義,也主要在刻畫這個傳統(tǒng)。
需要質(zhì)疑的便是這個傳統(tǒng)。
陶氏出任彭澤縣令,政績?nèi)绾?,我不太清楚,日子難過,如入樊籠,那是他自己表白的。張勝任職清河縣副縣長,遭遇相似的困境,小說對此有明白交代。自古迄今,只要想認真做官,就沒有好做的官;自古迄今,如果說官場黑暗,那么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套用一句流行語,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間世界,任誰也走不出,逃不脫。如此而言,陶彭澤之棄官,張勝之調(diào)職,真正的意義在哪里呢?
我把陶淵明看成一位圓融、圓通、圓滑的文人。虛構(gòu)“桃源”,退守南山,為人乎?為己乎?潔身自好,明哲保身,這與其說是人生的智慧,不如說成處世之圓滑。圓滑者為己,——棄官的陶氏,與他所鄙棄的官場中人,其實沒有實質(zhì)性區(qū)別。對照孔夫子所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實行者,陶氏與之懸隔霄壤??梢哉f,陶淵明為文人開了一個壞頭,不足為法的。
再看看這個靠臆想構(gòu)筑的“桃源”世界。它把堅硬的現(xiàn)實矛盾磨去棱角,在遠離塵寰的高處幻化出一片海市蜃樓,做成精神的安樂窩,也釋放著陶氏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處存放的政治熱情。一個靠精神的自足、自得解決問題的方案,除了滿足精神自娛,不會真正解決任何問題。陶淵明為千古文人筑了一個大夢。夢縈“桃源”,文人得意時可以自標高格,失意則自求安慰,左右逢源,自身身架子不倒,得失都不耽誤。這就是陶淵明的“貢獻”了。
我不懷疑陶淵明的真誠,就像我不懷疑張勝的真誠一樣。真誠的文人的價值,不能靠文人自身來界說;反過來,官場的底線在哪里,則要靠官場自身來說明。千年以來的陶淵明熱,模糊了這兩個問題的界限,此所以有“張勝”之“穿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