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看大型辭書的釋義問題

      2014-03-03 07:34:09羅小如
      關鍵詞:大詞典墓志中華書局

      羅小如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南京 210097)

      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數(shù)量較多,時代明確,語料比較可靠,是中古時期重要的出土文獻,在歷史、考古、文學、文獻、語言文字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由于對石刻文獻利用不足,一些大型辭書在詞語的訓釋方面存在義項疏漏或誤釋現(xiàn)象。筆者在研究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不少詞語值得探討,本文選擇其中六條進行考辨。

      (一)潛形 潛跡

      北魏《司馬悅墓志》:“如何遭命,迫然潛形。卜窆有期,兆宅嶺山?!薄?〕

      “潛形”《漢語大詞典》釋為“隱藏形跡”〔2〕?!端抉R悅墓志》中“迫然潛形”之“潛形”不是指字面義“隱藏形跡”,而是表示“死亡”的意思,是表人死亡的委婉語,是其本義的引申義,多見于墓志或祭悼文辭類語體。這一義項在后世石刻材料中不乏用例,如《唐代墓志匯編·大唐故士賈君之墓志銘》:“汪汪玉貌,沉質(zhì)幽房,濟濟紅顏,潛形穸堂。”〔3〕又如《藝文類聚》卷三十四魏《曹仲雍哀辭》:“哀綿綿之弱子,早背世而潛形?!薄?〕又卷三十八晉潘岳《為諸婦祭庾新婦文》:“潛形幽櫬,寧神舊宇。室虛風生,床塵帷舉。”〔4〕《全隋文》卷二十八鄭辨志《宣州稽亭山妙顯寺碑銘》:“禪師跡紹四衣,神逾八極,雖潛形邱壑,而譽徹神都,匿相巖阿,而名傳上國?!薄?〕

      佛典中也常用“潛形”表示死亡義,如唐法藏集《華嚴經(jīng)傳記》卷第二:“周氏滅齊,二教淪沒,乃潛形世壤。衣以暫衰三升之布,頭绖麻帶,如喪考妣?!薄?〕元祥邁撰《辯偽錄》卷五元如意長老《圣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三皇揜質(zhì)皆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薄?〕鐵舟德濟《閻浮集》:“息妄求真誰捏怪,潛形幽谷死即休?!薄?〕《漢語大詞典》當補收此義。

      “潛跡”義同“潛形”,也有死亡義。如北魏《元繼妃石婉墓志》:“堂潛玉跡,室隱金聲。唯聞琴絕,但見遺經(jīng)?!薄?〕“潛玉跡”即表人死亡的委婉說法,可縮略為“潛跡”。如《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唐故呂處士墓志銘并序》:“祖景,父珍,并早炫松筠,雅符止□,浮仲蔚之高節(jié),浪叔虞之遁情,潛跡銷形,怡然終老?!薄?〕又《隋故開府儀同三司楊君墓志銘并序》:“君乃潛跡丘壑,偃息衡皋,□諱于□□□卒歲。”〔9〕《漢語大詞典》釋“潛跡”為“匿跡”〔2〕,未收表示人死亡義,當補。

      “潛形”、“潛跡”作為表示人死亡的委婉語,關鍵在于語素“潛”所表示的意義。“潛”有“隱藏”義,《說文·水部》:“潛,一曰藏也。”〔10〕《廣雅·釋詁四》:“潛,隱也?!薄?1〕《文選·揚雄〈劇秦美新〉》:“甘露嘉醴,景曜浸潭之瑞潛。”李善注:“潛,藏也?!薄?2〕又引申為埋葬義,《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槐江之山)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焙萝残泄{疏:“后稷所潛,即謂所葬也,葬之言藏也”〔13〕。故“潛形”、“潛跡”有“埋葬形體”的意思,即表示人死亡義?!稘h語大字典》收“潛”的埋葬義,《漢語大詞典》“潛”字條未收,當補。

      (二)短祚

      西晉《王浚妻華芳墓志》:“伊余屯亶,仍多斯殃。二婦短祚,前念未忘。”〔14〕

      北魏《元誕業(yè)墓志》:“方將論道槐棘,受任臺衡。屬明皇短祚,牝雞將□。”〔15〕

      《漢語大詞典》“短祚”條釋義為“謂皇帝在位年限很短”〔16〕,釋義沒有問題,這是表皇帝去世義的委婉說法,如《元誕業(yè)墓志》“屬明皇短祚”即表示此義。但“短祚”一詞并非只用于皇帝,用于一般人時意指“人壽命短”。如《王浚妻華芳墓志》中,“斯殃”和“短祚”上下文對照,“短祚”即表壽命短義。

      此義在后世石刻材料中也有用例,如《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上柱國贊皇縣開國子李公墓志銘并序》:“屬群□并起,哲人□□,短祚迫于寇讎,遺文沉于亂代”〔9〕。唐《崔眾甫墓志》:“不幸短祚,稚齒而歿?!雹偬啤洞捭嫫尥醴酱竽怪尽罚骸氨?周慎安乎苦節(jié),謙約終于短祚,天與善人何如哉!”②

      傳世文獻中亦有用例,如《全三國文》卷四十八嵇康《養(yǎng)生論》:“饕淫所階,百疾所附。味之者口爽,服之者短祚?!薄?7〕《藝文類聚》卷三十七晉陸機《吳貞獻處士陸君誄》:“人皆年長,君獨短祚。谷則同朝,游矣先暮。”〔4〕“年長”、“短祚”相對為文,語義相反。《全唐詩補編·全唐詩續(xù)拾·無世次下》:“潛拯濟,莫彰露,本覓長生卻短祚?!薄?8〕《中文大辭典》釋義為“謂帝位年限不久也”〔19〕,釋義亦不完整。

      (三)納贄

      西晉《臨辟雍碑》:“彭濮肅慎,織皮卞服之夷,楛矢石砮齒革大龜之獻,莫不和會王庭,屈膝納贄?!薄?4〕

      《漢語大詞典》“納贄”條釋義為“初次拜見長者時饋贈禮物”,所引書證為漢王逸《九思·守志》:“謁玄黃兮納贄,崇忠貞兮彌堅?!鼻迤阉升g《聊齋志異·胡氏》:“秀才自言胡氏,遂納贄館之?!薄?0〕

      “初次拜見長者時饋贈禮物”義用于“莫不和會王庭,屈膝納贄”中不妥?!凹{贄”一詞專門用于國家之間的禮儀活動,指少數(shù)民族國家或臣屬國朝見大國時向大國進貢禮物。“莫不和會王庭,屈膝納贄”指的是少數(shù)民族使者都會聚在王庭,帶著他們的珍寶物品前來進貢朝拜。后世傳世文獻中也有用例,如《新唐書·突厥下》:“其后閱一二歲,使者納贄,帝以阿史那懷道女為交河公主妻之?!薄?1〕《明史》卷四十志十六《地理一》:“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jù)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shù)。”〔22〕《漢語大詞典》未收此義,當補。

      此外,《漢語大詞典》似有隨文釋義之嫌,乃是一種語境義。所引書證“謁玄黃兮納贄”的意思是指拜見天帝時饋贈禮物?!凹{贄”就是贈送禮物的意思。在《聊齋志異·胡氏》中,為了使句意顯明,我們補出例句的上文:“直隸有巨家,欲延師。忽一秀才,踵門自薦。主人延入。詞語開爽,遂相知悅。”上下文意是:直隸有一大戶人家,想聘請家塾教師。忽然有一天來了一位秀才,上門自薦……秀才說他姓胡,主人付給他聘金,留他住下?!凹{贄館之”朱其鎧等注:“付給胡秀才聘金,留他住了下來?!薄?3〕此例中,接受禮物的人是訪問者胡秀才,而被訪者是饋贈禮物的人,饋贈者和被贈者正好與《九思》例中相反。因此,《漢語大詞典》釋義不當,釋義缺乏概括性。

      “納贄”在唐代石刻文獻中亦有用例,如唐《南監(jiān)軍使銀青光祿大夫行內(nèi)常侍賜紫金魚袋吳德墉妻天水郡趙夫人墓志銘》:“以其禮有移天之制,爰及初笄,遂納贄問名,歸于濮陽公吳氏?!薄?〕此例中,“納贄問名”是訂婚的禮儀,“納贄”指訂婚時給女方饋贈聘禮。相似的用例,如清吳大廷《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卷一:“李恕皆丁憂;自遼來京為其仲兄文澤仲子華堂諄切求婚,遂納贄焉?!薄?4〕

      此義在傳世文獻中也有用例,如《宋書·志第十·樂二》:“禮樂具,宴嘉賓。眉壽祚圣皇,景福惟日新。群后戾止,有來雍雍。獻酬納贄,崇此禮容。”〔25〕“獻酬”、“納贄”同義連用,意指皇帝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壽誕,群臣共慶,送上賀禮?!吨熳诱Z類》卷一百一十三《朱子十·訓門人一》:“大雅謁先生于鉛山觀音寺,納贄拜謁。先生問所學,大雅因質(zhì)所見?!薄?6〕這里“納贄拜謁”是指學生拜謁老師時饋贈禮物,是古代的一種拜師禮儀。

      以上這些例子中,“納贄”都是指在不同的語境中贈送禮物,故“納贄”有二義:(1)饋贈禮物;(2)特指古代少數(shù)民族國家或臣屬國朝見大國時向大國進貢禮物。

      (四)機發(fā)

      北魏《石門銘》云:“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領□□□□□師□□人,共成其事。三德巧思機發(fā),精解冥會。雖元凱之梁河,德衡之損躡,未足偶其奇?!薄?〕

      北魏《元崇業(yè)墓志》云:“君三光降而為靈,六氣結(jié)而成烈。秀若高桐,峻似孤岳,藻韻清遙,談論機發(fā)?!薄?7〕

      根據(jù)碑文,《石門銘》指的是皇帝下詔派遣賈三德率軍開通荒廢阻塞的舊路,賈三德憑借眾人的力量和自己的聰明才智,完成了修路任務?!叭虑伤紮C發(fā)”意為賈三德思維敏捷、機智聰明?!扒伤肌?、“機發(fā)”同義連用。《元崇業(yè)墓志》中的“談論機發(fā)”指元崇業(yè)言談機敏。

      “機發(fā)”表示聰悟、機巧義,在佛教文獻中常見。例如:梁寶亮等集《大般涅盤經(jīng)集解》卷第五十四:“晨朝者,眾生機發(fā)開悟之謂也。赴彼之感,出四禪之穴也。”〔28〕“機發(fā)”與“開悟”近義連用。梁慧皎撰《高僧傳》卷第八《釋智林》:“不言檀越機發(fā)無緒,獨創(chuàng)方外,非意此音猥來入耳,且欣且慰,實無以況?!薄?9〕①唐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七:“而性好老莊,早達經(jīng)史,又善太一之能,并解孫吳之術。是以才藝有功,文武清播,仍欲披榛問隱蓽門圭竇,而虛懷機發(fā)體悟真權。年二十五啟敕出家?!薄?0〕

      《漢語大詞典》“機發(fā)”條收三個義項:1.謂以機關制動。2.謂以弩機發(fā)射。3.比喻迅捷。前兩個義項均為“機發(fā)”的字面意,第三義項為引申義,并舉唯一書證《世說新語·品藻》“林公談何如嵇公”劉孝標注引《支遁傳》:“遁神悟機發(fā),風期所得,自然超邁也?!薄?0〕第三義“比喻迅捷”,可商。

      書證中“遁神悟機發(fā)”意為支遁聰悟、機巧,“神悟”、“機發(fā)”同義連用?!把附荨?,《漢語大詞典》釋義為“迅速敏捷”,主要指速度,似乎與聰悟、機巧義不同?!稘h語大詞典》大概是認為“機發(fā)”的“機”指“迅速”義,“發(fā)”指“敏捷”義,復合詞“機發(fā)”即表示迅速敏捷?!稘h語大詞典》單字“機”下有“比喻迅疾”義,書證為:《淮南子·精神訓》:“名實不入,機發(fā)于踵?!备哒T注:“機,喻疾也?!薄?1〕義項三正是來源于此。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木部》“機”字條:“機之用主于發(fā),故凡主發(fā)者皆謂之機?!薄?2〕而“機發(fā)于踵”陶方琦云:“《列子》《釋文》引許注:‘機發(fā)不旋踵。’”〔33〕因此,《淮南子》中“機發(fā)”的字面意思是“謂以機關制動”,而高誘的注釋只是說明“機”的語境義,所以把“機”比喻成“疾也”,即迅疾。因此《漢語大詞典》把復音詞“機發(fā)”釋為“比喻迅捷”,未妥。

      “機發(fā)”表示聰悟、機巧義時,“機”有靈巧、機巧義?!读凶印ぶ倌崞罚骸按蠓虿宦匌R魯之多機乎?……”張湛注:“機,巧也。多巧能之人”〔34〕?!鞍l(fā)”有啟發(fā)、闡明義。《廣雅·釋詁四》:“發(fā),明也?!薄?1〕《論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薄?5〕“機發(fā)”是同義連文構成的復音詞。

      (五)竸(競)進

      北魏《元龍墓志》:“復以荊蠻蠢動,將毀王略。輟彼飛軨,統(tǒng)茲戎馬。以龍驤將軍秉麾南伐。又以義陽尚阻,南師竸進,勝負未形,先鳴莫在?!薄?〕

      北魏《元天穆墓志》:“數(shù)鐘九六,國步未康,北狄孔熾,西戎方強。旗鼓竸進,烽候相望。秦隴幽沒,趙魏丘荒?!薄?5〕

      “竸”同“競”。以上二例石刻中,“竸進”均表示并進、一起行進義?!对埬怪尽分幸庵改戏缴贁?shù)民族發(fā)動叛亂,君王大業(yè)受到威脅,龍驤將軍率軍南伐,但由于南方地勢險阻,南方叛亂軍隊并進,一時難定勝負?!对炷履怪尽芬庵副钡摇⑽魅值壬贁?shù)民族勢力強大,騷擾邊境,軍隊并進,戰(zhàn)火燃燒。二例均用于戰(zhàn)爭,語境相同。傳世典籍中也有用例,如《全晉文》卷一百六十七:“雖林壑幽邃,而開涂競進;雖乘危履石,并以所悅為安?!薄?6〕《北史·王雅列傳》:“敵人見其無繼,步騎競進。雅左右奮擊,斬九級,敵人稍退,雅乃還?!薄?7〕《舊唐書》本紀第二《太宗上》:“世充驍將單雄信數(shù)百騎夾道來逼,交搶競進,太宗幾為所敗?!薄?8〕以上三例句中的“競進”都是并進、一起行進之義。從以上例句看,“競進”表并進、一起行進義時,一般用于記敘戰(zhàn)爭。

      石刻中有“並進”的用例,表示一起行進義。如北魏《楊播墓志》:“十七年,大駕南征,二翼並進?!薄?〕《漢語大詞典》釋“競進”為“爭進”,引用例句是《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庇螄髯肓x引陳第曰:“競,爭也?!睗h王充《論衡·程材》:“競進不案禮,廢經(jīng)不念學?!彼翁K軾《王維吳道子畫》詩:“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鼻妩S遵憲《紀事》詩:“千頭萬頭動,競進如排墻?!薄?9〕

      “爭進”《漢語大詞典》釋為“為仕宦而相爭”〔40〕,故用“爭進”作為“競進”的釋義,語義不明。所舉書證《離騷》中“競進”語義明顯,表示“為仕宦而相爭”義?!墩摵狻こ滩摹贰案傔M不案禮,廢經(jīng)不念學”意為儒者不遵循禮儀,爭相出仕,荒廢學業(yè)?!案傔M”也是“為仕宦而相爭”義?!墩摵狻分羞€有一例,卷第二十八《正說》:“茍名一師之學,趨為師教授,及時蚤仕,汲汲競進,不暇留精用心,考實根核?!薄?1〕“蚤仕”與“競進”對舉,詞義相近,有爭相做官之意。而書證后二例的“競進”是并進義?!锻蹙S吳道子畫》詩中“相排”用來修飾“競進”,“相排”應是整齊劃一的,而不是爭先恐后的,故“競”是并義。《紀事》詩中“競進”的注腳是“排墻”,“排墻”含有并排、規(guī)整的意思,因此,這兩例中的“競進”都是并進義。因此,《漢語大詞典》“競進”條應立“為仕宦而相爭”、“并進、一起行進”兩個義項。

      (六)悵望

      北魏《元彧墓志》:“王曾祖燕宣王,雄規(guī)杰出,辟地建功,悵望江湖,有懷吞噬,啟社臨〔淮〕?!薄?5〕

      《漢語大詞典》釋“悵望”為“惆悵地看望或想望”〔16〕,有望文生義之嫌。《中文大辭典》釋為“落寞之際有所想望”〔19〕,釋義相似。此義在上述兩墓志例中,文意均不可通?!稄t比干文》“登昆巗而悵望兮,眺扶桑以停佇”前后文對仗工整,氣勢宏偉。登上昆巗山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惆悵地看望”,而是為了更清楚地望見蒼穹,最終能“乘谷風而扳宇”?!皭澩薄ⅰ疤鳌鼻昂笳諔?,可見“悵望”乃眺望義?!对獜怪尽繁磉_了燕宣王擴展疆土、建立功業(yè)的宏偉壯志。聯(lián)系上下文,“悵望江湖”也沒有“惆悵”之義,而是“眺望”義,即登高是為了使視野更加開闊,眺望遠方。后世典籍中亦有用例,如《全宋詞·蘇軾〈西江月〉》:“聞道雙銜鳳帶,不妨單著鮫綃。夜香知與阿誰燒,悵望水沈煙裊。”〔43〕這些例中,“悵望”義同“望”,意義偏指“望”,“悵”義虛化。

      “悵望”還有“惆悵失意、憂愁”義。如《文選·謝朓〈酬王晉安〉》:“悵望一涂阻,參差百慮依?!眲⒘甲ⅲ骸皭澩抟?。”〔44〕“悵望”即惆悵意。“參差”有“蕭條,凄涼”義,羅維明先生已證之〔45〕?!皭澩迸c“參差”對舉,意義相近,都是聯(lián)綿詞。又《文選·江淹〈雜體詩三十首〉》:“相思巫山渚,悵望陽云臺?!眳窝訚ⅲ骸跋嗨?、悵望,皆憂煩貌?!薄?2〕“望”可通“恍”,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道經(jīng)》:“望(恍)呵忽呵,中有物呵。”〔46〕今本《老子》作“恍兮惚兮,其中有物”〔47〕?!皭澩币沧鳌皭澔小?,一聲之轉(zhuǎn)?!段倪x·謝朓〈郡內(nèi)登望〉》:“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悵望心已極,惝怳魂屢遷?!薄?2〕“悵望”與“惝怳”并舉,義同,“惝怳”是惆悵失意、憂愁的意思?!般異U”也作“惝恍”,故“恍”也作“怳”,“望”通“怳”?!皭U”有心神不定、失意義,如《楚辭·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蓖跻葑ⅲ骸皭U,失意貌。”〔48〕陸侃如注:“怳,悵望?!薄?9〕“悵望”表“惆悵失意、憂愁”義,唐宋文獻亦有用例,如《大唐西域記》卷八《一國》:“初有婆羅門,高才博學,門人數(shù)千,傳以授業(yè)。諸學徒相從游觀,有一書生徘徊悵望,同儔謂曰:‘夫何憂乎?’”〔50〕此例中“憂”是“悵望”的注腳?!度卧~·毛幵〈醉落魄〉》:“西洲昨夢憑誰說,攀翻剩憶經(jīng)年別,新愁悵望催華發(fā)?!薄?3〕

      《漢語大詞典》“悵望”的例證中,第一例證引南朝齊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詩》:“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薄拔覑澩焙汀白右莫q”對舉,“悵望”與“夷猶”義同,即惆悵、猶豫義,均是聯(lián)綿詞。第二例證引唐杜甫《詠懷古跡》之二:“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边@兩句詩對仗工整,為了更準確理解詩表達的意義,我們引出詩的前兩句“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宋玉才華的欽佩以及對人已故去只留佳作的惆悵?!皭澩迸c“蕭條”對舉成文,詞義相近,均為聯(lián)綿詞。“蕭條”指寂寞冷落,“悵望”指惆悵失意的樣子,而“一灑淚”也能體現(xiàn)“悵望”的含義。第三例證引元薩都剌《滿江紅·金陵懷古》詞:“六代繁華,春去也,更無消息??諓澩酱ㄐ蝿?,已非疇昔。”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對前代金陵繁華景象的思念,可如今往日的繁華景象不復存在,觸景生情,內(nèi)心失意,只留惆悵。與此例意境相似的詞,如辛棄疾《漢宮春》:“知翁止酒,待重教、蓮社人沽??諓澩L流已矣,江山特地愁予?!倍谒睦C引《西游記》第五十回:“卻說唐僧坐在圈子里,等待多時,不見行者回來,欠身悵望道:‘這猴子往那里化齋去了?’”此例中,唐僧坐在圈子里等待孫悟空化齋回來,由于等待時間太長而心里著急,所以起身四處觀望?!皭澩笔强赐?、觀望義,“悵”無惆悵義。第五例證引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九:“在那高坡上立著悵望的時候,有一群日本的新聞記者也走了來,其中有幾個是我在漢口認識的。”此“悵望”也是眺望義。

      因此,《漢語大詞典》“悵望”條應立二義項:1.亦作“悵恍”,“惆悵失意、憂愁”;2.“眺望”。所引前三例句可作“惆悵失意、憂愁”義例證,第四、五例句可作“眺望”義例證。

      綜上所述,石刻文獻作為特殊的文獻,語言有其自身的特點,詞語的內(nèi)涵也有別于傳世文獻或為后世文獻所繼承。大型歷史性語文辭書還存在著不少詞語釋義錯誤、義項缺漏等問題,而出土石刻文獻往往可以彌補傳世文獻的不足,并為詞義的發(fā)展變化提供佐證,使得詞語的發(fā)展演變脈絡更加明晰,從而為大型辭書的完善提供條件。

      注釋:

      ①此例為謝國劍博士提供,出自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研制的《隋唐五代石刻語料庫》,在此致謝!

      ②本引文標點出自董志翹《中土佛教文獻詞語零札》,刊于《南京師大學報》2004年第5期。

      〔1〕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四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8:156,110,120,33,308.

      〔2〕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六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131,135.

      〔3〕周紹良,趙 超.唐代墓志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91,740.

      〔4〕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08,678,662.

      〔5〕嚴可均,輯.全隋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29.

      〔6〕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1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60,5403.

      〔7〕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2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780.

      〔8〕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80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82.

      〔9〕周紹良,趙 超.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49,14,519.

      〔10〕許 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33.

      〔11〕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27,129.

      〔12〕李 善,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50,603,569.

      〔13〕郝懿行.山海經(jīng)箋疏〔M〕.成都:巴蜀書社,1985:20.

      〔14〕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二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8:342,269.

      〔15〕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六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8:242,325,315.

      〔16〕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七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1542,589.

      〔17〕嚴可均,輯.全三國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06.

      〔18〕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2:1613.

      〔19〕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K〕.臺北:中國文化研究所,1982:1204,125.

      〔20〕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九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763.

      〔21〕歐陽修,宋 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6067.

      〔22〕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882.

      〔23〕蒲松齡,著.朱其鎧,主編.聊齋志異〔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295.

      〔24〕吳大廷.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M〕.臺北:臺灣大通書局印行:9.

      〔25〕沈 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591.

      〔26〕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600.

      〔27〕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五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8:296.

      〔28〕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37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42.

      〔29〕慧 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311.

      〔30〕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0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480.

      〔3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四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1330,1322.

      〔3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62.

      〔33〕張雙棣.淮南子校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768.

      〔34〕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134.

      〔35〕阮 元.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62.

      〔36〕嚴可均,輯.全晉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850.

      〔37〕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2371.

      〔38〕劉 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6.

      〔39〕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八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403.

      〔40〕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二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599.

      〔41〕黃 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1123.

      〔42〕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三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8:279.

      〔43〕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1366,284.

      〔44〕六臣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2012:385.

      〔45〕羅維明.中古墓志詞語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12.

      〔46〕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1.

      〔47〕王 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55.

      〔48〕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73.

      〔49〕陸侃如.楚辭選〔M〕.北京:中華書局,1962:62.

      〔50〕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625.

      猜你喜歡
      大詞典墓志中華書局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漢語大詞典》“籀”釋義辨證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建筑史話
      賦與唐代墓志
      關于《突厥語大詞典》漢字譯寫偏誤研究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7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學術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學術界(2015年4期)2015-02-25 07:05:28
      中山市| 江源县| 丰台区| 拉孜县| 望都县| 中方县| 鱼台县| 儋州市| 宿迁市| 凤城市| 樟树市| 太湖县| 阳曲县| 嵊泗县| 从江县| 额尔古纳市| 林州市| 丰城市| 砀山县| 永吉县| 大新县| 阜新市| 西华县| 威远县| 邵阳县| 揭阳市| 岚皋县| 永仁县| 东兴市| 潍坊市| 买车| 宜兰市| 建德市| 太原市| 连州市| 和静县| 旬阳县| 安顺市| 富顺县| 浮山县| 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