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
年終獎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東漢時期,一到臘月,皇帝就開始給文武百官發(fā)年終獎?!芭D賜”發(fā)多發(fā)少,有定例?!稘h官儀》中記載“臘賜”一項為:大將軍、三公各錢2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進、侯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3萬,侍中、將、大夫各2萬,秩俸千石、六百石的官吏各七千,虎賁郎、羽林郎三千。據(jù)說當時三公和大將軍的月薪只有17500錢,領這一回年終獎,相當于一年的工資了。
到了北宋,跟東漢剛好相反,文武百官的工資很高,年終獎卻很少。每年冬至,皇帝給高級干部們發(fā)年終獎,宰相、樞密使以及曾經(jīng)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兩石米、兩壇子黃酒而已。宋朝一石是66公升,大概能裝米50公斤,裝面30公斤,兩石米無非100公斤,5石面無非150公斤,再加上那5只羊,撐死了值幾千塊錢。而著名清官包拯“倒坐南衙開封府”時,有工資(月料),有餐補(餐錢),有飲料補貼(茶湯錢),有取暖補貼(薪炭錢),有招待補貼(公使錢),有崗位補貼(添支錢),全部加在一起,一年將近一萬貫,按購買力折合成人民幣,至少在600萬元以上。所以那點兒年終獎跟他的薪水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高級官員的年終獎,一般由朝廷發(fā)放,國家財政出錢,有時候甚至是皇帝親自掏腰包給寵臣發(fā)紅包。那些低級官員和不入流的小吏,朝廷是不會給他們發(fā)紅包的,其年終獎還需要另外想辦法。
一種辦法是賣廢品。秦、漢、魏晉時期,公文寫在竹簡上,一份較長的公文,得用一堆竹簡。裝竹簡的口袋有皮質(zhì)的,有絲織的,也有麻布的,都能賣錢。大點兒的部門——像負責監(jiān)察百官的御史臺,公文往來最多,攢的口袋也最多,到年底運到市場上賣掉,一個部門的辦事員就都有年終獎了。南北朝以后,公文主要用紙張,往來只能靠驛馬運送,路上怕紙張磨損,還得用封套把公文裝起來。這封套主要是布做的,史稱“書囊”。有些窮衙門,舊書囊攢得多了,讓裁縫改成衣服或者被單,過年時發(fā)給諸位同僚,雖然微薄寒酸,也算是一項年終獎。
另一種辦法是放高利貸。唐朝和宋朝,都有那么一段時間(如唐肅宗時期和宋神宗時期),允許各“機關單位”向民間放高利貸。高利貸的本金,有朝廷撥付的“本錢”和“公用錢”,也有公務員們自己湊的集資款。放貸的對象,主要是各單位轄區(qū)內(nèi)的商人。放貸的期限,短則幾天,長則一年。月息最低3%,而且是“驢打滾”的利滾利,利潤相當可觀。獲得的利潤,國家財政抽小頭,本衙門留大頭,大部分利息都存進了“小金庫”,一些錢用來吃喝玩樂,一些錢用到歲尾發(fā)年貨、發(fā)紅包。
還有的衙門嫌放高利貸來錢還不夠快,直接拿集資款甚至公款做生意。做什么生意呢?造酒,造醋,販賣私鹽,投資房地產(chǎn),利潤驚人。像宋朝名將岳飛,在江西九江和浙江杭州,都經(jīng)營過房地產(chǎn),只是他很清廉,經(jīng)營所得主要拿來補貼軍用和興辦教育了,沒放進私人腰包,也沒有給下屬發(fā)年終獎。
但不是所有的官員都像岳飛這樣高風亮節(jié),他們販賣私鹽也好,走私別的違禁品也好,投資房地產(chǎn)也好,賠了,用公款沖賬,賺了,自個兒笑納,再給同僚和下屬發(fā)點兒紅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