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HF)較為常見,其不良預后危險分層評估模式亦多。然而迄今關于在接受了植入心臟除顫再同步治療裝置(CRT-D)的HF 患者,評測其近期30 d 內不良預后的有效危險分層模式尚未見報道,現就此進行研發(fā)和分析。
受試對象為166例接受了CRT-D 的HF 患者,均為接受CRT-D 90 d 以上者,平均年齡69~70歲。研究中均評估各自基線年齡、性別、NYHA 心功能等級、住院時限等。同時選用以下指標,如起搏器功能參數、伴發(fā)心房顫動(房顫)、房顫時心室率、CRT-D 起搏沖動丟失、心率、夜間心率、心率變異性等,構建研發(fā)一新型接受了CRT-D 的HF 患者出院后30 d 內不良預后,包括7 d 內再住院及30 d 內再住院風險的相關危險分層評測模式,并就其在評測其近期30~60 d 不良預后中的可靠和有效性等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在隨訪的60 d 內,共有254例次再住院,而在隨訪的30 d 內亦有34例次再住院。匯總分析表明,校正年齡、性別、NYHA 心功能等級、住院時限等諸混雜影響變量后,在上述新型危險分層模式中,凡伴有日晝起搏、高房顫負荷伴心室率控制較差(>90 次/min)、CRT-D 起搏次數較少(<90%起搏)、夜間心率增快并>80 次/min 等,均視為積分≥3 分,否則系1~2 分及1 分,并分別劃分為高、中、低危者,結果高危者54例中共有35%與51%于30 d 內和60 d 內再住院,而在低危者55例中僅分別占2%與7%,且高危者較低危者繼后30 d 內再住院風險的HR 達25.4,7 d 內和60 d 內再住院風險亦明顯居高,而中危者均居中。
作者最后認為,在接受了CRT-D 的HF 患者,凡伴日晝起搏、高房顫負荷及心室率較快、CRT-D 起搏較少及夜間心率增快的積分≥3 分的高危者,較積分1~2 分或0 分的中、低危者,繼后無論7 d、30 d 和60 d 內再住院風險均明顯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