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慈軍
《論語》所蘊含的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是“仁”和“禮”兩個方面。這兩方面在孔子的為人處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為人孝悌先
●“孝悌”是仁之根本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認為,仁愛從孝敬父母開始,進而敬重兄長、關愛弟妹,還要對朋友言而有信,對天下人博愛,同時,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有若也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可見,在孔子及其弟子眼中,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實行仁德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
●敬重父母
敬重父母是行孝悌的第一要求??鬃訉ψ佑握f:“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對子夏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可見,孔子認為保障父母的物質生活是必須的,但如果神情態(tài)度上缺乏對父母應有的尊重,即使讓他們餐餐有酒肉,也不能算盡孝。孝順要發(fā)自內心,面色要和悅,語言要和氣,行為要恭敬。
除了贍養(yǎng)、尊敬父母,為人子女還要常伴父母身邊,以盡孝道:“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p>
“孝”還包括父母去世后以禮葬之、祭之。孔子主張“三年之喪”,他批評宰予“守喪三年時間太長,一年就足夠”的言論,認為宰予是一個沒有仁德的人。
●兄弟友愛
行孝悌還表現(xiàn)在兄弟之間互愛互助?!靶⒃眨h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睋?jù)說,閔子騫年少時受繼母虐待,寒冬臘月還穿著無法御寒的蘆花衣,而繼母所生二子卻穿著絲棉衣,于是,他父親就想趕走那個惡婆子。閔子騫卻對父親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勸父親留下繼母??鬃訉﹂h子騫的孝悌之心和德行極為贊許,也體現(xiàn)了他對“孝悌”的推崇。
●行孝悌官民同等
行孝悌應官民同等?!芭R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欲善而民善矣”,所以,為官者要孝順父母、慈愛幼小,這樣,老百姓就會“上行下效”,社會就會安定和諧。
以忠恕待人
●真誠待人為“忠”
推己及人為“恕”
曾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仁愛的具體表現(xiàn),是孔子實踐仁愛的途徑和方法。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強調真誠待人、修己以安人、推仁愛之心于別人,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成就別人。
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尊重他人,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情懷。
●行忠恕之道的表現(xiàn)
孔子行忠恕之道不僅在言傳,還在于身教。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奔跋?,子曰:“席也?!苯宰?,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p>
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p>
孔子對盲人樂師熱情而細心地引導,表現(xiàn)了他對殘疾人無微不至的關心,以身作則感動了學生。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北砻骺鬃颖粗鴦e人的悲痛,體現(xiàn)了他的宅心仁厚;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更說明孔子不僅愛人,還愛動物。
總之,從孔子待人的言行來看,以忠恕之道實踐仁愛,就是要做到人們常說的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以誠信交友
●交天下之益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樂交天下朋友,把廣交朋友當作人生一大快事。
交友要交益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币馑际钦f,交友當交正直、守信、見多識廣的,與諂媚、虛偽、夸夸其談者結交有害無益。在孔子看來,不可成為朋友的有“巧言、令色、足恭”的人,“恥惡衣惡食”的人,聽不進“忠告而善道”的人和“喻于利”的“小人”等,而仁者才是可結交的朋友。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與品性、學問相仿的朋友交往,方能相互促進,提高道德、文學修養(yǎng)。這實際上也體現(xiàn)了孔子對自身為人的要求。
●交友要保持獨立性
“道不同,不相為謀”,無原則的交往為孔子所不取。“和而不同”是孔子倡導的交友原則,即在交往過程中要保持個人的獨立性,反對把交往變?yōu)榻Y黨營私,認為“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要求“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交友當忠實守信
子夏有言:“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薄靶拧蹦藶槿酥?,也是交友之道。既然結交了朋友,便要以忠信待之,朋友相交貴在交心,要以善良的心地和開放的胸襟接納對方。
忠信須從我做起:“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至于朋友是否守信,可以“聽其言而觀其行”,進而決定是否與其深入交往,即所謂“信則人任焉”。
以律己修身
●行“仁”從自身做起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認為,實踐“仁”是個人的自覺行為。他所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從不同角度強調了每個人都是實踐仁愛的主體,行“仁”要從自己做起,從眼前的實事做起。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孔子注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熬佑G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說話要謹慎,不說好聽的空話、大話,在行為上要勤奮敏捷。他認為,古代的圣人不肯隨便講話,怕說了做不到。
●嚴以律己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眹酪月杉骸捯源耸强鬃訉ψ陨淼囊?,他還把能否嚴格要求自己當作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區(qū)別,君子“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過也必文”。
為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孔子還堅持“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自我約束,自我檢視,可以少犯錯誤,“以約失之者鮮矣”。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能使人生境界得到提升,從而更好地造福百姓和社會,“修己”做得好,“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境界才會到來。
【練一練】閱讀材料,然后回答問題。
1.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p>
子墨子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p>
用自己的話,概括孔子和墨子實現(xiàn)“仁”的方法,并作簡要評析。
2.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痹唬骸百n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p>
(1) 在孔子看來, 是作為君子的內在美德和為人的根本, 和 是外在的要求,這些都應落實在具體的言行中。
(2) 從材料看,孔子討厭哪幾種人?試加以概括。
【參考答案】
1. 孔子從小處著手,從自身出發(fā)去實現(xiàn)“仁”;墨子以天下為己任,著眼大局為之,以此來實現(xiàn)“仁”??鬃訌男∈伦銎穑瑥纳磉呑銎?,起點低,容易達成;墨子從天下利弊關系考慮,興利除害,起點高,難度大。
2. (1) 義;禮;孫(遜)
(2) 毀謗別人(包括上級)的人,勇敢卻無禮的人,果敢而固執(zh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