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衛(wèi)輝市上樂村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xué) 韓叢文
讀著蒲松齡的《狼》,你是不是只覺得屠夫機智勇敢?其實換個角度來讀,你會發(fā)現(xiàn)狼是很聰明的。毫無疑問,狼是本文的主人公,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寫狼,將狼的智慧描寫得淋漓盡致,不少讀者卻被作者文末的議論迷惑住了,狼成了被譴責(zé)的對象。
其實教材中的《狼》是節(jié)選,文末的議論也只是就這一件事的議論。文中三則故事,都是狼和屠夫斗爭的故事,故事的結(jié)局都是以屠夫的勝利而告終。但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不能因為三個故事都是屠夫勝利,就歸納出:“人是一定能戰(zhàn)勝狼的,因為人有狼不具備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倍速學(xué)習(xí)法·七年級語文下冊》),細讀全文,這個結(jié)論是值得懷疑的。
如果單看節(jié)選文段末的議論:“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似乎蒲松齡先生也是這個意思。其實狼(三則)文末,作者還有一段議論:“非屠,烏能作此謀也;三事皆出于屠,則屠人之殘,殺狼也可用也?!币馑际钦f,若不是屠夫,誰能想出這樣的計謀呢?這三件事情都發(fā)生在屠夫身上;那么屠夫的殘忍,用到殺狼上也是可以的。作者蒲松齡想表達的真實意思,能戰(zhàn)勝狼的,也只能是這些殘忍的屠夫,其他人未必能戰(zhàn)勝。大千世界的人并不都是屠夫,殘忍的屠夫也不能作為人的代表。所以說人是一定能戰(zhàn)勝狼的,未免有點兒以偏概全。
至于說“人有狼不具備的智慧、勇氣和力量”,結(jié)合《狼》全文來看三個屠夫的表現(xiàn),這樣的結(jié)論,同樣值得懷疑。
三個有刀的屠夫,面對狼的追趕,沒有一個像武松一樣,敢和狼硬碰硬,他們的心理感受是相同的:懼。如果說第二則故事中的屠夫寡不敵眾情有可原的話,那么第一、三兩則故事中的屠夫都是單挑,他們選擇的是逃,而不是和狼斗。他們的勇氣到哪里去了?至于說和狼比力量,三個屠夫都自認為比不過狼。在“尾行數(shù)里”“綴行甚遠”的情況下,屠夫們沒有一個敢和狼再比拼力氣。
再說智慧。第一則故事中的屠夫面對的是一只狼,露出來的智慧只是“示之以刃”,并沒有像第三則故事中的屠夫暴起,以刀劈狼首。在“示之以刃”無效的情況下,又“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dān)”,并沒有勝券在握的辦法來戰(zhàn)勝狼。第二則故事中的屠夫,面對兩只狼的追趕,以骨頭誘之無效的情況下,也無計可施。如果麥場上沒有柴草垛,兩只狼一直追下去,孰勝孰負,還很難預(yù)料。第三則故事中的屠夫面對的也是一只狼,手中有刀的情況下,也不敢和狼搏斗,“道旁有夜耕者所遺行室,奔入伏焉?!逼淅仟N狀可見一斑,哪里還能看出作為萬物之靈者的勇氣呢?最后戰(zhàn)勝狼是靠平時的殺豬之技——吹豬之法勝之。綜上所述,手中握有利刃的屠夫,面對狼的追趕,并沒有表現(xiàn)出應(yīng)有的勇氣和智慧。
和手中有刀的屠夫們相比,狼的表現(xiàn)可圈可點。
對于第一則故事中的狼,被鉤上肉所誘,吞鉤而亡,蒲松齡笑其“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是可笑也”?!熬壞厩篝~”真的可笑嗎?其實這只狼目的性很強,就是吃飽肚子,并不是以害人為目的。攆上持刀的屠戶,勝負難以預(yù)料,吞食樹上的掛肉,危險性相對小些。權(quán)衡利害,狼棄屠戶而吞掛肉,并非不智。
對于第二則故事中的狼,蒲松齡也不得不承認“狼亦黠矣”。不過他又說:“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也就是蒲松齡對待這兩只狼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承認它們是聰明的,一方面又說它們的伎倆,只是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想一下:為什么屠戶賣肉很晚才回家?肯定是肉不好賣。吃飽都成問題的情況下,肉當然不好賣。人還吃不飽,何況狼呢?狼在饑餓的情況下,看到了晚歸的屠戶,想飽餐一頓,沒有什么可譴責(zé)的。人在非常饑餓的情況下,還“易子而食”呢!和萬物之靈的人相比,狼在這一點兒上,絲毫不應(yīng)覺得羞愧。
有人分析說,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說狼貪婪。其實換個角度想想,狼餓了一天了,給了一塊沒有肉的骨頭,能吃飽肚子嗎?吃不飽肚子的情況下,為什么不能繼續(xù)攆著屠戶要?如果屠戶能給狼們足以飽食的肉塊,狼就不會繼續(xù)追趕他了。蒲松齡筆下的另一只狼的態(tài)度就很能說明問題:“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一狼來,瞰擔(dān)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shù)里。屠懼,示之以刃,少卻;及走,又從之。屠無計,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dān)。狼乃止。屠歸。”這只狼看到能止餓的肉就不再追趕屠戶了,那兩只狼看到能止餓的肉塊會不會止步呢?我想,也許會的。換句話說,狼追趕屠戶的目的,只是生存的需要。生存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其他動物的基本需要。
狼之智,體現(xiàn)在精選時機。四只狼準備進攻屠戶時,都沒有選在人類活動多的白天,而是選在活動少的晚上,這個時候,路上行人稀少。此時想喊來外援,也很困難。和持刀屠戶對峙時,手無寸鐵的狼們沒有硬碰硬,而是選擇智取。
狼之智,體現(xiàn)在堅持不懈。第一則對屠戶“尾行數(shù)量”,第二則對屠戶“綴行甚遠”,進行的是體力比拼,比拼的后果是“屠懼”,讓屠戶產(chǎn)生了恐懼的心理,可以說第一個回合,狼從心理上戰(zhàn)勝了屠戶。面對狼的追趕,屠戶們的表現(xiàn)是不一樣的,第一則中的屠戶選擇的是嚇,“示之以刃”,第二則中的屠戶選擇的是誘。屠戶施以小惠,以骨頭誘之;第三則中的屠戶選擇的是奔。狼們既沒有被明晃晃的刀嚇住,也沒有被骨頭誘住。兩只狼沒有因一個骨頭而去爭斗,而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對屠戶窮追不舍。屠戶再以骨頭誘之,仍然以失敗告終。第二個回合,狼仍然是勝利者。狼的堅持不懈,讓屠戶“大窘”。
狼之智,體現(xiàn)在團結(jié)協(xié)作。第二則中,開始兩狼結(jié)伴跟著屠戶,屠戶想用骨頭瓦解他們的團結(jié),試了兩次都以失敗而告終,“一狼得骨止,仍從”。當屠戶奔倚柴堆時,“弛擔(dān)持刀”,兩狼面對持刀的屠戶沒有貿(mào)然進攻,對峙了“少時”,兩狼便有了對策。沒有進行語言交流,便心照不宣地進行了分工,一狼負責(zé)在前面誘敵,一狼負責(zé)在后面進攻。毫無疑問,兩只狼配合得非常默契,負責(zé)誘敵的狼,“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確實起到了誘敵的作用,讓屠戶也覺得另一只狼獨自走開了。只不過這只狼太投入了,對屠戶的警惕性保持不夠而導(dǎo)致失??;負責(zé)進攻的狼,“洞其中”“身已半入”,說明還是積極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