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璐
(云南省大理州政協,云南 大理 671000)
人民政協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大創(chuàng)造,是符合歷史、符合時代、符合國情更符合人民意愿的民主政治。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深入開展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參政協商、社會協商,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拓展協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躍有序地組織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
協商民主有助于增進社會各界相互理解、達成高度高級共識,更便于對協商議題辦理情況進行跟蹤、監(jiān)督,對培育滋長社會信任和社會公信力,協商民主的重要性必要性開放性美譽度不言自明。
協商民主是不同政黨、政治組織和公民等通過參與立法和決策,賦予立法和決策以合法性的民主形式,通過審議、討論、座談、商談、懇談、磋商、交流、聽證、溝通等方式參與公共決策和政治生活。其價值有五點:一是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供廣泛的民意基礎;二是為決策者與民眾的溝通搭建平臺;三是有利于樹立和增強決策者公信力;四是有利于各方各面有序的政治參與,參政議政;五是有利于培育理性精神和公德意識,逐步形成理性、有序、規(guī)范的協商機制。
顯然,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是實現協商民主的主要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國的憲法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大特點,就是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人民代表或政協委員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作出重大決策之前充分協商,盡可能形成共識,達成一致。所以兩種民主形式共同構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框架,兩種民主形式有助于促進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人民政協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開展政治協商、與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代表開展協商,以及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委員開展協商并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職能的民主形式,人民政協在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實現科學發(fā)展、構建幸福和諧社會、圓中國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發(fā)揮并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證明,協商民主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價值和優(yōu)勢。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日益多元化、多樣化,也使得中國社會的治理主體日益多元化,在這樣的狀況下,不論黨的領導,不論是人民民主的實踐,都必須建筑在對社會力量和治理力量的有效整合,做到優(yōu)化政治和決策過程。進一步說,優(yōu)化參政——人民政協成為各方面力量參政的基本平臺;深化協商——人民政協成為協商民主實踐的重要平臺;民主監(jiān)督——人民政協成為政治監(jiān)督體系的關鍵平臺。當前人民政協協商民主作用尚未充分發(fā)揮,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協商民主還沒有形成完備的制度體系,缺少操作性的程序要求,沒有配套的實施細則,協商內容的規(guī)定籠統,隨意性大,有時想到就協商想不到就不協商。二是協商民主的意識和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作為協商民主重要參與主體,政協組織、政協組成單位、政協委員主動性不強,做多做少做好做次沒有硬指標和相關考核,協商的質量很難保證。三是協商的高度、深度和廣度不夠。協商民主還存在表面化、部門化、形式化、過場化,工作形式單一,有的以通報代替協商,缺少平等、討論、對話、交流的協商民主文化,另外開放度和成果應用也不夠。
首先,發(fā)揮政協界別優(yōu)勢,實現協商民主價值。作為我國政治生活中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協界別能夠充分反映各階層利益,平衡各種利益關系,在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方面具有獨特制度優(yōu)勢,政協界別是由經濟社會結構和統一戰(zhàn)線內部結構所決定的政協委員的一種類別劃分,可以突出重點、突出中心工作,突出時代,有一定的微調,但界別的構成又是嚴肅嚴謹的。一是政協界別具有最廣泛的代表性;二是政協界別有能力反映時代、反映地區(qū)、反映階層、反映群體的利益訴求;三是政協界別能夠成為黨和政府聯系各方面、各階層、各群體的平臺,以精英薈萃、人才優(yōu)勢、智力密集的方式,以開放、平等、對話的協商式民主,實現利益的表達和訴求,實現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實現參政議政。如何讓政協界別的潛在優(yōu)勢轉化為有序政治參與的現實優(yōu)勢,是協商民主的重要課題。從實踐路徑研究來看,重點在三個方面:第一,制度設計上,保證各社會階層、各職業(yè)群體在人民政協中都有界別設置,讓各方面皆有一個界別歸屬。第二,充實和豐富界別活動的內容,讓活動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參政議政有相當的實效。第三,逐步擴展界別組織的工作觸角。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一線、基層、高層、中層……實現有效對接。
其次,發(fā)揮委員主體作用,實現協商民主價值。政協委員是政協工作的主體,協商民主優(yōu)勢在委員、潛力在委員、實力在委員、活力在委員、成就在委員。實現提升協商民主的水平要堅持“五抓”。一抓學習培訓,提高委員素質。二抓工作創(chuàng)新,提高委員履職積極性。三抓活動載體,為委員履職搭建平臺。四抓制度管理,增加委員履職壓力。五抓工作氛圍,提供委員履職保障。
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政治智慧的結晶,“人民”與“政協”息息相關,順應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是人民政協迫切追求的目標。所以委員主體作用發(fā)揮,落腳點是關注民生,就是為民、惠民、樂民、便民、靠民。與此同時,關鍵還在于強化五種意識,發(fā)揮政協委員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委員的履職熱情,即:強化政治意識,堅持黨對政協工作的堅強領導;強化學習意識,不斷提高政協履職能力;強化大局意識,提高主體作為的熱情;強化成果意識,貢獻智慧和力量;強化榮譽意識,保持政協的蓬勃生機。
再次,發(fā)揮政協專委會作用,實現協商民主價值。專委會是開展經常性工作的機構,是履職的重要依托和載體。切實把專委會工作放在全局工作中來布局謀篇,切實加強專委會的自身建設,在一個“?!?字上下功夫,充分發(fā)揮專委會的“專業(yè)”、“專門”功能,提高履職成效,把握全局性、客觀性和綜合性。全局性即指具全局性、前瞻性問題進行調研,開展對口協商;客觀性即指對宏觀性工作主動向黨委政府征集調研、視察課題,搞好建言獻策。綜合性即指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特別要加大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和關注力度,形成有價值、有意見、有建議、有水平并受歡迎的政協成果。
協商民主和選舉民主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兩種民主形式,也是我國制度建設的兩種基本形式,協商民主納入決策程序,充分體現了協商在黨和國家決策程序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具有獨特的政治優(yōu)勢,它有利于把失誤避免在決策之前,有利于把認識統一到實施之前,有利于把合力凝聚在行動之前。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和完善應著力做好五個方面的制度程序設計。
第一,把協商納入黨委的決策程序;
第二,把協商作為發(fā)揚民主的基本途徑;
第三,把協商成果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
第四,把協商作為一個規(guī)程嚴肅執(zhí)行;
第五,把協商民主機制建立起來,走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媒體和輿論應協助政協做好“話語協商”工作。政協宣傳新聞工作可分為程序性新聞和協商性新聞。他們之間的情況及關系是:一是程序性新聞比重高于協商性新聞,領導成為主角的時候多。二是協商性新聞有更高公共參與度,政協委員成為主角的時候多。三是協商性新聞屬于深度報道,信息量大,呈現出民主監(jiān)督,與民生關系密切,可讀性強,受歡迎程度高。
可見,今后程序性新聞的形式可適當轉變,應體現公共政治參與、體現利益相關者具有平等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體現求同存異的原則并緩和社會矛盾、體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體現改善決策質量、優(yōu)化決策方案。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關系復雜化、利益訴求多樣化,社會管理社會建設任重道遠,人民政協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各方面主體平等參與的制度和程序建設越來越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應把協商民主優(yōu)勢轉化為促進發(fā)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