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騰沖僑鄉(xiāng)儒商文化探析

      2014-03-11 18:57:28袁俊鳳
      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儒商僑鄉(xiāng)騰沖

      袁俊鳳

      (中共保山市委黨校,云南 保山 678000)

      騰沖縣位于云南省西部邊陲,西北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148.075公里,是滇西的重要門戶和交通要沖。騰沖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有名的傳統(tǒng)僑鄉(xiāng),具有悠遠的僑鄉(xiāng)歷史。歷史上的騰沖人是云南各族人民僑居緬甸、中南半島以及南洋群島的開拓者??梢赃@樣說,騰沖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華僑史。騰沖是中國古代中印陸路交通——“蜀身毒道”的商貿重鎮(zhèn),被學術界譽為“西南陸上絲綢之路”。數千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的演變和經濟的發(fā)展,僑鄉(xiāng)先民創(chuàng)造的地域文化、涌入邊地的中原移民帶來的移民文化和異域文化在碰撞中逐步融合,演繹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儒商文化。這樣的文化形式在中國西南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一、儒家文化在邊地

      騰沖僑鄉(xiāng)歷史悠久,古風彌漫,文化淳厚、開放較早。在歷史上,騰沖是一個為歷代王朝所重視的戍邊重地。元明以來,大量的漢族移民通過戍邊、屯墾、經商等形式遍布騰沖各地,而原聚居于此或后來遷徙來的少數民族也仍有一部分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保留下來,與漢族人群雜居共處,文化上既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又各承傳統(tǒng),從而呈現出了文化多樣性的特點。如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佤族的清戲,傣族的嘎光、傣戲、麒麟舞等。隨著漢族人群的大量遷入,漢文化在騰沖這塊土地上生根成長,四處傳揚。雖歷時久遠,但由于它偏處一隅,為高山大川所阻隔,所以,還較完整地保留了漢文化早期的諸多事象和形態(tài),其中有不少是內地已經消失或極少見到的,工藝方面如:人工抄紙、皮影靠子、油紙傘制作、打錫箔等,民俗演藝方面如洞經音樂、皮影表演、耍燈做會等。這些移民將家鄉(xiāng)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傳到了邊地,并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確立了其主體地位。土著文化并未就此消失,而是補充、豐富著中原文化,擴大了僑鄉(xiāng)地方歷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僑鄉(xiāng)文化源遠流長而又豐富多彩。

      歷史的沿革,文化的淵源,儒風的興盛,鑄就了騰沖僑鄉(xiāng)重教興文的理念。小孩從小便進行儒學的啟蒙教育,四書五經是必讀的科目,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浸染。和順文昌宮、魁閣、元龍閣、中天寺;綺羅文昌宮等在僑鄉(xiāng)相繼出現,標志著僑鄉(xiāng)儒風之盛行。騰沖僑鄉(xiāng)崇尚儒學,代代傳承,影響久遠。歷史上曾涌現過名響千古的儒官、儒將、儒商、儒民。張揚文氣,文人蔚起,一批又一批儒生追求功名。根據《和順兩朝科甲題名錄》[注]魁星閣和朱衣閣面天井壁間下部碑刻,碑刻為廩生尹祖瀾撰寫序言,庠生寸其恕書,廩生李大本識,合鄉(xiāng)紳士同泐的“和順鄉(xiāng)兩朝科甲題名錄”, 為道光二十九年所立。記載,和順獲得功名者已達到400余人;另有自明末到清末之統(tǒng)計,共出了舉人8名、拔貢3名、秀才403名。綺羅的歷史與和順相似,其先民均是明朝為軍墾戍邊而定居于此的,六百多年來綺羅先民不僅往來奔波于中緬之間經商做生意,使其家鄉(xiāng)成為聞名一方的著名僑鄉(xiāng),而且在這塊土地上還英才輩出,產生過明代時的將軍、清代時的進士、辛亥革命時的同盟會員、民國時期的留學生、博士、縣知事、縣長等人才。同樣騰沖芒棒鄉(xiāng)張家村也是英才輩出,騰沖民國時期最后一位縣長劉福銘就出自騰沖芒棒鄉(xiāng)張家村?!鞍偕菩橄取?、“說禮敦詩”、“興仁講讓”、“敢為人先”、“實靖我邦”、“景物和煦”等等照壁題字、閭門匾額,都充分體現出僑鄉(xiāng)人的儒學遺風。就是身居異國他邦的華僑,也不忘儒家風范,不忘故土文明。

      二、儒商文化的興起

      雖然學術界對“儒商”的定義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說法,但它不外乎是一種講究“誠信”、“中庸”、“仁愛”、“立人”、“達人”的“雙贏”、“多贏”哲學, 是經過長期儒家思想的熏陶,出現的以儒家文化為行為準則的商人,能夠照顧各方面的利益,獲得各方面的支持,從而真正擔當起促進共同繁榮的發(fā)展重任的企業(yè)家。騰沖僑鄉(xiāng)儒與商交融、文化與經濟結合,孕育而生了眾多儒商。重教興鄉(xiāng),重文興鄉(xiāng),成了僑鄉(xiāng)人的共識。亦商亦儒成為了僑鄉(xiāng)人的驕傲。

      “西南陸上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開辟,使在這兩條涉外商道沿線的僑鄉(xiāng)成為商幫稱雄,商賈云集,百貨昌盛,市場繁華的商人貿易重鎮(zhèn)。騰沖成為滇西歷史上最重要、最繁華的商埠。在《三國志·魏志》[注]《三國志·魏志》西晉陳壽撰。陳壽 (233—297),字承祚,卷三十又稱《三國志魏書·倭人傳》卷三十中,有關古羅馬帝國經水陸與騰沖發(fā)生聯(lián)系的記載,其中說益州郡永昌(即騰沖古名)有大量外國商品與西通羅馬有關。南朝范曄所撰《后漢書》中說,在永昌出產的幾十種物品中,既有來自緬甸和印度的琉璃、光珠(寶石)、水晶、海貝、蚌珠(珍珠)、琥珀、翡翠和犀牛角,也有來自中原地區(qū)的銅印五珠。唐樊綽所著《云南志》[注]唐樊綽所撰,十卷,記云南山川、物產、雜事,止咸通中中記載,南詔時期,上緬甸的驃國商人經常到大理貿易,而中國商人也經常到緬甸貿易。這一時期,從四川和內地其它地方來的商人同緬甸、印度等國的商賈,大都在騰沖進行交易,然后又從騰沖把商品帶回各自的國家出售。在元代,經騰沖向緬甸出口物品仍然以絲綢和金、銀為主,而從緬甸進口的商品則以象牙、犀牛、光珠、海貝、玉石為大宗,同時,著名的云南馬經緬甸被大量販運至印度。當時,玉石商人常年云集緬甸八莫,將購到的玉石運到騰沖加工后再把制成的各種飾品運到內地銷售。據明史記載,與騰沖接界的緬北地區(qū)以棉花交換云南食鹽的貿易也十分昌盛。至清代,中國與緬甸的貿易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往來于八莫和騰沖之間商道上的商隊大增,有的商隊有三四百頭的馱牛馬幫,有的商隊有上千匹馱馬的馬幫,可見當時騰沖的貿易往來的盛況。這一時期,從緬甸輸入的貨物主要是棉花和玉石,此外還有生絲、海鹽、燕窩、鹿茸、象牙、羽毛、檳榔、琥珀、藥材等;銷往緬甸的則有銅、銅器、鐵鍋、水銀、熟絲、綢緞、紙張、麻線、雨傘、茶、干果、蜜餞、烈酒、蜂蜜、砒霜、藥材等,不僅品種十分繁多,而且數量大。1826年,緬棉由騰沖入滇每年竟達635萬千克,價值228萬英鎊(布賽爾《東南亞的中國人,緬甸的中國人》)。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的1837年,從當時唯一正式開放通商的口岸廣州入境的英國貨物也才價值90萬英鎊,除去鴉片外,正宗商品不過三四十萬英鎊。由此可見當時騰沖內外貿易的盛況,騰沖無愧為當時中國西南最大的商埠。是時騰沖人口達30多萬人,州城八保謂為百寶街。劉楚湘《騰沖縣志稿》[注]劉楚湘,字夢澤,1932年主編《騰沖縣志稿》。此“縣志”初稿由劉楚湘親筆手抄,并寄給當時在蘇州的李根源親自校閱后扁篹。載:“昔日繁華八寶街,雄商大賈挾貨來”之詠。

      19世紀中葉,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后,騰沖作為中國西南的橋頭堡,直接和當時世界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打交道,從而迎來了“商旅往來不停,貨物運輸頻繁”的商貿發(fā)展黃金時期。當時年進出口貨物達10萬馱。民國29年(公元1940年),僅騰沖一地的商號就發(fā)展有1239家,并在上海、武漢、重慶、香港和國外的緬甸、泰國、印度等地都設有商號。當年永昌古道上每天有近300匹馬穿梭在這條國際運輸線上。在騰沖商貿輝煌的近百年間,騰沖最為活躍的有清水、勐連、龍江、荷花、小西、下北、固東、上營、中和、大董、平山、九保、羅新寨、城關等14路馬幫。民國時期統(tǒng)計有50匹騾馬以上的馬幫70戶,4820匹騾馬。這十四路馬幫多數跑密支那、八莫,少數跑畹町、南坎等地。隨著進出口貿易的擴大,在緬甸八莫至騰沖的商道上,經常有萬頭騾馬左右的馬幫行走。

      騰沖是滇西最早設置海關的邊地。基于騰沖對東南亞、南亞通商貿易的獨特地位,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法英簽訂《滇緬商務條約》。從此英國、印度、緬甸貨物從騰沖大量入境。中英簽訂《中英續(xù)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光緒二十三年,中國和英國續(xù)訂《中緬條約附款》規(guī)定,開騰越為商埠。光緒二十五年,英國領事杰爾遜從緬甸入騰沖與騰越廳商議開設海關事宜。1902年4月,騰沖海關正式成立開關,轄盈江、瑞麗、畹町、鎮(zhèn)康。從此,騰沖的通商貿易正式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從光緒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英國先后在騰沖開設領事館和海關后,國內外商人以騰沖為據點,進行進出口貿易,年出口貨值關平銀一二百萬兩,年進口貨值關平銀三五百萬兩,年入超值都在關平銀二百萬兩以上,騰沖已成為滇緬貿易的三大口岸之一。騰沖海關的設立,促進了中國西南進出口貿易的發(fā)展,據騰沖海關統(tǒng)計資料,1937~1939年,經騰沖關進口商品價值分別為海關金358萬元、89萬元和152萬元(1938年每元海關金折合國幣23元)。出口商品不下于80種,其中黃絲和石磺居多,占出口額的80%;進口商品達160多種,來自5大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尤以棉花、棉紗、棉布和玉石居多,僅棉紗每年不少于5萬件(200萬小捆),棉織品進口占云南市場的90%左右。玉石作為大宗進口商品,在騰沖交易由來已久。玉石大量進入騰沖后,經過粗細加工再分銷各地,形成了以騰沖為玉石加工中心,連接緬甸——騰沖——大理——省會(昆明)——內地這樣一條玉石貿易網。據騰沖海關統(tǒng)計,從緬甸進入云南的玉石在1902年為271擔(每擔100市斤),1915年為628擔,1925年為376擔,1931年為182擔。

      在不斷擴大的進出口貿易的推動下,以騰沖為基地的跨國商號應運而生,并不斷擴展生產經營領域。著名的“洪盛祥”商號以騰沖為總部所在地,在國內的保山、昆明、嘉慶、重慶、廣州、上海和國外的仰光、曼德勒、臘戌、八莫、加爾各達、噶倫堡等地設有分支機構,出口商品以國產絲、茶為主,進口以棉紗、棉布和玉石為主。1920年,該商號第二代業(yè)主董耀光、董珍庭遍游印度、緬甸考查回國后,在下關開辦洪記“石磺有限公司”,年產石磺1800多噸,產品銷往緬甸市場,該公司還擁有四五百匹騾馬的大馬幫。又在思茅(今普洱)、佛海(今勐海)、普洱(今寧洱)與人合資辦“洪記茶莊”,種茶500畝,所產茶葉由佛海經緬甸運到印度、不丹、尼泊爾銷售。進出口貿易的昌盛,促使大量資本從商業(yè)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和金融領域轉移,并推動工商、運輸、服務等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騰沖本為商賈之城,進入20世紀后,工商業(yè)者大批涌現。20年代有:段信之的制鞋廠、張德光的印刷廠、李潤五的織襪廠;30年代有:王紹武的名揚煙草公司、董信臣的織布廠、張南溟的火柴廠、謝式南的光明火電廠、黃美和的制鞋廠、李介仁的電池廠和肥皂廠。從事玉石加工者更多,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后,騰沖從事玉石加工達300多戶。據1937年統(tǒng)計,在騰沖城內有坐商千戶以上,攤販、行商800多戶,鄉(xiāng)村有初級市場近50個。工商業(yè)的繁榮又帶動金融業(yè)的興起。民國時期,全國性的金融機構如中央銀行、中國銀行、農業(yè)銀行、交通銀行以及云南的地方銀行如興文銀行、礦業(yè)銀行、實業(yè)銀行、僑民銀行,都在騰沖設立有支行。這一時期的騰沖,群商會集,產業(yè)興旺,成為中緬邊境乃至滇西最重要和最繁華的商業(yè)城市,有“小上海”之譽。直至今天,仍可感受到作為西南最古老的商埠——騰沖當年的繁華。

      騰沖僑鄉(xiāng)商幫的獨特之處在于把以儒家思想文化為主的中華傳統(tǒng)人文精神、美德、智慧與商業(yè)經營之道結合起來,達到了“商儒結合,文與商交融”的境界。例如,深孚眾望的當今騰沖旅港云南同鄉(xiāng)首富伍集成先生,他少年時,先在家鄉(xiāng)私塾讀經史,學詩文,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后又在學校學習國文、史地、修身等學科,品學兼優(yōu),為爾后成為亦儒亦商的翹楚奠定了良好根基。開始,他隨父經商,后只身外出,在大理、昆明的商號當小伙計,很快成了一名商務能手。接著與同鄉(xiāng)先后成立“華美”、“萬通”商號,任董事長。由于經營有方,資金積累不斷增長,于1944年赴港,開辦“伍集成國際有限公司”,在香港創(chuàng)業(yè)成功,聚斂起千萬家產,成為一名大企業(yè)家。鄉(xiāng)人贊譽他“德商而謙讓,富有而儉樸,急公尚義,愛國愛鄉(xiāng)”。再如,“永茂和”商號、“三成商號”、“洪盛祥商號”、“茂恒商號”的創(chuàng)始人,都是僑鄉(xiāng)儒商的典型代表。他們不僅注重財富,而且講求商德,注重信譽。

      騰沖僑商所有成大器者,其創(chuàng)業(yè)初期都歷經人間艱辛。有的翡翠大王最初是割馬草賣的;有的花紗大賈最初是肩挑貨擔沿街叫賣的。他們在國外,大多從小伙計做起,經濟上幾乎是從零開始起步,逐步從小到大,最終成為跨國商號、雄商大賈。

      寶璣先生一生共創(chuàng)作35枚陀飛輪時計,其中已知存留于世的不到10枚。西班牙波旁王朝唐·安東尼奧(Don Antonio)親王于1808年購入的No. 1188陀飛輪精準計時懷表是品牌史上頂級時計杰作之一。這款懷表將自2018年6月26日起進駐設立于寶璣蘇黎世精品店的寶璣博物館進行展出。此外,寶璣還珍藏著另外兩枚極具歷史意義的陀飛輪懷表,分別為寶璣先生于1809年售出的No.1176以及于1812年售出的No.2567,其原始記錄一并貯存,記載下了每一步歷史創(chuàng)作的過程。

      從儒商的發(fā)達史,可窺見騰沖僑鄉(xiāng)從商、重商、亦重儒的儒商文化的特征。儒與商交融、文化與經濟結合的儒商文化,促進了僑鄉(xiāng)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孕育了特有的僑鄉(xiāng)人文精神和道德風范。

      三、騰沖儒商文化的特征

      儒商與儒商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其內涵也更加豐富,知識層次和經商水平也不斷提高。儒商作為“商”與其他商有共通之處,儒商文化作為“文化”與其他文化也有相同之解讀,但作為“儒商”與儒商文化卻有深厚的內涵和獨特的特征。

      1. 以儒學為主體的多元并存的文化底蘊

      騰沖僑鄉(xiāng)是多民族聚落的地區(qū),各民族先民曾形成過有各自特色的遠古文化,亦稱土著文化。由于歷代王朝派兵入滇,戍衛(wèi)鎮(zhèn)守,中原移民隨之涌入僑鄉(xiāng)邊地落籍定居,騰沖僑鄉(xiāng)的先民多來自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他們從內地帶來漢文化。但是,這些居民一下子從內地發(fā)達的城市、鄉(xiāng)村,到居于“天外”的邊地騰沖,落籍在當地土著居民之中,必受到土著文化的影響,這就形成漢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融合,現今流傳下來的騰沖傈僳族的特色節(jié)目——刀桿節(jié)上的上刀桿、下火海表演,就是典型的內地巫儺文藝與傈僳族原始歌舞的融合。騰沖傣族歌舞“麒麟舞”,亦是傣族將“麒麟”這一漢文化與與本民族歌舞結合而成的一種新的文化。

      由于遠古兩條涉外商道的開通,僑鄉(xiāng)先民趕馬幫,“走夷方”,騰沖僑鄉(xiāng)的地域廣大,其邊沿地域與緬甸相鄰,與印度相近,因而又受東南亞、南亞佛教文化的影響,騰沖城郊寶峰山就曾留下印度高僧贊陀崛多(又稱摩伽陀)傳播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的駐錫處。騰沖城郊西山的古墓“李觀音慶墓”的墓碑上除鐫刻有漢文字外,亦鐫有印度梵文。東南亞、南亞文化以及后來西方文化的傳入,形成了多元性、復合型的僑鄉(xiāng)文化。

      本地商人、異域商人在僑鄉(xiāng)駐足或頻繁往來,勢必使中原文化、異域文化與土著文化在僑鄉(xiāng)碰撞,形成了以儒學為代表的多元并存的僑鄉(xiāng)特色文化。

      2. 崇文尚教,講究禮儀

      僑鄉(xiāng)商幫歷來仰慕文化,敬重文人雅士。騰沖商幫早在明清時期就創(chuàng)辦了私塾、各類學堂。1898年創(chuàng)辦了“明德女子學堂”,后來又相繼辦了益群中學、華英中學等學堂,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又辦起了中國最早的鄉(xiāng)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綺羅圖書館。這些文教機構大多是華僑興辦的,在鄉(xiāng)村中起著啟發(fā)民智、培養(yǎng)人才的重大作用。民國初,曾把167名騰沖子弟送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高等學府就讀。有39人東渡日本留學?!芭d家業(yè),做公益,當名流”已成為當時僑鄉(xiāng)華僑商人的傳統(tǒng)。華僑世家以“書香門第”、“文化之律”、“商賈重地”而自豪。在東南亞僑區(qū),騰沖人只要有條件就一定會辦起僑校,傳播中華文化,培養(yǎng)各類人才。由于崇文尚教,講究禮儀,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才,講究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紀律,對人彬彬有禮,做事講究誠信,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樹立了中華民族在海內外的良好形象。清末以來,在騰沖僑鄉(xiāng),誕生了大批先進知識分子、文化名人、雄商大賈、華僑領袖,其中海內外知名的當推李根源、李曰垓、王開國、劉楚湘、張問德、艾思奇、寸樹聲、寸海亭、張寶廷、張木欣、董揖三、董紹洪、李必成、金殿書、王少巖等。

      3. 敢于突破局限,開放意識強烈

      “過了霜降,各找方向”,這是僑鄉(xiāng)的一句名謠,說的是到旱季,僑鄉(xiāng)三個成群、五個一伙,肩挑馬馱,“窮走夷方急走廠”。騰沖人走緬甸,闖印度、泰國、巴基斯坦,甚至歐美。騰沖人把那些為兒女情長不愿走出去的男人,稱為“嘎人”、無出息的人。為了使“走夷方”的鄉(xiāng)人能“成大器”,僑鄉(xiāng)有識之士編寫了一本“出國必讀”,以勸誡引導外出的鄉(xiāng)人正其品行。其中列出了九誡,特別強調 “戒嫖、戒吹、戒賭”。僑鄉(xiāng)人遠走異國他鄉(xiāng)謀生,辛勤創(chuàng)業(yè),企盼終有一日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雖然騰沖僑鄉(xiāng)文化是以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為其基礎,但他并不拒絕新文化及外來文化,騰沖僑商中的先進分子、出國留學人員,長期行走于國內外的商業(yè)中心、工業(yè)中心、文化中心,自然受辛亥革命以來、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因而在僑鄉(xiāng)文化中很自然的便融合了現代的、開放的文化。但是無論受何種文化影響,僑人總是不忘中華文化這一根本。即使在東南亞生活數代的華僑家庭中,他們的正堂中均貼有“家堂牌”,甚至旅居歐美數代的華僑家中,也常常出現中國山水畫、漢文對聯(lián)等等,這足以說明華僑對中華文化的眷戀和熱愛。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騰沖僑鄉(xiāng)文化更是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今日之僑鄉(xiāng)文化已進入了“新僑鄉(xiāng)文化”時期,具有了全新的形式、全新的內容。

      4. 視情義為重,情系故里

      愛國愛鄉(xiāng),團結進步是一代代僑鄉(xiāng)人永遠的情結,是他們畢生追求并為之奮斗的崇高的思想境界,這也是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騰沖僑人遠在辛亥革命時期,就對共和革命做出重大貢獻。著名文化名人、僑商張木欣先后數次捐資三四十萬銀元支持孫中山作革命經費;僑商明少貞將在新加坡創(chuàng)辦的福壽橡膠園之收入大半捐送同盟會;僑商寸如東、李德賢,早年在緬參加同盟會后,當得知張文光在騰越起義成功,當即攜華僑捐獻之巨款銀幣三萬兩,趕赴騰沖,以解起義軍軍餉之急需。抗日戰(zhàn)爭期間,騰沖僑鄉(xiāng)在外華僑更是傾其全力支援抗戰(zhàn),出現了許多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事例。

      華僑、歸僑、僑眷對家鄉(xiāng)的文教事業(yè)更是鼎立相助,不遺余力。前已述及華僑在僑鄉(xiāng)和順、綺羅、洞山創(chuàng)辦和順圖書館、綺羅圖書館、益群中學、華英中學等文教事業(yè)的壯舉,似此事例還可舉出數端:1915年,留日學生寸輔清回鄉(xiāng)創(chuàng)辦騰越中學(即今騰一中),九十年來該校培養(yǎng)的學子可謂遍及天下,其在國內外所起之作用難以估量。1939年僑商釧文輝又創(chuàng)辦文輝女中。除文教事業(yè)外,華僑襄助其他公益事業(yè)者更是舉不勝舉,著名進出口商“三盛號”,早在1840年即捐白銀十萬兩,修建潞江鐵索橋,使騰永兩地的天塹從此通暢,對滇西經濟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1926年,龍、潞兩江橋被土匪破壞,進出口僑商“春延記”(西董)捐銀元一萬六千元,將兩橋修復。著名的跨國商號“洪盛祥”(東董)捐銀三萬元,修通洞山至滿金邑的公路,使其成為“官馬大道”,至今仍是縣城郊區(qū)的主要道路。至于各鄉(xiāng)各鎮(zhèn)各村各寨的零星公益事業(yè),可謂成千上萬,均有僑人的心力貢獻其中。

      近百年來,騰籍華僑在外創(chuàng)立的各地同鄉(xiāng)會館,各類社團組織,如瓦城騰越同鄉(xiāng)會、香港云南同鄉(xiāng)會、旅緬騰僑青年會、旅泰云南同鄉(xiāng)會以及騰籍旅居歐美各國的同鄉(xiāng)會、其中心工作均為團結國內外僑界人員支援祖國建設,支持家鄉(xiāng)建設,推動國外、國內兩地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這就是國內外僑人愛國愛鄉(xiāng)、團結進步的崇高精神之所在。

      “十人八九緬經商,握算持籌最擅長。富庶更能知禮義,南州冠冕古店鄉(xiāng)。”這是民國元老、云南著名賢達李根源先生贊譽僑鄉(xiāng)和順的詩作,也是騰沖僑鄉(xiāng)儒商文化的生動寫照。

      四、樹立起“儒商”的魅力形象,讓儒商文化再創(chuàng)輝煌

      1.對僑鄉(xiāng)儒商文化的重要性形成一個廣泛的社會共識

      一個民族如果缺乏文化自信,就保不住民族的靈魂。儒商文化思想不僅要在商界樹立起來,也要在社會各界中形成一個有利于儒商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政府工商部門、中介組織、商會等社會組織要把崇尚儒商文化思想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加大對儒商文化的宣傳。

      2.組織好騰沖僑鄉(xiāng)儒商文化資源的挖掘、傳承和開發(fā)工作

      修編《保山華僑史》,廣泛征詢曾經從事商業(yè)活動的在世老華僑的經歷、思想意識、感受等信息。對一些“走夷方”家族史、儒商文化思想進行提煉,收集、整理出第一手資料。組織相關單位和部門就儒商文化的傳承方式及存在問題開展調研,提出弘揚儒商文化的建議和對策,各級政府和僑鄉(xiāng)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

      3.賦予騰沖僑鄉(xiāng)儒家文化時代的生命力,讓儒商文化成為橋頭堡建設的潤滑劑

      讓優(yōu)秀的儒商文化在保山古老的大地上復活,關鍵是要賦予儒商文化以新時代的特征。更多從儒商文化的精髓、價值觀取向和行為規(guī)范入手考慮問題,不能簡單地從方法、手段上來認識。以儒商文化提升軟實力,擴大文化影響力,讓儒商文化隨著貿易走出國門,影響南亞諸國。在一些曾經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國家開辦更多孔子學院,讓在外華僑華人子女有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便利。各級經濟部門要舉辦好各種對外交易會、商務論壇,把儒商文化作為兩地經濟組織交流的重要內容,形成影響。

      猜你喜歡
      儒商僑鄉(xiāng)騰沖
      海門籍儒商陸誠:在逐夢路上永遠前行
      華人時刊(2023年9期)2023-06-20 08:30:56
      僑鄉(xiāng)古村 夜賽龍舟
      發(fā)揮新僑鄉(xiāng)獨特優(yōu)勢 助力南通高質量發(fā)展
      華人時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6:56
      云南騰沖:農旅融合促發(fā)展
      騰沖大救駕 —云南十八怪之一
      儒一儒商—儒商文化的精神
      明溪是怎么打好僑鄉(xiāng)牌的
      美麗的騰沖我的家
      民族音樂(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6
      學者儒商吳炳新
      “走基層·僑鄉(xiāng)行”中央媒體江蘇行圓滿結束
      華人時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03
      深水埗区| 通渭县| 新沂市| 水城县| 乾安县| 文山县| 邵东县| 伽师县| 封丘县| 抚松县| 临朐县| 绵竹市| 佛冈县| 广安市| 大丰市| 宁南县| 海门市| 乡城县| 广饶县| 贵德县| 临安市| 辽阳县| 枣强县| 南丰县| 会东县| 平泉县| 剑阁县| 柳州市| 宁河县| 宝坻区| 绥宁县| 锦屏县| 商丘市| 汕头市| 浑源县| 衡山县| 漳州市| 加查县| 湛江市| 新巴尔虎左旗|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