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水芳
摘 要: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的中職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優(yōu)化中職語文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語文 中職 課堂環(huán)節(jié) 優(yōu)化
語文課的教學效果如何,主要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學生是否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教學是否對學生發(fā)展能有所幫助,最終達到學生“不需要教”的境界。因此,中職院校的教師在設計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時,不能僅僅看教學目標設計的優(yōu)劣、教學過程的完備性,更重要的是看教師能否把自己如何解讀教材教給學生,提高學生自我探索、辨析和歷練的能力。
一、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時注重整體設計的針對性
1.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以學生為主體,這是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最重要的基點。例如,本年度的前一學期筆者采用同樣的方法和內容任教了兩個班級,期末測評成績卻完全不同。對此,筆者經過反復思索,認為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因此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課堂教學的設計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有效接受和主動參與為出發(fā)點和最終目的。雖然以學生為主體,根據不同班級采取不同的教學設計,教師需要付出更大的心血和精力,但能實現(xiàn)教學效果最大化。
2.根據不同的文本進行設計
職校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基本依據是教材文本,教材文本中的文章體裁、主旨、表現(xiàn)技巧等都是整體設計需考慮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文本應該采用不同的設計策略,然后通過課堂教學傳授給學生。例如職校語文中,古典詩詞是其職校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古典詩詞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讀懂、會賞析、能背誦。為了實現(xiàn)古典詩詞的教學目標,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要求學生“一詩四讀”,即一首詩要求學生依次經過朗讀、譯讀、背讀和說讀四關,取得的教學效果還不錯。
二、力求文本切入與取舍的合理性
相對其他學科,職校語文中文本的切入與取舍是相當重要的。這是因為職校的語文課文的篇幅都比較長,教學任務比較重,但能安排進行語文教學的課時數又少得可憐,如果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就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效率自然就比較低。為了解決效率低下的問題,應該從文本的切入和教材的取舍上下功夫。切入點的新穎和獨特,能有效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興趣。合理進行文本切入,不僅是一種教學設計藝術,同時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也是有效的閱讀方法。例如《黃山記》一課長達六頁,本課的主要內容表面上是寫黃山的“險”和“奇”。如果從頭到尾、按部就班地講授,可想而知會效率低下。但是,如果切入合適,并合理取舍,能事半功倍。可以采用先從第三步末尾的那句“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處切入。這句話透露出一條信息:黃山之奇和險所帶來的美的享受,在過去只是少數人的幸福,而現(xiàn)在已經屬于多數人,這是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這句話雖然短,卻道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從此處切入,提挈全文,組織教學,能讓學生抓住最關鍵的信息進行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三、追求“主問題”設計的合理性
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問題的設計主要采取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碎問碎答”的模式,另一種是“多問題”模式。“碎問碎答”模式不便于學生掌握文章挈領,同樣,“多問題”的模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連貫性,而且這兩種模式都是在老師提問下的被動學習,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調動起來。筆者多年探索并踐行“主問題”的模式,教學實踐的效果不錯?!爸鲉栴}”模式指的是設計的問題要根據問題的重要性設置主次,特別是要設計好那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最主要問題?!爸鲉栴}”的設計要從課文整體的角度和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并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和探究。這個“主問題”就是發(fā)揮凝聚力和支撐力的主線,串起文章的內容,減少課堂教學中的無效提問,留下更多的時間給學生,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設計“主問題”可以從文章的主旨著手,可以從文章的脈絡和結構著手,可以從文章的語言特色著手,可以從作者的思想感情著手,可以從能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創(chuàng)新著手,可以從其滲透的人文思想著手。用“主問題”妙在線索美,教學效果也能得到極大
提高。
總的來說,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方法還有很多,設計方法的優(yōu)劣是看設計方法是否能激活課堂,是否能有效簡化教學,是否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母漢瓊.關于職教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2011(4).
[2]敖碧紅.中職語文教學定位的思考[J].中國林業(yè)教育,2010(3).
[3]吳文強.淺談語文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11).
(作者單位:江西省冶金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