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顯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不同的年齡階段產(chǎn)生不同的欲望和夢想,并努力地去追逐著、實現(xiàn)著、滿足著。青年學生到國外留學,學習外國文化,創(chuàng)造先進文明,最大可能地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回報祖國和人民,當是有志之士的非凡選擇。
徐志摩,這位現(xiàn)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在22 歲至26 歲幾年間先后留學美國、英國,學習銀行學、政治經(jīng)濟學,并獲碩士學位,學有所成。1921 年春天至1922 年10 月他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又于1925 年、1928 年兩次重訪故地,并于1928 年11 月他第三次游歐的歸國途中寫下了著名詩歌《再別康橋》,表達了對康橋的敬重、熱愛之情??禈蚣磩颍莿虼髮W的名勝,景色幽雅優(yōu)美。詩人把它視為“難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依戀之鄉(xiāng)”,認為“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可以說他來這里留學就是為了探尋自己的理想之夢。
探尋事物得謹慎小心,因為通向理想之路并非都是光明的平坦大道,有很多可能是坎坷曲折的。所以詩人到劍橋大學來學習是抱著崇敬的態(tài)度來的,自己是很謙虛禮貌的。故詩的一開頭就定了情感的基調(diào),“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連用三個“輕輕的”表明詩人的姿態(tài),他是那樣地敬重游地,一個優(yōu)雅瀟灑、彬彬有禮的華人形象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動作輕盈而眼光高調(diào),天高地闊,神清氣爽,西天的云彩該是如何的絢爛多姿、美妙動人,景象在人、天之間恢宏拉大,是那樣地飄逸。
開篇即引人入勝,有謙謙君子之風。接下來詩人把目光收回,投向康河的河畔,那河畔夕陽中的柳條被鍍上一層富麗而又嫵媚的金色,在微風里輕輕搖擺,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美艷絕倫的新娘,這新娘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中蕩漾。詩人在這里以人喻物,把人性美與物性美完美地融合起來,由物想到了人。對美麗女性的追求可以說是男性的人生夢想之一。柳樹在古詩詞中是一個有著很多寓意的物象,“柳”諧音“留”,在柳樹下告別,有留戀不舍的意蘊,我們可以想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句詞里的凄涼與詩人把柳樹比作新娘有著截然不同的氛圍,帶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能夠找到一個美麗如意的新娘該是男性尋找愛情婚姻夢的情結(jié),那倒映在波光里的艷影,在作者心頭蕩漾,仿佛這個夢已經(jīng)尋到了。這由景入情的甜蜜快意,作者表達得是多么浪漫,多么動人心弦。
然后,詩人把目光進一步投到河內(nèi),看到“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它們是那樣的自由自在,隨意而為,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了毛澤東詞中“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美好追求。追求自由,不僅僅是物,人也是一樣,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投身于革命活動,致力于打開物質(zhì)抑或精神上的枷鎖,以獲取新生和自由,追求幸福和美好。作者睹物思人,自己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水草。這充分表達了詩人追求“自由夢”的思想情結(jié)。
接著,詩人的目光再往深處探尋,看到了“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虹出清潭,水天相連,有著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彩組合的虹,似橋幻發(fā)于水上,而那康橋不正是一記絢麗的彩虹嗎?讓人感到是多么美麗和稀有。有道是:“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虹作為一種自然現(xiàn)象,是雨后出現(xiàn)的彩色圓弧,是空中的小水珠經(jīng)日光照射發(fā)生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是罕見的空中奇觀?;孟胫?,詩人仿佛看到虹被大氣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詩人把夢比作彩虹,可見作者之夢是多么絢麗多彩,多么地神圣美妙,也表明作者的夢是不斷變幻的,是復雜交織的。“虹夢”,這也許是夢的最高境界,即便有時會破裂破碎,但經(jīng)過時空的沉淀,會更永久、更華麗、更玄奧。到此作者由對景物的傳神描寫轉(zhuǎn)到主要的思想情感的抒發(fā)上。
“尋夢”?筆者不禁反問,我們有沒有夢。“夢”作為一種生理現(xiàn)象,是睡眠時由于大腦皮層的一部分沒有完全停止活動或受其他刺激而引起的腦中的表象活動。夢境有美妙如意的,也有驚詫兇惡的,無論是美夢還是噩夢,都與人的思想有關(guān),是人的思想意識在睡眠狀態(tài)下的表象活動。而通常所說的夢想是指一個人在清醒狀態(tài)下追求的理想,到夢里也能表現(xiàn)和實現(xiàn),是謂“夢寐以求”。一個人從誕生下來伴隨著感性和理性的發(fā)展會有成長成才夢、家庭美滿夢、事業(yè)成功夢、生活幸福夢、健康高壽夢,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則有文明富強夢、繁榮振興夢,不同的階層、不同的行業(yè)、不同的團體、不同的人士都有自己不同的夢想,徐志摩當年也有自己的夢想,當然要勇敢地去探尋,“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表明作者不斷地往更高的境界去尋找,且最后有很大的收獲,“滿載一船星輝”,這一船星輝就是那一個又一個的夢煥發(fā)出來的,有這些豐富的收獲,該是多么自豪和高興。所以詩人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尋夢之后的收獲,那夢想一個一個地實現(xiàn),就像夜空里閃閃發(fā)光的明星,是那樣的壯觀,那樣的精彩,尋夢情結(jié)結(jié)出了一個個碩果,特別是想著自己學業(yè)有成,收獲豐碩,不禁想要高聲放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這里達到最高潮,豪情滿懷,淋漓盡致。
“但我不能放歌”,念頭又陡然一轉(zhuǎn),因為就要離開康橋,要告別了,“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恭敬不打擾這里的美景,不去損壞每一個夢想,這種“沉默是金”的無言告別儀式,連夏蟲也來主持,“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內(nèi)斂的沉默情結(jié),表達了詩人對康橋最隆重的告別禮。達到聲息、神靈上的相通,人、物、景相合為一,默契而通達,作者對康橋的敬愛之情表達到了極致。
最后,“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和開頭相照應(yīng),詩人灑脫、利索、干凈的舉止,再次展示了他的君子之態(tài),表達了一個異國赤子對康橋的極大尊重和愛戴,圓了君子之夢,達到了人生之夢的至高境界。
總之,整篇詩歌以追夢、尋夢為主旨,抓住典型景物進行描繪寄托,展現(xiàn)了人的夢幻情結(jié),達到情景相融,人物相通的境界,難能可貴,不愧是經(jīng)典的別離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