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軍
以教材為范例實施作文教學
相軍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苯涍^編者嘔心瀝血,編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經典薈萃。我們?yōu)槭裁床缓煤玫匾龑W生去讀、去品、去悟、去仿呢?
葉圣陶老先生在著名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彼^遵路,也就是在閱讀中理清作者的思路。從思路入手閱讀文章,也是由寫作與閱讀在思維上具有可逆性決定的。
在閱讀中,讀者如何獲得文章主旨呢?可以通過理清文章思路,還原作者的構思。只有理清文章的思路,才能駕馭整篇文章,準確把握中心,完成閱讀任務。
1.還原構思,探討主旨。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立意作為先導,構思就是圍繞立意構架的思維過程。而文章的結構又是作者寫作思路的外在表象。因此,練習結構提綱可以讓學生準確把握文章思路,在原有素材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與創(chuàng)作,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么用這種方法來表達而不用別的方法來表達。
2.把握主體,理清思路。記敘類作品中往往會涉及許多人,許多矛盾,但為了突出主題,作品總是以一個人物或一組人物為主要人物,以一對矛盾為主要矛盾。只有準確抓住文章主體,才能準確理出文章思路。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讓學生先理清文中的人物關系,然后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理清主體,并據此理清思路并探討文章主旨。
3.依據文體,探尋思路。不同文體的文章有其不同的思路特點。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往往遵循它們各自的思路特點。例如,寫說明文要遵循“特征思路”,因為說明事物就離不開事物的特征。《中國石拱橋》先介紹了一般石拱橋的外形和結構上的特點,然后介紹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數量繁多、設計精巧的特點,并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介紹趙州橋的歷史和結構特點以及盧溝橋的特點、藝術價值和歷史紀念意義。寫作議論文往往遵循“問題思路”,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主要論述怎樣才能擁有創(chuàng)造力的問題。作者先由四個圖形提出一個問題,然后通過幾種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提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接著作者開始分析不滿足于一個答案,需要尋求其他答案的方法;最后課文得出結論:任何人都有創(chuàng)造力。只要具備幾個關鍵性的要素,就能成為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明確不同文體的文章思路延展的一般規(guī)律,能使學生盡快地進入思路閱讀狀態(tài),為有效閱讀奠定基礎。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的過程。當學生閱讀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對其中的形象進行塑造,其中的一些寫作技巧也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學生自身的能力。具體而言,可采取如下途徑:
1.單篇歸納,隨堂仿寫。教材上的每篇課文都是經典之作,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技巧,可以把它稱之為“寫作節(jié)點”,堅持進行歸納仿寫,收效一定可觀。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中,結合文中“雪地捕鳥”的過程性描寫,我引領學生朗讀想象捕鳥的場景,回憶童年的樂趣,在感悟動詞運用得準確傳神的同時,讓學生回顧自己經歷的事情,適當選取一系列動詞,當堂練習。有的學生寫投籃過程:“他彎著腰,籃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著,兩眼溜溜地轉動,尋找“突圍”的機會。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會左拐,一會右拐,沖過了兩層防線,來到籃下,一個虎跳,轉身投籃,籃球在空中劃了一條漂亮的弧線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內?!边@樣,從讀到寫有機結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單元引領,技法分解。七至九年級可以分別從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文學作品等方面進行寫作方面的分解訓練。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云南的歌會》中的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端午的鴨蛋》中的端午風俗,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家鄉(xiāng)咸鴨蛋的特點,寫得趣味盎然,充滿生活情趣?!哆汉取分信f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蘊涵的濃郁的情趣。《春酒》是節(jié)日的珍品,將新年、童年、鄉(xiāng)鄰、母親營造成了一個藝術世界。為我們展現了家鄉(xiāng)的民風之美和人情之美。《俗世奇人》中的市井里巷中的奇人高手。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人物的神韻。在一篇篇美文中駐足,如同在一條條文化長廊中穿行。整個單元可以引領學生進行“描寫刻畫”方面的寫作訓練。
除了寫作技法訓練外,還可以將教材中的名言警句積累下來引入作文,模仿教材中典范優(yōu)美的語句,扮靚自己的作文語言,教寫作的話題與教材中的某些課文對接等。在學生作文指導中,緊緊抓住教材這個例子,扎實而有計劃地開展作文序列訓練,學生一定會寫出別具一格的好文章來。
相軍,教師,現居山東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