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影萍
24歲就登上北京大學講壇的著名國學大師梁漱溟,一生坎坷,迭經(jīng)磨難,在“文革”期間被責令每天打掃院落和廁所,在一片“勒令”“打倒”“油炸”的喧囂聲中交代“罪行”。然而。這樣的劫難并沒有“擊倒”這位大師,1988年去世時享年95歲。
梁老不但高壽,而且晚年生命質(zhì)量好得令人羨慕。90高齡之后,還能外出散步、打太極拳,并撰寫出版了20萬字的力作《人心與人生》。其養(yǎng)生秘訣,在于“少吃多動,氣貴平和”這八個字。
少吃多動
梁老認為,好吃的東西對于年輕人來說,多吃幾口或許關(guān)系不大;而老年人機體衰弱,不能多吃,要適可而止。梁老年輕時,因崇信佛教而食素,從不沾酒,這一生活習慣從19歲開始并持之以恒,只不過加了牛奶和雞蛋。當然,他堅持吃素并不刻板,有一次,他的兒子見他在吃一小碟羊肝,大為吃驚,問起來,才知道這羊肝是醫(yī)生開給他的治病良藥。有時在外就餐,無素菜時,他就只吃葷菜中的蔬菜,以免麻煩人家,但自己絕不動葷腥。這一點也能體現(xiàn)他的為人。即使與毛澤東在一起吃飯,也是如此。一次毛主席在家里宴請梁漱溟等人。梁先生說:“我是素食者,有一兩樣素菜就成,但你們吃什么請自便,不礙我的事。”他吃飯,絕不吃飽,也絕不因食物品種多少和味道好壞而有所增減。他一生未從事體力勞動,食量一直很少,一日三餐飲食總量在230克左右。
堅持少吃的梁老喜歡多動?!皠印钡闹饕绞绞敲刻靾猿肿呗峰憻捄痛蛱珮O拳。85歲以前主要是戶外鍛煉,以后逐漸減少了戶外的運動量。90歲以后,主要是在室內(nèi)活動。每天清晨醒來,先是在床上做保健操,伸腰、蹬腿,轉(zhuǎn)動脖頸,吸氣屏氣,50分鐘后才下床。每天在寫作的間隙,他依然在院子里走動散步,或者打一兩路太極拳,放松一下身體。梁老認為,所謂多動,“首先要持之以恒,但如何動,則應(yīng)視健康情況而定”。也就是說,動的方式可以靈活掌握,持之以恒是最重要的。
氣貴平和
梁老認為,“人要努力做到不生氣或少生氣,至少是有氣出了就完,絕不要生悶氣”。這在梁老書寫的自勉座右銘可以得到見證:“情貴淡,氣貴和,唯淡為和,乃得其養(yǎng),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p>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晚年的梁老依然笑對人生,坦然面對人生的最后旅途。1987年,他對友人說:“李商隱詩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于一個九五(虛歲:筆者注)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了,但我絲毫沒有頹唐、悲涼之感。語云‘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只要我腦子還能用,我將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繼續(xù)走下去,愉快而充實地送走這最后一段歲月?!?/p>
少吃多動,氣貴平和。博學的國學泰斗用這8個字,為后人開出了符合科學而又效驗的養(yǎng)生“處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