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
生命的弓與矢
●尹建莉
有位重點大學的教授,當年從農(nóng)村考大學進入城市,一直讀到博士。老公是她大學同學,也從農(nóng)村考上大學,能力非凡,是一家大型企業(yè)的總經(jīng)理。他們有一個兒子,叫曉航,已上大學。這本該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現(xiàn)在卻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原來,從兒子曉航一出生,他們就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為孩子制訂了嚴格的作息時間和行為規(guī)范。如果孩子不聽話,他們就會提出批評,甚至動手打孩子。
開始孩子還表現(xiàn)得不錯,每天都能按照家長的規(guī)定去做計劃中的每件事,成績也不錯,總是班里前幾名。但孩子的自覺性好像一直沒有培養(yǎng)起來,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催促和監(jiān)督之下才能完成,沒有一件事不磨蹭,從早上起床、吃飯到晚上寫作業(yè)、洗澡直至睡覺。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逆反,只要是父母的主張,他都要抗拒。
曉航最初沉迷于電腦游戲。為了分散孩子對網(wǎng)游的癡迷,父親抽時間陪他一起去打籃球。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曉航又對籃球太迷戀了,陷入玩起來就不管不顧的狀態(tài)中。父母又開始焦慮,覺得他花在球場上的時間太多了。于是給他規(guī)定,每周只許打一次,每次只許打一個半小時。孩子每次都答應按時回家,卻總不兌現(xiàn)承諾,媽媽經(jīng)常生氣地跑到球場,強行把兒子叫回來。這讓孩子非常不高興,說媽媽弄得他沒面子,以后沒法和別人玩了。之后又陷入對電游的癡迷,學習成績每況愈下。
報考大學專業(yè)時,曉航想學計算機,父母覺得他是為了滿足玩電游的欲望,將來不好找工作。于是硬說服兒子報考了父母上大學時所學的專業(yè),將來好為他安排工作。然而上大學后,曉航很多科目不及格,且經(jīng)常不去上課,整天打網(wǎng)游,幾乎不和同學交往。以至于學校下了最后通牒,再這樣下去,就要開除。
這對父母犯的錯誤,概括起來就是,家長太強勢,不給孩子自由,也不給他自信。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一直沒有機會成長,而是慢慢萎縮。一旦遠離父母的操縱,又面對不喜歡的專業(yè),他肯定無力管理自己,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其實并不意外。應該把自由還給孩子,讓他慢慢學會為自己做主。
這位母親一直以為自己是個認真負責的好家長,沒想到不過是個拿鋤頭雕刻美玉的農(nóng)夫,這20年,硬把一塊璞玉一點點砸成了小石頭。
明白這些后,她跟孩子談了一次話,真誠地表達了作為父母的痛悔之意,理解他不想去上課和考試的心情。她給孩子的建議是休學一年,到各地旅游,同時讀些自己想看的書。
孩子同意休學一年,休學后并沒有像家長期望的那樣去閱讀或旅游,而是把自己關在臥室,整天晝夜顛倒地上網(wǎng)玩游戲,不洗頭不洗澡,甚至不和父母說話。教授在這半年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心理煎熬,孩子的表現(xiàn)經(jīng)常令她崩潰。這個過程,與其說在等待孩子變化,不如說她自己翻越了最艱難的心路雪山。她還要去說服丈夫,讓丈夫理解當下任孩子“墮落”的意義,阻止丈夫破壞性的行為。
她不但放棄對孩子的控制,同時給孩子賦權(quán)。小到讓兒子決定晚上吃什么、周末去爬山還是睡懶覺,大到她的課題選題哪個更好等,盡可能讓孩子感覺到他自己有想法、有能力、有話語權(quán),讓他感覺到父母多么需要他。
在孩子剛休學的第一個月,她其實心里還是有些不能真正接受兒子不上學的現(xiàn)實。促使她徹底改變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她無意中看到兒子寫在電腦中的私密日記,驚出一身冷汗,兒子居然有自殺的打算,開始寫死亡倒計時日記。她萬萬沒有想到兒子活得這樣痛苦,而自己以前卻只是簡單地在上進心問題上和孩子糾纏不休。她開始了真正的反思,所以當孩子休學一年后,提出想退學時,她尊重了兒子的選擇。
辦了退學手續(xù)后,兒子又在家里“墮落”了半年,有一天突然對她說,感覺在校園里開個果蔬飲品店應該不錯,并講了他的計劃。她沒想到兒子把事情講得頭頭是道,而且想法已比較成熟。她全力支持,并和兒子一起研發(fā)了幾種產(chǎn)品,又租了一個幾平方米的小店。因為貨真價實,飲品店生意一直很好,還在另一所大學開了分店,雇了小伙計。至于他將來是生意越做越大當老板,還是一輩子就開小店過小日子,或是再回校園上學,都順其自然。她相信孩子只要有正常的心態(tài),總會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經(jīng)常有人問我如何教育孩子,我希望父母都能牢記紀伯倫的一首詩《你的孩子》:“經(jīng)由你生,與你相守,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
(摘自《青年商旅報》2014年9月12日
郭德鑫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