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霞,李建友,王 丹,侯寶峰,王小鋒,寇小妮
(1.陜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肝病科,陜西 咸陽 712000;2.陜西省興平市人民醫(yī)院,陜西 興平 713100)3.陜西省興平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興平 713100)
清肝抑毒方聯(lián)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觀察
郝明霞1,李建友2,王 丹3,侯寶峰1,王小鋒1,寇小妮1
(1.陜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肝病科,陜西 咸陽 712000;2.陜西省興平市人民醫(yī)院,陜西 興平 713100)3.陜西省興平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興平 713100)
目的:觀察清肝抑毒方聯(lián)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的臨床療效。方法:8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口服清肝抑毒方和拉米夫定,對照組43例口服拉米夫定,療程48周。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83.72%,對照組67.4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血清HBV-DNA陰轉率,HBeAg/ HbeAb血清轉換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清肝抑毒方聯(lián)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慢性乙型肝炎;清肝抑毒方;拉米夫定;對照治療觀察
我們用清肝抑毒方聯(lián)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有較好臨床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共86例,均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齡18~60歲,平均33歲;病程1~28年,平均5年。對照組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齡18~62歲,平均31歲;病程1~26年,平均5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2000年9月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西安)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1]。血清HBsAg和HBeAg陽性半年以上,HBV-DNA≥105Iu/mL,持續(xù)或反復ALT≥2×ULN。
中醫(yī)辨證為脾虛瘀毒蘊結型。癥見脅肋疼痛,口苦,胸悶,腹脹,納差,倦怠乏力,大便不爽,舌質淡黯或邊有瘀斑,苔薄白,脈弦細。
治療組用清肝抑毒方。藥用黃芪30g,柴胡10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10g,石見穿12g,五味子12g,升麻6g,葛根15g,女貞子12g,丹參15g,赤芍10g。制成免煎顆粒(陜中附院藥劑科配制),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同時用拉米夫定(葛蘭素史克公司生產(chǎn))100mg,每日1次口服。
對照組單用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兩組療程均12個月。
觀察治療前、治療后及第4周、第12周、24周、第36周、第48周的臨床癥狀、體征、肝功能、HBVDNA、HBeAg/HBeAb轉換率。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指標正常,HBV-DNA(-),有HBeAg/抗-HBe血清學轉換。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減輕,肝功能指標正?;虮仍迪陆?0%以上,HBV-DNA(-)或下降大于2個對數(shù)級,無HBeAg/抗-HBe血清轉換。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用SPSS1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肝臟功能指標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臟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臟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ALT(U/L) TBIL(μmol/L) ALB(g/L)對照組 43治療前 185.2±82.6 38.3±10.8 38.4±3.2治療后 35.7±10.2△19.7±6.9△39.3±3.9治療組 43治療前 183.9±83.9 40.8±11.5 37.9±3.8治療后 79.2±22.7 31.5±5.3 38.7±4.1
兩組治療后血清HBV-DNA陰轉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血清HBV-DNA陰轉比較 例(%)
兩組治療后HBeAg/HBeAb轉換比較。治療48周時,治療組與對照組HbeAg陰轉分別為15例(34.88%),7例(18.60%);HBeAg/HbeAb血清轉換分別為11例(25.58%),4例(9.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屬中醫(yī)“脅痛”、“黃疸”、“積聚”范疇。病機為正氣不足,感受濕熱疫毒之邪,阻塞氣機,郁于肝膽,滯留脾胃,日久傷腎,瘀內阻滯。治當益氣健脾,清熱解毒,疏肝行氣,活血散瘀。清肝抑毒方中黃芪、女貞子補虛扶正健脾、滋補肝腎,白花蛇舌草、石見穿清熱利濕解毒,柴胡、郁金疏肝理氣,丹參、赤芍活血化瘀,五味子酸甘斂陰養(yǎng)肝,升麻、葛根升舉脾胃陽氣。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疏肝活血解毒之效。研究表明,柴胡、女貞子、白花蛇舌草有抗乙肝病毒作用[3]。黃芪、石見穿、柴胡、赤芍、郁金、女貞子可增強免疫[4]。黃芪、白花蛇舌草對多種化學毒物所造成的肝損傷動物有保護作用或有治療改善作用[5]。
高水平的血清HBV-DNA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發(fā)生肝硬化和HCC的危險因素。HBV-DNA轉陰能夠降低肝硬化和HCC的發(fā)生。拉米夫定是最早用于乙肝抗病毒治療的核苷(酸)類藥物,治療1年后,60%~70%的患者血清HBV-DNA可降至PCR法測不出的水平。不過,用拉米夫定治療1年的耐藥率為24%,5年的耐藥率為70%,治療1年HBeAg血清轉換率16%~18%[6]。
研究證明,中藥不僅能改善乙肝臨床癥狀、保護肝細胞、抗肝臟炎癥,更重要的是通過調節(jié)免疫達到抗病毒目的。聯(lián)合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治療,可提高血清HBV-DNA陰轉率和HBeAg/HBeAb轉換率。
[1]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4,22(2):131-136.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6.
[3] 張永興.神奇的抗病毒中草藥[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
[4] 駱和生.免疫中藥學-中藥免疫藥理與臨床[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北京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9.
[5] 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
[6] 于樂成,萬謨彬,陳成偉.美國肝病學會慢性乙型肝炎實踐指南(2007年)精要[J].肝臟,2007,12(增刊).
R512.62
B
1004-2814(2014)12-1122-02
201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