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煒
(云南省昭通市昭通電視臺,云南昭通 657000)
淺談電視專題片也需要前期包裝
孫煒
(云南省昭通市昭通電視臺,云南昭通 657000)
隨著電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電視片的攝制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為我們電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體進入融合時代、電視節(jié)目品牌化經營的今天,作為一種獨立藝術品種的電視專題片,在受眾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這是當前電視媒體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結合從事電視專題片制作工作積累的經驗,現(xiàn)談一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電視專題片 前期 包裝
個人認為:“真實,是電視專題片的生命,而生命也需要包裝,沒有包裝的生命是不能持久的”。這里所說的“包裝”,是在新聞成品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技術處理。它的目的和作用不是改變事實,而是要使新聞作品中傳遞的內容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收看興趣。也就是說,包裝不是對作品內部各種要素的包裝,而是對作品本身的包裝。
關于電視專題片的界定,目前電視界和學術界眾說不一。但可以肯定,專題片不是純新聞,它不要求時效性,而是追求歷史的、文化的和社會的價值;它兼容某些新聞的特性,但與新聞有著本體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對事實和對真實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與揭示”。因此它既不會取代其它電視藝術,也不會被其它電視藝術所取代。
(1)突出新聞性。(2)突出地方性。(3)突出全面性。(4)突出生動性。(5)突出煽動性。(6)突出鮮明性。(7)突出對比性。
浩瀚世界、蕓蕓眾生,一切似乎都可以拍攝記錄,而一切又仿佛那么司空見慣。拍什么?記錄什么?采取什么手法拍攝?這就要有個選擇問題,準確的選擇就是一種“包裝”。本人總結了“八字選題包裝法”,即“欲、畫、人、情、事、新、美、深”。
欲:指對某一題材的最初感覺,能否觸動創(chuàng)作者的興奮點,引起較強烈的創(chuàng)作和拍攝欲望。只有觸動創(chuàng)作者的題材才能觸動觀眾。
畫:拍攝對象(包括現(xiàn)場環(huán)境)是否具有可視性。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感受有80%以上來自視覺。作為視聽藝術的專題片首先應考慮視覺效果,采用獨特的拍攝手法發(fā)揮電視畫面優(yōu)勢,把畫面語言作為專題片的本體。
人:人物形象、氣質、口才、個性等方面是否有特色、有魅力。主人公選擇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一部專題片的成敗。
情:能否“出情”,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以情抓住觀眾,成功大半在握。
事:有沒有故事,細節(jié)是否吸引人。敘述一個真實動人的故事給觀眾,強似塞給觀眾一部二三流的虛構電影故事片。
新:題材、角度、拍攝手法等是否新穎奇特。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皠?chuàng)新、突破”應是電視藝術創(chuàng)作者永遠的追求。
美:是否給觀眾以某種審美愉悅。一部好的專題片必然是美的藝術品,或真實動人凈化心靈,或教人向善境界升華,或意境優(yōu)美令人神往。
深:是否有挖掘的潛力(具有思想意義和美學價值)。那種“小中見大、平凡中蘊深意、一滴水見太陽”的題材最需要創(chuàng)作者的慧眼去發(fā)現(xiàn)去拍攝。
根據(jù)這些準確選擇,緊緊抓住觀眾的“興奮點”和“共鳴點”,使用不同的拍攝手法,從而升華其內涵,突出其主題,豐富其畫面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電視與其他媒體相比,最突出的是具有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功能。因此,把握好電視語言——即專題片解說詞的“包裝”是至關重要的。一般地說,敘述的語言中都要設置高潮或合理安排“興奮點”,以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這是“語言包裝”的關鍵所在?!芭d奮點”是語言的點睛之筆,是情感碰撞的結合點,讓觀眾由感官的認識進入理性的共鳴。
運用音樂包裝專題片,已在電視節(jié)目中廣泛使用,有的甚至創(chuàng)作主題曲,借以烘托氣氛,升華主題。音樂的運用不是服從畫面,而是服從內容。優(yōu)美的畫面不一定就要有優(yōu)美的音樂,而應該根據(jù)內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處。真正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內在的品格、烘托情緒和情感的作用。
細節(jié)包裝,主要包括聲音、特技、字幕、片頭片尾、暗轉等。初看起來,這些好象是細枝末節(jié)的小技巧,但對強化節(jié)目效果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片頭片尾是一個專題片中不可缺少的整體,做好了,可起到“意義指示”、“畫龍點睛”和“價值提升”的作用。特技,是電視專題片特有的包裝手段和包裝技巧,是運用電視畫面的特殊處理而達到的一種包裝效果。
真實性是專題片自始至終的追求。通過紀實手法的運用和表現(xiàn),讓人們感受到真實再現(xiàn)的品格,這是一種平民化的意識表現(xiàn),它平視、客觀的特點賦予了電視專題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作片子的時候,應盡可能地避免主觀色彩的說教,而要從受眾心理的角度給專題片定位彰顯其平民意識。而實際上,在地方臺,我們經常遇到的困擾是常會不知不覺地帶著某種主題思想去“強制執(zhí)行”,其結果往往表現(xiàn)的不是被拍攝對象,而是自己,即不經意間把被拍攝對象當成自己的思想載體,這就與我們的創(chuàng)作初衷大相徑庭了。應當明確一點,我們搞專題片的初衷不是把一個現(xiàn)成的或編導主觀的結論強加給觀眾,而是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能動介入,盡管每個人領略和思考的東西不同,但結論是觀眾在平等、能動、投入的狀態(tài)中獲得。絕沒有強求的痕跡。因此在創(chuàng)作時,一定要注意從觀念上找準定位,一定要避免一些人為的擺布和虛假的東西,力保專題片的真實性。因為,真實的專題片才有魅力,真實的專題片才能吸引觀眾、打動觀眾。
總之,專題片的包裝歸根到底要從創(chuàng)作的方式上尋求突破。馬克思曾說過:“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睕]有策劃與包裝的專題片是暗然失色的,沒有加工的素材是平淡無奇的。電視片排斥人為的虛構卻不否認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表現(xiàn)。這就需要我們電視采編人員深入挖掘電視表現(xiàn)的潛力,整合人才和聲畫資源,全方位的進行包裝,才能使電視專題片具有比較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