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士超
我們賣東西都想賣出最高價,而我們買東西又總想花最少的錢。這是不現(xiàn)實的,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總能買到好藏品,他的秘訣卻是,要讓別人也能賺到錢,別人有了好東西才會首先想到你,為此他獲得的機會就最多。
馬未都是我國著名的收藏家。他從上世紀(jì)80年代開始收藏,到了90年代,其收藏已具相當(dāng)?shù)囊?guī)模,陶瓷、玉器、古家具等珍貴藏品超過千件。1997年1月18日,馬未都創(chuàng)辦的觀復(fù)古典藝術(shù)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館內(nèi)有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中國古代文房用具展、明清箱匣展、宋遼金元古瓷展、觀復(fù)小品展、中國古代金屬工藝展、中國古建筑門窗及陳設(shè)展等10多個展覽。觀復(fù)古典藝術(shù)博物館的成立,填補了新中國建國以來沒有私立博物館的空白。中外百余家媒體積極給予報道,大力聲援他的文化事業(yè)。
有位記者在采訪馬未都時,提了一個很實際且有趣的問題:您是行家,買了這么多的寶貝,是如何跟賣家還價的呢?
馬未都回答說:沒什么技巧,今天的商業(yè)已經(jīng)沒什么技巧可言了,公平就行了?,F(xiàn)在信息業(yè)發(fā)達,大概該值多少錢大家都知道,上下差不了太多,沒有什么需要你靠技巧去買東西的了。我跟賣家還價的原則是讓做生意的人都有錢賺。比如我看中一個東西,賣家要價12萬,我還價10萬。他會說,好,成交。雖然他的要價是12萬,但我就知道,給10萬他就能賣。他多要兩萬,是等我還價呢。對此,我們彼此之間心里都是有數(shù)的。
記者不解地問:那您為什么不試試還價8萬或9萬?
馬未都回答說:人家的東西值10萬,如果非給8萬或9萬,那就離譜了。在不離譜的前提下多給別人一點兒沒壞處,機會就全上你這兒來了,你買的是下一次的機會,你不能把自己的路給堵死了呀,光便宜有啥用??!適當(dāng)?shù)囟嘟o人家一點錢,不吃虧,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這會給我打通一條進貨的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只要有低處,水一定會聚集在那兒。就比如大米,全國哪兒最貴它就會涌向哪兒,不用你去找,只要你這兒的價格比全國市場高,價格最貴,米就會自然流向你這兒。當(dāng)這個東西不是普通商品的時候,它也會向著最可能產(chǎn)生最大價值的地方去流動。比如說,你寫個好的電影劇本,你首先想到的就是張藝謀,“能不能賣給張藝謀?”讓張藝謀拍。
古董也是這樣,我看到的可能性要高于一般人不知多少倍,它向我這個方向流動是最順理成章的。物質(zhì)永遠向最有價值的地方去流動,錢也是這樣。買古董的時候,要讓人家多掙一點錢。當(dāng)人家再有古董的時候,想到的第一個買家,一定是歷史上讓他掙過錢的人。他可能說:“馬未都這個人不錯,讓我掙錢了,這古董我得先給他看?!边@樣,我就保持了一個進貨的通道。要是人家說:“我賣誰也不賣馬未都,這主兒一分錢沒讓我賺過,還老讓我賠錢,回回把我弄得半死,我才不給他呢?!边@條進貨的路不就斷了嘛!如果你總想賺便宜,搞得人家沒錢賺,人家就不痛快。為了達到心理平衡,就會以次充好,甚至采取欺騙的手段以假亂真,這樣你總會有吃虧上當(dāng)?shù)臅r候。
我認(rèn)識的古董商很多,可以說成百上千,每回我買東西都堅持這個原則。
記者又追問:搞收藏的人有的是,為什么您的機會比別人的機會多得多?
馬未都回答說:誰堅持讓人家有錢賺的原則,人家就會想著誰,誰的進貨機會自然就會多。雙贏比起單贏有個大好處,就是雙方都能贏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會。
馬未都堅持雙贏原則,你想賺錢也要讓別人有錢賺,堅持讓人家有錢賺,才使得他的機會比別人的機會多得多。買古董是這樣,做生意、做人都是這樣,雙贏才能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會。
(摘自《思維與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