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敏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250000)
熟悉蒙臺梭利的人都知道,她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意大利史上第一位女醫(yī)學博士。 于羅馬大學畢業(yè)的她,開始致力于智障兒童教育的研究。 1907 年,蒙臺梭利在意大利羅馬貧民區(qū)創(chuàng)辦了一個學前教育機構—“兒童之家”,并以此作為實驗基地,進行了5 年的幼兒教育實驗。 從而以顯赫成果躋身于歐洲新教育運動主將之列。
“兒童之家”有哪些特征? 讓我們具體來看一下: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之家”應該是一個真正的“家”,也就是說,應該有一些房間和花園,孩子們就是房子的主人。 帶有遮蔽處的花園是最理想的,因為孩子們可以在它底下玩?;蛐菹?。 也可以免受曝曬和雨淋之苦。 ”①
“兒童之家”為孩子們配備了各種房間,各種家具應有俱全?!皟和摇彼O計的各種桌椅都很輕便,便于搬動,孩子們可以選擇他們覺得最舒適的坐姿。 教室里有很多非常低的黑板,即使最小的孩子也能在上面寫寫畫畫。 “兒童之家”,是不按年齡分班的,幼兒的學習不受規(guī)定時間的限制。 總之,蒙臺梭利讓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自由。
“兒童之家”的孩子們可以自由玩耍。教室里的桌椅允許兒童按自己的意愿搬動,矮柜子上的各種物品和教具供兒童隨意取用,功課的安排也無固定時間,而是強調個人學習和活動。 “兒童之家”還有為孩子們的實際生活作準備的練習,如穿衣、脫衣、解紐扣等。
“兒童之家”是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房間,是一個真正屬于兒童的家。并且,“兒童之家”中的設施沒有限制,一切事情都是孩子們自己去做。訓練孩子們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他們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蒙臺梭利主張兒童的生理和精神的發(fā)育應該遵循自然,大體上分為三部分:運動神經培養(yǎng),感官教育,語言訓練。
蒙臺梭利認為,運動神經的培養(yǎng)很復雜,給孩子指明方向,孩子的運動就會朝著正確目標發(fā)展,還對兒童進行肌肉訓練。 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基本運動;照顧自己;家務處理;園藝勞動;手工勞作;體育、韻律活動。
基本運動指日常生活中的走路、站立、坐、操縱小物件等;而照顧自己就是教給孩子們如何穿衣、脫衣。孩子們不僅給自己穿衣,而且還會幫其他的小朋友穿衣,在過程中,尋找勞動的樂趣;老師在一旁觀看孩子們獨立去完成洗臉、擦鞋子、清洗家具、清理地毯等任務;老師還會帶孩子對花園里的花草樹木進行悉心照料,培養(yǎng)孩子們對園藝勞動的熱愛;還給孩子們提供手工勞作的機會,通過“泥塑”訓練,鍛煉操作能力;為了提高孩子們的體能,“兒童之家”給孩子們提供了“踩線”練習,并且在進行“踩線”的過程中,為孩子提供音樂伴奏,以此來增強兒童的樂感。
總之,通過對孩子們進行運動神經的培養(yǎng),增強了兒童的身體素質,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理能力。
2.2.1 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感官教育可以在早期發(fā)現(xiàn)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感覺能力缺陷,為發(fā)展認知活動奠定基礎。 在感覺形成階段,幼兒的感覺得不到充分發(fā)展,就會影響其全面發(fā)展,等到成人后再進行感覺訓練,效果甚微。 對3至6 歲的兒童尤為關鍵。
2.2.2 感官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
蒙臺梭利根據(jù)兒童對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將感官訓練細分為視覺,觸覺,聽覺,味覺等,創(chuàng)制了一套教學用具,供感官練習之用。
1)視覺訓練
視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們對物體大小,顏色,高低,長短的辨別能力。蒙臺梭利為兒童提供了一套圓柱組教具。分三組,第一組高度相同而直徑不同,第二組直徑相同而高不等,第三組高度與直徑均不同,要求兒童將其分別放入相應的孔中。孩子們總是將圓柱放錯位置,經過無數(shù)次嘗試,最終都能順利的給圓柱找到適合它的“家”,來培養(yǎng)孩子們的視覺。
2)觸覺訓練
觸覺訓練在于幫助幼兒辨別物體光滑與粗糙,溫度冷熱,物體的輕重和大小、厚薄、長短以及形體。 為了增強孩子們的觸覺能力,準備了由不同材料組成的光滑程度不同的木板,讓孩子們親自用手指去觸摸木板,切實去感受他們粗滑度的差異。不同溫度的水的金屬碗,讓兒童直接觸摸碗的外面,提高他們對冷熱度的辨別能力。
3)聽覺訓練
聽覺訓練主要使兒童習慣于辨別和比較聲音的差別。蒙氏準備了兩套樂鐘。 第一套樂鐘是按音律順序排列好的,要求兒童根據(jù)第一套樂鐘為第二套樂鐘的音律排好順序。 這就需要兒童經過不斷地敲擊,仔細的傾聽,耐心的練習,最終為它們找到正確的位置。還對兒童進行“靜默訓練”,可以初步培養(yǎng)起他們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并能喚起兒童心靈深處的音樂天賦。
4)其他感覺訓練
蒙臺梭利還注重培養(yǎng)孩子們的味覺,色覺,嗅覺,重量覺。 通過不斷地練習與嘗試,最終孩子們都能順利地掌握各種感官,從而促進兒童感官能力的發(fā)展。
2.2.3 感官教育的評價
通過感官訓練,擴大了兒童對周圍的認識,提高兒童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還存在一些不足。 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忽略了各種感覺器官的結合,而且其感官教育采取的方法缺乏新穎性。 為此,我們要辯證的去看待它的感官教育方法,取長補短,以促進當今幼兒感官教育的發(fā)展。
訓練孩子去聽周圍環(huán)境產生的聲音并區(qū)分它們,以為孩子更清楚地聆聽發(fā)音語言而做準備。 老師跟孩子講話時必須發(fā)音清晰。 讓孩子們唱歌,也是一個鍛煉準確發(fā)音的好方法。
總之,通過這些課程的訓練,孩子們懂了許多詞語,大,小,厚、薄、長、短、深、淺、粗糙、光滑、重、輕、冷、熱等,還有關于顏色和形狀的名稱。 通過練習,這些名稱在孩子們的頭腦中各歸其位,根深蒂固,從而促進著兒童語言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本篇文章通過對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以及“兒童之家”教育方法的簡單概述,蒙臺梭利確實是一名偉大的女教育家,一生從事幼兒教育的實踐和研究,大膽地把缺陷兒童的研究成果推廣到正常兒童身上,創(chuàng)立了自己獨特的教育體系。 我們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博采眾長,大膽創(chuàng)新,使之真正符合我們現(xiàn)當代兒童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1]瑪利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M].肖詠捷,譯.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3.
[2]蔡雯.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論與方法[J].科學教育,2009(12).
[3]楊曉萍.蒙臺梭利的自由教育和感官教育[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4(2).
[4]郭玲.蒙臺梭利關于幼兒的感官教育理論及方法[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2).
[5]王雯.蒙臺梭利和她的“兒童之家”[J].師范教育,1991(11).
[6]彭小元.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J].幼兒教育,1992(3).
注釋:
①瑪利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M].肖詠捷,譯.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