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濮陽市林業(yè)科學院,河南 濮陽457000)
春季育苗,播種前將種子浸泡8-10h 后取出播種。開溝條播,溝距60cm,覆土2-3cm,播后保持畦土濕潤,約10d 發(fā)芽。 1h㎡用種量約150kg。 苗出齊后,應(yīng)加強除草松土追肥等管理工作。 第2 年春或秋季移栽,株距3-5m。 移栽后2-3 年,每年春秋季除草松窩,以促進生長。
合歡常采用播種繁殖,于9~10 月間采種,采種時要選擇子粒飽滿、無病蟲害的莢果,將其晾曬脫粒,干藏于干燥通風處,以防發(fā)霉。
于翌年3~4 月間,將種子作處理后方可播種。由于合歡種皮堅硬,為使種子發(fā)芽整齊,出土迅速,播前2 周需用0.5%的高錳酸鉀冷水溶液浸泡2h, 撈出后用清水沖洗干凈置于80℃左右的熱水中浸種30s(最長不能超過1min,否則影響發(fā)芽率),24h 后即可進行播種。 利用這種方法催芽發(fā)芽率可達80%~90%,且出苗后生長健壯不易發(fā)病。
育苗方法有營養(yǎng)缽育苗和圃地育苗。
1.3.1 營養(yǎng)缽育苗
常用的營養(yǎng)土有2 種:一種是焦泥灰60%~70%、園土20%~30%、垃圾或欄肥9.5%、 鈣鎂磷肥0.5%, 混拌均勻; 另一種是肥沃表土90%、草木灰7%、骨粉1%、腐熟畜肥2%,搗碎拌勻。 每杯播種2~3 粒經(jīng)過催芽處理的種子,播種后上面蓋些泥灰或細土25px,有條件的再撒上一些松針。 把已播種的營養(yǎng)杯排成寬25px、長度不定的畦,畦四周培土與杯等高,以保持水分,約排18 萬只/hm2左右,播后1 周即發(fā)芽出苗。
1.3.2 圃地育苗
圃地要選背風向陽、土層深厚、沙壤或壤土、排灌溉方便的地方。翻松土壤,鋤碎土塊,做成東西向、寬1m、表面平整的苗床。 播種前在畦上先施腐熟人糞尿和鈣鎂磷肥,再蓋上一層細園土。 采用寬幅條播或撒播,播種后蓋一層約12.5px 厚的細泥灰,然后覆蓋稻草,用水澆濕,保持土壤濕潤。用種量,需移苗栽植的播45~60kg/hm2,不移苗的播30~37.5kg/hm2。播種后7d 內(nèi),晴天要噴1~2 次水,保持苗床濕潤。幼苗出土后逐步揭除覆蓋物, 第一片真葉普遍抽出后全部揭去覆蓋物,并拔除雜草。
合歡密植才能保證主干通直,育苗期要及時修剪側(cè)枝,發(fā)現(xiàn)有側(cè)枝要趁早用手從枝根部抹去,因為用刀剪削側(cè)枝往往不徹底,導致側(cè)芽再度萌發(fā)。 主干傾斜的小苗,第二年可齊地截干,促生粗壯、通直主干;小苗移栽要在萌芽之前進行,移栽大苗要帶足土球。移植時間宜在春、秋兩季。 春季移栽宜在萌芽前,樹液尚未流動時;秋季栽植可在合歡落葉之后至土壤封凍前。 同時,要及時澆水、設(shè)立支架,以防風吹倒伏。管理上每年應(yīng)予修剪,調(diào)整樹態(tài),保持其觀賞效果。另外,還要于每年的秋末冬初時節(jié)施入基肥,促使來年生長繁茂,著花更盛。綠化工程栽植時,要去掉側(cè)枝葉,僅留主干,以保成活,晚秋時可在樹干周圍開溝施肥1 次,保證來年生長肥力充足。
對于膠東地區(qū)中低溫對流型地熱田,斷裂構(gòu)造是控制其熱源、水源及出露位置的主要因素。研究區(qū)內(nèi)的主要控熱導水構(gòu)造有基底古老褶皺構(gòu)造和中生代燕山期的新華夏系斷裂構(gòu)造,而影響區(qū)內(nèi)地熱分布的斷裂構(gòu)造主要有招(遠)-平(度)斷裂帶和玲瓏斷裂帶(圖1)。
定苗、除草及肥水管理。苗期要做好定苗、除草、施肥等工作。當苗高375px 左右時要進行定苗,株距15~500px。 如果田間雜草過多可進行人工鋤草或化除。 定苗后結(jié)合灌水追施淡薄有機肥和化肥,加速幼樹生長,也可葉面噴施0.2%~0.3%的尿素和磷酸二氫鉀混合液。 8 月上旬以前要以施氮肥為主,用純氮225~375 kg/hm2,后期(8 月中下旬至9 月間)以施用氮、磷、鉀等復(fù)混肥為主,用量為6007~50kg/hm2,施肥時要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不得施“猛肥”,以防肥多“燒苗”。由于合歡不耐水澇,故要在圃田內(nèi)外開挖排水溝,做到能灌能排。若管理適當,當年苗高可達2000px 以上。 如作城鎮(zhèn)、園區(qū)綠化之用,要分床定植,苗期要及時修剪側(cè)枝,保證主干通直。
夏、秋間有豆毛蟲為害羽葉。
(1)合歡常見病害主要有潰瘍病和枯萎病。 可于發(fā)病初期用50%退菌特800 倍液, 或50%多菌靈500~800 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600~800 倍液進行噴灑,7~10d 噴1 次,連續(xù)用藥2 次。
(2)蟲害主要有天牛、粉蚧、翅蛾等。 可用80%敵敵畏乳油750g/hm2+煤油15kg/hm2,注入蟲孔殺滅天牛。 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 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 倍液,分別于粉蚧、翅蛾的幼蟲發(fā)生初期連續(xù)噴藥2 次,間隔5~7d,還可用菊酯類農(nóng)藥進行交替使用。如噴藥后4h 內(nèi)遇雨需補噴。
合歡患銹病后葉背會出現(xiàn)一些淡黃色斑點, 斑點產(chǎn)生白色皰狀物。早期在皰狀物中散出銹褐黃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后期在皰狀物中散出暗褐色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為金合歡球銹菌,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銹菌目。每年發(fā)病在10 月下旬至第2 年4 月間,病部產(chǎn)生的皰狀物開始時只有夏孢子堆,約1 個月后,出現(xiàn)冬孢子堆。防治辦法: 噴灑0.3 石硫合劑, 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400 倍液,10~15 天噴1 次,連噴2~3 次。
合歡樹枯萎病是一種系統(tǒng)性傳染病,對合歡樹來說是最嚴重的病害。 該病發(fā)生幾率較大,幼苗及成品樹都受到影響。 其中,3~5 年生樹最易患枯萎病且發(fā)病速度快。另外,一些生命力弱的植株受此病影響,容易死亡。合歡枯萎病受氣候條件、土質(zhì)和地勢、栽培環(huán)境及栽植管理的影響。 高濕、多雨季節(jié)發(fā)病嚴重;土質(zhì)粘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積水地易發(fā)??;移栽或修剪等管理過程中造成的傷口,會增加鐮刀菌侵染機會。幼苗染病后,先是葉片變黃,然后根莖基部變軟,常出現(xiàn)倒伏,最后全株枯死。成株染病的話,先是1~2 根枝條出現(xiàn)癥狀,病枝上的葉片萎蔫下垂,葉色呈淡綠色或淡黃色,后期干枯脫落,隨后部分枝條開始干枯,逐步擴展到整株,至死亡。截開主干斷面,可見一整圈變色環(huán),樹根部斷面呈褐色或黑褐色。
防治辦法:
(2)做好合歡幼苗的病蟲害預(yù)防。 當幼苗長出2—3 片真葉時,噴1 次甲胺磷2000 倍液,防止螞蟻等害蟲危害幼苗,以后定時定量在葉面上噴灑葉面肥,提高苗木抗病能力。
(3)選擇適宜生長的栽植地。 以土壤疏松、排水條件較好的地方種植,切忌低洼積水。
(4)減少傷口。 在日常養(yǎng)護管理中,盡量少剪枝,剪口要適當涂抹保護劑。 移栽時,以移栽小苗為宜,因大樹移栽中的傷根多;大樹移栽時,減少起苗與運輸、定植時間,栽前對根部進行殺菌消毒,可噴灑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 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移栽時,可用10%硫酸銅溶液蘸根處理,也可同時噴施生根粉等生長調(diào)節(jié)劑,以促進根系萌發(fā)生長。 對于已截過的枝干斷面,涂抹保護劑,通過綁草加以保護,防治病菌侵入。栽后加強管理,立即灌透水,促進傷口及時愈合,在日常澆水、施肥等管理過程中盡量減少創(chuàng)傷口。旱時澆水,雨后排澇,定期施肥,增強植株長勢,提高抗病能力。
(5)減少菌原感染。合歡樹盡量不在草坪中栽植,因草坪攜帶菌原對合歡會造成交叉感染;對栽入草坪中的合歡樹,要清除樹四周的草坪及雜草。 在移栽前,盡量提前挖坑,高溫晾曬,用40%五氯硝基苯處理栽植坑土,尤其是對枯萎病高發(fā)區(qū),必須進行土壤滅菌處理。
(6)藥劑處理。對癥狀輕微的病株,在更換土壤的同時結(jié)合藥劑處理進行控制。 可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60%多·??蓾裥苑?00 倍液噴灑樹干或涂抹;或使用14.5%多效靈水溶性粉劑、40%五氯硝基苯粉劑300 倍液,以及抗枯寧、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農(nóng)藥常規(guī)濃度澆灌土壤,每8 天左右灌1 次,連續(xù)3~4 次可有效遏制病情擴展,并使植株逐步恢復(fù);而使用70%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300 倍液,通過輸液的方式輸入植株內(nèi),可提高療效。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時,對樹穴及周圍相鄰?fù)寥罎补?0%福美胂50 倍液、40%五氯硝基苯粉劑300 倍液,進行消毒,防止病菌蔓延。
(7)合歡移栽:栽前對根部進行殺菌消毒。 以移栽小苗為宜。 因大樹移栽中的傷根多,為病原侵染提供了可乘之機。大樹移栽時,減少起苗與運輸、定植時間。 對于已截過的枝干斷面,涂抹保護劑,通過綁草加以保護。
(8)栽后加強管理:栽后立即灌透水,促進傷口及時愈合。 在日常澆水、施肥等管理過程中盡量減少創(chuàng)傷口。 旱時澆水、雨后排澇、定期施肥。 增強植株長勢,提高抗病能力。
鞘翅目,吉丁蟲科。 成蟲體長3.5~4.0mm,銅綠色,稍帶光澤,幼蟲老熟時體長5~6mm,頭很小,黑褐色,胸部較寬,腹部較細,無足。 蛀于害蟲,1 年1 代,6 月下旬以老熟幼蟲在被害樹干內(nèi)過冬。 次年在隧道內(nèi)化蛹,6 月上旬開始咬食樹葉。 多在干和枝上產(chǎn)卵,每處產(chǎn)卵一粒,幼蟲孵化潛入樹皮為害,到9、10 月份被害處流出黑褐色膠,一直為害到11 月幼蟲開始過冬。
防治方法:一是6 月上旬成蟲羽化期往樹冠、干、枝上噴1500~2000 倍的20%菊殺乳油等殺成蟲。 二是在5 月成蟲羽化前進行樹干涂白,防止產(chǎn)卵。三是幼蟲初在樹皮內(nèi)為害時,往被害處涂煤油溴氰菊酯混合液(1:1),殺樹皮內(nèi)幼蟲。 四是注意栽前苗木的檢疫工作,栽后加強管理,及早發(fā)現(xiàn)蟲害,及時清除枯株,減少蟲源及蔓延。
成蟲22~26mm,寬5~6mm,體棕色或黃棕色。 背板中央及兩側(cè)有金綠色縱紋。 鞘翅色較淺,每翅中央有一條藍綠色縱紋。 鞘翅刻點粗密。 每翅有3 條縱脊紋。 老熟幼蟲體長50mm 左右,乳白色;前胸背板前緣有6 個灰褐色斑紋,胸足3 對。危害時,可造成觀賞樹木的大批死亡,降低木材利用和綠化觀賞效果。 發(fā)生規(guī)律:2 年1 代,翌春越冬幼蟲在樹皮下大量為害,成蟲6~8 月出現(xiàn),有趨光性,卵產(chǎn)在樹皮縫隙處。 樹皮脫落處,露出的木質(zhì)部有幼蟲蛀人時的長圓形孔。
防治方法:一是人工捕殺成蟲,成蟲羽化期,可于晚上8 點左右捕殺。 二是在幼蟲孵化期,可在樹干上噴灑殺螟松。 三是在樹干基部等距離打小孔3-4 個,孔深3~5cm,注入50%的久效磷1~3 倍稀釋液,效果較好。 四是在幼蟲危害期, 樹盤澆灌250~400 倍的氧化樂果乳油,防治效果也比較理想。
鱗翅目,巢蛾科。 成蟲體長6 mm 左右,翅展12 mm 左右。 前翅銀灰色,有許多不太規(guī)則的黑點。 卵橢圓形,黑綠色,成片。 老幼蟲體長9~13 mm,初孵時黃綠色,漸變黑綠色,背中央和側(cè)有五條縱行黃綠線。 受驚后非?;钴S,往后跳動,吐絲下垂。 蛹長6 mm 左右,紅褐色,包在灰白色絲繭中。 主要食葉,嚴重時,滿樹蟲巢,大量葉片葉肉被啃光或殘缺不全。 樹冠呈現(xiàn)一片枯干景象。
一般發(fā)生在1 年2 代,蛹多在樹皮縫里、樹洞里、附近建筑物上,特別是在墻檐下過冬。次年6 月中、下旬(中齡合歡盛花期)成蟲羽化,交尾后產(chǎn)卵在葉片上,葉片上出現(xiàn)灰白色網(wǎng)狀斑,稍長大后吐絲把小枝和葉連綴一起,群體藏在巢內(nèi)咬食葉片為害。 7 月下旬開始在巢內(nèi)化蛹。 8 月上旬第l 代成蟲羽化。 8 月中旬第2 代幼蟲孵化為害,這時易出現(xiàn)災(zāi)害,樹冠出現(xiàn)枯干現(xiàn)象。 9 月底幼蟲開始作繭化蛹過冬。
防治方法:一是在幼蟲期噴1500~2000 倍的50%辛硫磷乳油,或2000 倍的20%菊殺乳油, 或1000~1500 倍的90%敵百蟲晶體等殺幼蟲。 二是在秋、冬、春刷除樹木枝干和附近建筑物上的過冬繭蛹并消滅。 三是在幼蟲作巢期,蟲口不多的可剪掉蟲巢,消滅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