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斌,熊 倪
(武漢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伴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各種損害和風險也在不斷增加,侵權行為致人死亡的案件在當下更是屢見不鮮。對于在侵害生命權情況下,受害人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能否繼承的問題,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現(xiàn)行法律尤其是1985年4月10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以下簡稱《繼承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目前《繼承法》正在修訂之中,本文試圖對受害人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問題進行了闡述,以期拋磚引玉。
我國學界對精神損害可以用金錢賠償方式予以救濟早已達成共識[1],并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120條第1款是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法律依據(jù),“在司法實踐中普遍援引這一款的規(guī)定作為確定侵權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法律依據(jù)”[2],但仍有學者持不同觀點[3]?!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在總結以往經(jīng)驗基礎上,系統(tǒng)化規(guī)定了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可謂意義深遠①?!吨腥A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一脈相承,在第22條規(guī)定了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不僅徹底消除了人們對于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存在與否的疑義,而且為擴大精神損害賠償適用范圍提供了立法依據(jù),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可否繼承?《侵權責任法》第18條第1款籠統(tǒng)規(guī)定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是否包含死者生前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則模棱兩可。但由于《繼承法》未作過修正,不可能有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繼承性的規(guī)定。僅有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8條第2款規(guī)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jīng)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jīng)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②這種作法非常欠妥。雖然司法解釋在沒有法律規(guī)定時,起到補充法律規(guī)定的作用,但也要有限度[4]。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屬于債權,是死者生前的個人合法財產(chǎn),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和《繼承法》保護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chǎn)和繼承權的精神,其能否被繼承應該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任由司法解釋以所謂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具有專屬性剝奪近親屬的繼承權,筆者認為這樣于法不合。我國立法應及早作出回應。
那么國外實踐和國內外理論界針對精神損害撫慰金的繼承性問題有哪些模式,我國立法又該何去何從?
在受害人人格權益被侵害而遭受嚴重精神痛苦的情況下,是否可以用金錢賠償?shù)姆绞綄κ芎θ擞枰跃葷?,“這是一個民法學上爭論了近一個世紀的重大理論問題”[5]。1900年《德國民法典》力排眾議,第253條規(guī)定“非財產(chǎn)上之損害,以有法律特別規(guī)定者為限,始得請求以金錢賠償之”。這條規(guī)定標志著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民法中的最終確立[6]。其后各國紛紛效仿,在法典或判例中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能否繼承,各國規(guī)定不一,有的國家對此沒有明確規(guī)定,有的國家規(guī)定在特定情形下可以繼承,有的國家規(guī)定可以繼承且不設限制。對各國的不同作法,可以歸納為三種不同的模式:
在西班牙,任何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都不可以繼承,只有權利人本人才可以主張,而愛爾蘭、芬蘭以及瑞典甚至直接否認受害人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能夠成為死者的遺產(chǎn),如此一來,也就不存在繼承的問題[7]72-73。
《德國民法典》采此模式,該法典原第847條第1款明確規(guī)定:“1.不法侵害他人的身體或健康,或侵奪他人自由者,被侵害人所受侵害雖非財產(chǎn)上的損失,亦得因受損害,請求賠償相當?shù)慕痤~。2.前項請求權不得讓與或繼承,但請求權已以契約承認或已發(fā)生訴訟拘來者,不在此限?!保?]死者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得讓與或繼承,其中第2句明確規(guī)定除兩種特定情形外,此為典型的限制繼承模式。希臘、丹麥和荷蘭的法律接受了這一規(guī)定,日本大審院在1910年7月7日判決中,強調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一身專屬性,也采用了只有在受害人表示了對加害人請求撫慰金的情況下,撫慰金請求權構成作為一般金錢債權的繼承對象[9]403。
對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完全不設限制,法國、盧森堡、比利時和意大利采此模式。德國于1990年7月1日廢除了《德國民法典》原第847條第1款第2句規(guī)定,撫慰金請求權像所有財產(chǎn)請求權一樣可繼承、可轉讓、可抵押[10]。此后,德國于2002年施行《第二次損害賠償法條文修正法》,將撫慰金作為修正重點,徹底廢除《德國民法典》原第847條,增訂第253條第2項規(guī)定。日本最高裁判所也在1967年11月1日大法庭的判決中變更了以前的判決,認為意思表示在認定精神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時沒有必要。普通法系兩個主要國家也持相同觀點。英國法上,在被害人被傷害致死的場合下,其遺產(chǎn)可以為發(fā)生在死亡之前的包括金錢損失和非金錢損失,而開始或繼續(xù)一項訴訟[11];美國法上,非法致人死亡的,死者的近親屬有權要求兩種精神損害賠償,一是對死者在死亡前受到的精神痛苦的賠償,二是對死者近親屬遭受的精神損害的賠償,兩種請求權并行不悖[12]。
按照學者的觀點,上述三種模式實質上可分為兩派,即繼承否定說和繼承肯定說。完全否定說當屬于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繼承否定說無疑,繼承限制說認為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經(jīng)過起訴或者賠償義務人承諾賠償,轉化為單純金錢債權方可繼承,實質上仍屬于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繼承否定說的范疇。
持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繼承否定說的學者理由如下:
第一,死者不具有權利主體資格。否定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繼承性的學者指出為了使死者以死亡為原因取得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就必須肯定使死者自身感受由死亡帶來的痛苦,在死亡的那一瞬間,死者取得撫慰金請求權,即死前有死,死后有生,這樣一種奇異的邏輯[9]407。而通說認為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那么自然人喪失生命,也就意味著喪失了民事主體資格,不能再享有任何請求權,“死前有死,死后有生”有違民法基本原理。既然如此,死者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無從產(chǎn)生,更不可能發(fā)生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日本好美教授在此問題上更是獨具特色③,其否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同時,致力于從邏輯上證明死者不可能享有死亡精神撫慰金請求權[9]407。邏輯上論證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不存在是持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繼承否定說的重要理由之一。
第二,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行使具有專屬性,這是持否定說者又一重要的理由,具體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13]:一是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性質上是救濟權,其對應的原權利是受害人的健康權、生命權等人身權益,而人身權益具有專屬性,由其受侵害而蛻變出來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也應該具有專屬性;二是精神痛苦具有主觀性,精神損害的大小、有無因受害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同,其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也應當具有專屬性;三是精神損害依附于受害人之主體而存在,并隨其死亡而消滅,但精神損害賠償以金錢為手段調整或撫慰,在方法上終屬間接,于此而言,受害人對金錢的態(tài)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只有受害人最清楚其對金錢的態(tài)度,受害人覺得金錢能撫慰其精神痛苦,精神損害賠償才有意義,倘若受害人根本不在乎金錢,精神損害賠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14]。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行使上的專屬性就排除了受害人以外的任何人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可能性,只能由受害人自己獨立行使,當然一旦受害人提起訴訟或者賠償義務人承諾給予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轉化為單純金錢債權,不再具有專屬性,可以由受害人的繼承人繼承。
第三,承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可能違背受害人的意志。如果沒有一項特別規(guī)定,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將無限制地轉移于繼承人,然而,被害人常由于感受不到損害或者個人事由,而不行使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在這種情形下,仍允許其繼承人繼承,有違法理④。依照繼承法理,繼承人繼承的是被繼承人的權利,應當尊重被繼承人的意志。
第四,承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可能引發(fā)道德問題,即認可了死者的近親屬從死者的不幸中獲得財產(chǎn)利益[7]73。道德和法律雖是兩套不同的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guī)范,但彼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們不可能枉顧道德而制定法律。不少國家的法律既已認可了一定范圍的親屬在侵權行為致人死亡情況下的財產(chǎn)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固有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并立,他們就應該滿足于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利,而不是盤算著如何從受害人的死亡這一重大的不幸中獲得財產(chǎn)利益。
第五,承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會引起法律關系的復雜化,導致近親屬繼承死者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與死者近親屬固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并立,從而會引發(fā)一系列問題:一是請求權體系變得如此復雜有無意義可言值得商榷[15];二是在被害人嗣后死亡的情況下,可能出現(xiàn)近親屬固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和近親屬繼承死者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并立,而在加害情節(jié)重于嗣后死亡的即時死亡中,多數(shù)國家都沒有作出死者先行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擬制,近親屬只享有固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顯然是不太妥當?shù)模?6]684;三是精神損害賠償是永遠無法量化的,一次精神損害賠償與兩次在結果上沒有區(qū)別,且雙重甚至多重請求權極易增加訟累,還可能違背“一事不再理”原則[16]684。
面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繼承否定說,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繼承肯定說的學者針鋒相對提出自己的理由:
第一,死者生前具有主體資格不容質疑。雖然死者不具有法律上的主體資格以及死者無法感受到死亡本身帶來的痛苦,但是無法否定受傷后至死亡前受害人生前遭受的精神損害,此時其主體資格尚存,精神損害發(fā)生的同時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也就自動產(chǎn)生了,不論權利主體主張與否。德國聯(lián)邦最高普通法院對此從反面作了論述,在傷害行為導致死亡的情況下,即使造成的傷害極其嚴重,如果傷害后,受害人完全失去知覺并迅速發(fā)生了死亡后果,并且,根據(jù)具體情況,特別是根據(jù)傷害事故和死亡之間的短促時段以及受害人的死亡過程,死亡這一事實凸顯出來,以至于人們無法領會到身體損害本身所造成的非物質損害,根據(jù)公平原則也使得以金錢進行補償沒有必要,那么,就應該否定痛苦撫慰金請求權的存在[17]。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傷害事故與死亡之間“短促時段”的認定標準難以確定,需依賴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實際上是肯定了受害人痛苦撫慰金請求權的存在。意大利法院則從正面論述了這一問題,侵權行為受害人之近親屬和法定繼承人只能繼承死者在受傷到死亡這段時間內生物學意義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7]71。
第二,專屬性概念過于抽象,無法從那里邏輯地演繹出性質上具有準確意義的結論。因為人身權益與侵害人身權益引發(fā)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系兩碼事,人身權益具有專屬性,并不能當然得出作為救濟權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也具有專屬性[5]266,若以人身權益具有專屬性,直接推導出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也具有專屬性,則是混淆了原權利和救濟權的區(qū)別,有違民法理論。日本最高裁判所大法庭在昭和42年11月1日民事判例集21卷9號2249頁更是明確表示“精神撫慰金發(fā)生的場合,雖然該被侵害法益屬于該受害者的一身專屬權,但因侵害而產(chǎn)生的精神撫慰金請求權自身與財產(chǎn)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同樣是單純的金錢債權,沒有法律規(guī)定其不能作為繼承的對象”[18]。相反,只能以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目的、功能等為基礎,對承認繼承和不承認繼承的具體妥當性等進行實質性的、綜合性的考察來加以決定[9]408。民法學界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功能說法各異,但大多數(shù)認可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補償功能與撫慰功能,且撫慰功能應是其首要功能。而關于精神損害的撫慰功能,也不是各個受害人具體地感受到的痛苦能否現(xiàn)實地得到撫慰的問題,而僅是在該情況之下對于一般地、抽象地測定精神損害的金錢評價問題而已[9]408,即精神損害賠償被貨幣化和價值化了,再強調其行使專屬性、限制其轉讓、繼承就難免有些不合時宜了[19],因此不得因為死者生命的喪失得不到撫慰就否認死者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可繼承性。另外,關于未成年人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存在精神損害,應采取肯定態(tài)度⑤。因此,盡管精神痛苦之有無因受害人之主觀感受而不同,但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等意思能力欠缺者的權益,精神痛苦之有無、大小,在特定情況下仍需依客觀認定,德國甚至認可受害人成為植物人且沒有遭受精神痛苦情況下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20],那么再以精神痛苦的主觀性支持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行使的專屬性的觀點實不可取。
第三,不轉移性原則是過去時代的產(chǎn)物,在現(xiàn)代社會移轉性原則才符合需要。以德國為例,在德國民法立法當時,導致痛苦撫慰金請求權的事故還不是很多,且多發(fā)生在鄰里、朋友往來范圍之內,當事人彼此多為熟人,因而受害人多不請求精神上損害的金錢賠償;但是目前意外事故劇增,情況變化,難以相提并論,且立法當初未能預見到責任保險的普遍推行[21]。如此,法律再推定受害者不請求精神損害撫慰金極有可能違背受害者意志。當然也存在受害人不屑受金錢賠償,如果仍許繼承人不顧受害人之意思如何,而請求金錢上的賠償,有時難免有損于受害人的名譽之心[22]。筆者認為,在受害人死亡之前明示或默示表示不受金錢賠償?shù)?,依其意思自無疑義,但是若是受害人死亡之前并無相關表示,我們完全可以猜測受害人很樂于接受金錢賠償,而且這一猜測更利于保護受害人權益。
第四,所謂引發(fā)的道德問題,應作否定回答。正確地看,肯定死者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可繼承性,所涉及的是法律對死者生前已無法實現(xiàn)而死后應加以保護的利益。根據(jù)“法不強人所難”的理念,法律不能無視,一個在與死亡作斗爭的人所憂慮的絕不是能否及如何主張其請求權的問題,要求他去積極實現(xiàn)自己的法定利益有欠妥當。因此立法者們根本就不應該考慮,死者是否在法庭之外將欲主張權利的愿望通知了對方當事人甚至已經(jīng)提起了訴訟[7]74。
第五,承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有利于提高損害賠償金額[18]253。大多數(shù)國家對精神損害賠償撫慰金的數(shù)額沒有作出具體規(guī)定,只是規(guī)定參酌相關因素,例如侵權人的主觀過錯、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jié)以及雙方當事人的經(jīng)濟狀況等,委諸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這樣可以緩解財產(chǎn)上舉證責任的困難,起到提高賠償總額的效果,訴訟上簡便易行。
第六,法律之間既存在分工,又構成一體,對于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妥當,我們不能局限在民法領域來考量。之所以認為即時死亡中,近親屬反而只能提出一次請求,是不妥的,是因為其忽視了刑法上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存在,定罪量刑根據(jù)情節(jié)不同也會有所不同的[23],故而從整個法律體系下來看這種觀點經(jīng)不起推敲。
第七,精神損害賠償金請求權實質上在某種情況之下,對于一般地、抽象地測定精神損害的金錢評價問題,我們固然可以提高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標準,使其完全可以達到我們所謂的兩種精神損害賠償金標準的總和,但是其正當性何在,依據(jù)何在。我們不能以結果的相同,來推論原因的正當性。而且雙重請求權的存在并不違背“一事不再理”,其請求權基礎不同,正如在合同可撤銷的情況下,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并要求損害賠償一樣。至于所謂增加訟累,不值一提,程序法的首要價值在于保障實體法的正確實施[24],若是由于程序上的稍有復雜就否定實體法上的權利實屬本末倒置。更何況,人都是有理性的,能一次解決的都會盡量一次解決,除非有訴訟癖好⑥。
此外,馮·巴爾對于有些國家一方面承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另一方面又拒絕死者配偶在再婚情況要求加害人賠償贍養(yǎng)費的權利,在是否會造成價值沖突的問題上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并指出設立喪失撫養(yǎng)人贍養(yǎng)費請求權的目的在于保護被撫養(yǎng)人,而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旨在保護死者生前無法實現(xiàn)的利益,兩者的立法宗旨不同,有所區(qū)別也是理所當然[7]74。
綜觀繼承否定說和肯定說,繼承肯定說理由更具說服力,筆者贊同繼承肯定說,且我國有采取繼承肯定說的必要性。
首先,從立法層面看,正如前文所說,由司法解釋來限制精神損害賠償撫慰金請求權的可繼承性存有問題,與現(xiàn)行立法精神相悖,亟待清理。其次,采取繼承肯定說也更有利于保護受害人。在我國每年因侵權行為致死的案件不在少數(shù)(僅拿交通事故來說,就在2011年9月,全國共接報道路交通事故319 471起,其中,涉及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17 442起,造成5138人死亡,19 214人受傷[25]),否定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與廣大受害者利益保護的要求相違背,有關學者已經(jīng)開始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限制繼承是否妥當進行反思與探討⑦。在不法侵害致人于死亡情形下,身體健康受侵害與死亡之間,時間短暫⑧,或因加害人逃逸,或因忙于醫(yī)治,受害人縱使想提起訴訟,還是有困難的,若要取得加害人承諾,實際上更加不可能,因此否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值得懷疑[26]。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所謂專屬性的解除在實踐中相當?shù)睦щy⑨,司法解釋徒具形式規(guī)定而已,作用甚微。
從司法實務來看,以定型化模式確定死亡賠償金的賠償標準和賠償年限,而且存在地區(qū)之間差異、城鄉(xiāng)之間差異,賠償數(shù)額總體偏低?!肚謾嘭熑畏ā返?7條“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shù)額確定死亡賠償金”也無法改變這一現(xiàn)狀。有關學者和立法者也注意到了這點,提出《侵權責任法》實施后,死亡賠償金的賠償標準和賠償年限有待修改[27]??隙ň駬嵛拷鹫埱髾嗟睦^承性是出路之一,也有利于對受害者利益的保護。
《侵權責任法》第18條對近親屬享有的請求權是否包含死者生前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模棱兩可。這一立法的模糊性,一方面可以說是立法的缺憾,另一方面換一個角度來看未免不是好事,至少為《繼承法》作出規(guī)定留下了空間,而且不會導致立法的相互矛盾,同時也算是各司其責。顧名思義,《侵權責任法》主要用來明確責任的承擔,《繼承法》主要用來明確可否繼承和如何繼承的問題。
而且,國內外實踐經(jīng)驗和理論探討為我們采取繼承肯定說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模式和理論基礎。尤其是德國和日本均從“限制繼承”到“完全肯定”的轉變以及近年來我國有關學者對外國資料的翻譯和研究更是為我國采取繼承肯定說提供了有力的參考和充足的準備。
此外,從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發(fā)展歷程來看,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經(jīng)歷了從否定其存在到普遍肯定其存在,賠償范圍不斷擴大,權利主體也從人身權益受侵犯的直接受害者擴大到其近親屬,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來對人以及人的價值尊重和權益保護的加強。我國于2004年修改《憲法》時將保障人權納入憲法,也是出于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和權益保護的需要。保護受害者生前已無法實現(xiàn)而死后應加以保護的利益即肯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繼承性符合發(fā)展趨勢。事實上也是如此,法律雖然不對所有損害都提供救濟,但是救濟體系在更加完善,救濟范圍也屢屢擴張,死者生前利益的保護也在不斷加強,如人格權法領域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維護、著作權法領域死者生前著作權的保護等。
采取繼承肯定說在制度設計上不存在任何障礙。肯定精神撫慰金請求權的可繼承性,只是在以前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⑩,擴大了可以繼承的財產(chǎn)范圍,至于由誰來繼承、如何繼承,現(xiàn)行法律都可以解決。再就是訴訟時效的計算問題,既然是繼承來的請求權,那么理所應當自原權利人權利被侵害且知道或應道知道侵權人時起計算。
我國《繼承法》第3條對遺產(chǎn)范圍進行了界定,其中第七項規(guī)定,遺產(chǎn)包括“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chǎn)”。另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條的規(guī)定,“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當在“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chǎn)”之列,而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為“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梢钥闯?,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雖然有其特殊性,設定的基礎是非財產(chǎn)損害[28],但是與財產(chǎn)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質上并無不同,都是財產(chǎn)性權利,理應可以繼承。簡單地以“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具有一定的人身性質,是與自然人的人身密切相關的一種權利,所以,原則上應當由自然人本人行使”[29]為理由來排除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可繼承性根本站不住腳。故此,建議修改《繼承法》時,明確承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屬于遺產(chǎn),可以由死者的近親屬繼承。但是考慮到民法是私法,理應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若是賠償權利人明示或默示放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其近親屬自不得繼承。
當下,《繼承法》的修改問題成為熱點話題,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恰好可以借此機會得以澄清,這樣也有利廓清不必要的尷尬狀態(tài)??隙ň駬p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也就肯定了在侵害生命權情形下近親屬繼承死者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和死者近親屬固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并存的局面,使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進一步完善,而并非所謂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復雜化毫無意義,就像我們不能說從“諸法合體”到“民刑分立”使法律體系復雜化毫無意義一樣。
注釋:
① 從法理上講,責任法定是基本原則,且“法”應該理解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賦予受害人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也就是對責任人苛以責任需要由立法明確規(guī)定?!睹穹ㄍ▌t》規(guī)定自然人僅在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受到侵害時能夠請求精神損害撫慰金,但是該司法解釋擴大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適用的情形,實質上擴大了責任主體的范圍,這就存在問題,但鑒于我國目前的法治狀況,這也屬于權宜之計,其作用還是不能否認的。
② 司法解釋的這條規(guī)定借鑒于《德國民法典》原第847條第1款第2句。遺憾的是,德國早在1990年被廢除,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沒有了解德國的這一變化,更沒有研究其變化的原因。
③ 翻遍資料,大多數(shù)學者都有從專屬性的角度來否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的論述,甚至有些學者僅從專屬性的角度來否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日本好美教授反其道而行之,否認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同時,極力從邏輯上證明死者對死亡撫慰金請求權的不存在。
④ 德國立法者闡述原德國民法第847條立法理由時采此觀點。參見王澤鑒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頁。
⑤ 史尚寬先生認為,無痛苦知覺之細童及心神喪失人,亦有無形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參見史尚寬的《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頁)。曾世雄先生甚至認為,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權利人為自然人時,有無行為能力,固然無關,即自然人系無意思能力者,亦不生影響(參見曾世雄的《損害賠償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31頁)。
⑥ 法律的制定是假設每個人都是一個理性的人,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人的特性,否則法律的繁雜將是不可想象的,故而制定法律必須有所取舍,像訴訟癖好這種特性是無法根本規(guī)治的,我們也無須過分擔心這類問題。
⑦ 韓世遠和胡平等學者就主張應該采取完全肯定說。參見韓世遠的《損害賠償:中國法的體系、問題與立法改進》,載渠濤主編的《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224頁;胡平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266頁。
⑧ 此處“短暫”與前文“短促時段”并非同義,兩者程度的把握一定程度上有賴于司法機關根據(jù)具體情況來判斷。
⑨ 史尚寬先生早已指出事實上罕見其例。參見史尚寬的《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頁。
⑩ 以前精神撫慰金請求權必須有“賠償義務人已經(jīng)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jīng)向人民法院起訴”情況才能由近親屬繼承。
[1]劉心穩(wěn).中國民法學研究述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668.
[2]王治平.人身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18.
[3]余延滿.我國《民法通則》并未規(guī)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民法通則》第120條新解[J].法學評論,1992(2):25-30.
[4]吳 萍.理性看待司法解釋的作用[N].法制日報,2004-04-22(28).
[5]胡 平.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
[6]劉士國.現(xiàn)代侵權損害賠償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62.
[7]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M].焦美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8]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民法典[M].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125.
[9]于 敏.日本侵權行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0]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債法總論[M].杜景林,盧諶,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00.
[11]Andrew Grubb.Buckley:The Law of Negligence[M].Butterworths,4th.ed.,2005:520.
[12]王曉濱.淺議精神損害賠償?shù)暮x與責任劃分[M]∥江平.中美侵權法國際研討會文集:侵權行為法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402-410.
[13]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316-317.
[14]奚曉明,王利明.侵權責任法新制度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100.
[15]張新寶.侵權死亡賠償研究[J].法學研究,2008(4):36-53.
[16]麻錦亮.人身損害賠償新制度新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17]馬克西米利安·??怂梗謾嘈袨榉ǎ旱?版[M].齊曉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27.
[18]圓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新侵權行為法[M].趙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48.
[19]謝鴻飛.精神損害賠償?shù)娜齻€關鍵詞[J].法商研究,2010(6):11-15.
[20]U·馬格努斯.侵權法的統(tǒng)一:損害與損害賠償[M].謝鴻飛,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41.
[2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2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98.
[22]史尚寬.債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0:22.
[2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guī)定[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
[24]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第4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3.
[25]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1年9月份全國道路交通事故 情 況 [EB/OL].(2011-10-31)[2013-02-01].http:∥ www.mps.gov.cn/n16/n85753/n85870/3008560.html.
[26]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4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08.
[27]奚曉明,王利明.侵權責任法條文釋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132.
[28]金勇軍.撫慰金的幾個問題:評賈國宇訴北京國際氣霧劑有限公司等人身損害賠償案[M]∥梁慧星.民商法論叢:第1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67.
[29]嚴桂珍.人身損害賠償中遺產(chǎn)的確定[J].政治與法律,2010(6):14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