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鵬,吉六舟
(1.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分院,湖北 孝感 432000;2.孝感市中心醫(yī)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主動脈夾層的CT平掃與CT血管造影對比分析
唐 鵬1,吉六舟2
(1.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分院,湖北 孝感 432000;2.孝感市中心醫(yī)院,湖北 孝感 432000)
目的 對比分析CT平掃與CT血管造影(CTA)對主動脈夾層(AD)的診斷價值。方法 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主動脈夾層患者26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掃然后行CTA檢查,并進行比較。結果 20例為典型主動脈夾層,6例為不典型主動脈夾層。按Stanford分型,A型10例,B型16例。20例典型病例中19例CT平掃可見撕裂內膜片,1例只可見主動脈增寬,增強后可見內膜片分隔真假腔內均有造影劑進入。結論 主動脈夾層需要增強掃描,但在受各種條件限制、患者不能及時進行檢查時,CT平掃可以提示主動脈夾層的存在,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主動脈夾層;CT平掃;CT血管造影
主動脈夾層(AD)是一種臨床急危重癥,大部分患者有典型癥狀,少數(shù)無明顯癥狀,及時診斷對挽救患者生命至關重要。CT平掃和CT血管造影(CTA)是診斷AD的主要手段。本次研究我們對26例AD患者的CT平掃與CTA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提高AD診斷準確率。
1.1 臨床資料
收集整理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確診的26例病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齡40~75歲,平均62歲。所有患者均有急性胸背部疼痛或腹痛病史,性質為絞痛、撕裂樣疼痛。22例有高血壓病史,4例頸總動脈與股動脈搏動不一致,所有病例無外傷史。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GE LightSpeed 16層螺旋CT掃描,范圍自主動脈起始部至恥骨聯(lián)合上緣平面。先平掃,按5 mm層厚,螺距1.375;之后再注射碘海醇增強掃描,注射劑量為1.5 ml/kg,流率3.5~4.5 ml/s,延時20 s開始掃描。參數(shù)設定:電壓120 KV,電流300~500 mA,層厚1.25 mm,重建間隔1.25 mm,標準模式,螺距1.375。
1.3 影像處理
把得到的原始影像傳輸?shù)紾E ADW4.3工作站進行薄層重建。平掃影像:把原層厚影像重建為薄層影像后,采用多組不同窗寬窗位邊滑動并仔細觀察,軸位圖像與MPR、CPR結合,多角度旋轉充分顯示病變部位。CTA可增加VR和MIP重組圖像。最后行同層面異常的CT平掃與CTA圖像對比。
全部病例均完成CT平掃和CTA。本研究是按Stanford分型,A型10例、B型16例。典型AD20例,不典型AD6例。20例典型AD的CT平掃中,管腔內可見撕裂內膜片的19例,無血栓附著呈線狀稍高密度的16例,有血栓附著的3例;增強后內膜片表現(xiàn)為線狀,可見內膜片分隔真假腔內有對比劑進入1例。6例不典型AD平掃可見主動脈管壁呈半月形或環(huán)形高密度增厚影,厚度≥5 mm或≥7 mm,4例為半月形增厚、2例為環(huán)形增厚;增強后無對比劑進入。
3.1 AD的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表現(xiàn)
典型主動脈夾層是指主動脈腔內的血液通過內膜破口進入主動脈管壁囊樣變性的中膜層形成夾層血腫,并隨血流壓力的驅動,逐漸在主動脈中層內擴展,且與主動脈腔相通。不典型AD是指沒有內膜破口,約占10%~20%。AD的發(fā)病原因和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綜合來看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由于主動脈粥樣斑塊破潰或潰瘍,局部內膜碎裂,血液進入主動脈管壁中層蔓延形成,但遠端未與主動脈腔相通;另一種是因主動脈中膜或外膜滋養(yǎng)血管自發(fā)破裂出血形成[1]。壁內血腫是典型AD的一種早期狀態(tài)或先兆,可自行愈合也可發(fā)展成典型AD。
3.2 CT平掃與CTA表現(xiàn)
3.2.1 典型AD的CT表現(xiàn) CT平掃:19例典型AD患者出現(xiàn)撕裂的內膜片,表現(xiàn)為主動脈腔內不規(guī)則稍高密度線狀影,無血栓附著或較寬的帶狀影分隔主動脈,出現(xiàn)真假腔。3例出現(xiàn)病變的主動脈增寬、增厚。另外,有5例伴心包積液、15例出現(xiàn)胸腔積液,這些間接征象對診斷也有一定意義。
CTA表現(xiàn):撕裂的內膜片位于真假腔之間,呈低密度影;CTA可以很好地顯示內膜片的破口,較小或斜行的破口在MPR斜冠面上顯示最佳。典型AD假腔完全血栓化的則不能顯示破口,但能較好顯示各大分支開口及受累情況[2]。
3.2.2 不典型AD的CT表現(xiàn) CT平掃:主動脈壁呈半月形或環(huán)形增厚。直接征象是主動脈壁增厚≥5 mm或≥7 mm。平掃可發(fā)現(xiàn)高于或低于主動脈管腔內血液密度的管壁病變,當血腫與管腔血液密度的CT值無明顯差別時,則不易診斷,6例不典型AD都符合這種情況。內膜鈣化斑塊移位,鈣化的內膜自主動脈外緣內移5 mm以上為特征表現(xiàn),正常內膜鈣化呈節(jié)狀或弧形位于管壁邊緣,有4例出現(xiàn)這種情況。僅一例出現(xiàn)病變區(qū)動脈增寬,1例出現(xiàn)心包積液,5例出現(xiàn)胸腔積液[3]。
CTA表現(xiàn):主動脈環(huán)形或半月形壁內血腫無對比劑進入呈低密度,真假腔對比明顯。內膜鈣化斑塊位于壁內血腫與管腔之間。穿透性潰瘍,聯(lián)通主動脈腔被對比劑所充盈的龕影。內膜滲漏,血腫內鄰近管腔的點片狀或細線樣強化區(qū)[4]。
通過上述對比,26例患者中25例平掃提示有AD存在,一例無明顯特征表現(xiàn),僅見主動脈增寬及胸腔積液,后經CTA并結合臨床癥狀確診。CT平掃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出現(xiàn)壁內血腫與動脈內血液密度相等、穿透性潰瘍、內膜滲漏均不能顯示時,就必須進行CTA,以免漏診??傊?,將CT平掃與CTA在AD診斷中進行對比可以看出,CT平掃是篩選AD的有效方法,而CTA則可以彌補CT平掃的不足,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5]。
[1]印隆林,楊志剛,陳加源,等.主動脈夾層的臨床病理特點及CT診斷[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0,26(7):1373-1375.
[2]李子川,黃連軍,楊劍,等.主動脈壁內血腫的影像學診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4,23(1):49-52.
[3]李運城,唐光喜,張曉麟,等.多層螺旋CT診斷不典型動脈夾層[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7,18(7):524-525.
[4]鄒建華,鄭巧,付傳明,等.不典型主動脈夾層MSCT血管成像及臨床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0,25(1):47-50.
[5]王安民,李莉,許向東.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在夾層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06,7(6):361-362.
R445
B
1671-1246(2014)23-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