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戴朝榮
摘 要:噪聲藝術不拘泥對自然的模仿再現,向有獨特表現力、語法結構的音樂靠攏。噪音藝術用尋找與否定來確證美,讓人遠離舒適區(qū)。它依據形而上學的斷言,以一種非實用的重建和顛覆的實踐形式,暗示存在著的那些真正的現實。
關鍵詞:噪音;多元化;現當代藝術
聲音分純音、樂音、噪音三種。純音由音叉震動產生。樂音由發(fā)音物體有規(guī)律地振動而產生,悅耳動聽。噪音是固定密度和頻率進行的聲波,振動嘈雜無序而不規(guī)律,音源振動的頻率高,振幅強,長久以來,被定義為“不希望聽到的聲音”。當代,噪音被廣泛應用于科技領域,“噪音波”產生核聚變;噪聲除草、診病、測溫,噪音發(fā)射器、放大器、濾波器等。同時,噪音的藝術應用也逐漸深入?,F當代噪音藝術特指,重視能量感的極端大音量,講究概念性的聽覺藝術形式。
1、噪音應用于現當代藝術的佐證:噪雜中的嶄新創(chuàng)見與艱辛跋涉
1﹒1現代噪音藝術的特點。先鋒學派第一次提出噪音藝術的概念,按作曲家瓦雷茲的說法:“一切音樂都是有組織的噪音。”現代噪音藝術扎根于非主流文化,表現為對主流文化的顛覆和重建,其特點彰顯西方個人解放運動的特征:a、哲學化:思維和邏輯的獨立。b、體系化:理論方向和目標的趨向。c、表現性:表現形式和手段的極端和絕對。d、創(chuàng)新性:異想天開的構思。e、叛逆性:自我存在強調。f、主觀性:性格和情感的張揚。g、神秘感:對未省世界的求知欲。
1﹒2現當代噪音藝術的探索之路:形式是藝術作品的基礎,是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自主的探索,是現當代噪音藝術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它旨在尋找可以對抗社會,又可以與社會保持對話關系的方式。(1)噪音樂派:1913年意大利作曲家盧梭羅發(fā)表的《噪音的藝術》。隨后,未來主義繼承者們憧憬運動和速度的世界,以電子音樂的媒介傳播帶動了噪音樂派的崛起。(2)噪音樂器:惠斯勒、寒風者、克羅克、加料鋼琴、噪音作曲法、UPIC音樂系統等。(3)噪音拼接:安泰爾在芭蕾舞配樂中采用了喇叭聲、電鋸聲。皮埃爾把火車行進間的聲音拼接為《鐵路練習曲》。(4)噪音搖滾:為朋克搖滾流派,以不和諧、尖利的人聲和樂器聲,融入失真和嗡嗡聲的噪音,產生充滿情緒發(fā)泄和叛逆的聲響能量,予人朦朧而麻醉的醉意。(5)噪音政治:法國學者賈克·阿達利在《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一書探討了音樂的深層社會意義:“傾聽音樂就是傾聽所有噪音??刂圃胍舯闶恰皺嗔Φ姆从场?。(6)行為噪音:哈龍·米爾扎的《卡農混音》將電纜纏繞在一起,用半解構CD機播放分割單軌的《卡農前奏》,產生刺耳噪音。以此反照當代人類靈魂以及信念的復雜矛盾,暗喻權力欲望的施虐。(7)電子噪音:芬蘭“粉色兄弟”組合,利用電腦程序,加工(分離、失真、放大、組合)支離破碎的音像。(8)城市噪音:查貝拉的《城市噪音》,記錄下車輛、機器、人群、自然等噪音,以樂器的模擬。用以宣傳“城市環(huán)保”。(9)性感噪音:“日本地下樂界,尤以迷幻與噪音為兩大宗”,[1]與本土情色文化融合。譬如:裸體在同性戀酒吧嚎叫,邀請女郎擔任主唱,作挑逗動作等。(10)生態(tài)噪音:譚盾的歌劇《茶》配樂,受偶然派的影響,樂音和噪音相合;水樂、紙樂、陶樂探索了音響的濫觴。
1﹒3當代噪音藝術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趨勢。(1)唯一。以制造具有人化自然性質的噪音為終極目的。(2)無序。不受任何時間、地點、敘述方式的限制。(3)器物。機械、大量、流行、低價。(4)刺激。加大傳播力度,調動生理心理機能。
2、噪音功能的現代生理學與心理學論據:活躍與適應的非同一性思維鍛煉
2﹒1噪音訓練大腦的活躍。壓力激發(fā)潛能,噪音迫使人集中精力,大腦運用更多神經細胞,放射出混亂的電子信號,思維因此變得更加敏捷。嚷鬧的環(huán)境(迪斯科)可驅趕思想惰性,有利于刺激靈感,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甚至治療耳聾。
2﹒2噪音促進人格的進化。美是快感。噪音是現代生活不可回避的文明信號,煩囂的聲響(搖滾樂)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帶來愉悅的快感。人因此感受到自然和現實的存在,完成對自身存在的確證,完善人格。
3、噪音藝術的哲學的確證: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審美調和
3﹒1噪音是意志之美的延續(xù)。叔本華認為,“美是意志的休息”。對噪音的承受,依賴于意志?!霸趲缀跛袀ゴ笞骷业膫饔浕騻€人言論集中,我都發(fā)現了他們對噪音的報怨,像康德、歌德、利希滕伯格、讓·保爾等人?!盵3]噪音之美,象征著人類精神中自我否定,對“感覺經驗、表象世界、意識機能”的理性鞭撻。
3﹒2噪音是美在關系的表現。噪音是聲音的一部分,樂音也是聲音的一部分。美是一種關系,無噪音即無聲音。如果聲音能予人美感,噪音也可予人美感。如嵇康:“五聲有善惡,此物之自然也?!保焕献拥摹耙袈曄嗪汀?;莊子的“人籟地籟天籟”等等。而英國作家本·瓊森所說,無論什么聲音,總是有人愛聽的”。
3﹒3噪音是丑的審美聽覺形式?,F實中的丑,使人不快,不忍看、不愿聽、不堪聞。丑在變?yōu)閷徝缹ο髸r,由消極性畸形轉化為與美得統一和諧。正如雨果《克倫威爾序》里說,萬物中的一切并非都合乎人情的美,感覺到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yōu)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與惡并存,黑暗與光明相共。[2]
4、噪音的藝術符號之解析:積聚于形式“能量場”的情感輻射
某種意義上說,人生之為善,但需要正視的是:惡也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之一。在休謨看來,善的品質或行為能引起人精神上的愉悅,惡的品質或行為則與之相反。哲學家阿多諾指出,現代藝術的重要性可以從壓迫性的社會結構中提供一種形式的解放。[1]在先鋒派哪里,噪音揭示的是現實生活中非善性的一面,體現是人的負面的生存體驗,也是這個娑婆世界的真相。千變萬化的噪音,以人無法接受的物態(tài)化形式,構成與愉悅感相左的情態(tài)能量場。由此,審美主體的靜觀聆視打破,處于動態(tài)的情感顛簸之中,領悟到與傳統藝術夢境相對應的現實感。
(1)過響音:激發(fā)壓力感。具有粗獷、野蠻、現實的感性形態(tài),讓人驚心動魄,情緒緊張,心潮澎湃。(2)妨礙音:誘發(fā)荒誕感。其形式是怪誕、變形、不合情理與不和諧的,給人無意義的虛無性的審美感悟。(3)不愉快音:促發(fā)憎恨感。以反常、混亂、惡性的刺激等形式,使人厭惡、鄙棄、反感。(4)無影響音:引發(fā)優(yōu)美感。似靜水深流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具有樂音般的節(jié)奏和規(guī)律性。
結論
綜上所述,廣義的音樂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人生的對象化顯現,理應包含作為審美形態(tài)的噪音在內。首先,噪音和樂音表現形式不同。噪音也能啟發(fā)人的情感體驗、意識投射、認知理解,甚至審美愉悅。其次,噪音的功能,既包括含有肯定性,如與美構成對立面;也有否定性,如對生存虛無感的揭露等。再次,噪聲藝術的物態(tài)化是呈開放狀態(tài)的召喚結構,旨在喚起主體感官的深層再創(chuàng)造表達的渴望。最后,音源革命已在全球開花結果,構筑起成熟的體系。如今噪音廣泛應用于電影、電視、戲劇、舞蹈、行為藝術,尤其是音樂等時間藝術和綜合藝術。(作者單位: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qū)下壩中學)
參考文獻:
[1] 王殺 那無限陰郁的幽徑—日本噪音音樂中的性[J].山東:音樂大觀,2007.2
[2] 朱光潛 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01.394
[3] (德)叔本華 論噪音[M].叔本華論說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