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巖
(中央美術學院 人文學院,北京 100102)
造型藝術的理論探討與實踐—《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藝術與文化表意》有感
鄭 巖
(中央美術學院 人文學院,北京 100102)
大連大學張景明教授著《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藝術與文化表意》,以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為切入點,梳理了學術界關于造型藝術的概念,提出了新的學術觀點。同時,站在藝術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等學科角度,探討了造型藝術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中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此外,將造型藝術進行了分類,分為巖畫、金銀、青銅、陶瓷、玉石、漆木、繪畫等,通過藝術表象的分析,論述了造型藝術的文化表意。
造型藝術;理論探討;實踐
關于造型藝術的概念,在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主要偏重于某一藝術領域,或者站在藝術學的視野中來概括,或者是偏重于美術學[1]。當然,造型藝術離不開美術,但是更多的是通過這種藝術形式來反映隱藏在藝術背后的文化內涵,這是深層次的文化結構——物質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大連大學張景明教授新著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藝術與文化表意》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書中以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藝術為切入點,將之置于工藝文化的整體背景中,深入探討了造型藝術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并通過分類的實踐研究,分析了造型藝術表象背后的文化內涵。
一
在緒論部分,作者梳理了學術界關于造型藝術的概念,綜合各種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認為“造型藝術在文化形態(tài)上屬于工藝文化的范疇,也是工藝文化的主要內涵,通過物質載體塑造各種靜態(tài)的藝術形象,包括形狀、圖案(或紋樣)、工藝三個部分,有金屬、陶瓷、玉石、漆木、皮革、紙張、絲綢、面泥等質材,在技法上常運用雕刻、鑄造、模制、打磨、鍛造、澆注、鈑金、錘鍱、鏨刻、切削、拋光、鎏金、鏤空、掐絲、焊接、剪刻、繪制等,并透過圖案所蘊含的信息分析隱藏深層的文化內涵?!睂τ谠煨退囆g的這一概念,筆者非常贊同,就是說造型藝術在表層上可以說是藝術學的范疇,特別是突出了工藝美術的特征。在藝術學范疇中的造型藝術,必須要處理好“圖”與“底”的關系,這兩者的關系,是“一個封閉的式樣與另個和它同質的非封閉的背景之間的關系”。[2]造型在分類研究的同時,通過藝術形式來反映人類社會的藝術發(fā)展歷史、文化傳承與交流、文化表意、藝術風格、審美思想、社會階層性、社會功能等方面的內涵,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文化形式,包括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重屬性。
在第一章中,作者通過對學術界關于工藝文化概念的界定,認為工藝文化與工藝美術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工藝文化是通過物質載體,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過程中的造型藝術和文化內涵,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現(xiàn)象,還研究不同歷史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而工藝美術分傳統(tǒng)工藝美術與現(xiàn)代藝術設計兩大類,傳統(tǒng)工藝美術與工藝文化戚戚相關,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屬于工藝文化的一部分,以物質為載體,塑造各種質地的造型藝術,并且集審美與實用為一體。在傳統(tǒng)的工藝美術中,手工藝品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實用性和歷史傳承性,諸如傳統(tǒng)的陶瓷、金屬、玉石、漆木等??梢姡üに囋趦鹊母鞣N藝術都是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強調實用性的社會文化功能。
在第二章中,作者總結了造型藝術的理論與研究方法,認為研究任何一門學科都需要有理論上的指導和研究方法,造型藝術也不例外,需要有符合本身特點的理論與研究方法。藝術是文化的體現(xiàn),而文化則是人類自身需求的滿足,有有著工具性實體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是一個整合的系統(tǒng)。在一個特定共同體的生活中,文化的每一個因素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功能?!盵3]造型藝術既然歸為工藝文化,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這就要有多學科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來支撐,其中,藝術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民俗學最為密切。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藝術,也離不開這些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指導,特別是藝術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最為重要。藝術學中的構圖原理、視覺傳達等,可以研究造型藝術的基本構圖特點,因為每一種造型都是用物質形式描繪記載了歷史,并在一定的審美情趣的指導下,采用藝術的技法展現(xiàn)了時代的風尚。文化人類學中的直接參與方法,深入到現(xiàn)代還保留有傳統(tǒng)造型藝術的民族中做田野調查和到博物館觀察造型藝術的實物,親自感悟造型藝術的魅力,從其象征意義的過去和現(xiàn)實的文化內涵得到了啟發(fā)??脊艑W中的類型學對造型藝術中的載體造型和特征以及分類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印證造型藝術的歷史和功能,利用出土的實物來考證造型藝術的物化形態(tài)。歷史學中的文獻分析方法又可以研究造型藝術的發(fā)展歷史和社會階層性,民俗學對指導造型藝術的社會功能等具有重要的意義。書中表述到,在造型藝術的理論上,以藝術學理論為指導,以文化人類學理論為支撐,以其他學科理論為交叉。在研究方法上,以藝術學研究方法為支撐,以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為主體,以其他學科方法為輔助。從而可以看出,該著作以藝術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民俗學、文化學等學科綜合的理論與研究方法,這是符合學科整合、學科交叉的發(fā)展趨勢,是進一步研究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的淵源、形式、分類、特征、風格、功能、傳承、交流、階層性、象征性的最適宜的理論指導與方法。
除了造型藝術理論與方法上的總結以外,作者還從分類研究中進行了實踐性的探討。在第四章中,對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予以分類,主要分為巖畫造型藝術、玉石造型藝術、皮革與漆木造型藝術、金銀造型藝術、青銅造型藝術、陶瓷造型藝術、建筑造型藝術、刺繡造型藝術、民間造型藝術等。每一類造型藝術的時間跨度大,從游牧民族的出現(xiàn)一直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涉及到造型藝術的題材、形狀、工藝、風格、文化寓意等方面的內容,可以看出造型藝術在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延續(xù)、發(fā)展、影響、變遷、創(chuàng)新的過程。如北方草原地區(qū)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出現(xiàn)記載歷史文化藝術的畫卷——巖畫,新石器時代繼續(xù)發(fā)展,反映了原始人類思維的進一步提高,以藝術的形式記錄了原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原始審美觀念和心理愿望。當游牧民族誕生以后,歷經山戎、東胡、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契丹、黨項、蒙古等民族的敲鑿、劃刻、磨刻、蘸繪、彩繪等技法和寓意象征等多種方法,在廣袤的陰山、賀蘭山、天山、阿爾泰山、烏蘭察布草原、赤峰白岔河流域、呼倫貝爾鄂倫春自治旗,留下了他們的天然藝術杰作,用圖畫來表達當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活動、軍事征戰(zhàn)、原始信仰、心理觀念、審美情趣等,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征的藝術形象,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歷史畫卷,表現(xiàn)出較高的藝術技能。這些巖畫不僅分布地區(qū)廣、數(shù)量多,而且內容十分豐富,在中國造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通過造型藝術分類的實踐性研究,又可豐富以上各學科的理論,為這些學科的“本土化”理論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支撐。
二
本著作還有一個亮點就是不僅僅描述造型藝術的表象,還通過這種表象分析背后的文化內涵。從第五章至第十章,分別論述了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的象征表現(xiàn)、傳承與交流、藝術風格與思想表述、社會階層的造型藝術、社會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與保護等內容。在象征表現(xiàn)中,認為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的主要內容是由動物、植物、人物故事、建筑、器物、文字、幾何形等組成的圖案,其表現(xiàn)的文化象征符號是以一種非語言的信息傳遞方式,通過象征意義反映人們的祈福觀念和心理愿望。圖案符號是其象征系統(tǒng)的表層結構,是物化的符號,而隱藏在符號背面的意義是其要表達的內容,是圖案象征系統(tǒng)的深層結構,二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圖案本身缺乏行為符號,它只是物化符號,但圖案依托的物質載體卻具有行為符號的功能。在傳承與交流中,認為居住在北方草原地帶的游牧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工藝文化,豐富了造型藝術的內涵,并通過草原絲綢之路與我國的中原地區(qū)和西方國家進行文化方面的交流。有些民族本來就起源于古西域地區(qū),然后才進入北方草原地區(qū);還有的民族在勢力衰落后,西遷至今新疆地區(qū),甚至于越境他國;也有的民族南下中原地區(qū)建立政權,或西征南討,擴充疆土。不管是哪一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促進了相互間的造型藝術和文化寓意的交流,對開通和繁榮草原絲綢之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藝術風格與思想表述中,提出從總體上看,與游牧民族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的動物造型是其藝術的基本形式,同時,由于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滲透,又夾雜了外來的藝術風格。在制作各類工藝品的過程中,為了追求藝術的完美性,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生產與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在審美意識上必然根源于對自然美的追求,因而淳樸的自然思想是游牧民族審美的基礎。最初的造型藝術與游牧民族的自然崇拜有關,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原地區(qū)各種經史和理念影響了游牧民族的審美思想,加之西方審美思想的滲入,使游牧民族造型藝術的審美思想在原有自然美的基礎上呈現(xiàn)多趨發(fā)展。在社會階層方面,認為北方游牧民族在古代可以分為上層社會、中層社會和下層社會三個階層,每一個階層的造型藝術各有特征。在社會功能中,提出了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的特征首先具有實用功能,但體現(xiàn)在社會方面有其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因而也就有了一定的社會功能,主要反映在人生禮俗、人際交往、歲時節(jié)慶、宗教祭祀等方面。在這些社會功能中,一些帶有各種造型的工藝品起到一種媒介的作用,用以溝通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神以及民族之間的關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界定與保護方面,認為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主要表現(xiàn)在玉石、皮革、金銀、銅鐵、陶瓷、刺繡、漆木、建筑、雕塑、繪畫等方面,是工藝文化的主體,長期以來為了適應游牧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有其自身的形成、發(fā)展和演變,在具有草原地區(qū)藝術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原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西方國家的文化因素。從游牧民族造型藝術的形成工藝上講,應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游牧民族的造型藝術是通過物質載體,來反映社會發(fā)展歷史過程中的藝術風格、制作工藝、文化內涵和與之相關的文化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此外,在書中還配了302幅圖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來闡釋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以及所表現(xiàn)的文化意義,不但對藝術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等研究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還可在廣大的讀者中普及游牧民族造型藝術的文化知識,讓世人更多地了解造型藝術的文化真諦和精髓,以推動現(xiàn)代民族造型藝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1]王岳川,藝術本體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7.
[2][美]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311
[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會人類學方法[M].夏建中,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32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t——Comments on The Inquisition and Re fl ection on the Northern Horde Plastic Art and Its Cultural Expression
ZHENG Yan
(College of Humanities,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Beijing 100102,China)
The Inquisition and Re fl ection on the Northern Horde Plastic Art and Its Cultural Expression written by Professor Zhang Jingming of Dalian University,with the northern horde plastic arts as a cut-in point,straightens out the concepts about plastic arts in the academic circle,and puts forward a new academic point of view.At the same tim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s,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archeolog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plastic arts,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rt theory.In addition,it also classi fi es the plastic arts into di ff erent categories of rock,gold and silver,bronze,ceramics,jade,lacquer and painting,and discusses the cultural expression on plastic ar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Plastic arts;Theoretical study;Practice
J06
A
1008-2395(2014)01-0095-03
2013-11-12
鄭巖(1966-),男,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唐美術史與美術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