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香港王董建筑師事務(wù)有限公司,999077,香港∥建筑師)
香港地鐵馬鞍山站與商業(yè)及居住建筑的高效連接
陳 靜
(香港王董建筑師事務(wù)有限公司,999077,香港∥建筑師)
香港地鐵在設(shè)計與建設(shè)中,不僅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的出行和生活,而且充分利用市場化理念,既注意地鐵與商業(yè)建筑的連接,又注意地鐵與居住建筑的連接。以香港地鐵馬鞍山車站為例,分析了地鐵車站與商業(yè)建筑以及居住建筑連接的各種方式。城市軌道交通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就需要城市規(guī)劃部門、市政建設(shè)部門、地鐵公司、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公司等多方面的合作,注重城市軌道交通車站出入口與商業(yè)建筑和居住建筑的有機連接。
香港地鐵;車站;商業(yè)建筑;居住建筑;高效連接
Author'saddressWong Tung&Partners Limited,999077,Hong Kong,China
城市軌道交通,既要注重社會效益,做到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同時又要注重經(jīng)濟效益,做到對土地的綜合利用和充分開發(fā)。由此,注重城市軌道交通車站出入口與商業(yè)建筑和居住建筑的有機連接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香港地鐵雖然只有30多年的建設(shè)歷史,但在香港寸土寸金和商業(yè)高度發(fā)達的環(huán)境中建設(shè)地鐵,就要特別精心地處理地鐵出入口與商業(yè)建筑和居住建筑的連接設(shè)計。香港地鐵在這方面做出了許多成功的范例。香港馬鞍山地鐵線的馬鞍山車站與周邊商業(yè)建筑以及居住建筑的連接,可謂是方便市民與創(chuàng)造雙效益的高效連接。
香港地鐵車站的出入口與商業(yè)建筑的連接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商業(yè)建筑本身就是車站的上蓋;二是商業(yè)建筑位于車站的一側(cè)或兩側(cè)。馬鞍山站屬于后者,位于馬鞍山廣場和新港城中心的中間。這兩棟商業(yè)建筑的上面都有多棟高層住宅。
1.1 馬鞍山站與馬鞍山廣場的連接
馬鞍山廣場為一個4層的綜合性建筑,建筑面積約5萬多m2(見圖1)。一層是公共汽車站;二層是停車場;三、四層是商業(yè)區(qū),集購物、餐飲和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現(xiàn)有商鋪103家。著名的百佳連鎖超市和香港賽馬會的分支機構(gòu)在四層。馬鞍山廣場有2部直通電梯連接各層,另有8部自動扶梯上下連接。馬鞍山廣場在三層與馬鞍山車站的A出口以橋的方式連接(見圖2)。
圖1 馬鞍山廣場
1.2 馬鞍山站與新港城中心的連接
新港城中心為一個四層的綜合建筑物,建筑面積約7萬多m2(見圖3)。一層是公共汽車總站;二層是
停車場;三、四層是商業(yè)區(qū),現(xiàn)有商鋪170家。與百佳地位相當(dāng)?shù)幕菘党形挥谒膶印P赂鄢侵行脑谌龑优c馬鞍山站的B出口以橋的方式連接(圖4)。
圖2 馬鞍山站與馬鞍山廣場以橋相連
圖3 新港城中心
圖4 馬鞍山站與新港城中心以橋連接
馬鞍山車站出入口與周圍居住建筑的關(guān)系可分為:居住建筑在車站兩側(cè)的商業(yè)建筑上蓋之上;居住建筑距車站出入口的近距離較近;居住建筑距車站出入口的近距離較遠。圖5為馬鞍山廣場和新港城中心上蓋之上及周邊的高層住宅分布圖。
2.1 馬鞍山站出入口與兩側(cè)商業(yè)建筑上蓋居住建筑的連接
馬鞍山廣場上蓋的居住建筑共有10棟30多層的住宅(見圖6),新港城中心上蓋有8棟30多層的住宅(見圖7)。這些住宅都是1994年建成的。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分別由馬鞍山廣場和新港城中心四層的屋頂花園通過電梯直通商場,再從商場通過天橋進入車站。
圖5 馬鞍山廣場和新港城中心上蓋及周邊的高層住宅分布圖
圖6 馬鞍山廣場上蓋的高層住宅
圖7 新港城中心商業(yè)上蓋的高層住宅
2.2 馬鞍山站出入口與近距離居住建筑的連接
香港是一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人們都希望以最安全便捷的方式從自己居住的地方趕到地鐵站。如果居住建筑距地鐵站的距離較近,設(shè)計者往往采用有頂?shù)奶鞓蚧虻叵碌耐ǖ琅c地鐵站出入口相連或與商業(yè)建筑(與地鐵站出入口相連)相連。這樣乘客既可避免穿越馬路的煩惱和危險,又可躲過風(fēng)雨的侵擾和太陽的暴曬。
2.2.1 天橋是馬鞍山站與近距離的居住建筑連接的最多選擇
在香港的地鐵站周圍可以看到四通八達、形色各異的天橋。這些天橋或伸向周圍樓盤裙樓的平臺或進入周邊建筑下面的商場,然后再進入居住建筑的樓內(nèi)。通過天橋再借助樓下的商業(yè)平臺,甚至能接連跨過幾條街道,將更遠的居住建筑與地鐵站出入口連接起來。這些天橋一般都有頂,天橋的兩側(cè)也大都封閉或半封閉。
馬鞍山廣場向北有2座天橋:一座通向馬鞍山公園和馬鞍山圖書館;另一座通向有十幾棟高層住
宅的雅典居。馬鞍山廣場向西有近50 m長的天橋通向富安花園二層平臺;向東有近10 m長的天橋與富輝花園相連接。新港城中心有2座天橋伸向南方:偏東的一座通向新港城二期的2棟高層住宅;另一座有近100 m長,穿過地面的新港城花園。后者到南端又分向東西:向東的進入新港城一期的2棟高層住宅,向西的進入新港城三期的4棟高層住宅的花園平臺。通過天橋,馬鞍山廣場和新港城中心的高層住宅就與馬鞍山車站、商場、圖書館、公園連接在一起了,極大地方便了3萬多居住者的出行。圖8為連接新港城中心與新港城一期、三期高層住宅的天橋。
圖8 連接新港城中心與新港城一期、三期高層住宅的天橋
2.2.2 地下通道也是馬鞍山站與近距離居住建筑連接的有效方式
香港的地形多山,平地較少。采用地下通道來實現(xiàn)地鐵站與近距離居住建筑連接也是一項很有效的工程措施。圖9為馬鞍山車站連接富寶花園與雅典娜社區(qū)的地下通道。地下通道的一端在新港城中心的地面層?xùn)|頭;另一端在相距200 m外的富寶花園(約有十幾棟高層建筑)門前,過了馬路就是雅典居(也有十幾棟高層建筑)。圖9為馬鞍山車站連接富寶花園與雅典娜社區(qū)的地下通道。
2.3 馬鞍山站出入口與遠距離居住建筑的連接
如果居住建筑距馬鞍山車站出入口距離較遠,可從馬鞍山站兩側(cè)商業(yè)建筑中的公共汽車站乘大小公共汽車回家。如果距馬鞍山站出入口較遠但又在3 km范圍左右的,一般乘小公共汽車較為方便。有些小公共汽車的??空揪驮O(shè)在公共汽車總站外側(cè)的路邊。馬鞍山站兩側(cè)的2座商業(yè)建筑路邊有許多小公共汽車??空?,有多條小公共汽車線路通向與車站較遠的利安、錦英苑、富安、錦泰苑等居住小區(qū)。馬鞍山站兩側(cè)的2座商建筑中的有些超市或商場還專門發(fā)放這些小公共汽車線路的免費車票,以吸引住戶前來購物。
圖9 馬鞍山站連接富寶花園與雅典居的地下通道
香港地鐵每天承擔(dān)著300多萬人次的運輸負荷,是香港社會有序運行的一個標(biāo)志。地鐵車站出入口與商業(yè)建筑和居住建筑的高效連接是這些標(biāo)志的耀眼光環(huán)。城市軌道交通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為大眾出行的方便性、快捷性創(chuàng)造條件,就需要城市規(guī)劃部門、市政建設(shè)部門、地鐵公司、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公司等多方面的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香港地鐵建設(shè)中的成功經(jīng)驗有助于內(nèi)地城市軌道交通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 齊振峰.地鐵出入口建筑設(shè)計淺析[J].山西建筑,2010,36(11):1.
[2] 李先逵.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fā)展戰(zhàn)略的思考[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1998(4):5.
中國南車100%低地板現(xiàn)代有軌電車下線
由中國南車南京浦鎮(zhèn)車輛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100%低地板現(xiàn)代有軌電車4月9日下線。該車將于7月運行于蘇州高新區(qū)有軌電車1號線。
低地板現(xiàn)代有軌電車是現(xiàn)代城市交通裝備,車輛地板距軌道面低于40 cm。按照低地板技術(shù)水平分為第一代分段式低地板、第二代70%低地板和第三代100%低地板。100%低地板技術(shù)難度最大,要求車內(nèi)所有乘客站立區(qū)域地板距軌面均低于40 cm,并寬敞平整。
該公司生產(chǎn)的100%低地板現(xiàn)代有軌電車為5個模塊編組,3個轉(zhuǎn)向架,車長32.23 m,車寬2.65 cm,最大載客量為382人。車內(nèi)采用輕量化復(fù)合材料,整車自重44 t,材料可回收和重復(fù)利用。車輛使用壽命達30年。
(摘自2014年4月14日《人民鐵道》,楊建光、王紹禮報道)
Efficient Connection between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 at Ma On Shan Station of Hong Kong Subway
Chen Jing
In addition to the people-oriented strategy,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ong Kong subway system specially focuses on the travel convenience of residents near by the subway,which fully employs the market conception to connect not only the subway with commercial buildings,but also the subway with residential buildings.Based on a systemic analysis of the efficient connection between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 at Ma On Shan station of Hong Kongsubway,the cooperation of the municipal planning department,construction department,metro company an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mpany,and also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 at metro entrances are emphasized.
Hong Kong subway;station;commercial building;residential building;efficient connection
2013-01-08)
U 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