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份訣別書,一段抗?fàn)幨?,一顆愛國心?!杜c妻書》以洋洋灑灑千余言,記述了林覺民烈士面對苦難,不屈不撓,奮起抗?fàn)幍囊庵竞蜎Q心,展現(xiàn)出革命者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懷。它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不懈奮斗。
【關(guān)鍵詞】 林覺民;《與妻書》;愛國主義精神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習(xí)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fù)興之路》展覽時表示,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他們不斷奮起抗?fàn)帲K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并開始了建設(shè)自己國家的偉大進(jìn)程,這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在《復(fù)興之路》展覽中,陳列著一份廣州黃花崗72位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犧牲前寫給妻子的訣別書——《與妻書》的復(fù)制件。《與妻書》原件寫于一方白手帕上,長42厘米,寬42.5厘米,全文1300多字,于1959年由林覺民的次子林仲新捐獻(xiàn)給國家,現(xiàn)作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在福建博物院。百年來,這方洋洋灑灑千余言、讀來令人蕩氣回腸的遺書,被收錄在祖國大陸和臺灣出版的教科書中,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林覺民,字意洞,1887年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書香門第。在13歲童生試時,他就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揚長而去。那時清朝政治日趨腐朽,不斷地遭受列強(qiáng)的侵略,少年時期的林覺民,不滿封建專制,熱衷于自由民主。20歲時,他赴日本留學(xué),研讀哲學(xué),擅日、英、德文。在日本,他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lǐng)導(dǎo)的同盟會,宣傳武裝革命,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不望萬戶侯”的少年,長大后成為希望挽救垂危中國的熱血青年。
1911年,革命形勢日益緊迫,同盟會在各地秘密挑選敢死隊員,策劃在廣州發(fā)動新的起義,林覺民第一批來到香港參加起義的籌備工作。黃興見到他喜不自禁:“意洞來,天助我也,運籌帷幄,何可一日無君?!碑?dāng)即安排林覺民回福建召集壯士,赴廣州起義。這一趟,便是林覺民與老父、妻兒的最后一別。早年林覺民每趟回家,其妻陳意映皆哭泣央求:“望今后有遠(yuǎn)行,必以告妾,妾愿隨君行?!贝舜我娒妫钟X民曾想告訴陳意映起義之事,然而“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兩人在無法明言的痛苦中,即成永別。
1911年4月24日,離起義前3天,組織運送起義人員和武器彈藥的林覺民,深夜在香港的濱江樓,面對即將到來的戰(zhàn)斗,念及自己的老父幼子和懷有身孕的妻子,他知道作為一名敢死隊員,很少有生還的希望,為了得到親人們的理解與諒解,他深情地寫下了給家人的遺書:一封是給父親的《稟父書》,一封是給愛妻陳意映的《與妻書》。天亮后,他交給一位朋友說:“我死,幸為轉(zhuǎn)達(dá)。”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半,廣州起義的槍聲打響了,林覺民隨黃興攻入廣州總督衙門。戰(zhàn)斗中,林覺民奮勇當(dāng)先。焚燒總督衙門后,在轉(zhuǎn)攻督練所的途中他們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雙方展開激烈的巷戰(zhàn),一時槍炮轟鳴,起義軍因事起倉猝,孤軍作戰(zhàn)。后來,起義遭到殘酷鎮(zhèn)壓,林覺民腰部受傷,力竭被俘。當(dāng)時傳言抓獲的一個剪短發(fā)、穿西裝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覺民。
林覺民被捕后,臨危不懼。面對清兩廣總督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zhǔn)的審訊,他縱論世界大事和中國時事,在堂上發(fā)表演說,痛斥清廷腐敗,慷慨陳詞,宣傳革命,奉勸清吏洗心革面:“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qiáng),則死也瞑目?!敝鲗彽睦顪?zhǔn)被林覺民的陳詞所動,下令解開鐐銬,予以座位。李準(zhǔn)動了惻隱之心,建議此人才可留下為清廷所用,而張鳴岐則認(rèn)為這個“面貌如玉、心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稱得上奇男子”的林覺民,如果留下性命,將后患無窮。幾天的關(guān)押中,林覺民粒米不進(jìn),后在廣州天字碼頭被槍殺,年僅24歲。其遺骸與其他死難烈士共72人一同合葬在黃花崗上。
黃花崗72烈士,其事跡大多湮滅,幸有這封《與妻書》讓我們能窺見他們的心靈。廣州黃花崗烈士碑上72人名單中,林覺民三字被人們撫摸最多,色亦最重?!杜c妻書》早已選入中學(xué)課本和各種文學(xué)、政治讀本,影響深遠(yuǎn)。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
“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dāng)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p>
林覺民反復(fù)向妻子解釋,我很愿與你相守到老,自從你我相愛以來,時常希望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但今日中國,百姓水深火熱,我能眼睜睜看他們受苦、等死嗎?我要把對你的愛擴(kuò)展到對所有人的愛,為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
文中,林覺民向他的妻子,同時也向世人,莊嚴(yán)地宣告了他參加革命的義舉以及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他向腥風(fēng)血雨的黑暗世界發(fā)出了戰(zhàn)斗的吶喊,把一腔赤誠愛心奉獻(xiàn)給天下人,為遭受苦難的百姓謀取永遠(yuǎn)的幸福。
去日本留學(xué)前,林覺民與妻子度過了兩年閑適、愉悅的時光,他在信中回憶了夫妻兩人初婚時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那座落在福州南后街的房子里,有他和意映的溫馨小屋:在新婚不久的冬日,一個皎皎月圓的夜晚,小院里疏朗的臘梅篩搖著月影、在窗外依稀掩映,夫妻倆“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那互訴衷腸的情景,那相濡以沫的時光,如今還留在歷史的記憶中。
對親人的摯意真情,更激發(fā)起林覺民的剛強(qiáng)意氣,他在遺書中對愛妻進(jìn)一步闡述了人生的道義、革命者的天職。
“我非常希望能和你白頭到老,但是縱觀黑暗政治,天災(zāi)人禍,兵荒馬亂,列強(qiáng)瓜分,看天下之人不該死而死去的,不愿意分離而失散的,真是不計其數(shù)。國家興亡,匹夫有責(zé),為了解救天下人的痛苦,覺民要赴湯蹈火,百死不辭。”
最后,林覺民對妻子囑托了死后的情懷:面對死亡,我絕無遺憾,這次起義不論成功與否,都自有革命同志前赴后繼。我死后希望你好好撫育我們的孩子,你肚子里的孩子如果是個男兒,一定要教他繼承父志,做第二個林覺民,這樣我會感到很欣慰。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真心相愛;同時我們又是不幸,因為我們生長在不幸的社會。我以往不信鬼神,現(xiàn)在卻希望有,那么我在九泉之下就能聽見你的哭聲,與你遙相呼應(yīng)。如果靈魂可以感應(yīng),那么我一定依偎著你,陪伴著你,永遠(yuǎn)、永遠(yuǎn)……林覺民想對妻子所訴的,如信所言,真的是“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
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出身于詩禮人家,知書達(dá)理,端莊大方。兩人雖是包辦婚姻,但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林覺民被捕的消息傳回福州,其父林孝凱帶著陳意映等家眷,慌忙變賣宅邸,在三坊七巷南頭一條叫早提巷的小巷買了一間小院,把家搬到那里,閉門度日。一日清晨,陳意映開門發(fā)現(xiàn)了從門縫中偷偷塞進(jìn)來的小包裹,內(nèi)為兩封遺書。林覺民的死令陳意映痛不欲生,在林覺民去世不到一個月的5月19日,她即早產(chǎn)生下遺腹子林仲新。兩年后,陳意映憂郁病逝,全家人把這封遺書作為命根子保護(hù)著。1959年,林覺民的次子林仲新把它捐獻(xiàn)給了國家。
百年中華,滄海桑田,珍藏在福建博物院的這封《與妻書》展現(xiàn)了那一代人為國家、為民族舍生取義的精神,他們將永遠(yuǎn)被歷史銘記。作為烈士的遺墨,《與妻書》依然閃耀著青春的光彩,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人,使人們受到啟迪,給人們一種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
作者簡介:林丹,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