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菲,黃愛軍
(安徽財經(jīng)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安徽 蚌埠 233040)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問題,是研究中的一個基礎(chǔ)性問題,也是學術(shù)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概括學術(shù)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傳入之日說、馬克思主義傳播說、五四運動說、問題與主義之爭說、中共創(chuàng)立說等十多種。真可謂是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問題作進一步研究與探討,對于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仍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相輔相成,其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共創(chuàng)立、民主革命綱領(lǐng)制定、井岡山道路開辟,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1918年至1919年初李大釗發(fā)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較觀》、《Bolshevism的勝利》、《庶民的勝利》、《新紀元》等4篇文章,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先河,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要標志。本文試就此問題作一探討。
1840年以后我國面臨的救亡圖存的任務(wù),是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耙葒挥芯S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已成為國人之共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一開始傳播就不是被當作只在書齋中進行學術(shù)討論的純理論,而是被當作一種有實踐特色和功效的救國良方。因為他們確信馬克思主義“有改造社會的能力”[1],“能夠圓滿解決我們的問題,能于我們有益處”[2]。陳獨秀、李大釗在傳播馬克思主義之初,就非常明確地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的輸入不是為了“時新”,而是為了中國革命的“需要”。李大釗提出對馬克思主義,我們要“拿來作工具,用以為實際的運動”[3]。毛澤東曾說:“哪個主義能救中國我就研究哪個主義?!盵4]蔡和森在給毛澤東的書信中說:我對中國將來的改造,以為完全適用社會主義原理和方法。
由于現(xiàn)實斗爭的緊迫性,中國先進分子從理論和行動上轉(zhuǎn)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同時,很快加入到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jié)合的實踐當中去,同時積極地為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而不懈努力,從而在實踐層面上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5]。據(jù)張國燾回憶,陳獨秀在醞釀建黨的時候就明確表示:我們不必做中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我們要做邊學邊干的馬克思主義的學生,現(xiàn)在可以先將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起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邊學邊干,學習與實踐幾乎同步。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弱點,黨在思想上的準備修養(yǎng)是不夠的,究其原因,就是客觀形勢要求革命者立即而且全部地投入實際運動,無暇顧及理論研究和經(jīng)驗總結(jié)。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意味著中國人開始了認識以及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而要做到信仰、堅持和應用的統(tǒng)一,首先必須學習馬克思主義,同時正確認識到它的科學性和革命性[6]。所以,沒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離開了中國先進分子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科學性和革命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內(nèi)心樹立的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中國先進分子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對各種社會主義思潮進行比較、分析、鑒別后才作出的正確選擇。
1919年6月,新青年社以胡適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派首先挑起了“問題與主義”的論爭,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陳獨秀也指出:“不努力自然達不到方向所在,不定方向?qū)⒁叩胶翁幦ィ俊毙旅駥W會會員圍繞學會的宗旨展開了熱烈辯論,旅法會員中出現(xiàn)了以蔡和森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蕭子升為代表的溫和派的爭論。1921年年初,國內(nèi)新民學會會員召開新年大會,會議主要討論學會的共同目的、達到目的方法和如何著手等問題。參會的18個人中,贊成采用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有毛澤東等12人,贊成德莫克拉西的2人,贊成溫和方法的共產(chǎn)主義的1人,未定者3人。
除了進步社團內(nèi)部發(fā)生的論爭外,一些非無產(chǎn)階級社會主義者以“馬克思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為由,反對其在中國的傳播。資產(chǎn)階級民主派代表孫中山認為,“共產(chǎn)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均不能引用于中國。因中國并無使此項共產(chǎn)制度或蘇維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況也?!盵7]以張東蓀、梁啟超為代表的基爾特社會主義,認為馬克思的學說要在中國實行,“似乎太越階了”。只能獎勵資本家“開發(fā)實業(yè)”,走資本主義道路,才能“造成”勞動階級,“有勞動階級,然后社會主義運動有所憑借”[8]。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紛紛著文,反駁張東蓀、梁啟超等的言論。這些學者認為: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只有大力發(fā)展實業(yè)才有希望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這一切也“必在社會主義之實行”。
經(jīng)過一次次思想交鋒,經(jīng)過實踐的比較、分析,無數(shù)仁人志士,進步青年以及先進知識分子自覺肩負起救亡圖存,獨立自強的重任,清晰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把科學社會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指導思想。
對馬克思主義選擇的過程,本身就破解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即馬克思主義是否適合中國需要、能否解決中國問題。正如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所說:李大釗和陳獨秀正式轉(zhuǎn)向信仰馬克思主義,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否真正適合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
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發(fā)展的理論體系,它給我們提供的不是教條,而是方法,是行動的指南。
李大釗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后,就十分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的結(jié)合。陳獨秀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后,已有了掌握馬克思主義精髓作為行動指南的思想。1921年初他提出:“相信一種主義,不應該空空洞洞的盲從,必定要知道他的精髓所在;如果指不出他的精髓,就不配說信什么主義,也不配批評什么主義?!盵9]陳獨秀還十分重視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他認為“學術(shù)與社會分離,是死學術(shù),學術(shù)與社會結(jié)合,方是活學術(shù)”[10]。
從更廣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來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之前,人們就開始注意到外國學說應講求結(jié)合中國實際。中華民國成立之初,章太炎在談及立國的具體設(shè)想時就曾有一段很深刻的論述[11]。1918年,梁啟超《歐游心影錄》中在談到社會主義時指出:“歐美學者,同在這面大旗底下,已經(jīng)有無數(shù)派別。應該采用哪一種,采用的程度如何,總要順應本國現(xiàn)時社會的情況?!盵12]
在“五四運動”時期,我國知識分子已經(jīng)共同認識到任何救亡圖存的指導思想都一定要適應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包括一切外來思想都應如此。馬克思主義已經(jīng)在先驅(qū)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探索中逐步開始實現(xiàn)與近代中國革命實際相結(jié)合,因此也就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又指出:“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13]最直接的變化是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最深刻的是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zhuǎn)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五四運動期間,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實際上成了各地運動的骨干和領(lǐng)導核心。陳獨秀、李大釗等首先投入這場偉大斗爭,擔負起了這場運動的組織者和領(lǐng)導者的責任,領(lǐng)導了北京和全國的愛國運動。陳獨秀從5月4日到6月11日被捕之前,30多天時間里,寫了40多篇社論、隨感錄和論文,對運動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6月11日,陳獨秀同李大釗、高一涵到城南新世界游藝場,向群眾散發(fā)號召推翻段祺瑞政府的《北京市民宣言》。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毛澤東和其他新民學會會員一起,策動長沙各校學生響應北京的愛國行動,組織罷課,成為五四運動在湖南的主要領(lǐng)導者。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積極參與群眾運動,積極參加實際的革命活動,并在革命斗爭中迅速成長起來。以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一批信仰共產(chǎn)主義的知識分子,如鄧中夏、黃日葵、高君宇、張國燾、蔡和森、李達、董必武、陳潭秋、周恩來等。隨著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深入,共產(chǎn)主義知識分子的迅速成長,特別是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產(chǎn)生了建立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迫切需求。在1920年,李大釗就曾與鄧中夏等醞釀過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問題[14]。在1920年2月份,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qū)陳獨秀同志為了逃避反動武裝的暗殺,迅速離開北京,南下上海。在秘密遷移的過程中,他與另一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qū)李大釗同志深入討論了組建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的想法[15]。此后,陳獨秀和李大釗分別以上海和北京為中心,開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歷經(jīng)長期的思考和部署,1920年的8月份,陳獨秀同志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里的2號《新青年》編輯部里主持了上海共產(chǎn)黨組織的第一次會議。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chǎn)黨組織,陳獨秀為書記。不久后的10月,北京的第一個共產(chǎn)黨組織在革命先驅(qū)李大釗、張國燾、張申府3位同志的努力下正式成立了。在湖南,毛澤東以新民學會會員為骨干,先后領(lǐng)導了聲勢浩大的驅(qū)張運動和湖南人民自治運動。1920年夏,毛澤東從北京到上海,多次同陳獨秀等人討論了馬克思主義及湖南自治問題。這時,毛澤東在理論上也在行動上,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氐胶虾?,毛澤東發(fā)起創(chuàng)辦文化書社,積極開展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在湖南地區(qū)的傳播,并著手在新民學會中秘密進行共產(chǎn)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工作。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積極投身群眾斗爭和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實踐活動的同時,開始了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和解決中國問題的最初嘗試。在中共一大召開前夕的1921年的6月份,為更加詳細闡述這些成果,《共產(chǎn)主義與知識階級》誕生了。第一,確定了中國社會是帝國主義掠奪的“公共半殖民地”,中國革命的任務(wù)是“推倒”帝國主義和依附它們的軍閥政客、資本家等。第二,文章深刻闡述了各個階級在革命中的作用,尤其是知識分子,鼓勵他們學習俄國的科學的社會主義,并把他們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用科學社會主義指導工農(nóng)運動。中共二大在1922年7月份順利召開,這次會議明確了近代中國革命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并且確定了黨的兩個綱領(lǐng)(最高綱領(lǐng)以及最低綱領(lǐng)),而且科學地分析了當前的實際國情,表明黨對中國革命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的問題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16]。這次會議,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又推進了一大步,在中共二大以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曲折中前進,在創(chuàng)新中飛躍。
[1] 譚平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施存統(tǒng).我們的大敵,究竟是誰呢?[N].民國日報(副刊),1920-09-28.
[3] 李大釗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韶山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生活檔案(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
[5] 劉呂紅,張英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認識框架、研究現(xiàn)狀、理性判斷[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6]朱成菊,鄒升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問題再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9).
[7] 共產(chǎn)國際與中國革命資料選輯(1919-192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運動文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9.
[9][10] 陳獨秀著作選編(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1] 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2] 梁啟超.梁啟超講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3] 毛澤東選集(第4卷)[M].1991.
[14] 朱志敏.李大釗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1卷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16] 徐方平,曾銀慧.中共二大: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