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孫妮
安妮塔·德賽是著名的印度移民女作家,在文壇上享有頗高的聲譽。德賽聲稱“她與西方的直接聯(lián)系是她的德國裔的母親。正是這個出生背景使得她以母親即一個‘他者’的眼光看印度;從父親即一個印度本土人的角度來感受印度?!保?]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受到東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國際安妮塔·德賽研究呈現(xiàn)為從簡單到復雜、從單向到多元的趨勢。隨著國外德賽研究的繁榮發(fā)展,對德賽生平研究的日趨深入,對德賽作品的闡釋也出現(xiàn)了不少新方法和新思路,研究范圍也由原來的主要作品向德賽的全部作品拓展。對安妮塔·德賽早期幾部作品的研究,國外研究者注重女主人公的內心沖突與“疏離”主題的探討,而后殖民女性主義成為分析德賽晚期作品的一個重要維度。國外對安妮塔·德賽的研究比國內起步早,研究視角較全面和多樣化,涉及范圍廣,文獻資料多。而國內對其作品的解讀除了在一些專著中涉及到以外,期刊方面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評價。值得一提的是21世紀初期任一鳴、瞿世鏡在《英語后殖民文學研究》中對安妮塔·德賽小說理論及作品作的更為全面的闡釋。本文試圖梳理分析新時期以來中外德賽研究的歷史,旨在觀照安妮塔·德賽研究者對德賽研究重心的轉變,并揭示其深層緣由。
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學界對安妮塔·德賽的研究相對薄弱,尚屬起步階段。從研究成果來看,2000年至今只有少數(shù)有關該作家的期刊論文。接下來筆者將試圖從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主體性的建立、作者創(chuàng)作的敘事模式以及以印度和美國為代表的東西方文化溝通的艱難嘗試這三個視角來論述國內對德賽的研究方向。
“印裔流散女作家阿尼塔·德塞,與其他流散作家相比,對性別問題和女性問題更加關注。在她筆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代替了對民族、種族問題的追究,兩性關系成為對殖民關系的隱喻性讀解?!保?]女性主義視角是解讀安妮塔·德賽作品的一個重要維度。她的作品帶有深厚的女性主義色彩。因此,國外德賽的研究者最初是以女性形象為切入點來解讀安妮塔·德賽的作品,尤其是她的處女作《哭泣吧,孔雀》。2009年郭秀媛、齊園發(fā)表于《名作欣賞》第19期上的“以現(xiàn)實顛覆神話——德賽《哭泣吧,孔雀》中的女性形象”一文,重點分析了德賽第一部小說中瑪婭這個女性形象,指出德塞對印度女性的關注。
2010年《牡丹江大學學報》第6期上發(fā)表了齊園的“印度形象的隱喻性解讀——德賽筆下的女性形象”一文,以《今年夏天我們去哪?》和《山火》中的兩個女性形象為例探討德賽將兩性關系看作對殖民關系的隱喻性解讀,同時指出她們代表了德賽為印度社會尋找的出路:正視歷史、面對現(xiàn)實、承擔責任。隨著德賽越來越受世界矚目,2009年北京大學李美敏又做了題為《安妮塔·德賽的女性小說研究》的博士論文。李美敏對德賽的女性小說進行了系統(tǒng)和深入的研究,把作品置于印度獨立后的社會語境中,結合歷史、文化的因素分析德賽筆下的女性形象從絕望、迷惘到尋求自我和最終覺醒的心理發(fā)展歷程。她指出:德賽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現(xiàn)代印度具有獨立意識的女性群體的心理變化。
奏鳴曲式,意識流,女性化寫作以及時空觀是安妮塔·德賽創(chuàng)作的幾大藝術特色。“三段式結構是德賽小說一種較為常見的結構模式?!犊奁桑兹浮?,《今年夏天我們去哪兒?》和《山火》都采用三部分組成的敘事模式。”[3]2009 年,李美敏于《南亞研究》第 2期上發(fā)表的 《安妮塔·德賽的女性小說及其藝術特色》,宏觀分析了她的創(chuàng)作特色,揭示德賽小說研究婦女心理問題的重要主題。她以《哭泣吧,孔雀》,《今年夏天我們去哪兒?》和《山火》為例,重點闡述這三部小說的敘事結構模式、意識流敘事手法和女性化寫作分析。2011年,李美敏在《時代文學》(下半月)第10期上發(fā)表《〈白日悠光〉的女性主義解讀》,主要研究《白日悠光》中所展現(xiàn)的時空觀,同時指出德賽試圖構建一個歷史意義的精神家園,鮮明的空間意識和獨特的歷史時間意識是該小說成為女性主義文本的主要特征?!皬臅r間的角度看來,德賽的作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從空間的視角來分析,德賽的作品常常聚焦于幾個特定的敘事空間。它們不僅作為小說的敘事空間,人物的活動空間,同樣作為隱形角色參與到小說敘事中,對小說中的人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保?]
安妮塔·德賽是著名的印度移民女作家,“德賽的小說大多表現(xiàn)了當代印度人在英國殖民者離去以后如何面對印度社會和文化上的種種變化?!彼男≌f往往聚焦于人物的個人命運,通過表現(xiàn)家庭成員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折射社會的變化和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5]2000年,鄒海侖在《外國文學動態(tài)》第2期的“安妮塔·德賽出版新作”,以及空草在《外國文學評論》第3期的“安妮塔·德賽出版新作”,分別介紹了《齋戒,盛宴》中展現(xiàn)的印度移民家庭內部不同人的命運對比,以及印度移民家庭和土生美國家庭生活之間的對比,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及受到壓抑的人性與自由張揚的人性之間的巨大差異。
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張遠的碩士論文 《安妮塔·德賽及其筆下的鮑姆伽登》以德賽的小說《鮑姆伽登的孟買》為研究對象,通過聯(lián)系歷史背景、作家生平經歷和文本細讀的文學批評方法對作品進行了細致的解讀。進入2010年,李美敏發(fā)表于《東方叢刊》第1期上的文章《文化的齋戒與盛宴——以安妮塔·德賽的〈齋戒,盛宴〉為例》,從精神的齋戒,物質的盛宴以及東西方文化矛盾和認同三個方面來探討印度與美國兩種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和物質的二元對立,同時還討論了女性與男權中心的二元對立矛盾以及第三世界與第一世界、流亡的個體與白人世界的關系。
此外,2003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任一鳴與瞿世鏡編寫的《英語后殖民文學研究》,用一節(jié)的篇幅對德賽早期的9部作品進行了簡介,初步闡明了德賽創(chuàng)作的特點。2008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任一鳴編寫的《后殖民:批評理論與文學》是對《英語后殖民文學研究》的補充研究,對安妮塔·德賽及其作品沒有進行新的分析。
與國內對德賽的研究相比,國外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呈多元化趨勢發(fā)展。最先出現(xiàn)的是書評。安妮塔·德賽的小說剛一出版便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書評如潮水般涌來。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還有訪談、專著和專題論文。國外關于安妮塔·德賽的書評有35篇,期刊文章有80余篇,若干訪談內容以及相關研究專著有20余部。接下來筆者將從主題、文本細讀以及對比研究三個視角來闡述國外研究者對德賽的研究方向。
1997年冬烏瑪·帕拉梅斯瓦蘭在 《現(xiàn)代世界文學》上發(fā)表了《回顧世界文學:印度》對《伊薩卡之旅》作了簡介,評論小說中所涉及的關于人性關系以及印度文化的探索。2004年11月,皮科·耶爾在《時代》上發(fā)表《老主人,新地方》,探討了安妮塔·德賽在《曲折人生路》中廣泛涉及的“異化”主題。《新領袖》雜志上也出現(xiàn)了布魯克·艾倫對《曲折人生路》主題和風格介紹的文章。理查德·巴比里發(fā)表題為“世界公民”的文章,是較早的關于安妮塔的·德賽的文章,指出《鮑姆伽登的孟買》中“流放”的主題,并結合作者經歷,從文化身份的迷失、過去與現(xiàn)實的反差及中心與邊緣的疏離等角度,著重考察鮑姆伽登在不同層面上支離破碎的生存狀態(tài)。1996年夏,米諾利·薩爾加多在《眼見不一定為實:安妮塔·德賽的〈微光中的游戲〉中的頓悟》中主要從“頓悟”的定義入手探討《微光中的游戲》中的“頓悟”主題。雷吉于1996年11月在《性別研究雜志》上發(fā)表的《安妮塔·德賽早期作品中獨立后的疏離感》一文從后殖民視角探討安妮塔·德賽早期幾部作品中的疏離感,分析印度作家安妮塔德賽小說中女主人公的內心沖突,印度小說形式與內容的癱瘓以及印度民族主義話語的矛盾。斯溫在《安妮塔·德賽的內心世界(從《哭泣吧,孔雀》到《鮑姆伽登的孟買》)中對德賽的生平、作品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梳理,展現(xiàn)其作品中的文化沖突、身份認同、反種族歧視和壓迫等后殖民主題。
1999年12月,西比爾·斯坦伯格的對《齋戒,盛宴》做了評論。他通過對小說中人物的細節(jié)分析,絲絲入扣地展現(xiàn)出在東西方文化沖突的背景下,印度中產階級家庭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雙面夾擊下,人物原本性情的部分喪失以及找不到出路的無歸屬感。2000年2月,黛安娜·默勒在《圖書館雜志》上發(fā)表的《〈齋戒,盛宴〉(書評)》,主要介紹了兩兄妹和兩種文化——印度文化和美國文化之間的文化對比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指出安妮塔·德賽從女性心理出發(fā),著重探討了印度傳統(tǒng)女性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雷克斯·羅伯茨的“文化沙龍”(2000),指出小說中的人物具有普遍對應關系,尤其是烏瑪和弟弟阿倫。他從對應的人物分析入手,指出德賽是挖掘女性內心世界的高手。無論是美國女性還是印度女性,她的刻畫都絲絲入扣,細膩自然,毫無破綻。2005年4月,安德列·肯普夫的《誰丟失了?大屠殺的作家們》,主要評論一些關于猶太人大屠殺幸存者的作品,其中包括安妮塔·德賽的《鮑姆伽登的孟買》。該文指出德賽以一個最不可能發(fā)生猶太人大屠殺事件的地方——印度為背景創(chuàng)作出了一部經典的大屠殺作品,生動描繪了德國猶太人鮑姆伽登的流亡生活和內心世界,并且深入剖析了鮑姆伽登身上承載的文化元素。2011年11月,約翰娜在《出版者周刊》上發(fā)表《安妮塔·德賽:講故事》,對德賽生平及其最新一部作品《消失的藝術家》做了簡要的介紹,強調德賽在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并不回避殖民主義,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種姓制度等印度最棘手的問題。
另有專著《安妮塔·德賽:小說中的視角與技巧》先對德賽的生平及其作品進行簡單的梳理,然后對其主要作品進行介紹和評論,其中涉及到德賽“尋找自我”的主題及其作品中出現(xiàn)的“存在主義”的敘事手法等等。具有代表性的是休曼·巴拉的《安妮塔·德賽的小說》,共分兩冊。這是一部論文匯編,選擇性地收錄了印度學者對德賽的11部長篇小說和兩部短篇小說集的研究論文。作者分別從精神之旅的探索、信念的回歸等主題解讀《伊薩卡之旅》,從人性價值、性別歧視、人物對應關系等視角探討《齋戒,盛宴》,還對《鉆石塵埃》中包含的束縛與枷鎖進行了探索。
2002年秋,辛蒂發(fā)表的《轉換主體:〈白日悠光〉與〈你回來了〉中“第三維”的無能》一文將《白日悠光》與法蒂瑪?shù)摹赌慊貋砹恕分械闹黧w轉換進行了對比研究。前者試圖把家庭作為主體,后者卻試圖通過重建女性身份以強調后殖民社會被壓迫者和邊緣人的無能。庫馬爾在《六位印度小說家》一書中將五位印度英語作家的先驅與安妮塔·德賽進行比較研究。這六位作家都對非印度人物小說的寫作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的作品并不是把人物限定于印度人,打破了國界的束縛;只有德賽的作品更關注于女性內心世界的變化和發(fā)展。阿奴拉的《印度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識模式》一書也有一章將德賽的《哭泣吧,孔雀》與另一位印度作家莎西·蒂什旁德的 《如此悠長的沉默》的敘事風格進行對比研究,通過兩位作家敘事風格上的異同比較來探討她們各自描繪的后殖民世界?!冬敻覃愄亍趥愃购桶材菟さ沦惖男≌f》一書中將德賽與瑪格麗特·勞倫斯進行比較研究。作者分別探討了女性在社會中所產生的疏離感以及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是如何在瑪格麗特·勞倫斯和安妮塔·德賽的作品中體現(xiàn)的。
安妮塔·德賽的作品具有豐富的主題意義,而其代表作《齋戒,盛宴》更是涉及了種族、階級、移民、傳統(tǒng)和文化等多重涵義。她不僅是印度獨立后第一批女性作家之一,也是印度英語意識流小說的先驅作家之一。這樣一位享有國際盛譽的作家值得我們研究。國外學者對安妮塔·德賽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角度也比較廣泛。然而,在國外受到廣泛關注的后殖民女性主義作家并沒有引起我國學者的重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對德賽的批評與接受較晚。近年來,我國對德賽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但是與國外相比,不管是在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還有不小的差距。從研究視角來看,國內對德賽的研究多聚集于性別角度,女性主義評介較多,但是均不夠深入,較少聯(lián)系德賽的出生背景和雙重的文化身份,沒有從階級、種族、政治等因素入手,因此研究仍停留于表面。國外德賽研究注重主題解讀,對比研究以及文本細讀,更加深入地剖析了德賽的文學觀與文學創(chuàng)作,更重要的是國外研究者將德賽研究與后殖民理論聯(lián)系起來,將德賽的作品置于后殖民語境下,與種族、階級、社會歷史性密切聯(lián)系起來,達到了更高的高度。這正是國內研究所欠缺之處。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國的德賽研究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還是一個大有可為的領域。
作為第三世界的女作家,德賽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形象。“德賽筆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她們在情感上歷經磨難,生活在孤獨之中,她們的生活愿望總是受到來自社會、宗教和傳統(tǒng)習俗的種種限制,她們的精神世界常常處于崩潰的邊緣。”[5]因此,德賽著重挖掘女性的內心世界,她始終堅持一個創(chuàng)作目的,即通過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來喚醒廣大女性同胞。這是許多研究者主要的研究視角。
然而,國外德賽研究在文本細讀熱潮的推動下,引入新的思路和批評方法,以文化身份認同和對比研究為主導,探討殖民時期印度所受的殖民影響以及第三世界人民在美國主流社會的焦慮與困惑,身份認同的困難,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東西方文化矛盾與認同,以及獲取生存空間等主題意義。在研究范圍上,這些文本不僅關注作者的名作,如《哭泣吧,孔雀》、《齋宴,盛宴》等,更對以往被忽略的作品進行新的解讀,發(fā)掘德賽作品的新意。這對國內德賽研究有著巨大的啟示作用。當代中國的德賽研究,與國外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我們要在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加強研究深度與廣度,促進國內德賽研究的發(fā)展。
[1]Corinne Demas Bliss, ed.Against the Current: AConversation with Anita Desai[J].The Massachusetts Review ,1988(19).
[2]齊園.印度形象的隱喻性解讀:德賽筆下的女性形象[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6).
[3]李美敏.安妮塔·德賽的女性小說及其藝術特色[J].南亞研究,2009(2).
[4]薛巖.安妮塔·德賽小說中的歷史敘事[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1.
[5]任一鳴,瞿世鏡.英語后殖民文學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