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價值、功能和存在形態(tài)

      2014-03-25 10:20:00
      關鍵詞:終局連帶請求權

      高 達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重慶 401120)

      論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價值、功能和存在形態(tài)

      高 達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重慶 401120)

      不真正連帶債務起源于德國,乃依靠判例發(fā)展完善之民法制度,在早期大陸法系實踐中曾發(fā)揮重大作用。但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從誕生之日起即備受質疑,發(fā)展道路艱辛曲折,尤以當代民事法律理論和制度的發(fā)達使不真正連帶債務制度適用范圍大受壓縮。文章基于對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和實踐沿革之梳理,評析當下肯定和否定不真正連帶債務之觀點及理由,剔除傳統(tǒng)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所包含之不合理成分,論證不真正連帶債務在當代之存在價值,重新界定其適用類型及范圍,并就當代民事法律理論和制度體系下如何具體構建不真正連帶債務制度提出筆者之微見。

      不真正連帶債務;連帶債務;請求權讓與;求償權;終局責任人

      一、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及實踐發(fā)展

      “不真正連帶債務”概念由德國學者阿依舍雷于1891年在其著名論文《共同連帶和單純連帶》中首次提出。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從連帶之債中的單純連帶理論逐步演化而來,理論源頭為古典羅馬法時期的爭點決定制度,理論基礎為19世紀德國普通法時期的連帶債務二分法(單純連帶、共同連帶)。不真正連帶債務制度與其他民法制度之區(qū)別在于其很大程度上依靠判例學說建立和發(fā)展。各國(地區(qū))民法典雖大多未明文規(guī)定不真正連帶債務,但實踐中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說和判例大多承認此種制度。

      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誕生后先后傳入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qū)。臺灣地區(qū)的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與中國民國時期的相關理論一脈相承,都受德國學說之直接影響。史尚寬、鄭玉波、曾隆興、邱聰智、孫森焱、陳聰富、王千維等學者都對其有所鉆研。中國臺灣地區(qū)于1983年7月頒布的《民法債編通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初稿》曾試圖在第274條中增加一款有關不真正連帶債務的規(guī)定,但因內容過于簡略、實際操作性差,最終沒有成功。中國民國時期及現(xiàn)今臺灣地區(qū)的司法實踐出現(xiàn)了大量有關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判決[1],判決依據(jù)主要為史尚寬先生的觀點體系,如1983年臺上字第3558號判決就表明:“所謂不真正連帶債務,系數(shù)個債務人基于不同之發(fā)生原因,對于債權人負以內容相同之給付為標的之數(shù)個債務,因一債務之完全履行,他債務因目的之達到而消滅之法律關系。”[2]其與史尚寬先生對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定義幾乎一字不差。

      大陸學界對不真正連帶債務的正式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首開先河者乃是孔祥俊教授,隨后有張廣興、王利明、楊立新等學者。主流觀點認為,當前中國立法體系中帶有不真正連帶債務性質之規(guī)定有:(1)《產(chǎn)品質量法》第43條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關于銷售者與生產(chǎn)者的產(chǎn)品責任規(guī)定;(2)《保險法》第60條關于財產(chǎn)保險中保險人與第三人的責任規(guī)定;(3)《海商法》第252條至254條關于海事海商案件中保險賠償問題的規(guī)定;(4)《侵權責任法》第43、44條產(chǎn)品責任,第68條因第三人過錯導致環(huán)境侵權的民事責任,第83條因第三人過錯導致動物損害的責任的規(guī)定。但大陸地區(qū)司法實踐至今尚未承認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

      不真正連帶債務制度的發(fā)展屢經(jīng)波折。自這一概念誕生后,學者就一直嘗試確定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之區(qū)分標準,以進一步完善不真正連帶債務制度。在德國,關于兩者各自的定義及劃分標準,就先后經(jīng)歷了阿依舍雷的形式的債務原因同一說和厄爾特曼等人的實質的債務原因同一說、以恩內克魯斯和萊曼為代表的客觀目的共同說和以克林格穆勒為代表的主觀目的共同說、萊昂哈德的清償共同說、以塞爾布為代表的履行共同說、由拉貝爾首先提出的義務的同一層次性理論等諸多理論變遷,其中義務的同一層次性理論經(jīng)由拉倫茨和塞爾布的深化,目前為德國通說,但與拉貝爾最初提出的同名理論差異較大。這些理論無一例外地皆遭到強烈批判和否定,包括目前的德國通說。正如梅迪庫斯所言,我們“從未成功地將這兩種連帶債務區(qū)分開來”。并非所有學者都認可不真正連帶債務之獨立價值和地位,上述學說對此的態(tài)度總體上可分為三類:(1)債務原因同一說、主觀及客觀目的共同說認為不真正連帶債務為并列于連帶債務之獨立的多數(shù)人之債類型;(2)清償共同說認為不真正連帶債務為連帶債務之一種;(3)履行共同說和義務的同一層次性理論認為被排除出連帶債務范圍的案件類型與連帶債務無關,不應以含有“連帶債務”字眼的概念表述,否則容易造成誤解,即完全否定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存在[3]。

      國內相關研究領域分歧同樣頗多。盡管主觀目的共同說是當前臺灣地區(qū)和大陸地區(qū)之通說,但主流之外仍存在很多不同聲音,如史尚寬、張廣興傾向于客觀目的共同說,王千維極力主張義務的同一層次性理論。上述爭論對不真正連帶債務的發(fā)展完善造成不小阻礙。出于篇幅所限及本土化研究與應用的考慮,下文探討僅以國內學術觀點為限。

      二、當代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研究之爭鳴

      (一)否定不真正連帶債務存在價值之觀點

      當前國內持否定論者不在少數(shù)。有學者分析了民國時期及現(xiàn)今中國臺灣地區(qū)學界所歸納的不真正連帶債務具體類型①包括:(1)數(shù)人就各別之債務不履行,而負同一之損害賠償債務;(2)數(shù)人就各別之侵權行為,使他人蒙受同一之損害;(3)一人之債務不履行,與他人之侵權行為相競合;(4)契約上之損害賠償債務之競合;(5)契約上之損害賠償債務與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債務之競合;(6)契約上之損害賠償債務與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債務之競合;(7)契約債務之競合;(8)基于法律規(guī)定之債務與契約上之債務之競合。引自史尚寬《債法總論》,臺北榮泰印書館,1954年版第643-644頁。,認為其中有些屬普通債務,應適用舊中國民法典第228條讓與請求權之規(guī)定,不構成不真正連帶債務,有些屬協(xié)同債務或嗣后給付不能,同樣不構成不真正連帶債務,真正構成不真正連帶債務之案型實屬罕見[4],因而其制度存在價值不大。另有學者認為不真正連帶債務之主要特征亦即主要缺陷是用概念邏輯推演、邏輯必然性計算的邏輯三段論法律適用方法將其適用于個案處理時,構成要件和法效果過度抽象化,沒有涉及債務人間的利益關系。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的意義主要在于法律規(guī)范的體系化、學術成果的知識化,對法律實務、糾紛處理則略嫌不足[5]。

      有學者總結德國學說中不真正連帶債務的主要存在理由為:(1)連帶債務有關總括效力事項的規(guī)定(債務人之一的履行、免除及債權人受領遲延等)對被排除出連帶債務的案型不能適用;(2)對上述案型適用連帶債務規(guī)則會發(fā)生錯誤追償或不公平免責。對于理由一,該學者認為《德國民法典》第422條②《德國民法典》第422條規(guī)定:(1)連帶債務人中一人履行債務的,對其他債務人發(fā)生同樣效力。對代物清償、提存和抵銷,亦同。(2)連帶債務人中一人所享有的債權,其他債務人不得以之進行抵銷。規(guī)定的履行效力,通過第426條③《 德國民法典》第426條規(guī)定:(1)除另有規(guī)定外,連帶債務人在相互關系中負相等的義務。連帶債務人中一人不能償還其所分擔的款項時,其不能償還部分由其他債務人負擔。(2)如果連帶債務人中一人對債權人清償,且可從其他債務人處要求分擔時,債權人對其他債務人的債權即移轉于該債權人。上述轉讓不利于債權人的,不得主張。的規(guī)定被相對化了,而中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281條④中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281條規(guī)定:連帶債務人中之一人,因清償、代物清償、提存、抵銷或混同,致他債務人同免責任者,得向他債務人請求償還各自分擔之部分,并自免責時起之利息。前項情形,求償權人于求償范圍內,承受債權人之權利。但不得有害于債權人之利益。雖文字表述不同,但與《德民》第426條含義基本相同。大陸地區(qū)數(shù)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亦有類似規(guī)定,債務人超出自身份額履行后,債權人對超出部分的債權并未因此消滅,而是移轉給已為給付之債務人。在此意義上,履行的總括效力適用于不真正連帶債務不存在障礙。而對《德民》第423條、中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276條、《民法典草案》社科院稿第711條、人民大學稿第1210條規(guī)定的免除的效力,該學者認為適用于不真正連帶債務不會對債權人不利,因為是否對其他債務人亦生免除效力完全取決于債權人。該學者還論證了債權人受領遲延、對債務人之一的確定判決、抵銷、消滅時效完成等連帶債務的總括效力事項規(guī)定對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可適用性。對于理由二,該學者認為這種擔心全無必要,因為債務人之間的份額可在零至一區(qū)間劃分,各債務人承擔同等份額債務僅在無其他規(guī)定或份額無法確定時方可能[6]。從而徹底否定不真正連帶債務的主要存在理由。

      還有學者認為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依靠判例發(fā)展,帶有應急性質,漏洞頗多。如肯定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學說通常認為債務人間無追償權,但存在終局責任人時為公平起見,又認為存在建立在終局基礎上之相互追償關系,同時卻又以追償權存在與否作為不真正連帶債務與連帶債務之主要區(qū)別,這些做法都難謂科學合理。該學者認為,隨著民法理論的完善,特別是共同侵權構成中客觀說和折衷說的興起及讓與請求權制度的完善,許多從前適用不真正連帶債務規(guī)則的案件可用新理論妥善解決。當前構成不真正連帶債務的案件甚為少見,這一制度的社會價值日漸削弱[7]。

      綜上,否定不真正連帶債務的主要理由為其僅是以往民法制度不發(fā)達時應付現(xiàn)實需求的臨時產(chǎn)物,漏洞多、不完善,過分強調理論體系性和合理性,過于抽象,忽視實際可操作性和效率。上述觀點將請求權讓與、債權代位視為不真正連帶債務之并列制度,認為以前兩者處理從前被勉強歸入不真正連帶債務之糾紛類型,能同樣、甚至更好地保護相關主體利益。

      (二)肯定不真正連帶債務存在價值之觀點

      當前肯定陣營又細分為不同派別,它們在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定義、類型、對內對外效力(主要為是否存在終局責任人及內部求償權)、訴訟程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對此將在下文具體制度構建部分詳細評述。

      三、不真正連帶債務制度的價值和功能

      (一)早期之價值和功能

      就理論層面而言,不真正連帶債務通過歸納整理現(xiàn)實生活法素材而形成,是德國概念法學即法教義學主導之高度體系化、抽象化法律思維方式的產(chǎn)物,理論目的在于正確把握法規(guī)范間關聯(lián),意義在于促進法律規(guī)范體系化、研究成果知識化,通過整體把握多數(shù)人之債的龐雜法規(guī)范間關聯(lián),尋求規(guī)范的共性和個性,并歸納、整理、涵攝、說明尋求結果,將處理不真正連帶債務糾紛的分散、具體的法規(guī)范整合為一般抽象法規(guī)范并形成抽象程度較高的編纂概念和有機的整體法體系中的完整一環(huán),再將多數(shù)人之債劃分為按份、連帶和不真正連帶三大類型區(qū)別處理,盡量避免為實現(xiàn)個案公正而與法秩序整體價值沖突。

      就實踐層面而言,不真正連帶債務制度的設立背景和初衷是在當時債權讓與、代位求償?shù)戎贫扰c理論匱乏的體系下,為保護受人身侵害者等類型債權人,將基于不同原因偶然產(chǎn)生同一給付責任的債務人視為具有法定連帶性,制度目標除防止債權人不當?shù)美猓饕囊皇欠奖銈鶛嗳诵袡?,使其盡快解脫,二是防止終局責任人無力償還而使債權人利益得不到實現(xiàn)。作出清償?shù)姆墙K局責任人與其說獲得了原屬債權人的請求權,毋寧說背負了原歸債權人的請求權得不到實現(xiàn)的風險,正如塞爾布所言:“承擔債權無法得到償還之風險的義務,與對債權的履行義務完全不是一回事?!保?]債權人利益保障的強化以非終局責任人責任和風險的額外增加為代價,這就是立法在利益衡量時的選擇。

      學者王千維則試圖用義務的同一層次性理論區(qū)分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論證后者的存在價值,認為德國民法產(chǎn)生不真正連帶債務是因《德民》第421條有關連帶債務成立要件的規(guī)定不夠周延⑤《德國民法典》第421條規(guī)定:數(shù)人以各負全部給付的方式負擔同一給付,而債權人僅有權要求一次給付的(連帶債務人),債權人可以任意對每一債務人要求全部或者部分給付。在未履行全部給付前,全體債務人仍負其責任。,以致學說上須對該條規(guī)定要件進一步限縮,須同時符合第421條規(guī)定要件和限縮要件方成立連帶債務;僅符合第421條規(guī)定及第425條的個別效力事項規(guī)定、不符合限縮要件時只能成立不真正連帶債務[9]。

      (二)當代之價值和功能

      1.類型化分析方法——否定論者之利器

      當前批判不真正連帶債務者最常用之論證方式為類型化分析方法,通過逐一分析傳統(tǒng)不真正連帶債務類型,指出這些案件類型適用不真正連帶債務規(guī)則的弊端及適用其他規(guī)則的優(yōu)勢,從而達到價值否定。

      其一,數(shù)人就各自之債務不履行而負同一損害賠償債務。如甲提供材料,乙加工,因材料及加工之缺陷,定作人發(fā)生損害,甲乙各負標的同一之損害賠償債務。又如丙籌辦拳賽,與甲乙二拳師分別締約,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甲乙均未出場。否定論者認為在例一中,提供材料和加工屬不同給付,除非事先明確約定,材料提供者不應對加工負責,加工者也不應對材料負責,二者負擔的給付并不同一,而成立不真正連帶債務需給付具有同一性;例二是典型的協(xié)同債務而非不真正連帶債務,任一債務人均無法作出完全給付,一人的給付無法免除他人給付義務。

      其二,數(shù)人就各自之侵權行為使他人蒙受同一損害。如甲不法占有他人之物,乙不法毀滅之,甲乙對所有人各獨立負損害賠償債務。否定論者認為雖二者的給付義務同一,但甲作為不法占有人并沒有毀滅該物,甲原可只承擔返還義務,乙的毀滅行為改變了甲的義務內容,加重了甲的負擔。乙是直接責任人,距離損害較近,甲是間接責任人,距離損害較遠,這完全符合舊中國民法典第228條(德國民法典第255條)關于讓與請求權的規(guī)定⑥舊中國民法典第228條規(guī)定:關于物或權利之喪失或損害,負賠償責任之人,得向損害賠償請求權人請求讓與基于其物之所有權,或基于其權利對于第三人之請求權。,如乙作出賠償,甲的賠償義務消滅,如甲作出賠償,所有人對乙的請求權讓與給甲。

      其三,契約之損害賠償債務與侵權損害賠償債務競合。如甲將其房投保,乙出于過錯將房屋燒毀,保險公司基于保險合同對甲承擔賠償責任,乙基于侵權行為對甲承擔賠償責任,標的同一。否定論者認為此案型表面上符合不真正連帶債務構成要件,實際上保險法中已有成熟制度即代位求償制度加以規(guī)范。

      其四,契約債務競合。如甲、乙對丙各獨立負有搜索特定美術品的合同債務,因一債務人之履行,他債務因達目的而消滅,兩者間存在不真正連帶債務。否定論者認為,若當事人間無明確約定,一債務人之履行并不導致他債務人給付義務消滅,僅使他債務人的給付嗣后不能,他債務人對此無過錯,不承擔債務履行不能之責任,不成立不真正連帶債務。

      其五,法定債務與契約債務競合。否定論者認為唯此種類型方構成不真正連帶債務。如乙基于合同對甲的父親負有贍養(yǎng)義務,甲基于法律負有同一義務,兩債相互獨立,目的同一,在一定階段內(贍養(yǎng)義務為連續(xù)性義務),因一債務人之完全履行而使他人債務因目的達到而消滅。對一人發(fā)生事項的效力不及于另一債務人,兩者間無追償權,履行債務者不得向他人追償。這符合不真正連帶債務要件。但此案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屬罕見。

      2.類型化分析方法之回應:不真正連帶債務在當代仍具獨特價值和功能

      上述類型化分析雖有合理之處,但非完全正確,以下同樣以類型化分析回應之。

      首先,對類型一、四、五,筆者贊同否定論者觀點。對類型一,不真正連帶債務要求各債務人之給付具有同一性,材料提供行為有缺陷與加工行為有缺陷,雖共同造成一個不可分之整體性損害后果,但仍應分別根據(jù)各自過錯程度承擔獨立責任,其給付完全無重合之處;協(xié)同債務要求各債務人協(xié)作,任一債務人均無法單獨作出完全給付;兩種情況下各債務人之給付均不具有同一性。對類型四,他債務人據(jù)合同法情勢變更原則確無須承擔債務履行不能之責任。對類型五,據(jù)婚姻法第21條,父母僅在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時方有權要求不履行贍養(yǎng)義務的子女給付贍養(yǎng)費,因此當根據(jù)契約負有贍養(yǎng)義務者(以下簡稱贍養(yǎng)人)履行了義務,父母便因生活得到保障而失去該請求權,贍養(yǎng)人的贍養(yǎng)行為是履行合同義務,因此無權向被贍養(yǎng)人子女求償(即使與其訂約的是被贍養(yǎng)人子女,贍養(yǎng)人對其享有的亦為合同報酬請求權而非求償權)。當贍養(yǎng)人不履行合同義務,父母請求子女履行贍養(yǎng)義務并獲得滿足后,子女也不能據(jù)此向贍養(yǎng)人求償,只有贍養(yǎng)人的合同相對方可追究其違約責任。此案型符合不真正連帶債務構成要件。類型一、四不應被納入不真正連帶債務范圍。

      但對類型二、三,筆者持不同觀點。否定論之核心在于將請求權讓與、債權代位視為不真正連帶債務之并列制度,并認為前兩者在這些案型中可替代后者更好地解決糾紛,在前兩者尚未建立前被迫以不真正連帶債務規(guī)則臨時規(guī)制的二、三類型糾紛,隨著制度的完善,再無適用不真正連帶債務規(guī)則之必要,事實是否果真如此?該問題涉及當前國內學界兩大流派間的一系列爭論,以下將一并探討。

      當前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國內研究主要分為兩大流派。兩派爭論之核心為不真正連帶債務中是否存在終局責任人,不真正連帶債務人間是否存在相互求償權,爭論的外延可擴展到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定義等各方面。(1)否定派所界定的不真正連帶債務關系中不存在終局責任人,債務人相互間無求償權,主張一個較狹窄的不真正連帶債務概念及類型范圍(一般僅包括上述類型五),認為應用協(xié)同債務、請求權讓與、債權代位等制度解決傳統(tǒng)認為屬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大部分案型,不真正連帶債務在當代已無太大價值。(2)肯定派所界定的不真正連帶債務關系在大部分情形下存在終局責任人,存在終局責任人且非終局責任人先清償時債務人間存在求償權,主張一個較寬泛的不真正連帶債務概念和類型范圍,以請求權讓與、債權代位等作為已清償之非終局責任人向終局責任人求償之依據(jù)和程序,認為不真正連帶債務在當代仍具重要制度價值和功能。

      如前所述,筆者所持觀點為肯定與否定兩派之折衷。一方面,筆者認同否定派認為可被歸納為協(xié)同債務、情勢變更而嗣后不能之債務等案型應被排除出不真正連帶債務之觀點,因其根本不符合不真正連帶債務構成要件。另一方面,筆者認同肯定派認為請求權讓與、債權代位等規(guī)則并非與不真正連帶債務制度并列,更不可能取而代之,而只能在如前述案型二、三等特定不真正連帶債務糾紛中作為已清償之非終局責任人向終局責任人求償之依據(jù)。也許有人會認為在這些案型中,兩派的實際操作程序、實際達到的效果皆一致,實際皆依請求權讓與、債權代位之具體規(guī)則操作,兩派爭論很大程度上是名義之爭,對法律實踐意義不大。但事實并非如此,筆者堅持自己觀點有以下理由:(1)立法體系上,不真正連帶債務概念出現(xiàn)后,盡管發(fā)展一路曲折,批判之聲不絕,但無論對不真正連帶債務持何種觀點者都始終將其與連帶之債、按份之債并列。反觀請求權讓與、債權代位,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qū),在債法、侵權法或保險法等立法中皆以規(guī)則形式出現(xiàn)和被界定,都作為解決具體問題的輔助性工具。在法律制度內部構造中,法律規(guī)則是一項單一規(guī)定,在實際情形符合其預設的前提條件時才對當事人產(chǎn)生規(guī)制,要求當事人實施某一特定行為。法律規(guī)則為法律制度所涵蓋,單一法律規(guī)則不可能與系統(tǒng)的法律制度相并列,更無法取而代之,此乃法律體系構建之基本常識。(2)實際操作中,該爭論也絕非僅為名義之爭。是否承認不真正連帶債務并采納其規(guī)則,在實際操作中效率、效果差別會很大。以保險人、被保險人和侵害保險財產(chǎn)利益第三人間債權債務關系為例,若不承認不真正連帶債務,被保險人只能分別起訴保險人和第三人,即使同時訴至同一法院,法院也缺乏將兩訴合并審理的依據(jù)。若被保險人先訴保險人并勝訴,保險人賠付后仍須再提起對第三人的代位求償之訴。若被保險人先訴第三人,似可省卻雙重訟累,但不可忽視之事實是保險人作為以其所積聚之巨額財產(chǎn)專營風險賠付事業(yè)之法人往往比侵權第三人經(jīng)濟實力更雄厚、賠付效率更高,急需救濟的被保險人從第三人處往往無法及時得到足額賠償,還是要向保險人請求賠付,程序更繁瑣。若承認不真正連帶債務,因保險人與第三人之連帶關系,被保險人可一并起訴,法院亦可考慮以普通共同訴訟合并審理。更重要的是,法院可以一個判決對三者關系進行全面整體裁判,避免多次訴訟浪費資源,提高糾紛解決效率。如保險人根據(jù)判決賠付后,即可據(jù)同一判決對第三人代位求償(判決中必然載明第三人為終局責任人)。

      有學者認為求償權為連帶債務所特有,承認不真正連帶債務人間亦存在求償權會模糊兩者的界限。筆者認為,連帶債務人求償權是基于連帶債務人間的明確份額劃分,求償?shù)氖浅~履行的超出部分;不真正連帶債務人求償權是基于清償行為人并非終局責任人,僅為強化債權人保護并防止不當?shù)美鴷簳r承擔責任,求償?shù)氖菫榻K局責任人預先承擔的整體性終局責任。兩種求償權性質不同、區(qū)別明顯,同時承認并不會模糊兩種債務制度之界限。

      綜上,雖因不真正連帶債務制度本身類型化之缺陷及當代法學理論與法律制度的發(fā)展,不真正連帶債務適用范圍一定程度上被壓縮,但在特定糾紛類型解決中不真正連帶債務制度仍為最佳選擇。部分不真正連帶債務類型中存在終局責任人及求償權,各債務人基于自身過錯、立法規(guī)定或契約約定,均對債權人承擔一定義務。終局責任人承擔最終給付責任;非終局責任人承擔的實際是向債權人清償后無法向終局責任人追償之風險及此種追償之額外成本。非終局責任人之存在價值就是承擔本屬債權人的上述風險及成本,強化債權人利益保護,防止其不當?shù)美?/p>

      四、不真正連帶債務制度在當代之應然存在形態(tài)

      (一)定義及構成要件

      當前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地區(qū)主流觀點對不真正連帶債務的界定大同小異。史尚寬先生認為:“不真正連帶之債謂數(shù)債務人基于不同發(fā)生原因,對債權人負以同一給付為標的之數(shù)個債務,依一債務人之完全履行,他債務人債務因債權人目的之達到而消滅之法律關系?!睆垙V興教授認為:“不真正連帶債務,指數(shù)個債務人基于不同發(fā)生原因而對債權人負以同一給付為標的的數(shù)個債務,一債務人完全履行時,其他債務即因債權人目的達到而消滅的債的關系?!笨紫榭〗淌谡J為:“不真正連帶債務是指多數(shù)債務人基于不同發(fā)生原因而偶然產(chǎn)生的同一內容的給付,各負全部履行義務,因債務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均消滅的債務。”[10]但亦存在主流之外的界定類型:“數(shù)債務人基于不同發(fā)生原因,就偶然產(chǎn)生的同一內容的給付,各負全部履行義務。一債務人完全履行后,基于法律特別規(guī)定,其余債務人可由此獲得相對于債權人對其請求權的抗辯。”[11]

      綜上可知,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公認構成要件為:(1)多個債務人;(2)各債務人之債務產(chǎn)生原因不同;(3)各債務人之給付標的同一。筆者贊同上述要件。在單個債務人完全履行的效力上,學界多認為一債務人完全履行使其他債務完全消滅。筆者認為這在無終局責任人的案型中是正確的,但在有終局責任人的案型中,若非終局責任人完全履行后債權人對其他債務人的債權完全消滅,因債權完全消滅包括請求權的消滅,已為給付之債務人對終局責任人求償就缺乏依據(jù)了,會使已為給付之債務人與終局責任人間關系違背公平正義原則。為完全覆蓋終局責任人存在與否之情形,實現(xiàn)公平正義,筆者認為應將主流定義的最后一個構成要件改為:“依一債務人之完全履行,債權人喪失對其他債務人的請求權的債的關系?!眰鶛嗳藛适д埱髾嗖淮韨鶛嗷蛘埱髾嘞麥纾埱髾嗫梢允窍麥?,也可以是轉移給已完全履行的債務人。如此,既防止了債權人不當?shù)美?,又確保了由終局責任人承擔最終責任。

      (二)不真正連帶債務之具體類型

      如前所述,筆者認為當代仍應納入不真正連帶債務范疇的是上述案型二、三、五。

      (三)不真正連帶債務之效力

      1.債權人與債務人間的效力

      (1)債權人可同時或先后請求單個或部分或全體債務人履行全部或部分債務。(2)因各債務產(chǎn)生原因不同,相對獨立,原則上債權人與某一債務人間發(fā)生的事項效力不擴展到其他債務人,如債權人對某一債務人的履行請求、免除、混同、消滅時效完成、受領遲延等,這一方面區(qū)別于連帶債務。(3)但各債務均服務于同一給付標的,若某一債務人作出客觀上滿足該給付標的之行為如清償、代位清償、提存、抵銷等,會對其他債務人產(chǎn)生影響,但影響不一定就是其他債務消滅。在有終局責任人且行為人為非終局責任人時,債權人將對其他債務人的請求權移轉給已履行債務人,或已履行債務人行使法定代位權。(4)存在終局責任人時,若債權人免除終局責任人債務,其他債務人在免除范圍內亦免責。

      2.債務人內部效力

      無終局責任人案型中,債務人間無求償權,任一債務人履行后都無權向其他債務人追償。有人認為這會在不真正連帶債務人間產(chǎn)生不公平后果,誘使債務人競相逃責,其實不然,如前述類型五中按契約負有贍養(yǎng)義務之第三人逃避義務而被贍養(yǎng)人子女履行義務后,其契約相對方仍可追究其違約責任。

      在有終局責任人案型中,若終局責任人先履行,其他債務人債務消滅,且無相互追償。若非終局責任人先履行,則據(jù)請求權讓與或債權代位規(guī)則向終局責任人求償。但中國當前相關立法匱乏,無法有效指導和保護非終局責任人求償權。大陸學者最初研究不真正連帶債務時便已論及該問題。筆者認為原則上應采請求權讓與方式,但在保險關系中宜采債權代位方式:一般情況下是否讓與請求權應由債權人斟酌債權是否得以滿足而定,以充分保護債權人;但因保險業(yè)之特殊性、保險事故之多發(fā)性和索賠手續(xù)之嚴格規(guī)程性,為簡便保險人求償,可采債權代位方式。現(xiàn)行保險立法部分論證了此觀點。

      兩種求償方式中,債權代位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現(xiàn)行保險法亦規(guī)定保險人賠付后當然取得代位權。對請求權讓與的具體程序則有三種主張:先讓與后履行、先履行后讓與、適用同時履行抗辯。筆者認為應采先履行后讓與,因讓與請求權旨在不使債權人不當?shù)美?,債權人實現(xiàn)債權后即應將對終局責任人之請求權讓與已履行債務人。若債權實現(xiàn)前讓與,若受讓債務人無法履行債務,債權人債權未得先失,兩俱落空,何來不當?shù)美?何況各債務人基于獨立原因各負全責,即便無終局責任人亦須履行各自債務,更無先讓與請求權后履行債務之理由。

      (四)不真正連帶債務之訴

      1.共同訴訟

      當前爭議焦點之一為債權人能否一并起訴數(shù)債務人?《民事訴訟法》第53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合并審理并經(jīng)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备鞑徽嬲B帶債務基于不同原因獨立發(fā)生,債權人與各債務人間存在不同的、獨立的法律關系,訴訟標的不可能同一,無法作為必要共同訴訟。若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如均為違約之債,則可按普通共同訴訟合并審理。訴訟標的不屬同一種類時本應分別審理,但因各訴客觀上都為滿足同一給付標的,為提高效率、減少訟累、節(jié)約資源,亦可考慮合并審理,除非各訴差異明顯,如一訴基本無爭議而可適用簡易程序,另一訴則基本事實都尚存爭議。

      2.對被告的選擇

      訴訟程序設計應平衡公正與效益,不真正連帶債務之訴既要確保債權盡快實現(xiàn),強化債權人保護,又要防止不公正結局,確保由終局責任人最后買單。因此若債權人僅起訴終局責任人以外之其他債務人,法官應向其闡明其對終局責任人和其他債務人的訴權等法律規(guī)定。若其拒絕起訴終局責任人并繼續(xù)訴訟,法官應依職權追加終局責任人為共同被告并判決終局責任人承擔最終責任,除非終局責任人無法確定或下落不明。最高法《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第2款關于安全保障義務人與第三人侵權責任之規(guī)定:“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就支持了筆者觀點。

      3.裁判文書表達

      不真正連帶債務之訴在原告勝訴時裁判文書如何表達?當前各國司法實踐較混亂,理論分歧亦較大。筆者認為,某些裁判文書記載“被告甲、乙應連帶給付原告若干元”的表述不妥,“連帶”字眼易生誤解,與連帶債務混淆。該問題應分情況討論:無終局責任人時記載為“被告甲或乙應給付原告若干元,其中一被告完全履行后,其余被告之給付義務消滅”,并在裁判理由中說明不真正連帶債務關系;有終局責任人時記載為“被告甲或乙應給付原告若干元,甲為最終責任人,乙先履行時可在履行范圍內向甲求償”,并在裁判理由中說明不真正連帶債務關系及甲為終局責任人。這既不妨礙原告自由選擇請求履行對象,又確保最終責任承擔之公平。

      [1]王千維.論可分債務、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J].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986(7):32-35.

      [2]戴森雄.民事法裁判要旨廣編[M].臺北:三民書局,1998:419.

      [3]史尚寬.債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672.

      [4]章正璋.不真正連帶債務在中國的理論與實踐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2011(2):92-97.

      [5]劉克毅.論不真正連帶債務——一種方法論的思考[J].法律科學,2003(6):49-58.

      [6]張定軍.論不真正連帶債務[J].中外法學,2010(4):505 -523.

      [7]豐莉.不真正連帶債務辨析[J].特區(qū)經(jīng)濟,2006(11):296 -298.

      [8]SELB.Mehrheiten von gelaubigern und schulnern[M].Tübingen,1984:41.

      [9]王千維.論可分債務、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下)[J].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002(8):30.

      [10]孔祥?。摬徽嬲B帶債務[J].中外法學,1994(3):19 -24.

      [11]王磊.不真正連帶債務若干問題探討[J].社會科學,2001(8):49-52.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F(xiàn)unction and Existence Form of the Unreal Joint Obligation

      GAO Da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P.R.China)

      The unreal joint obligation originated in Germany.It is a civil law system developed on cases, and has played a tremendous role in the early civil law practice.But unreal joint obligation theory was questioned a lot since the date it was proposed.It has been developing in a winding path.Especially the prosperity of contemporary civil law theory and system brings a greatly compression to the area of application of the unreal joint obligation.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eveloping history of the unreal joint obligation,introduces and comments the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view of the unreal joint obligation and their basis,eliminates the unreasonabl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unreal joint obligation theory,demonstrates the contemporary existing value of the unreal joint obligation, redefines the types and scope of its appl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construct the unreal joint obligation system under the contemporary civil law theory and system.

      unrealjointobligation; jointobligation; claim transformation; rightofclaim; final responsible party

      (責任編輯 彭建國)

      D912.29

      A

      1008-5831(2014)03-0135-07

      10.11835/j.issn.1008 -5831.2014.03.018

      2014-02-27

      高達(1985-),男,廣東湛江人,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法基本理論、公司法、證券法及農村法制研究。

      猜你喜歡
      終局連帶請求權
      民法典中的夫妻共同財產(chǎn)分割請求權研究
      連帶債務人實現(xiàn)追償權的現(xiàn)實困境分析
      法制博覽(2021年26期)2021-11-25 08:42:10
      偽滿洲國語境中東亞連帶的正題與反題
      電商直播的終局在哪里?
      什么是終局裁決?
      兵團工運(2019年12期)2019-12-13 07:29:36
      裁決內容同時涉及終局裁決和非終局裁決的如何處理?
      兵團工運(2019年12期)2019-12-13 07:29:36
      關于知識產(chǎn)權請求權內容構建的思考
      人大建設(2018年11期)2019-01-31 02:41:04
      論外國法院判決承認與執(zhí)行中的終局性問題
      神秘錯綜的連帶感覺
      奧秘(2017年6期)2017-07-05 03:50:30
      論人格權請求權在民法典中的定位
      法大研究生(2017年2期)2017-04-18 09:06:38
      石棉县| 崇义县| 乌拉特前旗| 侯马市| 新乡市| 平舆县| 丰顺县| 康平县| 肇庆市| 江津市| 梁山县| 庆城县| 桃源县| 民权县| 全州县| 霍城县| 二连浩特市| 章丘市| 东兰县| 桐梓县| 民和| 罗平县| 卓尼县| 天祝| 和政县| 太原市| 德钦县| 连云港市| 库车县| 盈江县| 依兰县| 拉萨市| 衡南县| 京山县| 台江县| 黔江区| 阿合奇县| 仁布县| 镇沅| 张家口市|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