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吳陽,王曉聞
(1.山西農業(yè)大學 文理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2.山西農業(yè)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酸漿[Physalisalkekengi],別名紅姑娘、掛金燈、燈籠草等,為茄科,酸漿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1]。大多數分布于美洲熱帶及溫帶地區(qū),少數分布于歐亞大陸及東南亞。據《本草綱目》中記載錦燈籠利濕除熱、清肺治咳、利濕化痰、治疽[2]?,F代科學分析,酸漿中含有18種氨基酸,21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還有8種維生素,是無污染、風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的天然食品[3]。目前,對酸漿的研究及開發(fā)應用還處在起始階段,Lin YS等[4]人發(fā)現PhysalisangulataL.浸提物中的一些組分,具有免疫凋節(jié)作用,Dornber ger K[6,7]等人分別研究了酸漿屬植物中酸漿果紅素抗癌效果。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膳食結構的改變,人們面對日益惡化的生存環(huán)境,越來越重視自身的飲食健康,尤其對營養(yǎng)豐富的天然無公害野生果品蔬菜類,更是表示出極大的熱情和偏愛。有關酸漿的研究也不夠深入,且以其為原料的食品及其藥品市場上還不多見,將它做成葉茶是發(fā)揮酸漿葉功效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人體更好地吸收利用,擴大葉茶的開發(fā)領域,也為開發(fā)利用我國這一資源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本研究主要對萎凋后及殺青后酸漿葉茶中幾種活性成分的測定,為酸漿的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本試驗采用酸漿葉由山西大同市陽高縣長城鎮(zhèn)提供。
蘆丁純品;AlCl3;乙酸鈉;冰乙酸;甲醇;沒食子酸;福林酚(Folin-Ciocalteu)試劑;乙醇;Na2CO3;丙酮;乙醚;葡萄糖標準品;蒽酮;濃硫酸;硼酸;K2SO3;CuSO4等皆為分析純。
可見光分光光度計為尤尼柯上海儀器有限公司;TGL 20M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為長沙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恒溫水浴鍋HHB為金壇市新航儀器廠;BS210S電子天平為北京賽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
1.4.1 酸漿葉茶的制作工藝[5]
采摘——殺青——揉捻——干燥——葉茶。
1.4.2 酸漿葉茶中類黃酮的測定
采用三氯化鋁法[8]測定殺青3、4、5、6、7、8、9次和萎調4 h后殺青3、4、5、6、7、8、9次酸漿葉茶中類黃酮的含量,進行比較。
1.4.3 酸漿葉茶中茶多酚的測定
茶多酚采用Folin-Ciocalteu法測定,測定殺青3、5、7、9次酸漿葉茶中茶多酚的含量進行比較,取含量最大的次數,測出萎凋后此殺青次數的酸漿葉茶中茶多酚的含量,進行比較。
1.4.4 酸漿葉茶多糖的制備[9]
稱取樣品粉末20 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入石油醚100 mL,90℃回流提取1 h脫脂,抽濾,濾渣揮干溶劑后,加80%乙醇200 mL,90℃水浴回流1 h,重提,過濾,濾渣加蒸餾水400 mL,沸水浴回流提取1 h,間歇攪拌,過濾,濾渣加蒸餾水200 mL,沸水浴再回流提取1 h,間歇攪拌,過濾,合并2次濾液,離心4000 r·min-1,真空濃縮至20 mL,Sevage法除蛋白,至無蛋白層后,流動自來水透析48 h,蒸餾水透析24 h,加無水乙醇使?jié)舛冗_80%,4℃醇沉過夜,離心,沉淀依次用無水乙醇、丙酮、乙醚洗滌兩次,真空干燥,即得精制茶多糖,稱重,備用。
1.4.5 酸漿葉茶中多糖的測定
采用蒽酮——硫酸法[10]測定。測出殺青3、4、5、6、7、8、9次和萎凋4 h后殺青3、4、5、6、7、8、9次的酸漿葉茶中多糖的含量,進行比較。
1.4.6 酸漿葉茶中粗蛋白的測定
參照GB 5009.5-2010凱氏定氮法[11]測出殺青3、6、9次和萎調4 h后殺青3、6、9次的酸漿葉茶中粗蛋白的含量,進行比較。
由表1可見,隨著殺青次數的增加酸漿葉茶中的類黃酮的含量逐漸增大,且隨著殺青次數的增加其含量的增加幅度變小。萎凋4 h后的酸漿葉茶中類黃酮含量比不萎凋的酸漿葉茶中的含量小。
隨著殺青次數的增加酸漿葉茶中的多糖含量逐漸減小,但減幅不大,殺青次數對酸漿葉茶中多糖的含量影響較小。萎凋4 h后的酸漿葉茶中多糖含量比不萎凋的酸漿葉茶中的含量高。
表1萎凋及殺青次數對酸漿葉茶中類黃酮與茶多糖的含量影響
Table1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and tea polysaccharide in physalis leaf tea at each fixation and fixations after 4 h withering
殺青次數Fixation類黃酮含量Flavonoidscontent/%茶多糖含量Tea polysaccharidecontent/%不萎調33.272.5143.352.5053.412.4863.452.3573.482.3483.502.2893.512.27萎凋4 h32.722.5743.002.5653.202.5263.302.5173.442.5083.462.4893.482.46
茶多糖熱穩(wěn)定性較差,表現在其水溶液隨干燥溫度增高,色澤變深,其中部分成分在高溫下發(fā)生氧化。在熱的作用下,糖類物質會發(fā)生降解,使多糖含量降低。酸漿萎調后,葉子因生化變化,糖類物質發(fā)生降解的程度較小,因此萎凋4 h后的酸漿葉茶中多糖含量比不萎凋的酸漿葉茶中的含量高。
類黃酮是茶多酚中的一種,在殺青過程中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可以防止類黃酮物質的氧化,所以殺青次數越多類黃酮含量會增大。 萎凋是指采回來的鮮葉攤放在陰涼、通風、干燥的地方,厚度為4 cm左右,這樣會使葉子回軟,葉色變暗,部分水分和青草氣散失,以促進其內含物的轉變,類黃酮減少。
由表2可見,炒5次的酸漿葉茶中茶多酚的含量最大;萎凋4 h后的酸漿葉茶中茶多酚含量比不萎凋的酸漿葉茶中的含量小。
表2各殺青次數及萎凋4 h后各殺青次數的酸漿葉茶中茶多酚的含量
Table2 The content of tea polyphenols in physalis leaf tea at each fixation and fixations after 4 h withering
殺青次數Fixation茶多酚的含量Tea polyphenols content/%326.40538.27730.61915.31不萎凋38.27萎凋4 h26.40
殺青是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制止鮮葉中多酚類物質氧化,但是次數越多可能茶多酚中的其他物質減少,使得其總茶多酚減少。
由表3可見,隨著殺青次數的增加酸漿葉茶中的粗蛋白的含量逐漸減少。凋零4 h后,對酸漿葉進行殺青,隨著殺青次數的增加,酸漿葉中粗蛋白的含量隨之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殺青過程中的加熱,破壞了游離氨基酸,造成蛋白質變性,含量減少。萎凋后葉子中蛋白質的轉化可能受到抑制,致使酸漿葉茶中粗蛋白含量比不萎凋的酸漿葉茶中的含量高。
表3各殺青次數及萎凋4 h后各殺青次數的酸漿葉茶中粗蛋白的含量
Table3 The content of Crude Protein in physalis leaf tea at each fixation and fixations after 4 h withering
殺青次數Fixation 粗蛋白含量Crude Protein/%不萎調323.88618.38915.64萎調4 h324.20619.20917.10
研究結果表明,萎凋及殺青次數對酸漿葉茶中的活性成分有著顯著的影響,酸漿葉茶中類黃酮的含量隨著殺青次數的增加而增大,茶多糖、粗蛋白的含量隨著殺青次數的增加而減小,茶多酚的含量在炒5次時最大;而萎凋4 h后酸漿葉茶中類黃酮、茶多酚的含量比不萎凋的酸漿葉茶中含量低,萎凋4 h后酸漿葉茶中茶多糖、粗蛋白含量比不萎凋的酸漿葉茶中含量高。
參 考 文 獻
[1]孫海濤,王恒悅.野生酸漿果脯的加工工藝研究[J].現代食品科技,2012,28(12):1763-1765.
[2]張娜,別智敏,秦文靜,等.酸漿的化學成分及生理功效[J].吉林醫(yī)藥學院學報,2008(2):46-49.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編委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337-338.
[4]Lin Y S,Chiang H C,Kan W S,et al.Immunonodulatory activity of vaious fractions derived fromPhysaliaangulataL.extrac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1992,20(3-4): 233-243.
[5]張敏.薄荷葉茶加工工藝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9.
[6]Doreber ger K.The potential antineoplastic acting constituents ofPhysalisalkokengiL.var franchetii Mast[J].Pharmazie,1986,41(4):8-265.
[7]Chinang H C,Jan S M,Chen C F,et al.Antitumor agent physalin F fromPhysalisangulataL[J].Anticancer Rec,1992,12(3):837-843.
[8]何書美,劉敬蘭.茶葉中總黃酮含量測定方法的研究[J].分析化學研究簡報,2007,35(9):1365-1368.
[9]崔宏春,江和源,張建勇,等.茶多糖的提取制備技術[J].中國茶葉,2009(5):12-15.
[10]王黎明,夏文水.蒽酮——硫酸法測定茶多糖含量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5,26(7):185-188.
[11]張云貴,劉祥云,李天俊.生物化學實驗指導[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