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娟 岳青芬
盆腔臟器脫垂的發(fā)病對象主要集中于中老年女性群體,它主要是指女性的陰道支持組織產(chǎn)生缺損,從而導致陰道膨出?,F(xiàn)階段,盆腔臟器脫垂的發(fā)病率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它給廣大女性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近兩年來,與其相關的手術治療方法越來越多,不過普通的手術方法對患者身體傷害大,易于復發(fā),且存在較高的手術風險。本文主要研究改良式盆底重建術治療女性盆腔器官脫垂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將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以本院在2011年7月~2012年7月間收治的40例盆腔器官脫垂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平均年齡為(63.34±2.71)歲?;颊卟〕淘?~5年間,把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的20例患者采用傳統(tǒng)的陰式子宮切除術+陰道前壁修補術;觀察組的20例患者采用改良式盆底重建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均無合并壓力性尿失禁情況,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等方面,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術前均通過B超與CT檢查后發(fā)現(xiàn)患者無卵巢病變和宮頸病變,以患者的具體病情為依據(jù),考慮是否能夠將其子宮保留。
對照組:給患者行陰道前后壁修補術及陰式子宮切除術,術后對患者的排尿情況進行仔細觀察。觀察組:采用改良式保留子宮盆底重建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對其腰部行麻醉后,于陰道膀胱間隙進行水分離,在尿道口下方2 cm處將陰道前壁黏膜切開,向兩側分離,于雙側大腿根部平尿道口水平處及向下2 cm,向外1 cm處做兩對1 cm小切口,置入引導器,使其分別穿過閉孔在距盆骨膜腱弓恥骨端約1 cm及盆骨膜腱弓坐骨棘端約1 cm穿出,將補片平鋪于膀胱筋膜上,調(diào)整補片松緊度,固定補片,剪除各吊帶外露皮膚部分。術后觀察患者排尿情況。兩組患者均隨訪1年了解術后復發(fā)情況。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長、手術時長、術后留置尿管時間和復發(fā)率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上述治療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率為4%,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率為25%。兩組患者在住院時長、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復發(fā)率上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對比情況
女性盆腔臟器脫垂是因為陰道上方與子宮旁的宮骶韌帶與主韌帶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從而導致陰道和子宮下移[1]。由于陰道前壁修補術存在很多缺陷,因此,患者術后病情易復發(fā)。改良式盆底重建術是一種新型的手術方法,目前已經(jīng)被廣泛用于女性盆腔器官脫落治療中,通過網(wǎng)片置入把它融入于盆腔組織中,形成纖維細胞,并在網(wǎng)帶中生長,新的人工韌帶因此產(chǎn)生,盆底組織的支撐力度得到強化,并且有利于保持盆腔臟器的完整性,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盆腔功能[2]。
改良式盆底重建術能夠有效改善女性盆腔器官脫垂癥狀,它能夠通過補片對患者盆腔缺陷進行修補,手術過程中無需將陰道黏膜切除,并將陰道的寬度和深度完全保留,促進陰道功能的盡快恢復[3]。這種陰道手術方法不需要進入患者腹腔,腸道不會受到干擾,患者術后不會有強烈的疼痛感,恢復速度快。
本次研究表明改良式盆底重建術比傳統(tǒng)手術治療效果好,兩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長、手術時長、術后復發(fā)率方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沒有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且復發(fā)率低,安全性高,有利于促進患者身體盡早康復。女性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自身存在相似癥狀,需要及時到醫(yī)院進行治療,以免病情惡化,加大治療難度。
[1] 劉小春,朱蘭,郎景和,等.應用全盆底重建術治療重度盆腔器官脫垂臨床分析.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1(2):180-184.
[2] 王素美,張震宇,劉崇東,等.盆底重建術同時行TVT-O治療盆腔器官脫垂及壓力性尿失禁臨床療效評價.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13(7):494-498.
[3] 周麗仙,毛嘉平,陶躍平.改良式網(wǎng)片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中國基層醫(yī)藥,2011(7):897-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