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當代民間文學本土話語建構的幾個維度*

      2014-03-26 07:21:26
      關鍵詞:民間文學民間話語

      劉 波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0)

      中國現(xiàn)代民間文學已有百年學術史,但其本體研究卻始終不夠明確。從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多元說,建國初期十七年受蘇聯(lián)影響的口頭創(chuàng)作說,到新時期以來的民俗說,民間文學一直處于多學科公共研究的狀態(tài),迄今仍然缺乏對民間文學本體嚴格而規(guī)范的學術思考,也沒有嚴密獨特的學術話語。這縱然有民間文學基本話語不停嬗變,不能定于一向上發(fā)展的影響,但當代民間文學的話語建構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應該說,作為一門學科要持續(xù)地蓬勃發(fā)展,話語系統(tǒng)的建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中國現(xiàn)代民間文學的歷史經(jīng)驗為背景,提出當代民間文學話語建構的幾個角度,以為民間文學學科的發(fā)展盡一分綿薄之力。

      一 回歸民間文學的文學性

      文學性、美學性是民間文學的基礎。“民間文學”在其誕生之初,與“文學”共生同構?!懊耖g文學”不僅是文學,還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重大的思想啟蒙作用。這種啟蒙即是對民間,對所有封建制度壓迫下的民眾、民權、文化等的發(fā)現(xiàn)和高揚,是中國邁向現(xiàn)代化的重要一步?,F(xiàn)代化的國家無疑應該是民主的、平等的,“民間文學”在源頭上之所以常用主體來做首詞命名,如“民間文學”、“民眾文學”、“平民文學”等,即體現(xiàn)出這種思想啟蒙的意味和意義。并且,“民間文學”之能擔當起啟蒙的重任,與它的文學性和美學性緊密相連。只有文學的和美的才能輕易地深入人的心靈,凝聚人的心靈,表現(xiàn)人的心靈,發(fā)揮出強大的思想啟蒙的作用。這正是所謂的“文學救國”。

      當然,“民間文學”從“文學”中分化出來之后,尤其知識分子對“民間文學”進行研究,使之具有了學科的意味之后,民間文學的學術性逐漸受到更多的重視。無論是探討民間文學的文學性,還是探討民間文學的民俗性,或者探討民間文學是民俗學的組成部分、是人類學的佐證資料等,都是知識分子在為民間文學定性。知識分子的這些定性又受到西方學術框架和政治時局、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和建構。知識分子話語中的民間文學,不是一個固定的范疇,尤其是關于民間文學的本體,從最初的文學本體,推展為學術與文學并重,繼而轉型為民俗,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再回歸文學框架,到20世紀80年代后,民間文學或者作為民俗學的組成部分,或者成為其他學科研究的資料,其本位再次模糊起來,使學科發(fā)展陷入困境。這一系列的嬗變,是學者在內(nèi)外動力因互動共生機制下的言說產(chǎn)物。無疑,困境是民間文學的、是學者們的困境,而不是民間文學的困境。

      實際上,就民間文學本身來說,作為文學的組成部分,其第一位的是文學性;從民間文學擔當?shù)纳鐣熑危约懊耖g文學學科擔當?shù)纳鐣熑蝸碚f,其第一位要彰顯的也是文學性。具有中國特點的民間文學并不能完全用西方的民俗學加以套用。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我們今天從事中國藝術人類學與民間文藝學研究,一個根本性的任務就是要始終聯(lián)系中國文化和中國藝術自身的實際,提出真正具有本土化意味的問題,話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本土化的學科理論,而不是熱衷于簡單地挪用西方的或西方化的理論話語來解決中國問題?!雹偈聦嵣?,民間文學在中國的位置和社會責任,“五四”學人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話語團體都看得很清楚,即民間文學作為民眾的生活本身,它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特性和功能是文學性和啟蒙作用。由此,“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活的文學”、“民間文學”為開端,而共產(chǎn)黨的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以“民間文學”作為群眾運動的形式。在這里民間文學都有著通過其文學性、審美性而達到思想啟蒙的作用。應該說,迄今為止中國的思想啟蒙工作仍未徹底完成,五四時期張揚的“民主”與“科學”到現(xiàn)在仍是未完成的目標。中國有著漫長的封建時代,這使中國的國民性中,保留了一種難以驟變的國民性,即對權力的尊崇和渴望,這無疑拉長了“民主”從口號變?yōu)楝F(xiàn)實的距離。民間文學的啟蒙作用迄今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由此,面對新世紀,我們需要的是信念的重建,理想的回歸,意志的強化。五四啟蒙時期的理論命題依然沒有過時,啟蒙的實踐意義依然非常重大,回歸民間文學的文學本體勢在必行。

      其次,完整的文學應該包括精英文學(作家文學)、通俗文學和民間文學。在工業(yè)化和信息化的時代,通俗文學與民間文學在文學精神上又有合流,成為大眾化文學的趨勢。使不同文學形式可以通約的是文學性,而文學性與人性緊密相連。幾種文學樣式中,民間文學更靠近人性的本真表達。因為,從文學的邏輯起點來說,民間文學靠近原始文化,是其他文學形式的源頭;其他文學形式是民間文學“異化”②的結果。其他文學樣式從民間文學中異化出來之后,通常還有一個“傳統(tǒng)化”的過程。如鐘敬文所言:“由于從前人民的生活少變動和太過尊重因襲,他們所擁有的文學,多是偏于過去的,就是外國學者所謂‘傳承的(tranditional)’文學”③。文學在傳承中不斷被傳統(tǒng)化,并積累起相當?shù)闹R譜系和話語范式。當異化到一定的高度,這一文學形式就會被標本化和固定化,而且明顯受到既有體系的影響,越來越喪失原初的生命力和鮮活的創(chuàng)造力,難以發(fā)展前進了。此時,當出現(xiàn)新的格局、新的需求,這一文學形式就面臨解構的命運。新的文學形式、新的話語對象、新的表達形式、新的話語概念和主題出現(xiàn)后,前一代文學形式隨之解構,新一代文學形式興起。這種變更在精英文學和通俗文學那里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正如“五四”之前的傳統(tǒng)作家文學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別,每一時代都有不同的經(jīng)典文學形式和顯性話語。而民間文學與精英文學、通俗文學稍有不同,雖然精英文學和通俗文學反過來會影響民間文學,但民間文學總體變化緩慢,相對穩(wěn)定,最能體現(xiàn)出人性中原始、自然的要素。由此,研究民間文學,對理解完整的文學和完整的人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 民間文學形式上的第一屬性——口頭性

      回答民間文學的基本特性似乎總是和民間文學的定義聯(lián)系在一起。這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民間文學典型話語的形成可以看出。對民間文學下定義作為一種概論式思維,持續(xù)到現(xiàn)在。作為多學科公共資源的“民間文學”,“民間”是第一個詞,在當代文藝爭鳴中,與“民間”相關的界定仍是熱點。比如:陳思和在《民間的沉浮:從抗戰(zhàn)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解釋》,為“民間”的文化形態(tài)作了這樣的定義:“一、它是在國家權力控制相對薄弱的領域產(chǎn)生,保存了相對自由活潑的形式,能夠比較真實地表達出民間社會生活的面貌和下層人民的情緒世界;雖然在權力面前民間總是以弱勢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并且在一定限度內(nèi)被迫接納權力,但它畢竟屬于被統(tǒng)治階級的‘范疇’,而且有著自己獨立的歷史和傳統(tǒng)。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審美風格。民間的傳統(tǒng)意味著人類原始的生命力緊緊擁抱生活本身的過程,由此迸發(fā)出對生活的愛和憎,對人生欲望的追求,這是任何道德說教都無法規(guī)范,任何政治條律都無法約束,甚至連文明、進步、美這樣一些抽象概念也無法涵蓋的自由自在?!雹苊戏比A在梳理“民粹主義”在20世紀的概念演變時,討論了民間、“民粹主義”和知識分子的關系。認為“民粹主義”始終以其道德形象吸引著知識分子投身到民間中去,無論是19世紀的俄國,還是20世紀的中國都是如此?!八麄?yōu)檫@種道德感召和獻身方式所吸引,并且成為他們解決個人意義世界矛盾的最好方式?!雹萼囌齺淼染哂猩鐣W背景的學者,則強調(diào)民間和西方市民社會之間的“家族相似”性,把民間描繪成與國家權力形成“良性互動”關系的“公共空間”。⑥何學威、藍愛國則認為:“每一個民群都有自己的民俗。這樣的民俗,就成為民間人民生存精神狀態(tài)的動態(tài)反映體系,構筑著他們不同于上層人士的重要精神生活形式。基于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把民俗看成是民間性的根基所在?!薄懊袼仔哉敲耖g和非民間之間的核心區(qū)別,是民間的標志性識別符碼?!雹?/p>

      可以說20世紀90年代各不相同的“民間”認知反映著“民間”正成為一個龐雜的文化集裝箱,各種旗號、各種目的的話語都能在民間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懊耖g”作為關鍵詞成為民間文學的顯性話語。但是,我們認為,任何一個概念都只是相對明晰的一種界定,以便于大家在同一層面上討論問題。任何概念,重要的是中心明確,邊緣不妨模糊。就像誰也不能給出一個難以越界的“文學”的界限來一樣。民間文學之“民間”,無論其是否總是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面,或者是一種自足的存在,甚或是知識分子的發(fā)明,“民間”所關涉到的范疇其實是多元混沌的社會文化整合體。

      對于“民間文學”的本體來說,我們認為關鍵詞“文學”更重于“民間”。中國文學的文學性體現(xiàn)得最充分的是語言性,這種特點不僅在精英文學中很突出,在民間文學中也一樣鮮明,而且是民間文學與精英文學、通俗文學的質的區(qū)別所在。

      書面的文學和口頭的文學有很大的不同。從晚清學者黃遵憲、梁啟超、劉師培等發(fā)現(xiàn)書寫的文字與日常的口語不同,主張“文言合一”;到五四先鋒胡適提出口語文學(白話文學)優(yōu)于書面文學(文言文學),主張新文學應是國語的文學,白話的文學;到民間文學家胡愈之、徐蔚南、鐘敬文等指出“集體性”、“口頭性”是民間文學的重要特點;到民間文學實踐領域里各案例研究證明文本具有“變異性”特點;再到20世紀50年代的學人蔣祖怡以文字與口語的不同為出發(fā)點,提出新的文學是民間文學,也即人民的文學,是用口語白話寫成的大眾化的文學。可以說,20世紀上半葉的民間文學話語已突出了民間文學在語言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當然,這種突出還停留在表象的層面,只說明了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在語言上的不同,運用的是人們?nèi)粘I畹恼Z言,卻沒有在實質上對這種語言的特殊性作出界定。近年來,民間文學界翻譯引進美國學者米爾曼·帕里(Milman Parry)和艾伯特·洛德(Albert Lord)所開創(chuàng)的“口頭詩學理論”,即“帕里-洛德理論”以及理查德·鮑曼(Richard Bauman)的“表演理論”,對我們進一步認識民間文學的語言特性有著積極的學術意義。

      首先,從文本來說,作家作品一經(jīng)文字出版,進入流通,文本就大體固定了。而民間文學則不同。民間文學作為活態(tài)的口頭文學傳統(tǒng),隨時處于變動之中,正如顧頡剛通過大量的孟姜女故事文本所證明的:民間文學的文本不“定于一”,沒有一個“固定的體”。國外的田野調(diào)查對此也有有力的證明。特別是美國著名學者米爾曼·帕里和艾伯特·洛德在20世紀30年代及其后在南斯拉夫所做的史詩田野工作,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在當?shù)啬滤沽值氖吩娧莩獋鹘y(tǒng)中,他們沒有發(fā)現(xiàn)兩次相同的表演。即使是同一位歌手的同一曲目的兩次演唱,彼此間也有差別。每次演唱的,都是a song(某一首歌),而又是the song(這一首歌)。也就是說,民間文學即使是同一個主題,每次的出現(xiàn)都是有變異的。⑧以美國學者理查德·鮑曼(Richard Bauman)為代表的“表演理論”進一步指出,被講唱的故事在每一次的講唱中都會陸續(xù)補入新的事件,事件補入的原因是在講唱者和聽者以及環(huán)境之間有一個互動關系,這使得每一次的講唱都是一次表演,講唱者每一次的表演都會情不自禁加入一些自己的創(chuàng)造。⑨由此,民間文學的文本不能固定,而在一定套式的基礎上發(fā)生變異就非常自然了。

      其次,即使活態(tài)的民間文學被搜集記錄,以書面文本形式固定了下來,與書面文學作品的文本仍然有很大差別。細察這些記錄下來的文本,可以看到,它們通常有著結構性敘事單元、程式的復現(xiàn)和典型場景等特征。母題或故事范型可以說是民間文學的基本結構法則。這與作家文學作品力圖避免程式化的原則是不同的。

      再次,從主體來說,書面文學注重創(chuàng)造性和個人性,注重詞語的調(diào)遣和編織,也即是注重一個一個的詞語,由此組成有意味的意象。有學者通過大量的田野作業(yè)證明,口傳史詩的歌手在學習演唱的時候,從一開始就沒有逐字逐句地記誦史詩文本,而是學習口傳史詩創(chuàng)編的“規(guī)則”,他們需要大量地掌握結構性的單元——有時表現(xiàn)為程式,有時是更大的單元,即“典型場景”或是“故事范型”。⑩這與學者理念中的“詞匯”是不同的。

      總之,從文本和主體來說,民間文學與書面文學都是不同的。文本的“異文性”是民間文學與其他文學形式質的區(qū)別所在。而文本的“異文性”又是由民間文學的口頭性決定的。

      雖然自20世紀20年代初胡愈之就提出民間文學“口頭性”的特點,但是這一特點卻沒有被真正重視起來,反而多年來學者都用研究書面文學的方法來研究民間文學,脫離了民間文學的口頭情境。這自然也有所貢獻,但卻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民間文學。比如,僅僅面對一個記錄下來的文本時,人們往往沒有充分地意識到民間文學和書面文學之間有多么大的差別,也很難從相關的語境關聯(lián)中去切近文本背后的深層涵義。而事實上,民間文學,除文本之外,語境也同樣重要??梢哉f,是演唱文本和語境共同創(chuàng)造了民間文學的意義。從這一意義上說,過于側重文本的分析,套用作家文學的原理來解釋民間文學,必然會使民間文學陷入誤區(qū)。鐘敬文以及近年來不少學者都意識到這個問題,有學者還提出要積極從書面范式向口頭范式轉型?。但是,在實際的民間文學研究中,當前的民間文學要么仍受限于傳統(tǒng)的闡釋模式,要么對西方理論亦步亦趨,很難在立足田野的基礎上建構出符合中國實際的本土話語。我們認為,要步出目前研究的誤區(qū),需要高度重視文本背后的口頭傳統(tǒng),充分重視起民間文學的第一屬性是“口頭性”,在某種意義上說,用“口頭文學”來代指“民間文學”甚至更有優(yōu)勢?!懊耖g文學”這一名稱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下才被廣泛使用,逐漸成為學科的名稱,但是,“民間”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是一個變動的范疇,在工業(yè)化、信息化的時代,再以“民間”主體來確定民間文學的范圍已經(jīng)難以劃出涇渭分明的界線。“民間”在當代已成為一個需要多向度界定的概念。相反,如果從文學創(chuàng)作與分享的形式來區(qū)分文學的形式,也即從口頭創(chuàng)作和現(xiàn)場分享來劃出民間文學,那么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的界限是涇渭分明的。通俗文學與民間文學在知識積累的高度和文學內(nèi)容、精神意涵上有合流的趨勢,但通過“口頭”創(chuàng)作與分享仍然界限清晰。而且,網(wǎng)絡文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間性,但不屬于“口頭”創(chuàng)作,二者之間也是界限分明的。因為“口頭文學”不能無限擴大范圍,把凡是口頭創(chuàng)作、現(xiàn)場分享的都稱作“口頭文學”。這里講的“口頭文學”仍然有一個口頭傳統(tǒng),是“集體”創(chuàng)作的,在歷史中流傳的文學。它既包括了既有的民間文學范疇和范式,還具有未來的發(fā)展性和可持續(xù)性。?

      三 民間文學內(nèi)容上的第一屬性——日常生活屬性

      有學者指出:“現(xiàn)實生活中流行的各種民俗事象,并非僅僅局限在下層的鄉(xiāng)民、陋民中,古代的帝王將相、現(xiàn)代的總統(tǒng)首相、主席總理、教授學者,在生活實踐中,往往也是普通民眾的一員,與凡人一樣難以隨心超塵脫俗。古今中外非鄉(xiāng)村的城市居民,也是民眾的一個階級群體,他們也有自己的流行民俗?!袼滓饬x上的民眾,是相對于官方立場而言的寬泛的人群概念。即使是官方人員,群體的屬性有其二重性,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是民眾的一員。”?也就是說,“民間”并不是不可通約的,各個不同的階層都統(tǒng)一于“日常生活”這一范疇之中。我們認為民間文學具有“日常生活屬性”,這可從以下幾方面勘查:

      首先,民間文學是一種后天習得的文化傳統(tǒng)?!傲暤谩?,指參與一種生活,在生活中自然獲得一種技能的過程。比如母語、社會交往的基本方式、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本的文化和價值取向,這些都是習得的。習得的對立面是學習?!皩W習”,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以獲得一種特殊的技能為其目的,需要特別的訓練,付出一定的努力,而且需要傳授。比如書面語、社會的法律、政治、經(jīng)濟事物、高級的技能、文化、哲學等都是通過學習得到的。學習是一種后天的作為,是習得的異化。民間文學是民間大眾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父母親朋言傳身教自然習得的,而不是進入學校通過專門的學習、訓練獲得的知識或娛樂資料。民間文學作為一種習得的文化傳統(tǒng),來源于日常生活。

      其次,民間文學彰顯的是自然人性。與學習相比,習得的東西和人的天賦本性更為相關。民間文學流露的自然人性,體現(xiàn)出人的一種激情本質。激情不是別的,“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是人的“本質活動的感性的爆發(fā)”,“是一種成為我的本質的活動的激情”?,這在民間文學的諸種體裁和活動中均有表現(xiàn)。創(chuàng)作和傳承民間文學的是普通百姓,所著眼的多是生活本身,它通俗易懂,體現(xiàn)出人們的期待和向往。就如神話或者民間的故事大多并不真實可信,但人們還是爭相傳誦,懷著對生活的激情和向往,希望它就是事實或者有一天神話變?yōu)楝F(xiàn)實,就出現(xiàn)在自己身上。民間文學作為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其功能不僅僅是一種服務于人生的手段和工具,而且是一套意義和價值的象征符號體系,包涵著人生價值追求和人生意義。文化要求人按文化原則來生活,而文化的創(chuàng)造最終服務于人的本性與需要,滿足人的精神和物質需求。民間文學于此可以說體現(xiàn)了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民間文學所彰顯的自然人性,是主體社會化、歷史化同時又審美化的原因和結果,體現(xiàn)了人作為類存在物由異化向自身復歸的途徑。

      再次,民間文學體現(xiàn)閑暇的思維特征。關于人類的思維特征,從古典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eller)的“萬物有靈論”,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的“巫術論”,列維 -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的“互滲論”,到現(xiàn)代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的“功能主義文化觀”等,均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文化與思維的問題。尤其是法國社會學家列維·布留爾在《原始思維》中,指出“原始思維”是一種“原邏輯思維”,其主要特征是它具有我們不能運用邏輯法則理性地去解析的神秘性和不可理解性。在自然民族中,個體意識對集體意識絕對服從,以致意識不到個體意識的存在,是一種“集體表象”。同時,原始人的智力活動是集體的智力活動,“互滲律”是這種集體智力活動的特有的規(guī)律?;B是指原始人的一種信仰,認為在兩件事物和兩種現(xiàn)象之間存在著部分同一或相互之間有一種直接影響,盡管它們之間并無空間上的聯(lián)系或明顯的因果關系?;B本質上是單向的,自然不存在要與人“互滲”的問題,而是人要與“自然”互滲。它是人對客觀自然的一種精神投射,是人賦予自然而不是自然賦予人的,而且也是人對自然事物的一種情感滲透。這種“物我同一”的互滲并不存在合乎理性的聯(lián)系。由此,列維·布留爾認為原始思維與現(xiàn)代人的思維是不同的,思維類型的不同正如社會類型的不同一樣。?中國學者接觸到西方的原始文化學說之后,受到啟發(fā),有學者認為民間文學的思維與原始思維相近。比如鐘敬文在《建立新民間文藝學的一些設想》中,就把“原始文學”作為“民間文學”的注腳提出?,在《加強民間文藝學的研究工作》中,又把“原始文藝學”、“民間文藝學”、“通俗文學”和“作家文學”以同等地位并舉。?可見在“原始文學”與“民間文學”的概念與關系上,有點模糊不清。這是鐘敬文留學日本,受到原始社會文化史著作影響的結果。這一點鐘敬文自己也曾明確指出。?實際上,民間文學與原始文學是不同的。二者的思維特征有相近處,因為“原始”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也和現(xiàn)代人有同樣的思考方式、情感方式和行為方式。原始人的心靈和文明人的心靈之間并不存在根本的區(qū)別?,F(xiàn)代人優(yōu)于原始人的是對客觀世界大量的知識,這些知識是由世世代代的先輩花了巨大的勞動從痛苦中獲得的。人的心靈是受歷史局限的,每一種文化只能被理解為它是一種歷史的成長過程所決定的??梢哉f,思維是歷史的產(chǎn)物,文化具有積累的性質,在現(xiàn)代人的思維中凝結著歷史上思維發(fā)展的結果,在現(xiàn)代人的思維形式和文化形式中發(fā)現(xiàn)與原始人的思維和原始文化的相似性并不奇怪,兩者之間有著繼承性。由此,民間文學中有著某些原始思維的表現(xiàn),是很常見和自然的。這并不能說明民間文學與原始文學可以等同。而且,作為一種文學思維,民間文學還具有自己的思維特征,這便是閑暇思維。閑暇思維是相對于嚴肅著述或類似工作時的精密思維而言的。民間文學的發(fā)生地點和流傳的時空通常和日常生活相關,日常生活使這種文學思維具有閑暇特點。閑暇的思維具有隨意性、不精確性。由此,民間文學的內(nèi)容是程式化的,在主題清楚的情況下通常會橫生枝節(jié),加入許多臨時的想法或者本地風光??梢哉f母題或故事類型成為民間文學的基本結構法則正是這種思維活動的結果。閑暇思維并不因其簡易和隨意性而意義縮小,相反,閑暇思維最能體現(xiàn)人的真性情和本質。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以及未來社會,或者人類思維更進一步發(fā)展時,閑暇思維仍然比需要許多修飾或高度凝練、抽象的精密思維更能體現(xiàn)出人的本質狀態(tài)和真實向往。而民間文學的這種思維特性正是其日常生活屬性的表現(xiàn)之一。

      當然,“日常生活屬性”所具有的豐富學理內(nèi)涵,尚待學界做進一步的探討。

      四 結語

      在新的世紀,回歸民間文學的文學性研究意義重大。在文學性的指引下,民間文學形式上的“口頭性”和內(nèi)容上的“日常生活屬性”不失為中國現(xiàn)代民間文學經(jīng)驗下本土話語建構的有效維度。民間文學是“口頭文學”,其“異文性”、“表演性”以及通過“習得”的文化傳統(tǒng),以“閑暇思維”的方式彰顯出“自然人性”,體現(xiàn)了人由異化向自身復歸的途徑??梢哉f,民間文學就是生活本身,民間文學的“口頭性”與“日常生活屬性”相互生成、依賴,構成了民間文學異于其他文學形式的根本特性。

      注釋:

      ①鄭元者:《中國問題、中國話語與中國理論》,《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6期。

      ②異化(aIienation)是哲學和社會學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實質內(nèi)容,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異化阻礙人的發(fā)展,是人類發(fā)展的反動,尤其馬克思認為異化是事物發(fā)展后走向自己的反面;有人則認為異化是發(fā)展的中介,或者是人類發(fā)展的高度。本文所指的“異化”即異于自然,從之產(chǎn)生又與之不同,且秉持價值中立的立場,對異化之后的優(yōu)劣評判持中立態(tài)度。

      ③鐘敬文:《鐘敬文文集·民間文藝學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17頁。

      ④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頁。

      ⑤孟繁華:《民粹主義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文藝爭鳴》,1996年,第1期。

      ⑥賀桂梅:《批評的增長和危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42-250頁。

      ⑦何學威、藍愛國:《網(wǎng)絡文學的民間視野》,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年,第4-5頁。

      ⑧參見[美]約翰·邁爾斯·弗里:《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朝戈金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年。

      ⑨參見[美]阿爾伯特·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譯,中華書局,2004年。

      ⑩參見[美]約翰·邁爾斯·弗里:《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朝戈金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年。

      ?劉宗迪:《從書面范式到口頭范式:論民間文藝學的范式轉換與學科獨立》,《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

      ?名稱的使用具有偶然性,正如“民俗學”成為現(xiàn)在民俗學的名稱,在源頭上來講,與此內(nèi)涵接近的還有“風謠學”、“民情學”等稱呼,但在中山大學成立學會之時,特定的人物特定的語境選用了這個名稱,逐漸被廣泛接受并正統(tǒng)化之后,“民俗學”成為理所當然的名稱。但是,名稱的使用并不是絕對的和命定的,若在事件發(fā)生的當時,人物所處的格局有所不同,或可有采用其他決定的可能,名詞及其所包含的意涵和范式也只是偶然事件被經(jīng)典化、傳統(tǒng)化后的結果。

      ?陳勤建:《中國民俗》,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第19-20頁。

      ?[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9、129頁。

      ?[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丁由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

      ?鐘敬文:《鐘敬文文集·民間文藝學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頁。

      ?鐘敬文:《鐘敬文文集·民間文藝學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3頁。

      ?鐘敬文:《鐘敬文文集·民間文藝學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96頁。

      猜你喜歡
      民間文學民間話語
      “民間文學研究”征稿啟事
      “民間文學研究”征稿啟事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對聯(lián)與高校民間文學實踐教學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4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論民間文學的時間存在形式
      閱江學刊(2015年5期)2015-06-22 11:05:13
      高人隱藏在民間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兴业县| 大同市| 沾化县| 牡丹江市| 高台县| 河东区| 成安县| 集安市| 麻江县| 鹤岗市| 潞西市| 扬州市| 武定县| 政和县| 信宜市| 夹江县| 淄博市| 阿拉善盟| 镇宁| 铜陵市| 从化市| 宁明县| 胶南市| 通辽市| 苍溪县| 阿拉善右旗| 右玉县| 洛扎县| 项城市| 彩票| 蒙城县| 武隆县| 扎赉特旗| 平昌县| 邓州市| 施秉县| 兰考县| 禄劝| 安图县| 武汉市| 新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