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m 邢學玲 張迪 李敏敏 殷志杰
影響雙源CT冠狀動脈造影效果的因素分析
張?zhí)m 邢學玲 張迪 李敏敏 殷志杰
目的 對有適應證的252例患者進行雙源CT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分析了影響圖像質(zhì)量的因素。方法 使用西門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Flash雙源CT進行雙源CT冠脈造影檢查。結(jié)果 240例患者順利完成掃描,圖像質(zhì)量達到1級,5例在掃描過程中心率超過90次/min,圖像質(zhì)量為2級,7例掃描過程中因心率、呼吸等因素影響掃描圖像,質(zhì)量為3級。結(jié)論 雙源CT冠狀動脈造影的圖像效果受多因素影響,及時采取相應策略,才能取到高質(zhì)量的圖像。控制心率、呼吸訓練、監(jiān)測峰值時間和選擇合適的造影劑可提高雙源CT冠狀動脈造影的質(zhì)量。
雙源CT;冠狀動脈造影術(shù)
現(xiàn)今CT設備不斷完善,心臟冠狀動脈(以下簡稱冠脈)CT成像技術(shù)和圖像質(zhì)量不斷提高[1-2],但影響冠脈造影圖像質(zhì)量的因素仍然較多,給診斷帶來一定影響。本研究對2011年12月~2013年10月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有適應證的252例患者進行雙源CT冠脈造影檢查,通過控制影響圖像質(zhì)量的因素,取得了較好的圖像效果?,F(xiàn)總結(jié)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252例有冠脈造影適應證的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20例,女32例。年齡39~79歲,平均年齡(58.5±5.6)歲。
1.2 方法 使用西門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Flash雙源CT進行增強掃描。掃描前正確連接導聯(lián)線,同時觀察掃描機上顯示的患者心率變化。利用胸前心電門控技術(shù),冠脈掃描范圍自氣管隆突下1.0~1.5 cm至心臟的膈面下2 cm水平。用對比劑跟蹤掃描技術(shù),選擇主肺動脈分叉水平的升主動脈根部作為檢測層面。從肘正中靜脈注射對比劑碘佛醇50 mL(注射速度5.0 mL/s),其余10 mL與30 mL生理鹽水同時注射,10 s后啟動跟蹤技術(shù),當感興趣區(qū)內(nèi)CT值在平掃的基礎上增加100 Hu時,延遲6 s自動開始掃描。掃描期間囑患者屏氣,掃描層厚0.625 mm,重建層厚0.75 mm,旋轉(zhuǎn)時間0.33 s。掃描完畢后觀察最佳舒張期和最佳收縮期圖像,選擇圖像最佳的一期進行表面陰影顯示,容積再現(xiàn),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機心血管優(yōu)化軟件分析[3]。
1.3 圖像質(zhì)量評價方法 圖像質(zhì)量分為5級[4],1級:圖像顯示清晰,所有血管充盈良好,連續(xù)、無偽影;2級:圖像質(zhì)量滿意,僅一段血管邊緣輕度模糊,無錯層或階梯處偽影;3級:圖像質(zhì)量基本滿意,有兩段血管管壁出現(xiàn)模糊,無錯層階梯狀偽影;4級:圖像質(zhì)量差,多段血管管壁模糊,部分血管出現(xiàn)錯層偽影;5級:圖像質(zhì)量非常差,偽影嚴重,冠脈無法分析。1~3級為可評價圖像,4~5級為不可評價圖像。
252例患者中,240例順利完成掃描,圖像質(zhì)量達到1級,5例在掃描過程中出現(xiàn)心率加快,超過90次/min,圖像質(zhì)量為2級,7例掃描過程中出現(xiàn)咳嗽、打噴嚏,無法屏住呼吸,或心率過快掃描圖像質(zhì)量為3級。本組病例均選用非離子型造影劑碘佛醇,未發(fā)生造影劑過敏反應。
3.1 CT冠脈造影檢查是目前臨床篩查冠心病及評價冠狀動脈狹窄的常用而有效地無創(chuàng)技術(shù)。但多種因素影響CT冠脈造影的圖像質(zhì)量,因此,掃描前的準備以及掃描過程中的操作技巧對提高質(zhì)量非常重要[1]。
3.2 心率的控制 冠狀動脈圖像質(zhì)量隨心率的增加而下降。心率加快、心動周期縮短,尤以舒張期縮短更明顯,偽影增加。為此,本研究采取了如下措施:(1)如果被檢查者出現(xiàn)緊張不安、焦慮等情緒變化,檢查前需要醫(y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交流,強調(diào)配合的重要性[5-7]。模擬掃描可使患者處于放松狀態(tài)以便真實掃描時獲得良好的圖像;(2)囑患者造影前12 h內(nèi)不要飲咖啡、茶等,應提前到達檢查準備室休息,待心率穩(wěn)定后做碘過敏試驗。對于心率慢的患者,可在掃描前3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以保證冠脈舒張[1];(3)檢查者應密切觀察患者心率變化和異常反應,以便及時處理。心率超過80次/min,可給予口服倍他樂克50~100 mg,1 h后再檢查[8]。檢查前30 min給患者吸氧可減輕其焦慮和恐懼心理,并認為吸氧具有醫(yī)療和精神心理上的雙重作用,吸氧可增加血氧飽和度,有利于患者長時間屏氣,有利于心率的穩(wěn)定。采用此法,有效的控制了患者心率。
3.3 呼吸訓練 要求患者掌握屏氣時間,掃描前對患者進行屏氣訓練,告訴患者不可隨意延遲屏氣開始時間或提前停止屏氣,同時注意觀察屏氣時患者的心率變化。在患者屏氣后7~8 s開始掃描,這樣患者的實際屏氣時間為10 s左右。因此,在進行呼吸訓練時要對患者進行超過10 s的屏氣訓練。反復訓練數(shù)次,可看到患者的心率波動得到改善。同時需要較熟練的技師進行指導,提醒患者避免咳嗽、打噴嚏及做吞咽動作。
3.4 關(guān)于峰值時間的監(jiān)測 掃描前進行小劑量動態(tài)增強掃描可以獲得最佳掃描起始時間的數(shù)值,這是冠狀動脈造影成功的關(guān)鍵。造影時,對比劑由肘正中靜脈注入經(jīng)體循環(huán)回流到右心,經(jīng)肺循環(huán)回流到左心,掃描時未抓到峰值時間會導致顯影較差。層面選擇氣管分叉下1~1.5 cm,即主動脈根部冠脈左主干開口處,此時要求被檢查者屏氣。采用對比劑跟蹤法進行心臟CTA掃描,對比劑一次注射完成,增強檢查即可按照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時間采集圖像,達到理想的強化效果。
3.5 對比劑的因素 靜脈注射對比劑的速度應在5 mL/s,注射過快可能導致穿刺處血管爆裂或針頭彈出導致檢查失敗。對比劑劑量過少不利于冠脈充盈,過多會導致右心造影劑濃度持續(xù)增高,反而增加偽影。本組選擇肘正中靜脈血管,具有較粗、直、血流量豐富、無靜脈瓣等特點。選用18~20 G靜脈套管,用Ulrich高壓注射器,采用快速大量的團注法,避免造影劑外滲。所有病例均選用碘佛醇,注射速率為5.0 mL/s,先應用碘佛醇50 mL靜脈注射,其余10 mL與30 mL生理鹽水同時注射,在保持對比劑推進速度的同時,節(jié)約對比劑總量,避免了高濃度對比劑充盈右心房和右心室產(chǎn)生的偽影,使得冠狀動脈的成像質(zhì)量明顯提高。
總之,雙源CT冠脈造影是安全、創(chuàng)傷小、效果可靠的篩查冠狀動脈疾病的新技術(shù)。由于雙源CT冠脈造影的圖像效果受多因素影響,及時采取相應策略,才能取到高質(zhì)量的圖像,提高檢查的可靠性。
[1] Sun Z,Jiang W.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meta- analysis[J].Eur J Radiol,2006,60(3):279-286.
[2] 謝惠.活動平板運動試驗陽性與冠狀動脈造影的檢查結(jié)果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4,20(24):67-68.
[3] Meijboom WB,Meijs M F,Schuijf J D,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a prospective,multic enter,multivendor study[J].J Am Coll Cardiol,2008,52(25):2135-2144.
[4] Austen WG,Edwards JE,Frye RL,et al.A reporting system on patients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 of the Ad Hoc Committee for grading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1975,51(4):5-40.
[5] 邵艷燕.冠心病病人行介入治療后并發(fā)癥的護理[J].護理研究, 2013,27(2):541-542.
[6] 孫克陸.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4,20(25):158.
[7] 王現(xiàn)召.經(jīng)橈動脈冠狀動脈腔內(nèi)支架植入術(shù)治療老年冠心病的可行性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4,20(25):103.
[8] 張永萍.雙源CT冠脈造影的檢查方法[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3 (4):14-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9.065
山東 256603 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放射科 (張?zhí)m 邢學玲張迪 李敏敏 殷志杰)
張?zhí)m E-mail:drfutl@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