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旭光,劉 浩,王文鐸
(河南工業(yè)大學 糧油食品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儲藏物害蟲防治對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具有重大的經(jīng)濟意義,在我國,據(jù)有關部門調(diào)查,我國國家糧食儲備庫中的糧食損失約為0.2%,其中主要是儲糧害蟲的危害[1].玉米象為頭號儲糧害蟲,對多種谷物及加工品、豆類、油料均造成嚴重危害,在適宜的條件下,糧食儲藏期間所造成的質(zhì)量損失在3 個月內(nèi)可達11.25%,6 個月內(nèi)可達35.12%.谷蠹是蛀食性重要害蟲之一,它對儲糧所造成的損失.不亞于玉米象,谷蠹對稻谷、小麥為害最嚴重,受害糧粒常被蛀成空殼,大量繁殖時往往引起儲糧發(fā)熱,而且谷蠹幼蟲在蛀食為害的過程中,可在糧粒間產(chǎn)生大量白色粉末,這些粉末可減少糧堆的孔隙度,影響熏蒸劑的擴散,導致殺蟲效果下降[2].赤擬谷盜是重要的粉食性害蟲,危害的范圍很廣,由于成蟲可分泌臭液污染糧食,當此蟲大量發(fā)生時,會使被污染物產(chǎn)生一種極難聞的霉臭味,甚至造成糧食不能食用的后果[3].
害蟲的實時檢測是進行綜合防治的一種手段,也是IPM 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準確的檢測,才能做到有目的的防治,把害蟲種群控制在經(jīng)濟損害水平以下,既不會因害蟲造成損失,也不會因盲目防治造成浪費,加重糧食和環(huán)境的污染[4].
目前國內(nèi)外常用的和研究中的儲糧害蟲檢測方法有:取樣過篩、誘集檢測食物誘集、聲音檢測、近紅外檢測法、氣味分析法、圖像識別技術、電導率檢測法等[5].這些檢測方法都有優(yōu)缺點,有些技術還不成熟,還很難在糧庫中推廣.
目前我國糧庫最常用的規(guī)范檢測方法是取樣過篩,它是利用扦樣器按區(qū)分層定點扦取或吸取糧食樣品,然后由工作人員將樣品過篩,人工鑒別害蟲種類并確定害蟲密度.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檢測方法,操作方法粗糙,我國糧食倉庫使用的害蟲選篩有上下兩層不同孔徑的篩層,加篩底、篩蓋共4層,上層篩孔徑為2.5 mm,下層篩孔徑為1.5 mm,使用害蟲選篩檢查害蟲時,首先要按篩孔大小順序套好,再將樣品倒入上層選篩內(nèi),然后加上篩蓋,以雙手回旋的方法篩動,每次篩動時間不低于3 min.篩后結合手揀使害蟲與糧粒分離,以篩上揀出的害蟲和篩下物中檢查的害蟲一并計算害蟲密度[6].而對于目前大型的糧倉來講,篩檢害蟲是一項工作量很大的任務,本研究通過探討篩檢小麥、稻谷和玉米中重要儲糧害蟲的高效、簡便、省時的方法,為規(guī)范儲糧害蟲的篩檢方法、完善相關技術規(guī)程提供依據(jù).
小麥:由河南工業(yè)大學糧油儲藏中心實驗室提供,剛收獲的混合小麥;玉米:由中央儲備糧鄭州直屬庫提供;稻谷:由河南工業(yè)大學糧油儲藏中心實驗室提供.
谷物選篩:上海嘉定糧油檢測儀器廠;電熱鼓風干燥箱:上海樹立儀器儀表有限公司;LRH-250型電熱低溫生化培養(yǎng)箱:上海恒科科技有限公司.
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均由河南工業(yè)大學儲藏物昆蟲培養(yǎng)室提供.從昆蟲培養(yǎng)室中的培養(yǎng)瓶中挑取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成蟲各200 頭,分別放入潔凈的培養(yǎng)瓶中,玉米象和谷蠹用小麥飼養(yǎng),赤擬谷盜用全麥粉飼養(yǎng),放入生化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溫度維持在28 ℃,相對濕度為75%.
1.4.1 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在小麥中的篩檢
谷物選篩:上層篩的篩孔直徑為3 mm 和2.5 mm,下層篩的篩孔直徑為1.5 mm,不同孔徑的上層篩和下層篩組合.
稱取小麥樣品1 kg,先采用一次篩,把準備好的小麥倒入孔徑為3 mm 的上層篩,上層篩套在下層篩上,加上篩底,把30 頭玉米象成蟲均勻地放入上層篩的小麥中,蓋上篩蓋,篩動頻率分別設為150 r/min、120 r/min、90 r/min,以雙手回旋的方式篩動180 s、120 s、90 s、60 s、30 s,篩動幅度約與肩等寬.每個篩動時間和頻率分別篩3 次,記錄篩出玉米象的頭數(shù),并統(tǒng)計不同時間不同頻率的篩出率.然后以相同的篩動時間和篩動頻率雙手左右往復篩動,篩動幅度約與肩等寬,每個時間和頻率分別重復3 次,記錄篩出玉米象的頭數(shù),統(tǒng)計不同時間和頻率的篩出率.把小麥倒入孔徑為2.5 mm 的上層篩,把玉米象放入小麥中,按次序套好選篩,用同樣的方法回旋篩動和左右篩動,并記錄篩出玉米象的頭數(shù),計算不同時間不同頻率的篩出率.用上述同樣的方法篩檢谷蠹和赤擬谷盜,分別計算不同時間不同頻率谷蠹和赤擬谷盜的篩出率.
把1 kg 小麥分兩次篩,把30 頭玉米象分配到兩份小麥中,上層篩套在下層篩上,加上篩底,蓋上篩蓋,篩動頻率為150 r/min、120 r/min、90 r/min,用孔徑3 mm 的上層篩以回旋方式和左右方式篩動60 s、30 s、20 s、10 s、5 s,記錄每個時間和每個頻率篩出玉米象的頭數(shù),統(tǒng)計不同時間不同頻率的篩出率.再用孔徑為2.5 mm 的上層篩以上述兩種方式篩動60 s、30 s、20 s、10 s、5 s,記錄每個時間篩出玉米象的頭數(shù),統(tǒng)計不同時間不同頻率的篩出率,比較不同時間不同方式的篩檢效果.同樣,谷蠹和赤擬谷盜采用相同的篩檢方法,分別統(tǒng)計谷蠹和赤擬谷盜的篩出率.
1.4.2 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在玉米中的篩檢
谷物選篩:上層篩的篩孔直徑為4 mm 和3.5 mm,下層篩的篩孔直徑為1.5 mm,不同孔徑的上層篩和下層篩組合.
把準備好的玉米倒入孔徑為4 mm 的上層篩中,按次序套好下層篩和篩底,把30 頭玉米象均勻地放入上層篩的玉米中,蓋上篩蓋,篩動頻率為150 r/min、120 r/min、90 r/min,以雙手回旋的方式篩動60 s、30 s、20 s、10 s、5 s,每個時間和每個頻率分別篩3 次,記錄篩出玉米象的頭數(shù),統(tǒng)計不同時間不同頻率玉米象的篩出率.同樣,在上述時間和頻率內(nèi)以雙手左右往復的方式篩3 次,記錄篩出玉米象的頭數(shù),統(tǒng)計不同時間不同頻率的篩出率.用孔徑為3.5 mm 的上層篩代替4 mm 的篩孔,按上述方法篩檢,記錄篩出玉米象的頭數(shù),統(tǒng)計不同時間不同頻率的篩出率.谷蠹和赤擬谷盜也采用同樣的篩檢方法進行篩檢,計算不同時間不同頻率谷蠹和赤擬谷盜的篩出率.
1.4.3 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在稻谷中的篩檢
谷物選篩組合同1.4.1.
把準備好的稻谷分兩次篩,兩部分稻谷分別倒入孔徑為3 mm 的上層篩中,按次序套好下層篩和篩底,把30 頭玉米象分兩次均勻地放入上層篩的稻谷中,蓋上篩蓋,篩動頻率為150 r/min、120 r/min、90 r/min,以雙手回旋的方式篩動60 s、30 s、20 s、10 s、5 s,每個時間每個頻率分別篩3 次,記錄篩出玉米象的頭數(shù),統(tǒng)計不同時間不同頻率玉米象的篩出率.同樣,在這些時間以雙手左右往復的方式篩3 次,記錄篩出玉米象的頭數(shù),統(tǒng)計不同時間不同頻率的篩出率.用孔徑為2.5 mm 的上層篩代替3 mm 的篩孔,在相同的篩動時間和篩動頻率的條件下,按上述方法篩檢,記錄篩出玉米象的頭數(shù),統(tǒng)計不同時間不同頻率的篩出率.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篩檢谷蠹和赤擬谷盜,統(tǒng)計谷蠹和赤擬谷盜的篩出率.
1.4.4 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在篩檢過程中的靜置
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在小麥、玉米、稻谷中篩檢時,可以在篩選時間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停下,先把篩出的儲糧害蟲收集起來,靜置60 s、30 s、20 s,然后繼續(xù)篩動,最后記錄篩出玉米象和谷蠹的頭數(shù),比較靜置對篩出率的影響,從而得出靜置對篩檢效率的影響.
當小麥樣品分一次篩時,在不同篩動頻率、不同篩動時間、不同篩動方式的情況下,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的篩出率見表1;當小麥樣品分兩次篩時,在不同篩動頻率、不同篩動時間、不同篩動方式的情況下,3 種儲糧害蟲的篩出率見表2.
表1 3 種儲糧害蟲在小麥中的篩出率(一次篩) %
表2 3 種儲糧害蟲在小麥中的篩出率(分兩次篩) %
由所得結果可知,當采用一次篩時,對于玉米象和谷蠹來說,篩動頻率為120 r/min、篩動時間為60 s,能準確、高效地篩出小麥中的玉米象、谷蠹,對于赤擬谷盜來說,在篩動頻率為120 r/min、篩動時間為60 s 的條件下,回旋篩動比左右篩動篩檢效果好,能較為準確地篩出小麥中的赤擬谷盜.當采用兩次篩時,對于玉米象和谷蠹來說,篩動頻率為120 r/min、篩動時間為10 s,就能準確、高效地篩出小麥中的玉米象、谷蠹,對于赤擬谷盜來說,在篩動頻率為120 r/min、篩動時間為20 s 的條件下,才能把小麥中的赤擬谷盜準確地篩出.回旋篩動和左右篩動在篩出率方面無顯著性差異,所以兩種篩動方式都可以.
對于玉米中的3 種儲糧害蟲,采用一次篩,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在不同篩動時間、不同篩動頻率、不同篩檢方式的篩檢結果見表3.
由表3 可知,當采用一次篩時,篩動頻率為120 r/min、篩動時間為20 s,在此頻率和時間下能快速、準確地篩檢出玉米中的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回旋篩動和左右篩動對篩檢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的效率無顯著性差異,兩種篩檢方式都可以.
表3 3 種儲糧害蟲在玉米中的篩出率(一次篩) %
對于篩檢稻谷中的儲糧害蟲,分兩次篩,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在不同篩檢時間、不同篩孔、不同篩檢方式的篩檢結果見表4.
由表4 可知,稻谷采用兩次篩,篩動頻率為120 r/min、篩動時間為20 s,在此頻率和時間內(nèi)能快速準確地篩檢出稻谷中的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在篩檢玉米象的時候,要選擇回旋篩動,因為這樣能保證玉米象的篩出率;在篩檢谷蠹和赤擬谷盜的時候,兩種篩動方式都可以,因為回旋篩動和左右篩動沒有顯著性差異.
篩檢小麥中的3 種儲糧害蟲時,選擇篩孔直徑為2.5 mm 的上層篩和篩孔直徑為1.5 mm 的下層篩,篩動頻率為120 r/min,采用回旋篩動和左右篩動,1 kg 樣品每次篩動時間為60 s,或樣品分兩次篩選,每次篩動時間為20 s,均可達到100%的篩出率.對于有蟲蝕粒的小麥來說,在篩動的過程中靜置30 s,這樣能提高篩檢玉米象的準確性,靜置對谷蠹和赤擬谷盜的篩出率基本無影響.
篩檢玉米中的3 種儲糧害蟲時,選擇篩孔直徑為3.5 mm 的上層篩和篩孔直徑為1.5 mm 的下層篩,篩動頻率為120 r/min,采用回旋篩動或左右篩動,1 kg 樣品一次篩動時間20 s,可達到100%的篩出率.對于有蟲蝕粒的玉米,在篩動的過程中靜置30 s,這樣能提高玉米象、谷蠹和赤擬谷盜的準確性.
表4 3 種儲糧害蟲在稻谷中的篩出率(分兩次篩) %
篩檢稻谷中的3 種儲糧害蟲時,選擇篩孔直徑為2.5 mm 的上層篩和篩孔直徑為1.5 的下層篩,篩動頻率為120 r/min,采用回旋篩動和左右篩動,1 kg 樣品分兩次篩,每次篩動時間為20 s,可達到100%的篩出率.對于有蟲蝕粒的稻谷,靜置對篩出率基本無影響.
[1]王若蘭.糧油儲藏學[M].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9.
[2]白旭光.儲藏物害蟲與防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王殿軒.中國儲糧昆蟲圖鑒[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4]徐昉,白旭光,邱道尹,等.國內(nèi)外儲糧害蟲檢測方法[J].糧油倉儲科技通訊,2001(5):41-43.
[5]王海修.儲糧害蟲檢測與識別技術研究進展[J].糧油倉儲科技通訊,2011(6):33-39.
[6]國家糧食局人事司.糧油保管員[M].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7.
[7]施國偉,黃志宏,原揩.害蟲種群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糧食儲藏,2005,34(1):11-16.
[8]王平,王殿軒,蘇金平,等.紫外誘殺燈和瓦楞紙誘捕與取樣篩檢法檢測儲糧害蟲計較研究[J].糧食儲藏,2006,35(4):16-19.
[9]胡麗華,郭敏,張景虎,等.儲糧害蟲檢測新技術及應用現(xiàn)狀[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7,23(11):286-290.
[10]楊自力,蔣天科,李偉,等.探管誘集與取樣篩檢兩種方法檢測儲糧害蟲數(shù)量比較[J].糧油儲藏,2007(3):16-19.
[11]Bob Bradera,Rachel C Leea,Rudy Plarre.A comparison of screening methods for insect contamination in wheat[J].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2000(38):75-86.
[12]Neethirajan S,Karunakaran C,Jayas D S.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stored-product insects in grain[J].Food Control,2007(18):15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