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舸
從新型城鎮(zhèn)化的視角解決流動兒童問題
◎ 楊 舸
新型城鎮(zhèn)化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zhèn)化,解決流動兒童問題正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流動兒童仍面臨以下問題:接受義務教育情況明顯改善,但流動少年在城市繼續(xù)升學存在困難,就業(yè)弱勢狀況明顯;跨省流動兒童的平等權益保障存在盲區(qū),流動兒童集中的重點地區(qū)反成“不友好”城市;兒童進城有經濟困難,產業(yè)工人家庭難團聚;流動兒童仍然不能平等享受公共衛(wèi)生服務;學齡前流動兒童的入托、入園存在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級政府必須以滿足流動人口及其家屬的基本公共需求作為制定相關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從財政轉移機制、改革高考制度、完善職業(yè)教育、加大城鄉(xiāng)托幼機構建設、完善相關法律等方面入手解決流動兒童問題。
流動兒童 新型城鎮(zhèn)化 政策
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浩浩蕩蕩的人口流動大軍對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兒童是受其影響最為突出的群體之一。我國政府一貫堅持保護所有兒童平等享有各項權利的根本原則,但流動兒童平等權益無法受到保障。在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流動兒童享受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的狀況正在好轉,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使更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納入城鎮(zhèn)教育、實現(xiàn)異地升學”,“穩(wěn)步推進城鎮(zhèn)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使農業(yè)轉移人口和城鎮(zhèn)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現(xiàn)代文明”。解決流動兒童問題正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流動兒童,是指離開戶口所在地,跟隨父母一起流入到其父母務工經商的所在地的兒童。本文所利用的數據來自國家衛(wèi)計委2013年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以下統(tǒng)稱“監(jiān)測數據”),該調查按照隨機原則在全國31個省(區(qū)、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城市地區(qū)抽取樣本點。調查對象為在流入地居住一個月以上,非本區(qū)(縣、市)戶口的15-59周歲的流動人口。
(一)流動兒童均呈現(xiàn)規(guī)模大、增速快的特點
流動兒童不僅規(guī)模龐大,而且增長十分迅速。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計算,0-17周歲流動兒童占全國流動人口的比例為16.20%,規(guī)模為3581萬①,比2000年(1983萬人②)增長了80.58%,年均增長6.09%。而且,一方面,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流動人口規(guī)模的增長;另一方面,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留守兒童還可能向流動兒童轉化,所以流動兒童的規(guī)模還將大規(guī)模增長。
(二)流動兒童分布集中在東南沿海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
流動兒童分布高度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qū),半數兒童集中在粵、浙、蘇、豫、川、閩等七省份。全國婦聯(lián)課題組根據六普數據計算,流動兒童最多的省份是廣東,占全國12.25%,遠遠高于其他省份。長三角地區(qū)也是吸納流動兒童數量較多的地區(qū),上海、江蘇和浙江分別吸納了全國3.24%、6.09%和8.90%,合計達到18.23%,高于珠三角地區(qū)的比重。除此之外,沿海的福建和山東分別吸納了4.65%和4.68%的流動兒童。以省內流動兒童為主的河南、四川分別吸納了5.43%和4.83%的流動兒童。以上流動兒童最多的七個省份占全國流動兒童總數的將近一半。
(一)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情況明顯改善,但仍存問題
為了保障流動兒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我國從1998年的《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到2003年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再到2006年的《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逐步明確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立學校接收為主”政策(即“兩為主”政策)。時至今日,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情況已經有明顯的改善,但流動兒童就學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前教育問題突出。監(jiān)測數據顯示,40%的學齡前流動兒童在流入地未入讀幼兒園,與城市兒童差距較大。二是學業(yè)延遲、不連續(xù)現(xiàn)象較嚴重。6歲適齡兒童的不在學率超過17%,13-15歲人口中,仍有11%在讀小學,而16-18歲人口中,仍有15%在讀初中。
“兩為主”政策實施以來,流動兒童就讀公立學校的狀況也正在好轉,監(jiān)測數據表明,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在學流動兒童在公立學校就讀達到80%以上。但部分地區(qū)仍然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盡管幾乎所有流入地政府教育部門都明確規(guī)定公立學校要平等接受農民工子女入學,但流動兒童就讀公立學校的門檻高,隱性“借讀費”現(xiàn)象依然存在。第二,在流動兒童集中的地區(qū),由于學生數量的快速增長,而配套教育財政投入跟不上,部分流入地出現(xiàn)師資力量和教育硬件資源不足等教育資源緊張的現(xiàn)象。第三,在部分地區(qū)公辦中小學不能全面滿足所有流動兒童就學需求的情況下,農民工子弟學校起到了輔助作用,但政府對這類學校監(jiān)管、扶持力度不夠,有的甚至采取“一刀切”的取締政策,引發(fā)流動兒童就學難的問題。
(二)流動少年在城市繼續(xù)升學存在困難,就業(yè)弱勢狀況明顯
兒童獲得同等的教育是機會均等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流動人口實現(xiàn)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主要途徑。盡管我國高度重視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但改善最大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流動兒童教育問題,高中教育階段的流動少年在繼續(xù)升學或就業(yè)方面均存在問題。盡管異地高考政策已經被提到議事日程,但目前大部分地區(qū)異地高考、中考問題還未徹底放開,流動人口子女在義務教育結束后,往往只能回戶籍地上普通高中。而兩地之間的教育水平、教學方式、師資、考試模式、課程教材等方面的差異,這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中考成績,進而影響其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機會。16-18 歲流動兒童中,不在學的比例高達42%,就讀高中的不到30%。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流動家庭中,入讀高中的僅為24%。盡管大多數城市的職業(yè)高中教育均向流動人口子女開放,但吸引力不足,就讀中專或職高的16-18 歲流動兒童不到9%。
其次,流動少年普遍存在離校早、就業(yè)早問題,越貧困家庭的孩子離校率越高。低學歷流動青少年過早進入勞動力市場,成為低收入的弱勢群體,很難得到正規(guī)的職業(yè)教育和培訓,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機會。監(jiān)測數據表明,16-18歲流動兒童的失業(yè)率達到13.9%,即便找到工作,其平均工資水平也僅為2370元/月,遠低于全部流動人口的平均工資水平(3391元/月)。這會嚴重阻礙其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積累,致使流動人口面臨著貧困代際傳遞和社會階層固化的雙重風險。如果無法找到正當的職業(yè),他們很可能受騙上當,甚至可能走上歧途。公安部門的數據表明,這些流動兒童成為犯罪高發(fā)人群。
(三)跨省流動兒童的平等權益保障存在盲區(qū),流動兒童集中的重點地區(qū)反成“不友好”城市
要保障流動兒童平等享受當地社會福利的權利,存在兩個重點攻堅點。一是解決跨省流動兒童問題。由于我國兒童公共服務存在著地區(qū)分割,因此,跨省流動兒童教育、衛(wèi)生保健等問題的解決存在更多難度,他們容易成為政策關注的盲點。所以,跨省流動兒童尤其應該成為國家層面關注的重點。北京、天津、上海、新疆、浙江等地的流動兒童以跨省流動兒童為主體;而安徽、江西等地則以省內流動兒童為主體。為了更好地調動各方面力量在解決流動兒童問題過程中的積極性,各級政府應分別著重解決不同類別流動兒童的有關問題。中央政府更多地承擔起解決跨省流動兒童的教育等問題的職責;省級政府更主要地承擔解決省內流動兒童相關問題的職責。
第二個攻堅點在于解決流動兒童集中分布重點地區(qū)的流動兒童問題。流動兒童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等發(fā)達地區(qū),且集中這些地區(qū)的大城市。流動兒童最多的前10個城市是深圳、上海、北京、廣州、東莞、泉州、蘇州、溫州,流動兒童最多的前20個城市吸納33%的流動兒童,前30個城市吸納40%。研究表明,雖然流動人口主要流向東南部的沿海地區(qū),但沿海地區(qū)的廣東、江蘇、浙江、北京、上海等?。ㄊ校┝鲃尤丝趲ё优S遷的比例最低,說明這些地區(qū)并不歡迎流動兒童,除了生活成本高、門檻高等原因之外,流動人口子女的就學限制等人為因素也是阻礙流動人口安排子女隨遷的重要原因。而東北、中部、西部的大多數省份都是流動人口更可能帶子女隨遷的地區(qū)。因此,解決這些城市的流動兒童問題充滿挑戰(zhàn)。
(四)兒童進城有經濟困難,產業(yè)工人家庭難團聚
盡管兒童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對兒童成長最有利,但大多數流動人口選擇把子女留在老家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一定的家庭經濟積累和合適的照料人(通常是母親)是兒童隨遷的最重要的條件。研究表明,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居住條件好的流動人口更易于把子女帶在身邊。流動人口自身的職業(yè)性質也影響了子女隨遷,從職業(yè)分類來看,專業(yè)技術人員傾向于安排子女隨遷,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最不易安排子女隨遷;從行業(yè)分類來看,金融業(yè)、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從業(yè)者最傾向于安排子女隨遷,制造業(yè)從業(yè)者最不易安排子女隨遷;從從業(yè)單位類型來看,私營企業(yè)的流動人口最不傾向于安排子女隨遷,個體工商戶傾向安排子女隨遷;從就業(yè)性質來看,雇員最不傾向于安排子女隨遷,雇主和自營勞動者傾向安排子女隨遷。究其原因,個體戶和小雇主、技術及服務類雇員工作場所比較穩(wěn)定,而且收入比普通雇員要高,比較適合帶子女在身邊;而占流動人口絕大多數的私營企業(yè)、制造業(yè)的普通雇員工作強度大,或工作流動性較大,不利于照顧子女。產業(yè)工人要在流入地實現(xiàn)家庭團聚,難上加難,為此,流入地政府應該為兒童進城提供政策支持。
(五)流動兒童平等享受公共衛(wèi)生服務的狀況正在改善,但仍然存在問題
自2009年《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出臺以來,籌資水平逐步提升,服務項目不斷擴充,國家和地方政策中逐漸將流動人口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國家衛(wèi)計委公共衛(wèi)生服務均等化調查數據表明,流動人口婦幼保健服務的利用和提供狀況持續(xù)改善,流動兒童未建立《0-6歲兒童保健手冊》的比例從2006年的17.1%下降到2013年的8.8%。建立《預防接種卡》比例超過99%,未建卡的比例僅為0.2%,基本實現(xiàn)全面覆蓋,其中在流入地建卡的比例從2006年的39.1%提高到2013年的75.9%。89.9%的流動兒童接種了所有適齡疫苗,接種部分疫苗者占9.4%,未接種疫苗的僅為0.1%。
但政策的落實過程依然存在問題:一是流動人口集中的基層地區(qū)公共衛(wèi)生人力資源配置缺口大。加入流動人口之后,一些地區(qū)的衛(wèi)生服務人員配備標準不符合實際需要,即使按照配置標準配置資源,也存在公共衛(wèi)生人力資源配置嚴重不足、不能滿足開展工作需要的問題。二是大部分地區(qū)基本公共衛(wèi)生資金配置未考慮流動人口,服務提供遠未到位。而且流動兒童家長缺乏主動利用公共衛(wèi)生服務的意識,依從性比一般人群更差,再加上流動性大,按照服務規(guī)范和要求全程為流動兒童提供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的成本遠高于戶籍人口,如果資金配置不足,按照規(guī)定為流動兒童提供服務必然會導致機構虧本,流動兒童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也就難以到位。
(六)學齡前流動兒童的入托、入園存在困難
學齡前流動兒童的學齡前教育狀況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學齡前流動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比例不高,特別是農村戶籍的流動兒童。監(jiān)測數據顯示,四成左右的農村戶籍流動兒童未能入園接受學前教育。第二,大部分學齡前流動兒童進入私立幼兒園,比例高達73%,這說明流入地政府的公立學前教育機構不能為流動兒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服務。第三,流動兒童學齡前教育的地區(qū)差異十分顯著。特別是,作為主要流入地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等地區(qū)的流動兒童入園比例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0.5%),反映了這些地區(qū)的公共服務供需矛盾突出。無法入園接受學前教育不僅有礙于流動兒童的個人長遠發(fā)展,擴大了其與戶籍兒童的教育差距,并且因其父母就業(yè)而難以得到照料,健康風險和安全隱患都會大為增加。
新型城鎮(zhèn)化就是走“人”城鎮(zhèn)化道路,即推動農民工市民化,使得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這其中最關鍵的是農民工子女——流動兒童的城鎮(zhèn)化,只有安排好流動兒童,使其平等獲得城市的社會福利和市民權利,農民工才能在城市有歸屬感。
研究發(fā)現(xiàn),在流動和留守兒童規(guī)??焖僭鲩L的同時,留守兒童規(guī)模增長比流動兒童更快,這說明我國目前的人口福利制度和流動人口自身在城市的處境不利于留守兒童轉變?yōu)榱鲃觾和?。一方面,兒童是一個社會福利依賴性很強的群體,他們需要接受教育、享受基本醫(yī)療、有娛樂場所和家庭照料,這些是他們成長不可缺少的,城市如不能提供這些,便使得流動人口在城市撫養(yǎng)子女的成本極大升高;另一方面,流動人口自身的處境還很艱難,工資水平低,勞動時間長,這也不利于他們在城市撫養(yǎng)子女。留守兒童不能轉變?yōu)榱鲃觾和?,就不能真正實現(xiàn)“人”的城鎮(zhèn)化。
現(xiàn)代化不能以犧牲勞動者的利益為前提,穩(wěn)定的、健康的現(xiàn)代化和城市化是勞動力持續(xù)向非農業(yè)轉移,人口不斷向城市聚集,人民安居樂業(yè),兒童健康成長。若只是讓流動人口在城市做貢獻,而不相應地提供教育、養(yǎng)老、醫(yī)療等公共服務,流動人口的子女還需在農村長大,流動人口還需回鄉(xiāng)養(yǎng)老,那么,現(xiàn)代化的成果不過是GDP數字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無法提高,社會發(fā)展水平沒有改變。
因此,各級政府和社會必須清晰認識到這一點,從兒童出發(fā)實現(xiàn)“人”的城鎮(zhèn)化,以滿足流動人口及其家屬的基本公共需求作為制定相關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建立適應人口流動的財政保障機制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適應人口流動的公共服務配置資金的財政保障機制,這是公共服務配置問題的關鍵。目前財政體制采用的是分稅制,按照事權與財權相統(tǒng)一的原則劃分各級政府事權和財權。既往主要是根據戶籍人口數來確定各級政府事權涉及的人口范圍,中央按照人頭轉移支付也是以戶籍人口為依據。因此,要真正實現(xiàn)農民工市民化,目前最需要突破的改革障礙就是財稅體制,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包括勞動報酬、勞動保護、子女教育、醫(yī)療服務、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要逐步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
一方面,要建立流入地和流出地轉移支付機制。到目前為止,并未因為一些地區(qū)流動人口規(guī)模大、占比高就對該地區(qū)的財權進行調整,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也因難以確定流動人口的確切數量而繼續(xù)維持按戶籍人口配置資金的做法。因此,在流動人口多的地區(qū),存在事權與財權嚴重不對等問題,導致部分流入地為流動人口配置資源的財政壓力較大,影響到相關資源配置。即使少數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在中央沒有明確提出為流動人口配置資源要求的情況下,出于地區(qū)本位主義的考慮,也會盡可能少的配置資源到流動人口。
另一方面,中央財政應該在民生領域起帶頭作用。目前,我國中央財政在教育、養(yǎng)老、醫(y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所承擔的經費有限,只有提高中央財政的承擔比重,改變經費撥付的標準,通過財稅體制改革把利益關系理順。才能使得流動人口集中地區(qū)的地方政府才有動力、有財力來推動流動人口市民化。進一步明確國家和地方對流動兒童問題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完善相關政策及配套措施,解決城市對流動人口經濟制度上的接納和社會制度上的不接納的矛盾。
(二)落實流動兒童平等接受教育權利,降低隨遷子女異地中考、異地高考的準入門檻
對流動人口聚集地區(qū)新生代流動人口家庭化的現(xiàn)狀及未來趨勢進行分析,測算隨遷子女規(guī)模,加強信息管理,統(tǒng)籌做好教育規(guī)劃和資源配置。建立健全流動人口子女小學入學通知制度和輟學報告制度,確保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完整的接受義務教育。完善義務教育優(yōu)質資源分配和共享機制,增強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受優(yōu)質義務教育的機會。降低隨遷子女異地中考、異地高考的準入門檻,探索高等教育招生改革路徑,確保大齡流動人口能在流入地順利參加高考。加強對流動兒童學前教育的支持和扶持,保障新生代流動人口子女的學前教育權益。提高流出地的教育質量,大促進教育均衡化發(fā)展。確立支持流動人口家庭團聚的社會經濟政策導向,從法律層面進一步細化家庭對未成年人負有的監(jiān)護責任,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監(jiān)護監(jiān)督機制。
(三)完善職業(yè)教育,提升流動少年的職業(yè)技能
不能順利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流動少年往往被迫選擇進入勞動力市場,但低學歷低技能的他們淪為就業(yè)市場最弱勢的群體。為了解決流動少年義務教育后的就學問題,提高流動少年的生存技能,我國應該強化職業(yè)教育,完善配套制度,使中等職業(yè)教育逐漸成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途徑。嚴格職業(yè)資格準入制度,使職業(yè)教育成為獲得體面工作的必需的通道。拓展中職教育畢業(yè)生就業(yè)和繼續(xù)深造的途徑,加強職業(yè)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在學籍、課程等方面的互通。發(fā)揮校企聯(lián)動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上的優(yōu)勢,打造一批質量較高、滿足多層次市場需要的培訓基地,提高培訓能力。各地在制定落戶標準時,將職業(yè)教育作為重要標準,吸納符合產業(yè)需求的勞動者落戶定居,培育適應高端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發(fā)展的技能型人才。
(四)加大城鄉(xiāng)托幼機構建設,為流動兒童入托、入園提供政策支持
學前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發(fā)展至關重要,留守流動幼兒數量龐大,應特別關注這一兒童群體的成長發(fā)展。對于流出地來說,應該進一步加大城鄉(xiāng)托幼機構建設,增加公立托幼機構的規(guī)模,使更多的留守流動幼兒接受學前教育。降低民辦幼兒園的辦園標準,同時建立多種靈活簡便的托幼機構,加強對其規(guī)范管理。
留守兒童是在人口城鎮(zhèn)化的進程中出現(xiàn)的,留守兒童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遠離父母生活,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之道是讓他們與父母團聚。對于流入地來說,應該為流動兒童入園設定合理的收費標準,并對困難流動兒童給予入園補貼。積極幫助和扶持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辦幼兒園和集體辦幼兒園,扶持進城農民工子女入園,按各地接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園人數和幼兒園預算內生均教育事業(yè)費投入水平,依據各地制定的政策措施和扶持資金數給予補助。對于接收流動學齡前兒童多的地區(qū),中央可通過適度的轉移支付,幫助流動兒童接受學前教育。
(五)構建政府和社會支持網絡,解決流動人口實現(xiàn)家庭團聚的實際困難
流動人口家庭在流入地實現(xiàn)家庭團聚面臨多方面的困難,除了經濟因素之外,居住條件、時間精力分配、社會環(huán)境方面也存在困難。政府和社會應該就此承擔更多的責任。對于解決流動人口家庭的團聚困難來說,加強社會撫育機構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兒童撫育責任從家庭走向社會,是世界許多國家的兒童福利政策的發(fā)展趨勢,這有利于保障困難家庭的兒童享受社會福利,有利于降低家庭育兒負擔和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兒童保育政策應該以有育兒困難的家庭為優(yōu)先對象,塑造有利于流動兒童養(yǎng)育子女的環(huán)境,增加國家公立保育設施,提供更充足的、多樣化的學前教育機構,例如,公辦幼兒園、育兒所、放學后托管機構等,提高利用保育設施的兒童比率。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勵用人單位為流動人口女性職工提供更多家庭友好政策,如哺乳期的彈性工作制。督促和監(jiān)督用人單位對有子女隨遷的流動人口家庭給予深夜加班、節(jié)假日工作等方面的照顧。加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已有法律法規(guī)的執(zhí)行力度,制定并落實農民工帶薪休假等制度,切實保障他們更好地履行監(jiān)護責任。在關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同時,也關注流動人口家長的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幫助家長解決在教育子女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流動人口家長的教育責任和能力,樹立和增強他們的教育信心,確保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注釋:
①全國婦聯(lián)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人民網-中國婦聯(lián)新聞,2013年05月10日。
②段成榮,楊舸.我國流動兒童最新狀況——基于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人口學刊,2008年6期,23~31頁。
[1]全國婦聯(lián)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人民網-中國婦聯(lián)新聞,2013,5,10.
[2]段成榮,楊舸.我國流動兒童最新狀況——基于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人口學刊,2008(6):23~31.
[3]何玲,李兵.中國流動兒童政策分析.人口研究,2007,2.
[4]楊舸,段成榮,王宗萍.流動還是留守:流動人口子女隨遷的選擇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5]段成榮,梁宏.我國流動兒童狀況[J].人口研究,2004,1期.
[6]雷萬鵬.從多元需求看流動兒童教育政策選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
Solution to the Issue of Migrant Children under the Neo-urbanization Perspective
Yang Ge
The basic idea of neo- urbanization is to promote the human-centered urbanization.Solving the problem of migrant childr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o-urbanization.At present,migrant children still face the following problems:despite obvious improvement in compulsory education,migrant youths are still difficult to continue high school in cities and disadvantaged in terms of their employment status; it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the rights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nt children and the areas where migrant children concentrate seems unfriendly to them; children are hard to migrant into cities because of economic factors,and industrial workers are difficult to reunite with their families; migrant children cannot equally enjoy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s as local children; preschool migrant children enter kindergarten with difficulties.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have to meet the basic public need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ir families.Related policies include setting up financial transfer mechanism,reforming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perfec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increasing childcare facilities in urban areas,improving the relevant laws.
migrant children; neo-urbanization; policy
C924.2
10.3969/j.issn.1674-7178.2014.02.004
楊舸,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人口遷移與城鎮(zhèn)化。
(責任編輯:盧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