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放
(吉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馬勒的童年經(jīng)歷對其生活及創(chuàng)作的影響
王 放
(吉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馬勒是浪漫主義樂派集大成者,他的交響曲和藝術(shù)歌曲達到了繼貝多芬和舒伯特之后的又一高峰。本文從社會、民族、家庭等方面探究童年經(jīng)歷對其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
馬勒;社會;家庭;自然
1860年7月7日,古斯塔夫·馬勒誕生在波西米亞的卡里什特,這是位于奧匈帝國境內(nèi)靠近摩拉維亞邊界的一個村莊。當時奧地利境內(nèi)居住著斯拉夫人、捷克人和猶太人,他們共同受到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的統(tǒng)治和欺壓??ɡ锸蔡卦馐苤A級和民族的雙重壓力,正如馬勒自己所說:“奧地利人說我是波西米亞人,德國人說我是奧地利人,其他地方的人則說我是猶太人。我不管去哪都是外人,永遠不受歡迎?!鄙钤谶@里的猶太人靠經(jīng)營小生意為生,即使能被捷克人容忍,也會遭到日耳曼人的蔑視。與大多數(shù)猶太人一樣,馬勒的祖輩和父輩也生活在這種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由于受到日耳曼人的欺壓,馬勒的祖父基蒙·馬勒做小販經(jīng)營得不到批準,只能偷偷經(jīng)營,結(jié)果經(jīng)常被懲罰和驅(qū)逐。甚至馬勒父母的婚姻也遭到百般刁難,一直不被批準。直到馬勒和他的幾個兄弟姐妹降臨人世,他們父母的婚姻才勉強被批準。馬勒一家人作為猶太人所經(jīng)歷的不安定的生活對馬勒造成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持續(xù)了他的一生。
在反猶太主義的社會氛圍下,馬勒不論作為指揮家還是作曲家,事業(yè)和生活都充滿了艱辛和苦難。猶太人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生活的顛沛流離在馬勒的心靈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記。馬勒在童年時代常常感到孤獨。這種心靈無歸的流浪意識以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方式貫穿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
馬勒的晚期作品《大地之歌》充分表達了他的不安和恐懼,這一主題思想在這部作品的第一和第六樂章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這部作品從漢斯·貝特格的翻譯詩集《中國之笛》中采用了六首詩歌:《愁世飲酒歌》、《寒秋孤影》、《青春》、《美人》、《春天醉酒人》、《送別》。馬勒將每一首詩歌作為一個樂章的歌詞,并加入了自己所寫的一些詩句。這些詩句適應了作品表現(xiàn)的需要,加深了作品的深刻含義。
《大地之歌》的基本情感是絕望、孤獨。第一樂章中,面對日益臨近的死亡,人們只能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無論生活多么美好,總要經(jīng)歷分別。第六樂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是黑暗的,死亡亦然?!边@部交響曲充滿葬禮式的悲涼,塵世仿佛充滿死寂。對馬勒來說,人世間不是幸福和歡樂,而是不幸、災難和死亡。
馬勒的父親伯倫哈德馬勒是一個小作坊主,粗暴、蠻橫無理,常常打罵馬勒的母親,對孩子們也施以鞭打、體罰。馬勒在童年經(jīng)常目睹和親身經(jīng)歷這種令人難以忍受的場面,引起心靈的緊張和不安,始終感到生活在一種冷酷、不幸的氣氛中。
馬勒的母親名叫瑪麗·赫爾曼,出生于一個富裕的猶太商人家庭,由于患有心臟病和先天跛足,并沒有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而是勉強嫁給了伯倫哈德。繁重的家務和過多生育使瑪麗的身體受到很大的損害。有八個孩子早逝,其中六個死于幼年。馬勒在童年經(jīng)歷了多次與兄弟姐妹的生離死別,死亡帶來的恐懼和心靈震顫影響了馬勒的一生。
在早逝的兄弟中,馬勒最為關(guān)心和喜愛的是小他一歲的弟弟恩斯特。兩人年紀相近,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感情非常好。恩斯特病重時,馬勒守在床邊寸步不離,給他講故事,逗他開心,可是這并沒有留住弟弟的生命。恩斯特的死給了馬勒沉重的打擊,成了馬勒童年時最恐怖的經(jīng)歷。成年后馬勒創(chuàng)作了歌劇《恩斯特·馮·施瓦本公爵》和大型聲樂作品《悲嘆之歌》,以藝術(shù)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恐懼,以此緬懷弟弟恩斯特。創(chuàng)作歌劇《恩斯特·馮·施瓦本公爵》時,馬勒仿佛能看到熟悉的家鄉(xiāng),弟弟張開雙臂奔他而來的情景似乎就在昨天?!侗瘒@之歌》根據(jù)一個中世紀的神話故事改編而成。原本的故事情節(jié)之一是哥哥為了爭奪王位而殺掉了妹妹,馬勒則把妹妹改成了弟弟,后來干脆把名字也改成了恩斯特,可見幼時失弟之痛給他帶來的是永不磨滅的記憶。
馬勒的父親粗暴專橫,母親瑪麗則性格溫順,任勞任怨。她不但要忍受丈夫的粗暴對待,還要承受接連而至的喪子之痛。這一切都被年幼的馬勒看在眼里,對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馬勒從小就非常依戀這位淳樸勤勞的母親。5歲時被問到長大要做什么,馬勒竟脫口而出要做“殉道者”。對母親的依戀使馬勒想做母親那樣的人,把苦難當做必須要經(jīng)歷的事。馬勒的妻子阿而瑪曾說過馬勒的童年是做著夢度過的。
一次親眼目睹父親暴打母親后,馬勒從家里逃了出來,跑到街上時恰逢一位手風琴師演奏流行的維也納曲調(diào),竟聽得入了神,完全忘記了剛才的恐懼。馬勒作品中至深悲壯的部分還帶有一絲幽默,這就是“殉道者”,既然一定要悲苦,那就要忍受?!兜谝唤豁懬返谌龢氛戮褪且粋€典型的例證。馬勒說過他創(chuàng)作第三樂章的靈感來自卡洛的著名兒童版畫,因此稱第三樂章為《葬禮進行曲》。樂曲中部馬勒引用的是聲樂套曲《流浪少年之歌》第四首《在大路上有一棵菩提樹》中的音樂材料。樂曲再現(xiàn)的時候,低聲部是表示痛苦的三重卡農(nóng)主題,出現(xiàn)的對位聲部卻是小號演奏的快樂、平庸的主題。馬勒以此來說明“悲劇的事和輕松慰籍”是怎樣同時出現(xiàn)、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
馬勒有一次和父親走過一段森林時,父親忽然想起一件要緊的事,便急忙一人返回家中,只留馬勒在森林里。待他想起馬勒,天已經(jīng)黑了,返回森林中時發(fā)現(xiàn)他的兒子正眺望星空,完全無視四周的黑暗和恐懼。正是依靠這樣的夢,有著做“殉道者”的理想,馬勒成長為一個作曲家和指揮家。他的第三、第四交響曲中可以看到“殉道者”的身影。他的第三交響曲就像一個兒童的夢境,在夢中有草地、森林、天使和愛。只有在夢中,馬勒才能有片刻的安慰和放松。
隨著奧匈帝國對猶太人政策的放寬,馬勒全家在其不滿一歲時遷到了莫拉維亞的伊格勞,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對于小古斯塔夫來說,有許多刺激他想象力的人和事物,其中包括駐扎在當?shù)氐能姞I中傳出來的嘹亮軍樂聲、周末晚上熱鬧嘈雜的舞曲、豐富多樣的地方民謠,但城郊遼闊而安詳靜謐的大自然尤其重要,馬勒每每徜徉其中,以求得心靈上的平靜與精神上的凈化。自然界是馬勒的依托,不論是他樂曲中的遼闊壯麗,還是淳樸自然,都得自于大自然的鐘靈毓秀。
對于馬勒來講,最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就是返回到大自然中。他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在郊外完成的,只有在這里他的心情才能變得自由和舒暢起來,才能夠完全生活在自我的天地中。馬勒在郊外搭建了三間他稱之為“作曲家小屋”的房子,在覆蓋著青藤的小屋中擺設(shè)著鋼琴、桌子、沙發(fā)、扶手椅等作曲時所需要的設(shè)備。第一座“作曲家小屋”位于斯坦因巴赫的阿爾特湖畔,馬勒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第二交響曲》和《第三交響曲》。第二座“作曲家小屋”位于麥爾尼格的沃爾特湖畔,馬勒在這里完成了《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第三座“作曲家小屋”位于托布拉赫山坡,馬勒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大地之歌》、《第九交響曲》和《第十交響曲》的片段。馬勒每天6點開始進行創(chuàng)作,直到中午才離去。隨后他漫步于山野或者著迷于堅硬的巖石和柔弱的鮮花,或者觀賞森林里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動物生活。他對動物有著深厚的感情,喜愛森林里的動物,一聽到鳥叫或看到松鼠跳躍,就會情不自禁地叫起來。
馬勒熱愛大自然,既需要大自然給他帶來的那種田園般的生活,也需要在這種特殊的氣氛中去探索自然中蘊含的秘密。在馬勒心里,大自然不僅存在著崇高的、可愛的神秘世界,還生活著偉大的神。馬勒認為僅欣賞大自然表面的人,不是一個真正接近大自然的人,能夠與大自然合為一體,才能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
[1]阿爾瑪·馬勒,古斯塔夫·馬勒.憶馬勒:回憶錄與書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沃爾夫?qū)な├撞?馬勒[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愛德華·謝克森.馬勒[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2014-02-15
王 放(1972- ),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碩士,從事音樂教育、音樂心理學研究。
J605
A
2095-7602(2014)04-0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