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吳敬梓筆下的婁氏兄弟形象及其敘事意向

      2014-03-28 18:14:57甘宏偉
      滁州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年3期
      關(guān)鍵詞:寧王吳敬梓儒林外史

      甘宏偉

      吳敬梓筆下的婁氏兄弟形象及其敘事意向

      甘宏偉

      婁氏兄弟是《儒林外史》第八至十三回里出現(xiàn)的人物。吳敬梓塑造婁氏兄弟的形象,是為那些科舉考試中所謂的懷才不遇者畫像,并對讀書人因科舉不第而生出懷才不遇的心態(tài)進行嘲謔和調(diào)侃。寫婁氏兄弟與寫周進、范進、嚴監(jiān)生以及馬二先生一樣,都是為了燭照科舉考試制度下讀書人的精神與心態(tài)。吳敬梓是在通過他們反復(fù)告誡讀書人:不能讓舉業(yè)功名迷了心竅,讀書人應(yīng)當(dāng)生活得不失尊嚴,讀書人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應(yīng)該去做。

      《儒林外史》;吳敬梓;科舉社會;士人心態(tài)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八至十三回里塑造了婁三、婁四公子的形象。婁三公子名琫,是個孝廉;婁四公子名瓚,在國子監(jiān)讀書。他們的父親是太保、大學(xué)士①,位居三公,官正一品,在朝二十余年,死后賜葬賜謚,極享尊榮。長兄在京師為官,時任通政司大堂,官屬正三品,這個職位掌管內(nèi)外章奏,諸如四方陳情建言、申訴訟告等事。婁氏兄弟稱得上是出身高官顯宦之家。只是他們未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覺科名無望遂放棄了舉業(yè),卻又因科名蹭蹬激成了一肚子的牢騷不平。吳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塑造的婁氏兄弟形象應(yīng)該如何理解?或者說,吳敬梓為什么要在《儒林外史》里塑造這樣的人物形象?厘清這一問題,對于真實理解《儒林外史》的文本意蘊和創(chuàng)作意圖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認為,婁氏兄弟也是吳敬梓為燭照科舉考試制度下讀書人的精神與心態(tài)而塑造的形象。

      《儒林外史》里與科舉考試有關(guān)涉的主要人物,婁氏兄弟之前有周進、范進、嚴監(jiān)生,婁氏兄弟之后有馬二先生。如果從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精神心態(tài)所造成的影響的角度看,周進、范進、嚴監(jiān)生是被舉業(yè)科名誘逼、磨耗得或顛狂或猥瑣,以至失去做人的最起碼尊嚴的一類形象;馬二先生則是因虔誠于舉業(yè)科名而生活得很迂拙的一類形象。那么婁氏兄弟呢?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得最顯著的就是落第士子的習(xí)氣,代表了科舉社會里讀書人當(dāng)中所謂的“懷才不遇”者一類。《儒林外史》塑造他們時所用的筆墨則表明,吳敬梓對讀書人因科舉不第而生出的懷才不遇心態(tài),是持調(diào)侃和嘲謔態(tài)度的。

      《儒林外史》里,婁氏兄弟一出場,就很快給讀者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自視才高,時常怨憤不平,喜歡發(fā)表些與時宜相違的偏激言論。

      婁氏兄弟因科名未能如愿,于是激起了滿腹牢騷,即便呆在京師,他們也忍不住每常作些“自從永樂篡位之后,明朝就不成個天下”[1]112之類的議論,弄得兄長也聽不過,怕惹出事,勸他們回了湖州老家。在姑丈蘧太守家烹茗清談,說起寧王反叛之事,婁四公子又起了興致:“據(jù)小侄看來,寧王此番舉動,也與成祖差不多。只是成祖運氣好,到而今稱圣稱神,寧王運氣低,就落得個為賊為虜,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1]112婁氏兄弟的牢騷偏激本緣于自視才高卻又自認時運不濟。比較一下婁三、婁四公子對成祖和寧王的議論,便會發(fā)現(xiàn)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如果以看成祖的眼光,他們應(yīng)該說寧王也是圖謀篡位;如果以看寧王的眼光,他們應(yīng)該稱頌成祖英明。可是這兄弟二人不是如此,他們攻詰成祖,卻為寧王鳴不平。這固然表現(xiàn)出不以成敗論人的識見,不過也不能因此而高估了婁三、婁四公子的胸襟。他們實際上是在以運氣論人,成祖運氣好他們攻詰,寧王運氣不好他們不平,這并不比以成敗論人高明到哪里去。尤其值得關(guān)注的是:婁三、婁四公子為何表現(xiàn)出不以成敗論人的識見,卻又陷于以運氣論人的偏狹?不妨作這樣的推測,婁三、婁四公子若以成敗論人,那他們不能中鼎甲、入翰林,豈不是把自己也置于沒才學(xué)、沒本事的讀書人之列了;可如果以運氣論人,婁氏兄弟就能給自己找到一個充分的可以沾沾自喜的理由了:我們兄弟沒中鼎甲、入翰林不是因為沒學(xué)問、沒本事,而是因為運氣不好。從這一角度看,婁三、婁四公子還真算是“高明”,原來是在借別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用寧王說事的確能夠達到聳人聽聞的效果,只是太不謹慎、太過輕率了些。接著再看二婁后面的議論,更可以證明這種推測是合乎他們的心思的。蘧太守又對婁氏兄弟說起他的孫子:“自你表兄去后,我心里更加憐惜他,已替他捐了監(jiān)生,舉業(yè)也不曾十分講究。近來我在林下,倒常教他做幾首詩,吟詠性情,要他知道樂天知命的道理?!保?]112-113婁氏兄弟贊賞其高見,結(jié)果生出來的還是不無激憤之言:“俗語說得好:‘與其出一個斫削元氣的進士,不如出一個培養(yǎng)陰騭的通儒?!保?]113二婁提起這樣一句俗語,實則含有這樣的意思在里面,即:我們與其做一個斫削元氣的進士,不如做一個有陰騭的通儒。再進一步講,就是說:我們兄弟不是沒有中進士的才,連做通儒的才都有,只怪我們運氣不好。這樣的話,要是在高翰林、施御史那里,肯定是不通的,所謂有操守的到底要從科甲出身。不過,存異求同的話,二婁實際上和他們也有一點是完全相通的,即都很看重科甲,不然,婁氏兄弟也不會對自己沒能中進士、入翰林的事,一直耿耿于懷。

      像婁氏兄弟這樣自感不遇于時而偏激怨恚的讀書人,在科舉時代不乏其人。王定保在《唐摭言》里就摭取了一些這樣的讀書人,王泠然是其中的一個代表。王泠然,唐玄宗開元五年(717)進士,但一直未能得官,就向御史高昌宇、燕國公張說寫信要求他們?yōu)樽约褐\得一官?!短妻浴贩謩e在卷二“恚恨”條、卷六“公薦”條輯錄了王泠然的這兩封書信。這里,僅以他寫給張說的信為例述之。在給張說的信中,王泠然先以炫己:“公復(fù)為相,隨駕在秦,仆適效官,分司在洛,竟未識賈誼之面,把相如之手,則堯、舜、禹、湯之正道,稷、契、夔、龍之要務(wù),焉得與相公論之乎?”[2]1627接以責(zé)人:“天喪斯文,調(diào)零向盡,唯相公日新厥德,長守富貴,甚善,甚善。是知天贊明主而福相公。當(dāng)此之時,亦宜應(yīng)天之休,報主之寵,彌縫其闕,匡救其災(zāi),若尸祿備員,則焉用彼相矣!”[2]1628甚竟至于詆難:“仆竊謂今之得舉者,不以親,則以勢;不以賄,則以交;未必能鳴鼓四科,而裹糧三道。其不得舉者,無媒無黨,有行有才,處卑位之間,仄陋之下,吞聲飲氣,何足算哉!何乃天子令有司舉之,而相公令有司拒之!則所謂‘欲德不用’,徒張此意,事與京房《易傳》同。故天下以大旱相試也。去年所舉縣令,吏部一例與官。舉若得人,天下何不雨?賢俊之舉,楚既失之;縣令之舉,齊亦未得。夫有賢明宰相,尚不能燮理陰陽,而令庸下宰君,豈即能緝熙風(fēng)化?”[2]1629《唐摭言》的作者王定保認為,對像王泠然這樣不求己反責(zé)人的行事,非君子之儒所為,讀書人應(yīng)當(dāng)反之于己,得失以道,而非望之于人,以至愛憎競作[2]1593。不過,比較而言,王泠然的恚恨是為個人功名,雖怨天尤人,倒也直白,就是想做“相公一株桃李”,非徒為自炫;而婁三、婁四公子的偏激言論,固然不是沒有道理,但只為逞口舌之快,于事無補,于己無益,看來是顯露自己不同于常人的識見,實則是對沒能得中鼎甲之事耿耿于心,不免有藉驚人之論以搏取聲名之嫌。

      在婁氏兄弟身上,因科名蹭蹬而表現(xiàn)出的又一特征是:他們有極強的知音難覓之感,以至于妄認“同道”。

      像婁氏兄弟那樣對成祖和寧王所發(fā)的駭俗之言,自然很少有人敢公開地表示贊同,這是可能觸忤朝廷的議論,可不是小事情。馬二先生就曾被縣里的差人唬得面如土色,托辭就是他的朋友蘧公孫忤逆朝廷,最終以此為要脅擠干了他身上的銀兩。其實,有婁氏兄弟這樣看法的應(yīng)該不乏其人,寧王和他的臣子就應(yīng)該是想效仿成祖才起兵的。但是在當(dāng)時那種情勢下,極少有人敢冒大不韙之險說出來。所以,長兄也怕惹出事勸他們回老家,剛好他們苦無知音,呆在京城也甚覺無聊?;氐郊亦l(xiāng),婁氏兄弟愛發(fā)議論的習(xí)氣依然受到沮抑,姑丈蘧太守對他們妄言天下、非議朝政的行止,就正色提出告誡:“成敗論人,固是庸人之見,但本朝大事,你我做臣子的,說話須要謹慎?!保?]112自己的一番卓識高見無人響應(yīng),婁氏兄弟頗有知音難覓的感慨。恰巧,府上的家人鄒吉甫向他們談起新市鎮(zhèn)上有個楊執(zhí)中,此人說過“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樣好的,就為出了個永樂爺就弄壞了”[1]118這樣的話。婁氏兄弟不由大驚,竟然還有和他們一樣對永樂爺表示不滿的人,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不想在鄉(xiāng)間遇上了知音,就馬上向鄒吉甫探詢這人的來歷。又聽說楊執(zhí)中為人忠直不過,又好看的是個書,就將他認作了窮鄉(xiāng)僻壤的讀書君子。得知他因為欠債被收監(jiān),回家收拾停當(dāng)之后,就派人救這位身陷囹圄的“同道”。

      不過,婁氏兄弟將楊執(zhí)中引為知音,實在是有些自作多情了。楊執(zhí)中說永樂的壞話和二婁論成祖篡位,盡管都是對成祖永樂皇帝表示出些不滿,實則有根本的不同,懷有不一樣的心思。鄒吉甫那番說酒汁淡與薄的話是從楊執(zhí)中那里學(xué)來的,正可表示楊執(zhí)中的意思,二婁也認為,鄉(xiāng)下一個老實人,不會得知這些話。楊執(zhí)中說永樂爺是將他和洪武爺相比,二婁論成祖是將他和寧王相比。二者拿來比較的對象不同,所表露的心思也就迥然有別了。如前所述,二婁說成祖和寧王是在以運氣論人,是因未能中鼎甲而激成牢騷。楊執(zhí)中則似乎是在以人情說世道,是抱怨永樂時的人情比洪武時的人情薄了。為什么楊執(zhí)中有這樣的抱怨?看看他的行止和他的家庭就可以明白了:東家因他為人“正氣”,就托他管總,他卻不肯用心料理,只管出外閑游或垂簾看書,憑著伙計胡弄,稱他為“老阿呆”實在是沒有枉屈他。家里又窮極,常日只好吃一餐粥,兩個兒子又都是蠢人,既不做生意,又不讀書,還靠著他養(yǎng)活,且時常在外面喝酒賭錢。如果說以婁氏兄弟論成祖和寧王也還不乏識見的話,那么楊執(zhí)中這樣又窮又酸的“老阿呆”不怪自己不做營生、不善持家,卻怪永樂弄壞了天下,實在是不著邊際,不免有些大言不慚。書中說永樂的還有一位杜慎卿,他說:“本朝若不是永樂振作一番,信著建文軟弱,久已弄成個齊梁世界了?!保?]364擱下孰是孰非之辨,杜慎卿論永樂的氣度要遠勝于這位楊執(zhí)中??傊?,可以確定的是,楊執(zhí)中和二婁議論永樂,本是緣于不同的遭際,基于不同的眼界??墒牵瑠涫闲值芤宦牭竭@位楊執(zhí)中和他們一樣說永樂的壞話,也就不論是不是抱有和自己相同的心思了,反正都是對永樂爺表示不滿,肯定是志同道合了。正如臥閑草堂評說:“即有百口稱說楊執(zhí)中為不通之老阿呆,亦不能疏兩公子納交之殷也。”[1]127因為對婁氏兄弟來說,盼到這樣的“知音”實在是太難了。由此也可見,二婁識人的眼光實在不能讓人恭維。從后來的情形看,婁氏兄弟三顧草廬拜訪楊執(zhí)中,待他十分虔敬,又認他是個襟懷沖淡的人,其實他根本承負不起這番敬重,應(yīng)該感到很慚愧。不過楊執(zhí)中是不會慚愧的,他相與婁三、婁四公子本來就是想做個食客,蹭份不要錢的酒飯吃而已。魯編修和婁三公子說:“這樣的人,盜虛聲者多,有實學(xué)者少。我老實說:他若果有學(xué)問,為甚么不中了去?只做這兩句詩當(dāng)?shù)蒙趺??就如老世兄這樣屈尊好士,也算這位楊兄一生第一個好遭際了,兩回躲著不敢見面,其中就可想而知。依愚見,這樣人不必十分周旋他也罷了?!保?]130有學(xué)問就得中了去,固為鄙陋之見;稱楊執(zhí)中是躲著不敢見,固是猜度之詞;但他說楊執(zhí)中之流“盜虛聲者多,有實學(xué)者少”卻也的確近情,他對婁氏兄弟的勸告也不失忠懇,不過魯編修這“俗氣不過”的話他們是聽不進去的。后來,楊執(zhí)中向婁氏兄弟薦舉權(quán)勿用,稱權(quán)勿用真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空古絕今之學(xué),真乃處則不失為真儒,出則可以為王佐,稱他有管、樂的經(jīng)綸,程、朱的學(xué)問,乃是當(dāng)世第一等人,為投二婁之所好,不吝虛溢之詞,以聳二婁之聽聞,更是極不厚道。但婁氏兄弟不僅不產(chǎn)生懷疑,反而認為鄉(xiāng)間真有此等人,這樣自己又能結(jié)識一個有才而不遇于時的知音了,為此還專門將一個亭子題匾為“潛亭”,以示等權(quán)潛齋來往的意思。而權(quán)勿用其人實則是比呆頭呆腦的楊執(zhí)中還可笑的人,他不種田,又不做生意,坐吃山空,舉止又怪模怪樣,人品也上不了層次,至于在鄉(xiāng)里的口碑更是糟糕得不行。從與楊執(zhí)中、權(quán)勿用這些不呆即怪之人的際遇來看,婁氏兄弟真是盼知音盼得太著急了。

      在《儒林外史》里,熱衷于求名做名的并不少,但求名最終求出掃興,做名最終做成笑談的,還只有婁氏兄弟。

      婁氏兄弟,因熱衷求名做名,以至將自己遐想為歷史上賢人俊士風(fēng)云際遇的主角,結(jié)果一場豪舉落得一場掃興,“無限壯心”化做一時笑談。應(yīng)該說,婁氏兄弟還是確實有些經(jīng)史學(xué)問的,只是因科名蹭蹬,一番功名事業(yè)心沒個施為處,故轉(zhuǎn)而求名做名。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不斷引起他們遐想的與楊執(zhí)中的一段遇合歷程之中。婁氏兄弟的遐想是從聽知楊執(zhí)中那番說永樂的話開始的。這遐想一開始,楊執(zhí)中這個人物的行為做事,便在婁氏兄弟那里不斷被過濾幻化,變得越來越崇高。起初,從鄒吉甫那里聽得楊執(zhí)中的事,本來是楊執(zhí)中不肯用心料理生意,只顧自己閑游看書,任由伙計亂來,虧空了七百多兩銀子,辜負了東家的托負,是個十足的“老阿呆”,婁氏兄弟卻將他認做窮鄉(xiāng)僻壤的讀書君子,反責(zé)怪東家是守錢奴,楊執(zhí)中是受了東家凌虐。接著,他們花了七百多兩銀子將楊執(zhí)中救出,過了一月有余,楊執(zhí)中卻遲遲不肯來謝。二婁不勝詫異之際,想到了越石甫的故事,將楊執(zhí)中想成了越石甫那樣的人物,于是,更覺得他有高絕的學(xué)問和不尋常的人品,越發(fā)值得仰慕。只可惜這位楊執(zhí)中并非其人,實際情況是楊執(zhí)中根本不知道是誰救了他,也不想著去打聽誰救了他,只是抱著不必管他,落得身子干凈的心理,繼續(xù)過他那不持家、不營生的“老阿呆”日子。倘若要知道婁府兄弟救了他,他巴不得連夜去相與。婁氏兄弟將楊執(zhí)中想象成越石甫,其微妙的心思也頗可玩味。越石甫,又作越石父?!蛾套哟呵铩肪砦濉秲?nèi)篇雜上》第二十四則、《呂氏春秋》卷十六《觀世》篇、《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新序》卷七《節(jié)士》都載有晏子與越石父的事。這個故事講的是晏子去晉國的路上,途經(jīng)中牟,遇到了敝冠反裘負芻的越石父正在路邊歇息,看他是個君子,就將他從主人那里贖出,使他得免勞苦凍餓,并且“解左驂以贈之”,又載著他一起回去?!敖庾篁壱再浿保R在當(dāng)時是一種非常尊貴的饋贈之物,而贈以左驂更表示對受贈者的尊敬之意。越石父被晏子贖出,不再為人之臣仆,而且又給予這么尊貴的禮遇,依照常理,越石父應(yīng)該表示感激才是,但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卻頗出人意外:

      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晏子使人應(yīng)之曰:“吾未嘗得交夫子也,子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贖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絕我之暴也?!痹绞笇χ唬骸俺悸勚?,士者詘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不為彼功詘身之理。吾三年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贖我,吾以子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請鬻于世。”晏子出,見之曰:“向者見客之容,而今也見客之意。嬰聞之,省行者不引其過,察實者不譏其辭,嬰可以辭而無棄乎!嬰誠革之?!蹦肆罴S灑改席,尊醮而禮之。越石父曰:“吾聞之,至恭不修途,尊禮不受擯。夫子禮之,仆不敢當(dāng)也。”晏子遂以為上客。[3]353

      上面所列記有晏子與越石父故事的幾部書中,除《史記》外,在記述完這個故事后,都載有托君子之口所作的論贊,論贊說:“俗人之有功則德,德則驕,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詘下之,其去俗亦遠矣。此全功之道也?!保?]354論贊對晏子“免人于厄,反詘下之”的高尚道德不吝褒揚之辭。婁氏兄弟將楊執(zhí)中遐想為越石甫,那么他們就自然可以與晏子同列了。不過,二婁欲禮賢求士,卻又生出幾多顧慮:四公子認為,雖然幫救了他,但仰慕他就應(yīng)該先到他家相見訂交,不能盼他來報謝,這是俗情;三公子則提出,“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若先到他家,就等于是要特地自明這事,也是俗情。去也俗,不去也俗,都無益聲名,這讓婁氏兄弟頗費了一番躊躇與權(quán)衡。最終還是抵不住對“高人”楊執(zhí)中的想往,商定前去相訪,在二婁看來,有這等極高品行的人,實在不忍因為這些緣故與之隔絕,錯過一番際遇。天目山樵于此處將二婁與虞博士、杜少卿二人作了對比,評道:“虞、杜濟人,情由中出,全是真誠,二婁則枝枝節(jié)節(jié)有許多計議,蓋求為名高耳?!保?]122此正可謂是對二婁心思的洞鑒之論。

      三顧草廬訪楊執(zhí)中的一段若遇若合之中的奇妙見聞,更讓婁氏兄弟一片訪賢覓士之心愈濃愈盛。楊執(zhí)中儼然成了一位身處飄飄仙境中品高德重的高人雅士,他們自然也就儼然成了禮賢好士的信陵君、春申君一列的賢公子。正因為二婁油然生出的無限遐想,使得他們在審視楊執(zhí)中的時候,怎么看怎么覺得此人非可等閑視之。其實楊執(zhí)中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他早年補廩,鄉(xiāng)試過十六七次,始終未能中得舉人,到老了終得一教官,于是視若至寶。魯編修只是當(dāng)著婁氏兄弟的面說楊執(zhí)中一句:“他果有學(xué)問,為甚么不中了去?”他們就直說魯編修是個俗氣不過的人。楊執(zhí)中辭了教官,報帖卻還一直貼著,將他的這般作派與魯編修相比,魯編修固然俗不可耐,不過楊執(zhí)中也實在算不上什么雅人。但在二婁看來,魯編修是俗氣不過的,而楊執(zhí)中是雅致不過的。這也許是在于:魯編修說楊執(zhí)中有學(xué)問,為甚么不中了去,正說到他們的短處,二婁正為自家運氣不好沒能得中鼎甲而憤激不平,最不喜歡聽魯編修這樣的話,自然魯編修是俗氣不過的;而楊執(zhí)中卻和他們一樣都是科名蹭蹬,正可同命相通,還有他們數(shù)月以來越積越濃的無限遐想,加上楊執(zhí)中那番力辭教官不就的談吐,以及親臨其境所見到的楊執(zhí)中居處之地的小小草屋、一方小天井、幾枝梅花、滿壁詩畫、一幅對聯(lián),不由得他們不將楊執(zhí)中看作雅極了的高人賢士,自己當(dāng)然也就飄飄如游仙境了。

      各色人等聚齊之后,婁氏兄弟便做了一件極助聲名的事——鶯脰湖宴賓。這番聚會進行了一整夜,船上數(shù)十盞羊角燈映著湖光月色,照耀如同白晝,一派樂聲大作,聲聞十余里,惹得兩邊岸上的人,望若神仙,無人不羨。如此動靜必定令婁氏兄弟雅名遠播,他們也必定心滿意足。鶯脰湖宴賓,在婁氏兄弟,肯定覺得是一件雅極了的事,而吳敬梓對其場景的描寫及最后的一句按語卻分明透出笑謔:“席間八位名士,帶挈楊執(zhí)中的蠢兒子楊老六也在船上,共合九人之?dāng)?shù)。當(dāng)下牛布衣吟詩,張鐵臂擊劍,陳和甫打哄說笑,伴著兩公子的雍容爾雅,蘧公孫的俊俏風(fēng)流,楊執(zhí)中古貌古心,權(quán)勿用怪模怪樣:真乃一時勝會?!?/p>

      到后來,婁氏兄弟對楊執(zhí)中、權(quán)勿用,尤其是張鐵臂諸人的心思和手段也許有些察覺。比如,張鐵臂得到婁氏兄弟贈送的五百兩銀子,丟下血淋淋的“人頭”走后,婁氏兄弟在家等他回來。小說用了一段細致入微的筆墨繪寫了婁氏兄弟將信將疑之下的焦躁情狀,一個說:張鐵臂他做俠客的人,斷不肯失信于我,我們卻不可做俗人。我們竟辦幾席酒,把幾位知己朋友都請到了,等他來時開了革囊,果然用藥化為水,也不是容易看見之事。我們就同諸友做一個“人頭會”,有何不可?另一個說:想他在別處又有耽擱了。他革囊在我家,斷無不來之理。婁氏兄弟已是將信將疑??墒窃趬艋脹]有破滅之前,他們還是寧信其實不信其虛的,因為二婁遇到的那些場景正巧和他們依靠無限遐想編織起來的夢幻極為契合,他們也正準備著靠這些人“眾星捧月”做一場“人頭會”,為自己再添上一段“誰人不羨”的佳話呢。只是再后來,精心準備的“人頭會”變做令他們面面相覷的“豬頭會”,權(quán)勿用又被差人從家里帶走,這些很失面子的尷尬事,應(yīng)該能讓他們先前遠播的雅名化作人們的笑談,婁氏兄弟或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從此閉門整理家務(wù),休問世情。

      最后還需要提出的是,在吳敬梓筆下,婁氏兄弟雖愛發(fā)牢騷、喜好做名,但他們的品行還是不錯的。他們待人謙和,忠厚和平,絕無貴公子派頭,斷不做那些以功名富貴驕人傲人的事,也斷不依仗家族勢位橫行鄉(xiāng)里。如兩公子初訪楊執(zhí)中途中,有人冒用他家名義耍橫,他們也只是指說人家不應(yīng)該在河道里行兇打人,壞婁家名聲,并無怪罪,反倒告訴這家仆人不必向主人說起此事??梢哉f,婁三、婁四公子尚不失為賢者,倘若他們不為科名蹭蹬而牢騷不平,不熱衷求名做名,而是出于真誠做些幫襯人的事,他們是可以和杜少卿同列的。因此,對于婁氏兄弟,吳敬梓在筆墨間流露的多是一種調(diào)侃而非譏諷。但是,這種調(diào)侃也足可以表明,吳敬梓不贊賞讀書人因所謂“懷才不遇”而怨憤牢騷的名士習(xí)氣,其所謂的懷“才”不遇,懷的也不是什么“真才實學(xué)”之“才”。

      綜上所論,《儒林外史》塑造婁氏兄弟正是為那些科舉考試中所謂的“懷才不遇”者畫像,同時小說又在不動聲色地嘲謔和調(diào)侃中,顯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讀書人科名蹭蹬,大可不必牢騷不平,也不必有什么知音難覓之感,若再熱衷于求名做名,可能名未得到,卻成為笑柄。如果與周進、范進、嚴監(jiān)生,以及馬二先生放在一起看,顯而易見的是,吳敬梓通過科舉考試下不同類型的讀書人形象,意在反復(fù)告誡讀書人:不必將科舉考試看得太重,不能讓舉業(yè)功名迷了竅,讀書人應(yīng)當(dāng)生活得不失尊嚴,而且讀書人也有許多比舉業(yè)功名更重要、更有意義、更能體現(xiàn)讀書人價值的事情應(yīng)該去做。

      [注釋]

      ①《儒林外史》第九回婁三公子對鄒吉甫說:“我們從京里出來,一到家就要到先太保墳上掃墓?!编u吉甫向婁氏二公子說:“我夫妻兩個,感激太老爺、少老爺?shù)亩鞯洌粫r也不能忘。”有論者據(jù)此以為,婁三、婁四公子的祖父是太保,因而說婁氏的祖、父、兄都是高官。這實在是誤會了。按明清官制,太保不是獨立的官職,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正一品官員兼任,相當(dāng)于今天的榮譽職位。如果婁氏兄弟的祖父是太保,那至少也是正一品,也應(yīng)當(dāng)賜謚賜葬,但小說中并沒有提及這一點。其實,“太老爺”在古代有一個用法是仆人對主人之父的稱呼,在這里是婁府仆人鄒吉甫稱呼主人婁氏兄弟的父親?!吧倮蠣敗边@里指的是婁氏兄弟。再者,太老爺如果指婁氏兄弟的祖父,那么鄒吉甫也不會只提婁氏兄弟和他們的祖父,而將他們官居大學(xué)士的父親置之不提。因此,婁三公子說先太保、鄒吉甫說太老爺都是指婁氏兄弟的父親。

      [1]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匯校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王定保.唐摭言[M].//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2.

      On the Characters of Lou's Brothers Shaped by Wu Jingzi

      Gan Hongwei

      Wu Jingzi shapes the characters of Lou's brothers,which represent the underappreciated scholars who liv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and intends to banter and ridicule them only in the chapters from 8to 13in The Scholars.If studying the characters of Lou's brothers with Zhou Jin,F(xiàn)an Jin,Yan Jiansheng and Mr.Ma Er,we find that Wu Jingzi intends to warn that the scholars should not be obsessed by fame and live with dignity and do more meaningful things.

      The Scholars;Wu Jingzi;the characters of Lou's brothers;imperial examination

      李應(yīng)青

      I207.41

      A

      1673-1794(2014)03-0001-05

      甘宏偉,河南城建學(xué)院中文教學(xué)部講師,文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明清文學(xué)(河南平頂山46703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科舉制度與明清社會(11JJD750001)

      2013-11-16

      猜你喜歡
      寧王吳敬梓儒林外史
      急處從寬
      吳敬梓暖足
      20世紀以來吳敬梓詩文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考
      智勇雙全平叛亂
      《儒林外史》的吃播
      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與不可預(yù)知的祭祀效果*——論《紅樓夢》的除夕宗祠祭祀與《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戲劇演出資料考辨——兼談《儒林外史》創(chuàng)作中的明清互現(xiàn)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50
      吳敬梓是個敗家子?
      單寶塔詩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江门市| 南丰县| 巴林右旗| 昭通市| 措勤县| 青岛市| 肇东市| 广饶县| 合肥市| 元阳县| 白水县| 屯门区| 新竹市| 广德县| 铜陵市| 济源市| 罗田县| 琼中| 临颍县| 宜君县| 临沭县| 会泽县| 修文县| 南宫市| 阜宁县| 平南县| 吉水县| 阜南县| 嘉兴市| 叙永县| 鹿邑县| 金塔县| 富锦市| 方城县| 宣汉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临汾市| 玉田县| 淅川县| 德江县| 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