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曜
小朋友,如果你有機會去南京吳敬梓故居旅游,你會發(fā)現(xiàn)故居西門外有一組雕塑。這組雕塑的主題叫“繞城暖足”。雕塑群中有幾位先生正在談古論今、吟詩作對。這組雕塑聲名遠播,日日都在向游人訴說著吳敬梓暖足的故事。
清代雍乾年間,寓居在南京秦淮河畔秦淮水亭的吳敬梓先生,正在寫《儒林外史》,此時他已經(jīng)窮困潦倒,全靠典當衣物、賣文和友人接濟維持生計。
冬天,下雪了,南京城掩隱在一望無際的風雪中。吳敬梓寓所的房頂上積了厚厚的雪,屋檐掛滿了冰凌,西北風呼嘯著,整個房子在嚴寒中顫抖。寓所內(nèi)滴水成冰,沒有火爐,吳敬梓正伏在案邊寫作。
入夜,雪停了,外面的風更大,屋內(nèi)更冷了。筆凍了,墨凍了,吳敬梓的手腳凍僵了。他停下筆,搓搓手,跺跺腳,用口呵筆墨,又繼續(xù)寫作。腳下的寒氣升起來了,吳敬梓渾身直打哆嗦。妻子央求道:“敬梓,停筆吧,等到明年春暖花開時再寫。”吳敬梓回應(yīng)道:“不能停!官場需要鞭子,民間需要鏡子,寒冷無所畏也!”就在這萬般無奈的時刻,吳敬梓想到了一個不要錢的取暖方法——夫妻倆走出家門,來到城南門,登上城墻,冒著寒風,踏著月色,順著城墻上的女兒墻跑步。兩人跑了一會兒,覺得累了,又停下來,改為行走;走了一會兒,接著又跑。就這樣跑跑走走,走走跑跑,約三個時辰過去,終于繞城一周,又回到了南門。吳敬梓的足出汗了,身子也熱了,他回到寓所又接著寫作。看到丈夫找到了一個不要錢的取暖方法,妻子樂了,戲問道:“先生的方法有名號否?”吳敬梓戲曰:“名為‘繞城暖足也!”
吳敬梓“繞城暖足”的故事被傳開了。幾位朋友與他相約同行,于是每天晚上,吳敬梓和幾位朋友一道“繞城暖足”,一路上談古論今,不亦樂乎,竟忘了寒冷。
吳敬梓住南京十多年,每年冬天都是這樣度過,用“繞城暖足”的方法,堅持寫作。十年磨一劍,《儒林外史》終于面世。這部小說揭露并鞭撻了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交給讀者一面鏡子,讓讀者看清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丑惡,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