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軍
簡析陶淵明田園詩審美境界的構(gòu)成要素
張信軍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有著極高藝術(shù)成就的田園詩人,他的田園詩格調(diào)高妙,旨趣玄遠,為后代山水田園詩開創(chuàng)了新的審美境界。本文擬對陶淵明田園詩的審美境界及其構(gòu)成要素進行簡要分析。
陶淵明;田園詩;審美;境界;構(gòu)成要素
“境界”原是佛教經(jīng)典中的常用詞語,本來是指禪義或禪法所達到的妙悟于心,融會貫通,卻又無法表達的深度。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這里所謂“境界”是指詩歌創(chuàng)作所達到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境界??梢娪袩o境界是衡量詩歌藝術(shù)價值高低的重要標準。陶淵明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位有著杰出成就的詩人,他把田園生活的題材帶進了詩歌中,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一詩歌類型,為我國詩歌開拓了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為后代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做出了榜樣。他的田園詩格調(diào)高妙,旨趣玄遠,具有極高的審美境界和審美價值。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盡管在魏晉時期還沒有對于藝術(shù)境界的完整明確的認識,但從老莊哲學(xué)引述而來的“象”“言”“意”“真”“自然”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guān)系已經(jīng)受到玄學(xué)家們的普遍重視和研究。正始時期,基于老莊“大象無形”“得意忘言”思想的“得意忘象”說更是進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的范疇,成為文士們積極倡導(dǎo)和努力實踐的的美學(xué)目標。在這種社會背景和思潮的影響下,正始文士們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任心”,一切以“自然”和“真”為上的新的審美理念,對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起了重要影響作用。陶淵明同樣深受魏晉以來崇尚老莊、張揚玄學(xué)的社會思潮的影響,形成了他崇尚自然,追求“真”我的審美理想,而他個人的經(jīng)歷和后來的生活環(huán)境又為他實踐這一審美理想提供了現(xiàn)實條件。從而為他的田園詩具有極高的審美境界打下了基礎(chǔ)。
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真”“自然”“意”是構(gòu)成他的田園詩審美境界的三個基本要素。
真,不僅是指一般的客觀真實,而是指萬事萬物的本原,“真者,所以授予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貴天真,不拘于俗?!保?]真,對人來說就指人的本性,是完全超越了現(xiàn)實的束縛、自由獨立的“真我”或“本我”,或者說是一種瀝除了塵世雜念的人格本體。在陶淵明的筆下處處可以看到他對“真”的追求和“真”的存在。
如在他的《歸田園居·其一》中“少無閑適韻,性本愛丘山”,這是對“真”的表白;“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這是對未能成“真”的悔恨;“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對“真”的渴望;“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是獲得“真”的喜悅。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大量田園詩里“真”同樣無處不在:如《歸田園居·其一》中“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樹陰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描繪的是鄉(xiāng)村生活真圖景;《移居·其二》中“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nóng)務(wù)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笔惆l(fā)的是鄉(xiāng)鄰之間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的真感情;《歸田園居·其三》中“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狹道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睂懙氖窃娙藙谧髦?,荷鋤晚歸真形象;《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中“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來還。山中饒霜露,風(fēng)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復(fù)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guān)。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毖缘氖侵挥型ㄟ^艱辛勞作才能獲得收獲的真道理。以上真景、真情、真理、真人,一覽無余,毫不掩飾,仿佛近在眼前,觸手可及。莊子說過:“真者,精誠之至也”,“真”本身就是人生思想感情的最高境界。陶淵明把水晶般透明的“真我”融進了其中,從“真”這一審美理念出發(fā)去觀照周圍的人和物,用“真”的光芒映照和滋潤其詩,才使得他的詩中所表現(xiàn)的景、情、理、事格外真切感人,境界全出。
“自然”在老莊哲學(xué)思想里是指非人為的、自然而然的,是“真”的外化物,是“真”的外在體現(xiàn),“真”與“自然”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就是指審美觀照的對象,也是達到審美境界的橋梁。“夫象者,出意者也”[2],說明了“象(自然)”與“意”(境界)的重要關(guān)系。在陶淵明看來,遠離世俗紛擾的田園生活本身就是最“真”的未被社會異化的“自然”,因此,他的田園詩里對于景物人事的描寫完全是不帶任何雕飾痕跡的“白描”。他的《歸田園居·其一》中“方宅”“草屋”“榆樹”“桃李”“遠人村”“墟里煙”“狗吠”“雞鳴”諸個意象仿佛是信手拈來,表面毫不相干,卻又各得其所,自然妥帖。其中有動有靜,有遠有近,有聲有色,有外有內(nèi),有虛有實,活脫脫一幅自然靈動的田園村居圖。于平淡中見功力,于自然中見神奇。與魏晉時期其他詩人相比,他的詩既沒有潘岳、陸機的駢詞麗句,也沒有阮籍、郭璞的高士之風(fēng),更沒有許詢、孫綽的玄言偈理,而是率性而為,隨意而作,由“自然”而發(fā),緣“自然”而收,沒有半點造作之處。他的田園詩不在于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著力表現(xiàn)平淡自然的生活情趣和抱樸守真的天真性情。因此他筆下的“自然”既是具象的,又是理想的;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既是個性的,又是充滿理趣的,從而可以通過自然的田園生活畫面,進入到一種令人無限神往的境界中去。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其四》中評價陶淵明的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可見陶淵明的詩豈止“自然”,簡直“天然”!
“意”從理論上講是一個哲學(xué)理念,“語之所貴者,意也。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保?]由此可見“意”本身就是一種境界。它極其高妙卻又無可言傳,是出自于“真”又完全超越了“自然”的一種至大至高、至純至美的境界,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所以《莊子·外物篇》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王弼在《周易略例》中甚至有“得意而忘象”?!耙狻币彩俏簳x文士努力追求的最高審美目標?!爸窳制哔t”之一的嵇康在《贈秀才入軍·第十四章》中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北缓髞淼奈娜朔顬榫哂懈呙钚h、渾然天成的審美境界而稱道。陶淵明同樣深受老莊及魏晉以來玄學(xué)思想的影響,十分注重對“意”的追求。他的《飲酒·其五》:“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的“心遠”即是一種“真”,只要抱璞守真,就能達到“地自偏”的境界。因“心遠”,所以才能居“人境”卻不聞“車馬喧”。其意為,只要有了完全超越現(xiàn)實的束縛、自由獨立的“真我”或“本我”,就會完全擯棄世俗干擾,達到一種高級的境界。此時作為“得意之象”的“南山”“飛鳥”“夕陽”以及手中所采之“菊”和口里“欲辯”之“言”都已不重要,唯有油然而起的“真意”蕩漾于心中,使人由瞬間而感悟永恒,居有限而領(lǐng)略無限,從而進入了一種“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生命本真狀態(tài),終于獲得了高妙而又玄遠的精神自由和享受。
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在他的《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物境、情境和意境,其中“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在他看來,“真”與“意”是構(gòu)成審美境界的重要因素。陶淵明把“真”“自然”“意”等審美理念化用到日常生活和詩歌創(chuàng)作中,以“真”觀照“自然”,在觀照中實現(xiàn)“真”與“自然”融合,最終到超越自然,升華到“真意”,從而成功地把自然之景化為心中之境,再把心中之境化為無限之“意”,看似沖淡平和,卻又化機無限,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人生理想的寄托和對生命個性的張揚,達到了莊子的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高妙境界,給后來的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和體味的空間。后人在《玉澗雜書·卷八》中評價“陶淵明直是傾倒所有,借書于手,初不自知為語言文字也,此其所以不可及?!标悗煹赖摹逗笊皆娫挕芬舱f:“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p>
陶淵明的田園詩之所以能具有如此高妙的審美境界和藝術(shù)魅力,與他的抱璞守真的人生信念,崇尚自然的審美追求,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緊密聯(lián)系,才能化平淡為神奇,超自然而成“真意”!這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是不可多得多見的。
[1]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1032.
[2]樓宇烈.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60.
[3]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美學(xué)教研室編.中國美學(xué)史資料選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1:40.
I207.22
A
1673-1794(2014)03-0065-02
張信軍,安徽省廣播電視大學(xué)滁州分校副校長、講師,研究方向:古典文學(xué)(安徽滁州239000)。
2013-12-09
李應(yīng)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