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
我的大兒子今年中三,和其他荷爾蒙過剩的新加坡青春期男生一樣,他平常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賽艇隊訓練、跟狐朋狗友們在社交網(wǎng)絡上嘻嘻哈哈,難得見到他對學業(yè)上心。
前一周我出差回來,見到青春期賽艇好手居然故作深沉地端坐在書桌前,一手摳著青春痘,一手拿著本書,做努力奮斗狀。拿來一看,他居然在看威廉·夏伊勒寫的《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
我很好奇:“Dude,你怎么忽然對歷史書感興趣了?”青春痘答:“下周老師要叫我們上臺講‘希特勒對德國的統(tǒng)治,是否給德國人民帶來了任何好處?我們5個哥們一組做PPT和書面報告。全組上臺講給老師和全班同學聽,我做組長,這個成績要計入期末的,別吵我讀書啦?!?/p>
這個題目讓我有點好奇,暗地里嘀咕:好端端的不強調(diào)希魔頭滿手鮮血,居然要找他對德國人民究竟有沒有干過一點好事,作為一個以死記硬背教科書和標準答案來應付歷史考試的過來人,我開始觀察青春痘怎么應付他的歷史課。
青春痘和他的組員根據(jù)老師開的書單,分頭去學校和社區(qū)的圖書館借書。他把任務分配給組員,每人限定時間讀完相關章節(jié),畫出重點,歸納出書里的主要觀點,向組長電郵匯報。仗義的青春痘組長以身作則,拿了最厚的書來啃。
另外,老師也不限制他們上網(wǎng)找資料來剪剪貼貼,還推薦了包括維基百科等幾個網(wǎng)站讓他們自己去搜材料。
我沒想到的是,整個功課的破題,居然是先由定義“德國人民”開始,然后再定義“給人民的好處”。青春痘著實苦惱了挺久,究竟是把“德國人民”定義為“當時居住在德國的所有人”還是定義為“當時有德國公民身份的人”。去問老師,結果老師給了一個極具包容性的回答“隨便你(可以想象青春痘當時滿臉的黑線),哪個定義比較能展現(xiàn)希特勒的影響就用哪個”。
他們幾個組員在電腦的即時通軟件上討論后,自行決定用“當時所有居住在德國的人”的定義。我問青春痘為什么,他臉帶“老頭,你這都不懂”的表情對我說:“不然我怎么寫他清洗猶太人嘛……”
然后老師要求他們自行去收集整理不限于教科書上提到的希特勒上臺后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軍事等各方面的政策,根據(jù)每項政策的影響大小列出等級,由最重要的政策開始探討每一個政策對當時德國人民的利和弊。
到了下個星期一,青春痘洋洋得意地告訴我,他想好了怎么做這個事情:“畫幾個表格,分別列出政治、經(jīng)濟、社會、軍事政策對德國人民的好與壞,然后用PPT的功能美化一下就基本搞定了。”然后,他帶了他的組員,在他房間里頭激烈辯論,把每個政策都爭論過后,寫下來。作為一位好奇心極其重的父親,我就借著端茶送水的機會,去旁聽中學三年級業(yè)余歷史學家們的爭論。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們對希特勒上臺后,通過各種基礎建設和擴軍備戰(zhàn)來協(xié)助德國500萬的失業(yè)人口的政策的嘴仗。
青春痘一:“帝國勞工服務局組織了很多失業(yè)農(nóng)民和工人去修建鐵路、公路和公用設施,讓老百姓有工作,有飯吃,這個應該算是給德國人民好處了吧?!?/p>
青春痘二:“你傻了吧,都沒有好好看資料。在那個時候,德國的工人都被控制到‘德國工人陣線里頭,他們沒有罷工的權利,也沒有要求加薪和更好工作條件的權利,他們的工資都由國家規(guī)定,1937年時候,德國工人每周要工作72小時,這也算好處嗎?!”
青春痘一:“我當然有看資料!你才沒有。當時德國政府還給工人提供很多大眾娛樂,工人肯定很爽,當時每周存5馬克就可以買車,起碼現(xiàn)在新加坡做不到吧。你個笨蛋!”
組長青春痘:“不要吵啦!”
以上過程重復N遍后,5個青春痘男生終于在熬夜拌嘴趕功課中耗盡了過度旺盛的精力,橫七豎八地睡在房間的各個角落。
PPT做完了,下面就得動手寫書面報告了。我發(fā)現(xiàn),他們還真是按照教科書里頭“如何評價歷史論斷”的部分來寫的。青春痘的教科書要求書面報告的寫作里頭“每提出一個觀點,都要提出相應的論據(jù)和合理的推理論證”。
謹摘錄一段他們的書面報告:
希特勒于1933年在德國掌權后,通過重建經(jīng)濟和軍隊令德國復興。但是他對德國的統(tǒng)治并沒有給德國工人帶來顯著的好處,因為他的許多政策都非常嚴厲。雖然德國的失業(yè)率有所降低,但是在嚴厲的勞工政策下,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并沒有提升。年輕人因為被征兵而失去了工作賺錢的機會;結婚的女性也被鼓勵辭職以讓位給男性;公共工程的工人的工資長期保持不變但工時加長;工人微薄的工資還被強迫交一部分給政府主導的工會。
第一句提觀點,第二句展開邏輯,第三句提出證據(jù),中規(guī)中矩。
我服了這些青春痘。
摘自《視野》201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