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慧
2013華為勝利之戰(zhàn)評華為訴美國IDC公司壟斷案
周春慧
從訴訟的角度,2013年最有技術含量最令人振奮的案件莫過于華為訴IDC公司反壟斷案。兩千萬的賠償額對于這個行業(yè)來說并不大,但民眾們津津樂道的是,咱們中國的民族企業(yè)終于打贏了國際技術大鱷!而對于業(yè)界專家來說,此案涉及標準專利中FRAND原則的司法細化以及標準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這些極其專業(yè)而高難度的問題才是最值得討論的熱點。然而,由于涉及到商業(yè)秘密的緣故,本案不公開審理,因此,法官、雙方律師之間的關鍵而精彩的對抗、辯論及判決理由,我們不得而知,只能試圖從公開的資料及發(fā)言中厘清這一案件的來龍去脈。
全球無線通信領域由于其巨大的商業(yè)潛力及高技術的特征,成為目前因專利技術而引發(fā)糾紛最多的領域。在專利技術上升及融合到技術標準的過程,各大通信巨頭之間的技術交叉開發(fā)及使用是常態(tài),由此引發(fā)的專利糾紛更是頻繁,而且由于某一項技術或者產品所涉及的專利非常之多,在發(fā)生糾紛時相互之間的專利侵權情況非常復雜,難以判斷清楚專利權的有效性、侵權與否、交叉授權、侵權損害等情況。
華為與IDC的恩怨并不是以這一訴訟才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作為全球通信設備及終端生產巨頭之一,華為在為客戶生產無線通信產品時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到2G、3G、4G標準中的必要專利。而IDC公司擁有無線通信技術領域中2G、3G、4G標準下的大量必要專利和專利申請,包括在美國的專利權和專利申請權,以及在中國的相應同族專利權和專利申請權,也早在幾年前就參與了ETSI無線通信國際標準的制定,并在這些標準制定過程中,承諾以FRAND原則許可給標準實施者。雖然此次訴訟涉及的是中國電信領域中移動終端和基礎設施的技術標準,但由于技術及標準的原因,華為仍然不可能繞過IDC的專利技術進行生產和銷售,雙方都認可華為要生產、銷售通信產品必然要實施IDC的相關專利。
早在2008年,華為就開始就涉案專利許可使用費問題與IDC公司進行了多次談判,但因IDC公司堅持較高的許可使用費及其他苛刻的授權條件,雙方談判一直處于持久戰(zhàn)的狀況。在雙方未對涉案專利達成許可協(xié)議時,IDC在2011年7月,在美國率先將華為訴至特拉華州法院以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稱華為涉嫌侵犯其在美國享有的七項標準必要專利,并要求對華為啟動337調查并發(fā)布全面禁止進口令、暫停及停止銷售令。337調查威力巨大,一旦確認構成知識產權侵權,不僅意味著華為公司在美國失去相關的市場,甚至連同行也將遭到牽連。
談判沒談妥,在美國又遭遇訴訟及337調查的高壓。華為絕地反擊在國內開辟了一個新的戰(zhàn)場。2011年底,華為以IDC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為由訴至深圳中院。此外,華為還對IDC公司提起了第二個訴訟,請求法院按照FRAND原則,裁定其應支付給IDC公司標準必要專利使用費的費率。這一訴求內容,也是華為與IDC長期談判,卻遭百般刁難,無法達成統(tǒng)一意見的內容。華為認為在其與IDC公司進行友好談判過程中,IDC公司在美國提起訴訟及337調查請求,其目的是為了逼迫其接受IDC提出的過高的專利許可交易條件,構成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因此,籠統(tǒng)地說華為訴IDC公司案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案件,其核心法律問題分別是FRAND原則下的標準專利許可費的確定問題,及涉及標準專利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問題。該案涉及了兩個非常核心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即使是知識產權和標準規(guī)則運用純熟的美歐日等國法院對于這兩個“高精尖”問題的處理也沒有經驗,對于涉及標準的知識產權糾紛也未形成業(yè)內認可的公平、合理的解決規(guī)則。
FRAND原則是公平、合理、無歧視原則,是當今標準組織制定技術標準最常選用的許可條件,該原則要求知識產權人承諾以公平、合理、無歧視條件許可其標準必要技術。FRAND原則雖然在標準制定的時候較易為標準制定參與人所接受,有利于技術標準的制定,但是其不確定性,卻常常把許可問題甩到了許可談判及糾紛解決階段。華為與IDC的談判就是圍繞著此原則下引發(fā)的典型問題。IDC向華為發(fā)出的多次要約中,不僅有捆綁銷售的問題,并提出了要求華為將其所有專利免費許可給IDC的不合理要求,更重要的是IDC擬授權給華為的專利許可費遠遠高于蘋果與三星公司。
華為堅持認為標準中必要專利的許可使用費率的高低應該考慮實施該專利或類似專利所獲得的利潤,以及該利潤在被許可相關產品銷售利潤或銷售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對于納入標準中的專利權人而言,其僅能夠就其專利權而不是標準而獲得額外的利益。而由于IDC公司在談判過程中對華為開出的高出其他被許可人數(shù)倍的許可費,以及談判之外發(fā)起的其他訴訟和調查,具有明顯的迫使華為接受其苛刻的許可條件的目的。因此,在2013年10月28日,廣東省高院對華為訴IDC壟斷一案作出終審判決,判定美國IDC公司構成壟斷,賠償華為公司兩千萬元。
在中國戰(zhàn)場取得勝利之前,2013年6月,美國ITC主審法官也對無線3G設備337調查作出了初步裁定,裁定IDC所訴的7項專利中1件無效,而其他6項專利,華為并不侵權。另據(jù)2013年12月的最新消息,IDC公司已經與華為達成了一項和解協(xié)議,雙方同意撤銷在美國地方法院涉及專利費稅率的所有訴訟,包括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兩項調查,但不包括華為在中國提起的訴訟。對于華為公司而言,這一系列戰(zhàn)爭之后,能夠順利獲取相關技術標準的全球授權協(xié)議才是華為最佳的贏點。
捷報頻傳,是對華為面對國外技術巨頭不憷頭、敢于迎戰(zhàn)及運用知識產權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己權益的肯定和嘉獎。對于中國企業(yè)來說,也是中國企業(yè)逆襲在美國市場頻遭打擊狀態(tài)的一劑振奮劑。知識產權向來是國外技術巨頭阻擊或是收取國內制造企業(yè)高額利潤的大棒,而大部分國內企業(yè)長期以來面對國外企業(yè)的挑戰(zhàn)底氣不足的,這與我國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積累薄弱及缺乏運用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規(guī)則經驗有很大的關系。華為的勝利與其公司內部技術的積累及逐漸熟練、并積極參與國際游戲規(guī)則不無關系,給國內企業(yè)做了一個極好的榜樣。
涉及技術標準的知識產權糾紛,對于各國的法院、執(zhí)法部門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華為作為業(yè)界的巨頭把這個知識產權界中的高尖端問題推到臺面上,不得不說是促進國內外與標準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規(guī)則深化細化的功臣。在各國相關立法尚不完備、司法實踐也未形成成熟規(guī)則的背景下,中國法院通過這樣一例典型案件的裁判,傳遞了中國司法的態(tài)度和傾向。從根本而言,中國法院的判決實際上也是國內業(yè)界對于涉及技術標準知識產權保護中現(xiàn)有規(guī)則運行的理解,是一種探索,也是一種表態(tài)。從目前的反饋來看,不同立場和利益主體的意見爭議很大。但這種探索和嘗試仍然有著巨大的價值。通過司法判決來細化和明確技術標準制定過程中模糊不清的FRAND原則,并提出涉及技術標準的壟斷認定標準,可以減少很多不確定因素,增強行業(yè)規(guī)則與相關法律規(guī)則的可預期性,對于不同利益群體明確他們的權利義務邊界意義重大。國內外司法界及產業(yè)界也將在此基礎上調整和優(yōu)化相關的規(guī)則,因此這個判決對于技術、產業(yè)以及法律規(guī)則的發(fā)展,將產生長久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講,該案判決具有積極的突破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