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風
(齊魯師范學院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13)
《賢愚經(jīng)》譯注本指瑕
施曉風
(齊魯師范學院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13)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賢愚經(jīng)》是目前為數(shù)不多的《賢愚經(jīng)》譯注單行本,但是書中存在不少校釋錯誤,大體分成幾種情況,如因詞義理解錯誤導致譯文錯誤,因形近導致誤字,因音近導致誤字,標點錯誤以及語序顛倒等,現(xiàn)舉若干例校正,以期對《賢愚經(jīng)》譯注本修訂有所幫助。
《賢愚經(jīng)》;譯注;誤釋
《賢愚經(jīng)》,一名《賢愚因緣經(jīng)》,共13卷,69品,是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于涼州(今甘肅武威)由僧人慧覺等譯,有研究者稱此經(jīng)是僧人們根據(jù)聽講記錄整理、編纂而成,應為編譯而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翻譯。該經(jīng)共收錄了69個故事,內(nèi)容涉及較廣,既有佛本生故事,又有佛弟子及信徒們前后生各種各樣的因緣故事。在表現(xiàn)形式上寓言與傳說相雜、敘事與說理相間,寓理于情,深入淺出,生動傳神,曲折動人,頗具可讀性和文學性。它旨在通過這些故事來表達懲惡揚善的思想,宣揚業(yè)報輪回的佛教理論。其中有些故事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既使超出佛教領(lǐng)域也具有倫理道德方面的勸誡功能、哲學思辨價值及普遍的現(xiàn)實意義。[1]
現(xiàn)以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免費提供的電子佛典數(shù)據(jù)庫作為參照,試舉花城出版社《賢愚經(jīng)》譯注本的部分闕失,以就正于方家。
1.《須阇提品第七》:“時兒回頭,見父拔刀,欲殺其母。兒便叉手,曉父王言:‘唯愿大王,寧殺我身,勿害我母。’殷勤諫父,救其母命,而語父言:‘莫絕殺我,稍割食之,可經(jīng)數(shù)日;若斷我命,肉便臭爛,不可經(jīng)久?!?/p>
譯文中釋“殷勤諫父”為“殷勤地勸諫父親”,意思不明,“殷勤”在此除了有“懇切”的意思之外,還包含“屢次、多次”的意思?!稄V雅·釋詁三》:“殷,眾也。”《漢語大字典》:“勤,(次數(shù))多;經(jīng)?!?,所以“殷勤”有表多次、頻數(shù)、反復的意思,《漢語大詞典》“殷勤”除了表頻繁、反復以外,還表懇切義,而“殷勤”表懇切很可能是由頻數(shù)義引申而出的。董志翹先生說:“佛經(jīng)中‘殷勤’表‘懇切’義,同時也表‘頻繁(再三)’義,兩個義素是融合在一起的?!保?]如《沙彌守戒自殺品第二十三》:“爾時世尊,殷勤贊嘆:持戒之人,獲持禁戒。寧舍身命,終不毀犯。”“殷勤”就既有懇切義,又含有多次、反復的意思,譯文釋作:“殷勤贊嘆”,意思不明。此外,“殷勤”也表“急切”,如《降六師品第十四》:“波斯匿王即往見佛白言:‘六師殷勤乃而,唯愿世尊垂神化伏,普使一切別偽識真。’”
2.《波斯匿王女金剛品第八》:“時彼長者有一小女,日日見彼辟支佛來,惡心輕慢,可罵毀言。面貌丑陋,身皮粗惡,何其可憎!乃至如是?!?/p>
“何其可憎”譯為“可憎之極”,表義不明?!霸鳌庇袇拹旱囊馑??!墩f文》:“憎,惡也。”“愛”的反義詞?!对姟R風·雞鳴》:“會且歸矣,無庶與子憎?!薄抖Y記·曲禮上》:“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彼浴昂纹淇稍鳌币馑紤獮椤岸嗝醋屓藚拹喊 ?。
“即便至心遙禮世尊:‘唯愿垂愍,到于我前,暫見教訓?!渑\,敬心純篤。”
“暫見教訓”譯為“使我暫得教訓”,意思不明?!皶骸笨衫斫鉃椤岸虝r間的、短暫的”,而不是“暫時”的意思?!皶骸痹跐h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大概在許慎的時候,“暫”字的意義變?yōu)榱恕安痪靡?。”《說文》:“暫,不久也?!边@是“暫”字在中古時代的常用意義?!掇o源》:“暫,副詞,表短暫時間。”如庾信《鏡賦》:“不能片時藏匣里,暫出園中也自隨。”王勃《滕王閣序》:“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薄皶厚v”就是短時間的停留。[3]“暫見教訓”意為“短時間內(nèi)得到教導”抑或“快速地得到教導”。
3.《羼提波梨品第十二》:“于時羅閱祇人欣戴無量,莫不贊嘆如來出世,甚為奇特?!弊g文:當時羅閱祇人歡喜感戴無限,莫不贊嘆如來出世奇特非凡。
《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欣: (2)愛戴。”[4]《國語·晉語一》:“昔者之伐也,興百姓,以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表f昭注:“欣,欣戴也。”“欣”在此譯為“歡喜”是不恰當?shù)?,它與“戴”構(gòu)成同義并列復合詞,表示“愛戴”。
4.《鋸陀身施品第十五》:“時山澤中,有一野獸,名曰鋸陀,身毛金色,毛頭光明,遙聞其語,甚憐憫之,身入冷泉,來至其所,以身裹抱,小還有力,將至水所,為其洗浴,行拾果瓜,來與食之?!?/p>
譯文中“小還有力,將至水所,為其洗浴”解釋為“并迅速有力地回到水邊,為他洗浴?!笔遣粚Φ?,根據(jù)上下文語意,這句話的意思應是“稍微恢復一下體力,把他帶到水邊,為他洗浴”。
“鋸陀問言:‘何以不樂?’垂泣而說心所懷事?!弊g文解釋為“他一邊低頭而哭,一邊說心中所想的事。”其實“垂”在這里不是低頭的意思,《漢語大詞典》:“垂,落下、流下,特指眼淚,有垂涕、垂淚?!薄捌痹谶@里是眼淚的意思,“垂泣”就是哭泣、流淚。
5.《摩訶斯那優(yōu)婆夷品第二十一》:“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五戒法:所謂不殺得長壽,不盜得大富,不邪淫得人敬愛念,不妄語得言見信用,不飲酒得聰明了達?!弊g文:當時世尊為眾人說五戒之法:所謂不殺生能得到長壽,不偷盜能得大富貴,不邪淫會得到他人的敬愛、懷念,不妄語則所說的話會得到他人的信任,不飲酒會使人聰慧、明了。
譯文中把“念”釋為“懷念”,是完全錯誤的?!洞笤~典》:“念,愛憐?!币稌ざ嗍俊?“惟時天罔念聞,厥惟廢元命,降致罰。”孔穎達疏:“惟是桀有惡辭,故天無復愛念,無復聽聞?!碧祈n愈《殿中少監(jiān)馬君墓志》:“姆抱幼子立側(cè),眉眼如畫,發(fā)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彼蝿⒖饲f《悼阿駒》詩:“吾母白頭猶念我,吞聲不敢惱慈懷。”所以句中“愛念”是同義并列復合詞,意表“喜愛”。再如《微妙比丘尼品第十六》:“雖小家女,端正少雙,夫甚愛念?!弊g文中“愛念”釋為“喜歡”就是正確的。
6.《長者無耳目舌品第二十四》:“長者聞此,譬如人噎,既不得咽,亦不得吐。自念:‘……?!弱聿灰眩幢憧芍??!?/p>
譯文把“迫蹴不已,即便可之”譯為“猶豫良久,便只好答應了她。”是不對的,“迫蹴”表示“催促、逼迫”的意思,沒有“猶豫”的意思,而且此處“迫蹴不已”的主語該是“其婦”,所以應理解為“其婦不停地催促他,他就只好答應了?!?/p>
7.《重姓品第二十八》:“大家觀看而自慶言:‘我家由來禱祠神祇,求索子息,精誠報應,故天與我?!幢隳κ?,乳哺養(yǎng)之?!?/p>
文中“摩收”一詞不好理解,“摩”是撫摸的意思,那么“收”呢?譯文中解釋為“收養(yǎng)”。其實,此處“收”在宋元明時是“捫”字?!洞笤~典》:“捫,(3)撫摸?!比纭稏|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后)嘗夢捫天體,蕩蕩正青滑,有若鍾乳?!碧圃 陡偠伞吩?“庶類咸在下,九霄行易捫?!痹_都剌《度閩關(guān)》詩:“手如天上捫,聲落山下風?!鼻羼胰双@《堅瓠廣集·頂上千拜》:“按暹羅國,凡臣之見其君者,先捫其足者三,復自捫其首者三,謂之頂上。”所以“摩捫”屬同義并列,表撫摸,而不是譯文中“收養(yǎng)”的意思。而“乳哺養(yǎng)之”譯為“用乳汁哺養(yǎng)他”似乎也不確切,其實“乳”也有“喂養(yǎng)、哺育”的意思,按照《賢愚經(jīng)》總體的用詞特點,多用同義詞并列復合,所以這里“乳”作動詞“哺育”講比較合適。
8.《優(yōu)波毱提品第六十》:“年漸長大,才器益盛,父付財物,居肆販賣?!?/p>
譯文解釋“才器”的意思是“才能氣質(zhì)”顯然不夠準確,《漢語大詞典》“才器”的意思是才能和器局,而“器局”的意思是器量、度量的意思,跟“氣質(zhì)”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意思。如《后漢書·郭躬傳》:“子峻,太傅,以才器稱。”《晉書·華譚傳》:“周浚引為從事史,愛其才器,侍以賓友之禮?!薄堵?lián)綿字典》釋“才器”為“謂天才若器皿也。”亦誤。
又“優(yōu)波毱提心性質(zhì)直,饒與其花,不令有恨?!弊g文解釋“饒與其花”為“公平地給了她花”,雖然我們看了上下文知道為什么在這里把“饒”翻譯為“公平”的意思,其實還是因為“饒”有“多”的意思。而下文“婢答之言:‘今日花主,慈仁守禮,平等相與,所以饒獲?!苯忉尅梆垺本褪恰岸唷钡囊馑?,所以“饒與其花”的“饒”也不應譯為“公平”,還是譯為“多”更恰切。
再“時魔波旬于會處所,而雨金錢,眾人竟拾,竟不聞法。”譯文解釋為“當時魔頭波旬也在聚會的地方,他作法使金錢如雨傾下,眾人都搶著拾金錢,竟然不再聽佛法教義了?!卑训谝粋€“竟”解釋為“全、都”,這應該是正確的,但是把第二個“竟”解釋為“竟然”似乎于情理上不通,眾人都去拾金錢了,自然沒有人再去聽佛法教義了,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不存在出乎意料、超乎常規(guī)的意味,所以第二個“竟”譯為“竟然”是不正確的,應該也譯為“都”就可以。
9.《汪水中蟲品第六十一》:“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心驚毛豎,共相敕厲,慎護身口意業(yè),信守佛語,歡喜奉行?!?/p>
譯文解釋“敕厲”為“害怕”,其實《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告誡勉勵”,譯文此處釋義有誤。《說文》:“敕,誡也?!比纭稘h書·韓延壽傳》:“郡中歙然,莫不傳相敕厲,不敢犯?!?/p>
1.《羼提波梨品第十二》:“仙人告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吾忍如地。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斷汝三毒?!?/p>
“吾忍如地”讓人費解,“地”似“此”形近之誤。
2.《降六師品第十四》:“波羅(木奈)人明白乃知佛去。六師徒眾續(xù)復馳逐?!?/p>
句中“白”應為“日”之誤。
“第六日中,諸律昌輩,次復請佛。佛子是日普令大會一切眾生,心心相知?!?/p>
“子”應為“于”之誤。
“夫即具悉,說得珠意,婦自是后,敬愛其夫,株杌之名從是減除,便更稱之,名須陀羅扇。”
“減”當為“滅”,因為“減”和“滅”的繁體字“滅”字形相近而誤。
“作轉(zhuǎn)輪王,食福四域,王欲從心?!?/p>
句中“王”似“五”形近之誤。
3.《微妙比丘尼品第十六》:“至于中路,有一大河,即深且廣,即留大兒著寺河邊,先擔小兒,度著彼岸,還迎大者?!?/p>
CBETA電子佛典(2011)“即留大兒著寺河邊”作“即留大兒,著于河邊”。
4.《七瓶金施品第十八》:“思惟計定,往至道邊,竄身草中,匿身而看。沒有人來,我當語之。
”CBETA電子佛典(2011)“沒有”作“設有”,由于此字形誤,導致譯文中沒有明確譯出這句話。
“窮責極功,囑戒以法,其人于是便自悔責,生謙下心,垂矜一切?!?/p>
CBETA電子佛典(2011)“窮責極功”作“窮責極切”,“切”也有“譴責;批評”之義,與“責”相對。如:《史記·三王世家》:“陛下讓文武,躬自切,及皇子未教。”《后漢書·崔骃傳》:“前后奏記數(shù)十,指切長短。憲不能容,稍疎之?!?/p>
5.《大光明王始發(fā)道心緣品第十六》:“象師教阇將象至會,尋使工師,作七鐵丸,燒令極赤?!?/p>
“教阇”是“散阇”之誤。
6.《長者無耳目舌品第二十四》:“時見此賈客長者,復與余賈,續(xù)復入海,獲大珍寶,安隱后還”。
CBETA電子佛典(2011)“安隱后還”作“安隱吉還”。
“時弟長者,唯有一子,其年幻小?!?/p>
“幻”乃“幼”形近之誤。
7.《重姓品第二十八》:“父愛此兒,順坐擔舞。父舞已竟,母復擔之。歷坐擎勝,歡娛自樂。臨到河邊,意卒散亂,執(zhí)之不固,失兒墮水?!?/p>
“勝”乃“騰”之誤,原因有可能是“勝”的繁體“勝”與“騰”形近?!稘h語大詞典》“騰:(5)猶舉。揚起;抬起?!比纭段倪x·傅毅〈舞賦〉》:“眄般鼓則騰清眸,吐哇咬則發(fā)皓齒。”李周翰注:“騰,舉也?!比龂翰苤病镀邌ⅰ?“翼不暇張,足不及騰?!彼裕渲小膀v”與“擎”構(gòu)成同義并列,“勝”是誤字。
8.《散檀寧品第二十九》:“佛告祇陀:‘汝若欲知者,善思聽之,當為汝說。此諸比丘正是昨日所不清者。吾及眾僧,向者欲來應太子清,此諸比丘,以不清故,往欝多羅越取自然粳米,而自食之?!?/p>
此句中三個“清”字皆“請”形近之誤。
9.《月光王頭施品第三十》:“于時邊表有一小國,其王名曰毗摩斯那,聞月光王美稱高大,心懷嫉妒,寢不安席,即自思惟:‘月光不除,我名不出。當設方便請諸道士。募求諸人,用辦斯事。’思惟是已,即敕請喚國內(nèi)梵志,供設肴膳百味飲食,恭敬奉事。不失其意,經(jīng)三月已,告諸梵志:‘我今有憂,纏綿我心,夙夜反側(cè),何方能釋?汝曹道士是我所奉,當思方便佐我除雪?!?/p>
CBETA電子佛典(2011)“募求”作“慕求”,“恭敬奉事”后面是逗號,而“不失其意”后面是句號。
又“從第四禪起入空處空;從空處起入于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第二個“空”為“定”之誤。
10.《堅誓師子品第五十四》:“有一師子,名號(足茶)迦羅毗,軀體全色,光相明顯,煥然明裂,食果啖草,不害群生?!?/p>
從譯文看“全色”是“金色”之誤。
11.《梵志施佛納衣得受記品第五十五》“臣答王言:‘若使大王保我身命,復保如來常住于此,復令國土常安無實,若使能保此諸事者,我乃息意,放王先請?!?/p>
依CBETA電子佛典(2011),“常安無實”為“常安無災”之誤。
1.《阿輸迦施土品第十七》:“時弗沙佛,調(diào)和眾彩,手自為畫。以為魔法,畫立一像,于是諸師乃能圖畫都盡八萬四千之像?!?/p>
依CBETA電子佛典(2011),“魔法”為“模法”之誤。
2.《重姓品第二十八》:“于是父母,憐念此兒,愛著傷懷,絕而復蘇?!?/p>
依CBETA電子佛典(2011),“是”乃“時”音近之誤。
3.《沙彌均提品第六十二》:“時舍利弗,便受其兒,將至祇洹,聽為沙彌,漸為具說種種妙法,心意開解,得阿羅漢,六通清徹,功德悉備。”
依CBETA電子佛典(2011),“清徹”為“清澈”之誤。
4.《波婆離品第五十》:“波婆梨聞已,喜發(fā)于心,即從坐起,長跪合掌,向王舍城,自說誠言:‘生遭圣世,甚難值遇。思睹尊容,稟受清化。年已老邁,足力不強,雖有誠疑,靡由自達。世尊大慈,豫知人心,唯愿屈神,來見接濟?!?/p>
“誠疑”疑似“誠意”之誤。
此外,文中標點有誤之處也較為多見,有的因為標點錯誤,導致了文意理解上的錯誤。文中還有很多釋義不明和語序顛倒以及其他情況的錯誤,如:
《二梵志受齋品第三》:“奉父言教,令他施伐取而斬析,得經(jīng)二卷:一是十二因緣經(jīng),二是八關(guān)齋文?!?/p>
譯文中“斬析”釋義不明,其實“斬析”是同義并列,析亦為“劈、剖”之義,與“斬”同?!傲钏┓ト《鴶匚觥保馑际敲钇渌丝硵嗵弥?,取下來,然后剖開,似應無“仔細查找”之義。屬譯文釋義不明。
《迦旃延教老母賣貧品第二十六》:“爾時彼天及百五天子,遠塵離垢,得法浄眼,飛還天宮。”
詞序有誤,“百五天子”應為“五百天子”。
《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第二十二》:“福增憂惱即除,心大歡喜,便隨佛后,入佛精舍。告大目犍連,令與當家?!?/p>
依文意及CBETA電子佛典(2011),“當家”乃“出家”之誤。
[1]慧覺,等.賢愚經(jīng)[M].溫澤遠,等,注譯.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2]董志翹.中古近代漢語探微[M].北京:中華書局,2007:65.
[3]郭錫良,等.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88.
[4]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金穎男]
(英文摘要略)
Mistake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Sutra Stories of the Wise and the Foolish
SHIXiao-feng
(Chinese Department,Qilu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3,China)
施曉風(1978-),女,山東萊州人,齊魯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研究生,從事漢語言文字研究。
H194.1
A
2095-0063(2014)01-0096-04
2013-09-16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4.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