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謙祥,掌海嘯
(1.蘇州大學 學生處,江蘇 蘇州 215123;2.常熟理工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應”:表現、生成原因及改革路向
卜謙祥1,掌海嘯2
(1.蘇州大學 學生處,江蘇 蘇州 215123;2.常熟理工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花盆效應”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一種常見的現象。早期教育實踐的延展、高??己嗽u價的短期化行為導向以及輔導員職業(yè)倦怠是高校教育管理實踐中“花盆效應”生成的主要原因。要破除“花盆效應”,從中觀層面而言,應當從變革教育管理模式,優(yōu)化考核評價體系以及消弭高校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三個方面著手。
花盆效應;選擇性政策執(zhí)行;職業(yè)倦怠
花盆是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環(huán)境。在狹小有限的空間里,人為地創(chuàng)設適宜作物生長的環(huán)境,在一段時間內,作物可以長勢很好。但如果花盆中的作物長期處于這種優(yōu)渥的生長環(huán)境中,其對自然的適應能力就會下降,一旦離開了精心照料,就可能枯萎。這即是花盆效應。理解“花盆效應”有兩個遞進的關鍵點,第一,花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為生成的,并且這種人為生成的環(huán)境是持續(xù)單向度依賴和外在可控制性的,一旦生成,其效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持續(xù)自我強化。第二,花盆的這種外控性支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空間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撐更大的發(fā)展?!盎ㄅ栊薄跋魅趿苏n堂生態(tài)個體、群體的創(chuàng)造性、求異思維能力、生存能力,泯滅了實踐精神、開拓進取精神,導致膚淺、狹隘、僵化、封閉”[1]。
“花盆效應”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具體表現為:第一,面對多元復雜、日新月異的學生事務,輔導員以完成工作為出發(fā)點,遵循各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按照設計好的程序和步驟,缺乏創(chuàng)新和應變意愿與能力,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針對性不強。第二,“談危色變”,以堵為主,采用禁止組織外出旅游、課堂禁止手機、新生禁止攜帶電腦等一系列底限性約定以及提供全面的保姆式服務。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應”是一種低效的教育管理實踐。但從現實來看,這種教育管理實踐在很長時間內將繼續(xù)存在,特別是當教育管理對象整體自主能力較差時,這種教育實踐不失為一種理性的選擇。那么,“花盆效應”生成的原因是什么?
(一)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應”是早期教育實踐的延展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應”不是階段性生成、孤立存在的現象,而是早期教育實踐的延展和繼續(xù)。子女是社會保障不完善前提下個人養(yǎng)老的絕對性支持,尤其是在精神支持層面,這種支持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子女在未成年階段“還得靠外來的營養(yǎng)和保護,所以多多少少是需要一段撫育時期?!鐣缘膿嵊趯τ诤⒆拥某砷L,新的社會分子的培養(yǎng),以及種族的綿續(xù)上,和生理性的撫育有同樣的重要性?!保?]在傳統社會,這種撫育除了物質層面,還特別表現在《訓蒙文》、《三字經》以及更為普遍性存在的族規(guī)、家訓等教育實踐層面。進入新時期后,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持續(xù)深入實施,少子化、獨子化成為家庭結構的重要特征,這種支持的唯一性承載了更多的風險。為了規(guī)避風險和為子女提供獲取規(guī)避風險的能力,以及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增加“城市化機會”[3],父母在子女的教育和保護方面的投入倍增,這種壓力反過來也傳導給社會以及其他組織,學校便是這種壓力承載的組織之一。在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嚴重不均衡的前提下,為了獲得高質量和高層次教育服務的受教育機會,集中封閉教學、題海戰(zhàn)術等等各種以升學為直接目標的速效速成的應試教育方式在商業(yè)化的推動下被家長“頂禮膜拜”。但同時,心理素質教育、生活教育等各種生存適應能力教育卻完全被滯后了,到了大學,異地求學、住宿制以及更為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更為自主的培養(yǎng)模式,對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在適應性、學習動力、人際關系以及情感等方面表現出應激障礙,網絡成癮、校園暴力、自殺等失范行為屢屢見諸網絡報端。許多高校不得不繼續(xù)采取保姆式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斷加強管制和約束,以期能夠實現從花盆到花園、自然的過渡,甚至是在學制期限內保證最低限度的“不出事”。
(二)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應”與當前高校“選擇性政策執(zhí)行”邏輯相匹配
考核評價是政府和社會監(jiān)管高校的重要手段,贏得考核評價是高校在競爭環(huán)境中獲取辦學資源、社會聲譽的前提條件,也是高校管理者獲得政治升遷的重要資本。在考核量化、標準化的背景下,贏得考核評價就是贏得可量化的指標。以國內目前影響力最大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武書連領導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高校評價指標體系為例,其一級指標分為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一級指標下設本科生培養(yǎng)和研究生培養(yǎng)兩項二級指標,本科生培養(yǎng)細分為本科教學評估結果、新生錄取分數線、全校師生比、教學團隊、挑戰(zhàn)杯本科生學術競賽獎、本科數學建模競賽獎等13個二級指標;研究生培養(yǎng)下設畢業(yè)生平均學術水平、博士畢業(yè)生數、碩士畢業(yè)生數、優(yōu)秀博士論文、研究生教學成果獎共計5項三級指標??茖W研究下設自然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兩項二級指標,具體又分為數據庫論文及引用、學術著作引用、專利授權等三級指標。[4]在這些指標項中,除了本科教學評估結果外,其余指標項均是年度性、可以量化的,是可以進行數目字管理的。這是基于評價客觀性的需求。但是,當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即時性、可量化與高校管理者的任期限制、政治資源競爭性相疊加時,錦標賽機制便開始發(fā)揮作用,在“預算的軟約束”可能的情況下,高校管理者集中精力甚至不惜成本地去完成指標,包括以錯位競爭為由搞單兵突進、以明確獎懲的責任狀的形式將指標進行發(fā)包,追求短平快。
由于學生工作教育成效是不能被量化的,成效的顯現也是長期化的,這注定了學生工作在錦標賽機制中必然處于弱勢地位。盡管政治體系不斷強調其重要性,在考核中列出了維護校園安全穩(wěn)定等“一票否決式”的指標項,但高校一般是以“‘管控打壓’等剛性維穩(wěn)、注重‘事后控制’的靜態(tài)維穩(wěn)以及‘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被動維穩(wěn)”[5]的反應性政治邏輯支配政策執(zhí)行,通過管控、網格化管理等措施,保證表面穩(wěn)定即可。同時,學生工作者在過細的分工以及科層理性的作用下,陷入了紛繁復雜的行政事務之中,缺乏對教育手段和培養(yǎng)模式進行反思、批判的時間與精力,不能夠有效地回應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這進一步導致學生教育管理呈現出簡單重復的狀態(tài)。
(三)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應”是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傳導反應
組織行為學認為,與人的工作有關的因素分為兩類:“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凹钜蛩亍卑üぷ鞒删透?、職務晉升、領導賞識等,能夠激發(fā)人的工作動機和工作動力;“保健因素”包括薪資福利、衛(wèi)生保健、安全保障等,不能直接激勵人們努力工作,但是可以防止產生倦怠情緒,維持最低工作標準。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和社會矛盾多發(fā)時期,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深受影響,這對高校學生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但與此同時,輔導員的職業(yè)價值和社會地位不能被有效認同,在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中,職務晉升得不到實現,激勵因素得不到保障,輔導員必定會產生情感衰竭、去個性化、個人成就感低等一系列消極的情感、意識和行為方式,出現了職業(yè)倦怠?!皼]有輔導員對其自身的職業(yè)認同作為基礎,輔導員這一職業(yè)將不具備歷史穩(wěn)定性?!保?]長此以往,輔導員勢必將缺乏創(chuàng)新和應變意愿與能力,工作呈現敷衍了事的姿態(tài)。
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必須通過具體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來實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掌握,是通過習得來實現的?!敖處煂W習策略是由7個具體的學習行為,即反思實踐、專業(yè)對話、閱讀規(guī)劃、觀摩學習、拜師學藝、記錄研思、批判性思維構成的?!保?]這其中,對新輔導員而言,以觀摩學習、拜師學藝為代表的交互式或繼承性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模式。一旦輔導員群體產生倦怠文化,通過交互與繼承,將進一步影響新輔導員的意識和行為,使新輔導員也出現職業(yè)倦怠,從而進入一種“倦怠循環(huán)”并呈現出鎖定狀態(tài)。這進一步消弭了輔導員這一職業(yè)的價值,降低群體的職業(yè)認同感。
在傳統文化的作用下,在教育資源競爭性的前提下,早期教育階段出現的“花盆效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本性的扭轉需要全局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同時,在我國當前規(guī)模宏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內,包括學校類別、學生構成等在內的教育政策生態(tài)環(huán)境錯綜復雜,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取決于多種因素,任何一蹴而就的改革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就中觀層面而言,解決“花盆效應”的基本思路包括創(chuàng)設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育管理模式,變革當前高??己嗽u價體系和消弭高校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三個著力點。具體而言:
(一)“花盆效應”是外控性管理的結果,學校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大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破除這一效應,就必須轉變教育管理觀念,創(chuàng)設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育管理模式,不斷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學校要理順學生事務與學習事務之間的關系,有效整合政府、社區(qū)、企業(yè)、校友等多方資源,搭建實習實踐創(chuàng)新平臺,系統設計實踐育人教育教學體系,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切實強化實踐能力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獲得家長的認同與支持。學校要積極創(chuàng)設學校與家庭間溝通的制度、組織,促進學校與家庭的深度合作以及家庭實質性地參與到學校的教育管理中,成立學校-家長合作組織等脫藕性組織,不斷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的合力,緩解高校作為唯一主體的巨大張力。
(二)數目字管理是與科層理相相適應的,考核的年度性也與任期制緊密關聯。追求短期效應的整體性行為背后隱蔽著行政邏輯取代育人邏輯的不爭事實,高校被人才培養(yǎng)之外的目標所累。改變這一現狀,要求政府及高校要深入研究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改變甚至取消階段性的考核評價,建構多元參與、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投入機制,促進大學回歸育人本位。
(三)職業(yè)倦怠及倦怠循環(huán)降低了個體乃至群體的效能感和價值認同。必須進一步完善輔導員職稱評聘體系,拓寬輔導員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發(fā)展道路,健全完善動態(tài)有效的組織支持系統,有效增強輔導員的職業(yè)認同感。同時,還應當通過組建輔導員協會、俱樂部,實施輔導員導師制等方式,有效增強工作嵌入度,為輔導員創(chuàng)設良好的組織文化。
[1]汪霞.一種后現代課堂觀:關注課堂生態(tài)[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27-428.
[3]肖索未,蔡永芳.兒童撫養(yǎng)與進城務工農民的城市社會文化調試[J].開放時代,2014(4).
[4]武書連,呂嘉,郭石林.2010中國大學評價[J].科學管理研究,2010(4).
[5]余敏江.從反應性政治到能動性政治——地方政府維穩(wěn)模式的邏輯演進[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6]袁本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98.
[7]張敏.教師學習策略結構研究[J].教育研究,2008(6).
[8]陳雨露.建設回歸本位的大學章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J].中國高等教育,2014(Z1).
“Flowerpot Effect” in the Student Management: Performance,Reason and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ing
BU Qian-xiang1,ZHANGHai-xiao2
(1.Student Affairs Offic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Flowerpot effect”is a kind of phenomenon that appears commonly in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Basically,it has three main causes including the extension of early education practice,the shortterm oriented appraisal of behavior and the occupation slackness of the counsellor teachers.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effect,from themeso level,threemethods can be adopted such as reforming the education andmanagement pattern of colleges,improving the appraisal system and eliminating occupation slackness of counsellor teachers.
flowerpoteffect;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occupation slackness
G459
A
1008-2794(2014)06-0059-03
2014-09-20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家校合作視角下的高校突發(fā)事件預防與應對研究”(2013SJB880094)
卜謙祥(1987—),男,江蘇贛榆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社會學與青年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