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彤
吹盡狂沙始到金
——讀《董事、校長與教授:美國大學治理結構研究》有感
●方彤
任何國家的比較教育研究,都把取資異國、為己所用作為不可或缺的學術旨趣之一,近來讀罷歐陽光華教授所著的《董事、校長與教授:美國大學治理結構研究》,掩卷之余,深感這是一部比較教育研究的力作,特別是在服務上述目的上所展示的令人稱道的思路與特點,恰好可用兩句唐詩予以形象的概括:“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這種學術上沙里淘金的細膩過程,在書中主要表現(xiàn)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三步曲”。
首先,別開生面的資料收集。面對浩如煙海的前人研究成果,如何精挑細選切合研究主題的資料,往往成為檢驗研究者學術才識和治學態(tài)度的第一塊試金石。作者將有關文獻分為三大類予以收集和梳理:(1)專題研究文獻,即研究大學治理結構中某一具體要素的文獻,主要包括大學董事、大學校長和大學教授的研究文獻;(2)綜合研究文獻,即以大學治理結構為對象,系統(tǒng)、全面研究美國大學董事、校長與教授三者關系的研究文獻;(3)相關研究文獻,即那些雖然沒有以董事、校長與校長為題直接研究美國大學治理結構,卻對美國大學治理結構研究有著重要參考價值的研究文獻。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既防止因拘于一隅而疏漏散失之缺憾,也避免因枝節(jié)橫生而主次不分之弊端,體現(xiàn)出資料收集上專深與廣博較完美的結合,從而為本課題的研究向深度開掘,向廣度擴展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
其次,鞭辟入里的學理分析。該書不僅借助翔實的資料濃墨重彩地描繪美國大學從以董事會為代表的法人治理結構逐步演進為由董事、校長和教授參與的共同治理結構的歷史長卷,而且援引最新的治理理論剖析美國大學從法人治理走向共同治理的邏輯路徑。尤其值得擊節(jié)稱賞的地方有三:一是有的放矢地應用信托與法人、代理與科層、學術性與民主化三大理論群體,擘肌分理地詮釋美國大學董事、校長與教授在治理結構中各自的職責與使命;二是恰如其分地應用法人治理和利益相關者理論,令人信服地闡明美國大學董事、校長與教授共同治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三是以美國大學治理結構的相關理論為基礎,透過美國大學治理結構的歷史演進和制度安排,剝繭抽絲地提煉出美國大學共同治理結構所蘊含的基本價值,即學術自由與公共利益、民主參與和多元精英、決策質量與執(zhí)行效率,從而使人們對美國大學的共同治理結構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了這種更具解釋力和普適性的道理,就使我國大學治理改革在“洋為中用”時,既真正收獲取長補短之利,又較好防范邯鄲學步之弊。
最后,有理有節(jié)的改革設計。我國比較教育研究在談及外國經驗對本國的“借鑒”或“啟示”時,因囿于各種主客觀條件,較易出現(xiàn)“蜻蜓點水式”的就事論事或“隔靴搔癢式”的泛泛而談。相形之下,本書所彰顯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以“知其所以然”的道理為參照尺度,對我國現(xiàn)行大學治理“改什么”和“怎么改”做出扎根于道理,立足于國實,著眼于實效的改革設計,從中體現(xiàn)出“有理”和“有節(jié)”緊密結合的顯著特點。就有理而言,作者從美國大學共同治理的價值意蘊出發(fā),辨識我國大學治理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如董事維度的缺失,行政權力的泛化,教授權力的旁落等,令人感到切中時弊;就有節(jié)而言,作者從我國大學治理所處的現(xiàn)實條件出發(fā),提出我國大學治理的改進對策,如強化法人地位,制定大學憲章,吸納校外人士,轉變行政角色,拓展學術權力等,令人感到切實可行。
此外,本書為我國比較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個范例,即以單一外國為單位的研究要“理論化”,從中探尋足以超越該國疆域的高屋建瓴的道理,然后再以這種道理為準則觀照和剖析本國的問題,而在按其道理解決問題時則需要“背景化”,必須考慮本國的具體國情?!袄碚摶睘榭缭健皣殄漠悺边@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鴻溝準備了前提條件,而“背景化”則可避免因照搬照抄的移植而引發(fā)南橘北枳的不良后果。
注釋:
①阿基里斯為希臘神話中的勇士,除腳踵外全身刀槍不入,人們常以“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heel)喻指“唯一致命的死穴或軟肋”。
Steiner-Khamsi,Gita.2010.“ThePoliticsandEconomicsof Comparison”.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3):326.
(責任編輯:曾慶偉)
方彤/華中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