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萍
農村小學教師發(fā)展的策略選擇
——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的視角
●張洪萍
自2001年教育部發(fā)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拉開新課改的帷幕,至今已經十多年時間。在這十多年時間里,越來越多的小學意識到了以教師為主體,開發(fā)校本課程、進行校本研究、提升學校競爭力已成為不可扭轉的發(fā)展趨勢。不少小學加大了校本研究的投入,拓展校本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越來越多的教師投身校本研究。
與城市小學校本研究不同的是,農村小學教師在校本研究上有諸多先天和后天的不足:由于農村小學缺乏地域和資源優(yōu)勢,很少有高素質的教師愿意前往,①且教師流失現象嚴重,進不去、留不住的問題十分突出。農村小學教師數量不足,不得不以有限的人力,最大限度的承擔教學任務。這就使得農村小學教師教學任務十分繁重,疲于備課、上課和批改作業(yè),非但沒有反思的時間和精力,更不要說“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盵1]來進行校本研究了。而且,有不少農村小學,因為校本研究制度和管理的缺失、圖書資料嚴重缺乏、不太關注教育教學的動態(tài),加上培訓費用不足,職后教育跟不上,且不能普及到每位教師,導致教師知識陳舊、思維固化,缺乏校本研究的主體意識和能力。要使農村小學教師主體性實現回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也稱工作小組),20世紀80年代產生于美國,是“大學與中小學共同合作研究解決教育教學的問題,從事教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真正學校’”,[2]其設立的初衷就是在大學和中小學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為理論和實踐之間提供對話的平臺。其理想構成是由4-5名有經驗的中小學教師、2-3名大學教師、數名教育專業(yè)的碩士生和本科生組成。2001年,首都師范大學教科院與北京豐臺區(qū)5所中小學聯合,首創(chuàng)我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
聯合大學②和中小學建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可以讓大學教師走向真實的教育實踐,可以讓經驗豐富的中小學教師對實習教師進行現場指導,提高師范生的教育質量;中小學教師可以和大學教師實現近距離的溝通交流,接觸先進的教育理念,促進研究意識的萌發(fā),增強校本研究的熱情。針對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選擇和農村小學最近的大學,建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以促使農村小學教師主體性得到發(fā)展,投身校本研究。
針對農村小學相對封閉、時間和經濟相對緊張的實際情況,農村小學將合作的大學師生請進來,是幫助小學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更為經濟有效的方式。畢竟,能夠走出去,到大學里旁聽和交流的,多數是農村小學的骨干教師,宥于現實,多數農村小學教師能走出去的機會并不多,甚至沒有。所以,利用工作小組,把大學教師請進來,是惠及全校教師的事情。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校本研究中,這是最為重要的。
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的建設中,并不僅僅是農村小學需要大學的引領和幫助,大學同樣需要農村小學這塊實戰(zhàn)陣地,不僅大學教師需要沖破其固守的理論天地,尤其是大學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這些職前教師,需要有實際場所和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教師的指導,以打破其“沒有實踐的理論”局限。所以,農村小學將其請進來,建立學習共同體,實際上是實現雙贏。因為本文關注的是農村小學教師的主體性研究,所以思考的角度在農村小學。
首先,理論宣講。大學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極其深厚,對新的教育理念的解讀具有及時性和獨特性的特征,對教育重點和熱點問題具有敏銳的感覺,這是大學教師所獨具的優(yōu)勢,是農村小學教師難以企及的。故此,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的大學教師,憑借自己的理論優(yōu)勢,進行專題性的理論宣講,可以提升農村小學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及時把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及研究成果。在大學和小學合作較好的情況下,進行理論宣講的大學教師,可以不局限于教師專業(yè)學校這個工作小組的幾名教師,而是可以擴展到大學的相關教師,以最大限度的實現對小學教師理論素養(yǎng)的引領和幫助。小學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提升后,其研究的意識和能力隨之提升。
其次,合作探討。大學教師并不都那么高高在上,也并不都是萬能的。大學教師長于理論,但如果沒有一線教學案例和經驗的浸潤,其理論是毫無生命力的理論,是干巴巴的理論,不可能真正成為“為實踐的理論”,[3]從而用于實踐,指導實踐。農村小學可以為大學教師提供觀察、實驗的場地,小學教師有著豐富的一線教學案例和實踐感受,這是大學教師理論成長的源泉和生命線。所以,工作小組中大學教師和小學教師在合作中,各有優(yōu)勢,彼此地位平等,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是需要彼此共同探討才能解決的。正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小學教師受到理論的啟發(fā),突破思維定勢,其研究能力得以提升,研究意識和熱情進一步強化;大學教師走進課堂,走入實踐,為其理論研究注入新的元素,促進其理論的成熟和完善。
曾經有一個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個問題,自己難以解決,于是請教工作小組中的大學教授。殊不知,教授對這個來自于實踐領域的問題,并不能提供現成的答案。于是,教授跟隨這個小學教師,走進課堂,運用理論,和小學教師一起探討,終于解決了這個難題。經過這個探討的過程,教授和小學教師各有所得。
再次,建立論壇。憑借現代的網絡優(yōu)勢,工作小組中的大學教師和農村小學教師,如果能真誠合作,團結互助,可以建立論壇,如通過建立QQ群,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共同探討課程、教材和教法等基礎教育改革的問題,分享教學視頻,研究教學案例。大學教師從中獲取一線教學材料,小學教師從中獲得教育教改的信息。對小學教師而言,這種持續(xù)的信息刺激,對于打破他們固化的思想、慵懶的習慣,激發(fā)其主體意識,極有幫助;對于其校本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也可及時的和大學教師進行溝通,得到理論和方法上的指導。
長期單一的教學模式,加上缺少外來的信息和刺激,職后教育也沒有及時跟上,使得本該是校本研究主體的農村小學教師在校本研究中漠然處之,置身事外。通過聯合大學,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能有效激發(fā)農村小學教師的主體意識、提升其主體能力,使其逐漸成長為校本研究的主體。
注釋:
①據《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08》統計:因財政困難,截止2007年,小學仍有代課教師27.2萬人,其中87.8%以上分布在農村地區(qū)。
②注:在我國,聯合中小學建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的大學,其主體是師范院校或是教育學院。
[1]鄭金洲.校本研究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4.
[2]劉艷慶.美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及對我國農村教師教育的啟示[D].湖南大學2010屆碩士學位論文.
[3]孫元濤,趙明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探索、經驗與啟示[J].教師教育研究,2004,(1).
(責任編輯:曾慶偉)
張洪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史、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