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翔
(遼寧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各類媒體揭露的公然失德現(xiàn)象在社會各個階層頻繁發(fā)生,道德社會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道德滑坡成為我們不愿承認但又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話題??v觀現(xiàn)實社會,人們對損人利己等丑惡現(xiàn)象習以為常,理應是社會常態(tài)的懲惡揚善卻被媒體當作新聞長篇報道,逆淘汰在一些地方或領域似乎已成為現(xiàn)實,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已刻不容緩。
物質生活資料相對豐富的現(xiàn)代社會,社會道德較之過去甚為不堪,似乎讓人無法理解,對于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學界一直見仁見智,筆者認為主要面臨以下兩大挑戰(zhàn)。
1.傳統(tǒng)道德賴以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
關于道德是否有固定標準的問題,歷史上有過許多探索與研究,法國唯物主義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自然屬性,是一切道德的根源;而理性主義則認為,道德應該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而不是人類精神的他律,善良意志即理性,既是道德的來源,也是評價道德的依據(jù)。他們都沒有把人置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社會關系中進行考察,只看到了人化自然,而忽視了自然人化。因此,他們企圖找出一種適應一切歷史條件永恒不變的人的本質,即道德標準,也注定走上一條沒有結果的探索征途。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把人類道德置于社會物質生活基礎上,科學地闡明道德的起源、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指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1]“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jù)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倫理觀念。”[2]人們的道德準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歸根到底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是現(xiàn)實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反映,不存在所謂永恒的道德。
中國傳統(tǒng)道德與革命道德之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陷入如此困境,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處新時期產生的新情況是分不開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外交流愈發(fā)頻繁,各種良莠不齊的社會思潮紛紛涌入,各種思想文化交流碰撞,對傳統(tǒng)文化及人們的思想產生前所未有的沖擊,人們的價值選擇、思維方式及生活方式多樣性、多元化趨勢日漸明顯,人們對于這些在學術界尚存爭議的思潮了解明顯不足,缺乏必要的識別和自我保護能力,很容易被這些錯誤思想所同化。更嚴重的是,在當前的思想文化領域存在一種無原則的“庸俗寬容論”,一些明顯錯誤甚至無視道德底線的思想得以自由傳播,一些持有錯誤觀點的所謂的學者在政治地位和社會評價中反而處于優(yōu)勢地位,他們的錯誤思想極易影響群眾,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請回了資本,提升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效率,但也使人們昔日堅守的理想受到沖擊,物質化和世俗化傾向突顯。在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在以利益至上觀念為代表的社會商業(yè)化背景下,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扭曲復雜,舍己為人者少了、損人利己者多了,我們熟知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tǒng)美德由于脫離人的基本發(fā)展需要而成為歷史,老一輩革命家流傳下來的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等革命道德由于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情況而遭到冷遇,“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逐漸盛行。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期,許多經濟社會問題難以避免,如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未能改變、貧富差距擴大趨勢沒有扭轉,就業(yè)和社會保障仍不完善,官員腐敗問題依然突出。種種問題使得一部分人對堅守傳統(tǒng)道德的意義產生懷疑,盲目的攀比與嫉妒心理使得其道德底線逐漸模糊,為追求私利不擇手段。
2.作為人們行為約束之一的信仰普遍迷失。
西方社會將上帝作為全知全能的裁決者,即使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使上帝走下神壇,原本信仰的狂熱浪潮被洗滌,但其仍然以一種文化和倫理概念的形式延續(xù)下來,作為道德行為約束對人們進行感化教育。如今西方社會,基督教作為絕大多數(shù)家庭最基本的教育,將向善感恩觀念完美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小到家人飯前祈禱,大到總統(tǒng)宣誓就職,宗教精神與世俗生活完美融合,使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積極向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所有人。
反觀中國古人,諸多宗教信仰使我們感到迷惑,他們似乎什么都能信,可仔細看下去,似乎什么都不信。但如果再深思的話,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其實都信著上天嗎?中國禮教社會以上天作為心靈庇護寄托之所,將道德約束凝結為天道,作為人世之地、人心之底,作為上天造人本就許下的義務,嚴格遵守?!叭嗽谧?,天在看”,凡是違背這種約束者不僅受到自身良心的譴責,而且被視為大逆不道不被社會所容。
但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世俗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的發(fā)展與知識的普及使得原本占據(jù)心靈統(tǒng)治地位的漫天神靈紛紛落馬,人們發(fā)現(xiàn)天道并非無所不能,并不會施加任何懲罰。同時,社會物質化、思想多元化削弱了傳統(tǒng)道德的約束力,呼吁仁義道德的孔孟文化并不能帶來實際好處,當一部分人發(fā)現(xiàn)面厚心黑能獲取更多利益時,社會道德標準無形中已發(fā)生了改變,如果這種思想得不到及時遏制,當這種意識深入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內心,逆淘汰趨勢將難以避免,守德者被視為古板遭到社會排斥,中庸思想及殘酷現(xiàn)實使傳統(tǒng)美德在國人觀念中陷入尷尬便不難理解了。
分析原因旨在探求轉變之法?;貧w原初人性純良社會何其艱難,但要扭轉不利局面,營造更為良好的社會氛圍,總體來說,要從兩大方面著手。
1.曉之以義、動之以利。
一成不變的道德準則是不存在的,社會商業(yè)化背景下底線道德得不到普遍遵守的根本原因便是個體對利益的無限追求。如同古代士大夫階層倡導的大義根本無法為百姓所理解一般,妄圖依靠空洞地呼吁標榜美德來轉變人們思想及行為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嚴刑峻法等強制性措施或許會起到一時作用,但僅僅治標不治本,正如馬克思精辟地引用鄧寧的著名論述:“一旦有適當?shù)睦麧?,資本就膽大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盵3]
社會發(fā)展至今,我們不得不承認馬基雅維利的人性觀即承認利益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動力是有預見性的?!盁o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無論在道德問題上,還是在認識問題上,都是個人利益支配著個人的判斷,公共利益支配著各個國家的判斷?!盵4]利益已經成為政治理論的基礎性概念,不僅西方學者如此認為,我國在當今市場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同樣如此。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改善社會道德,或者說,如何來遏制或引導這種追求私利的無盡欲望?在這里,一個亙古的經典命題出現(xiàn)了,這便是用利益制衡利益的原則,確切地說,是用作為某些特殊欲望代表的利益來制衡其他有害欲望的原則。
早在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中,這種思想就得到明確表述:“幸運的是,人們處于這樣的情境之中:雖然人們的欲望可能會促使其做壞人,但是其利益卻阻止他們這樣做。”[5]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通過對人類同情心本性與市場經濟的考察提出了頗具啟發(fā)性的觀點,認為:人是自私自利的,不懂得利己的人是罕見且不受歡迎的;而人又是有同情心的,周圍人的痛苦與快樂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自己。這樣,一個自私的人就會在不同領域采取不同方法來謀求個人幸福最大化?!秶徽摗氛撋鐣止ぴ蓵r提到:“但是人總是需要其他同胞的幫助,而單憑別人的善意他是無法得到幫助的。如果激發(fā)別人的自利之心,向他們表明他要求他們所做的事情對他們自己是有好處的,他才有可能如愿以償。”[6]當代經濟學家如加里·貝克爾等之所以認為利他主義的行為被人們所接受,因為它提高了每個人的自身利益;由于同情他者,利他主義者獲得自身福利的個人財富。
可以看出,要想改變人們對某些利益的追求,在倡導大義的同時,必須從利益本身著手。要改變人們的思想及行為,改善社會道德環(huán)境,必須首先跳出僅僅依靠說教宣傳的舊式思維模式,道德不再僅僅是思想層面的東西,而利益顯然也不能局限在經濟層面,試圖孤立二者尋求解決方案希望渺茫。百科全書派的愛爾維修就曾明確表述道:“在勸說人們接受他們的忠告時,很少有道德學家知道給如何(利用)一種欲望來抑制另一種欲望。大部分時間,他們給人們的忠告是欲望有害。然而他們應當意識到,這種欲望有害的說教并不能成功抑制人類的情感,只有欲望才能戰(zhàn)勝欲望?!盵7]如今,我們似乎也陷入了這種誤區(qū),所謂的宣傳只能為人們指明什么是應該做的,但要使人的確如此去做,必須讓其知道會從中獲取什么,否則會失去什么,而且這些可能得到或者失去之物不能是讓其高高掛起的空泛大利,必須是與其密切相關的自身利益。
在其他場合,或許有些性善論者持有更加樂觀的解決方案,但如今討論人性善惡是沒有意義的,道德滑坡已經出現(xiàn),我們感覺越來越無力應對欲望帶來的危害時,只有“欲望是欲望的真正平衡物;絕不應試圖扼殺它們,而應嘗試著疏導它們;應當以有益于社會的欲望來制衡有害于社會的欲望?!盵7]
2.加強教育實踐性,回歸人本位。
早在古希臘時期,智者派就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眲?chuàng)造性地把道德的根據(jù)從外物轉移到人本身,使人們認識到了人的本質的核心地位,影響深遠。社會的發(fā)展,不僅需要經濟、制度等物質層面的變革與發(fā)展,更是需要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具有這個社會需要的觀念的人。而我們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觀念進步并沒有跟上社會變革。社會發(fā)展的核心是人,各種體制、制度都是為人服務的,都只能依靠人來化為實踐。體制是死的,而人卻是活的。沒有合適的人來操縱管理,體制是不會發(fā)揮其應有作用的,社會中諸多問題也會暴露出來。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包括道德問題在內的諸多社會問題,都是人們的思想與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實相脫節(jié),要試圖改變,可以從扭轉人的思想入手。
轉變思想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便是教育,加強道德教育,的確能起到積極作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法國面臨著嚴重的道德危機,社會道德嚴重失范。在危機時刻,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提出了世俗道德思想以重建社會道德秩序。他揭示了世俗道德的三大要素,即紀律精神、對社會群體的依戀及自主或自決,并指出“任何降低教育的有效性的東西,任何打破各種關系模式的東西,都將從根本上威脅到公共道德?!盵8]
我國當前同樣處于社會轉型期,同樣出現(xiàn)了道德“滑坡”與道德失范,但更嚴重的是,道德“滑坡”引發(fā)的深層問題是德育的扭曲??纯船F(xiàn)在的青少年吧,他們一邊在學校書本中學習著董存瑞、黃繼光的英勇事跡,一邊在父母親友身邊接受著“別多管閑事”“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之類的教育,教學內容與實踐相脫節(jié)。而德育是目標十分明確的實踐活動,德育的有效性是其根本所在,其目的不僅在于要使學生獲得道德知識及道德判斷力,更重要的是要把德育內容內化為自身素質,落實在生活行為之中。如今,學生們迷惑于德育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差距,想要轉變這種不利局面,不僅需要改變社會大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從根本上改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錯誤教學模式,回歸人本位,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看作踐行德育內容的社會主體,充分尊重學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3]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4]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十八世紀法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458.
[5]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68.
[6]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7.
[7]艾伯特·赫希曼.欲望與利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23,22.
[8]埃米爾·涂爾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