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華東理工大學 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0237)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盡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樣的權利,享受水平大致相當?shù)幕竟卜铡>然⒉皇菑娬{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務,而是在承認地區(qū)、城鄉(xiāng)、人群間存在差別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標準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務。①新華網(wǎng):《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的改革新命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 -12/16/content_12653399_1.htm,2009年12月16日。一定意義上而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當包括機會均等與結果均等兩個方面的內容,所謂機會均等是指流動人口應享有和流入地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務機會的權利,所謂結果平等是指流動人口在流入地應享有和流入地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的權利。前者亦可以理解為過程的均等化,即流動人口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具體過程中享有機會的平等,它強調的是實現(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手段及其有效性;后者作為結果的均等化,則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結果,如同一級政府在相同的一段時期內提供公共服務的數(shù)量應該大致相等、公共服務準入機會應該大致相同。①郭小聰、劉述良:《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困境與出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竟卜站然钦豢赏菩兜幕矩熑?,同時也是公眾的一項基本權利,它體現(xiàn)了社會公平與發(fā)展的必然內涵,之于流動人口這一群體本身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其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促進社會融合的前提和基礎。社會融合是一個多學科的概念,包括政治、經(jīng)濟、公共權益、社會關系、心理、文化等多個方面,它是個體與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相互配合、相互適應的過程,并以構筑良性和諧的社會為目標。②任遠、鄔民樂:《城市人口的社會融合:文獻評述》,《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社會融合理論聚焦于被排斥群體的融合,尤其關注政府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采取哪些行動方案或計劃來促進弱勢群體的社會融合。③黃匡時、王書慧:《從社會排斥到社會融合:北京市流動人口政策演變》,《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第3期。當前我國流動人口作為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社會排斥與隔離。我國傳統(tǒng)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及附加在戶籍制度上的相關權益將多數(shù)流動人口排斥在流入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范圍之外,固化了流動人口與流入地居民的利益格局,拉大了兩者之間的社會距離。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安排,主張把數(shù)量龐大的流動人口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范圍之內,為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保障。因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提出不僅在思想上加強了政府對流動人口的認同,而且從制度上保障了流動人口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為改善流動人口與流入地居民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融合奠定了基礎。
其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xiàn)流動人口個人生涯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個人生涯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發(fā)展,只有社會環(huán)境得到充分發(fā)展,作為社會中的個人才能擁有更多、更好的發(fā)展機會。在當前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向城市成為城市的建設者,也有越來越多的新時代流動人口為能夠繼續(xù)留在城市生活謀求更好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而努力。城市流動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是我國社會轉型的一個突出特征,是我國城市化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流動人口個人自我發(fā)展途徑多樣化的體現(xiàn)。然而,傳統(tǒng)的二元戶籍制度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時代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步伐,成了促進社會融合與發(fā)展的絆腳石。在這一前提下,黨和國家提出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障流動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這兩項權利是社會每一位成員與生俱來的,任何群體、任何個人都不能剝奪的權利。④黃桂榮:《從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看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嶺南學刊》2012年第4期。在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任務下,作為城市建設中堅力量的流動人口被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范圍,能夠與當?shù)爻鞘腥丝谄降鹊胤窒斫?jīng)濟建設與發(fā)展帶來的喜悅成果,同時,也為其個人生涯發(fā)展贏得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其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公平與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堅持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也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公平正義的原則來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保持社會健康、和諧與可持續(xù)狀態(tài)。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滿足流動人口與當?shù)鼐用裰g多層次、全方位生存和發(fā)展需求方面,要求實現(xiàn)服務資源的均享,保證人人都能夠均等地分享到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由于作為城市新群體的流動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有著比當?shù)鼐用窀惹械男枨螅挥性诔浞譂M足流動人口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夠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均等。因此,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站立在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高度上來保證流動人口發(fā)展機會的,其根本實質就是要實現(xiàn)社會公平與正義,這也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xiàn),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縮小流動人口與當?shù)鼐用裰g的貧富差距,緩解流動人口與當?shù)鼐用裰g的矛盾,促進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實現(xiàn)自身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進而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個新的改革命題。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其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性,可見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供給。然而,在現(xiàn)行的社會管理體制下,很大一部分流動人口仍不能在務工地享受與當?shù)毓娖降鹊幕竟卜?,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層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是勞動就業(yè)機會的不平等。當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流動人口在流入地不能享受到與當?shù)鼐用衿降鹊木蜆I(yè)機會,這是因為以現(xiàn)行戶籍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不可避免地將勞動力市場人為地劃分為正式勞動力市場和非正式勞動力市場,龐大的流動人口隊伍被“理所當然”地劃分到了非正式勞動力市場。很多單位的招聘要求都對流動人口的入職門檻設置得很高,很大程度上把流動人口排斥在務工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體系之外。這種勞動力市場的非正式化管理使流動人口的非正規(guī)就業(yè)率的比重較高,勞動合法權益無法受到保護,失業(yè)率也比較高,以至于這部分人員在流入地不能平等地享有勞動就業(yè)的權利。此外,受傳統(tǒng)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的影響,很大一部分流動人口在工作所在地不能平等地享受當?shù)卣畡趧颖U喜块T提供的就業(yè)指導、技能培訓等信息和服務,由于人戶分離,這部分人口亦享受不到戶籍所在地政府提供的相關服務,以至于這部分流動人口的職業(yè)技能、綜合素質難以提高,一直從事著勞動強度大、勞保條件差的工作,處于即便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無正規(guī)渠道訴訟的尷尬境地,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埋下了隱患。
二是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平等。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方面,黨和國家一直在積極探索有益的社會實踐及相關政策法規(guī),以2014年公布的各省市異地高考政策為例,不難看出,各省市已逐步放寬流動人口子女異地高考的條件和要求,例如廣東省2014年高考報名要求“在廣東具有合法穩(wěn)定職業(yè)、合法穩(wěn)定住所并連續(xù)3年以上持有廣東省居住證、按國家規(guī)定參加社會保險累計3年以上的進城務工人員,其隨遷子女在廣東省參加中考并在父母就業(yè)所在城市具有高中階段3年完整學籍的,可參加高考與廣東省戶籍考生同等錄取”。山東省、安徽省、遼寧省則均規(guī)定具有三年完整學籍及學習經(jīng)歷的異地隨遷子女可以在當?shù)貐⒓痈呖?。①新華網(wǎng):“2014年高考報名啟動 各省市異地高考政策匯總”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1/11/c_125672224.htm,2013年11月11日。這些政策的探索與實施對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供給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但在義務教育階段,仍然普遍存在的高額擇校費或借讀費以經(jīng)濟排斥的方式剝奪了多數(shù)流動人口子女進入城市主流文化教育體系的權利,致使相當一部分流動人口子女在務工地不能像當?shù)貎和粯舆M入公辦中小學,享受理應享受的九年義務教育。被迫選擇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的廣大流動人口子女們,雖然一定程度上享受著教育成本低、管理相對便利等所謂的優(yōu)勢,但長期被固化在一種相對封閉的區(qū)域內,從小被烙上“農(nóng)民工子弟”烙印的孩子,容易誘發(fā)不同程度的認同危機與心理危機,阻礙了農(nóng)民工子女與流入地居民后代之間平等交往和互動的能力,很大程度上為當?shù)鼐用窈蟠缫暳鲃尤丝谧优裣码[患。
三是流動人口所享受社會保障權利的不平等。多年來,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均在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方面做出了積極有效的探索,例如早在1993年深圳市就頒布了當時全國第一部專門為保護流動人口權益而頒布的《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勞務工條例》。200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農(nóng)民工參加基本養(yǎng)老保險辦法》,其他地方政府也積極探索實踐了適宜當?shù)亓鲃尤丝诠芾淼南嚓P政策和條例。這些政策和條例的頒布實施,是我國政府不斷重視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權益的重要體現(xiàn)。但總體而言,當前我國政府對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所提供的管理與服務仍存在很多問題,例如養(yǎng)老保險參保人數(shù)低、轉移難,醫(yī)療保險適用范圍有限等。由于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普遍較低,很多流動人口更多地考慮到當前的生計問題而不太考慮將來的養(yǎng)老問題,尤其是流動人口中的低收入群體,更愿意選擇讓企業(yè)支付一定的補貼而放棄了繳納養(yǎng)老保險的權利。即便一部分人口選擇了繳納養(yǎng)老保險,由于流動人口的流動性較高,轉移養(yǎng)老保險關系時往往遇到轉移目標不確定、轉移難等問題。在醫(yī)療保險方面,當前醫(yī)療保險保障的是與用人單位形成穩(wěn)定勞動關系的人口,那些未形成勞動關系或未形成穩(wěn)定勞動關系的流動人口均被排除在參保范圍之外。除此之外,由于流動人口的醫(yī)療保險主要是?!按蟆辈?,而當前流動人口更急需又更欠缺的是基本醫(yī)療服務。所以,盡管參加醫(yī)療保險的流動人口享有一定的醫(yī)療保障,但實際意義上的用處不大,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流動人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①孫德超、毛素杰:《農(nóng)民工群體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現(xiàn)狀及改進途徑》,《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3期。
此外,在流動人口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住房保障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充分說明了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緊迫性。
制約我國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不能均等供給的因素有多種。一是服務理念的缺失。理念是行動的指針,它直接影響并決定著人們的行為選擇。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服務理念的缺失。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政府部門多從自身利益和工作角度出發(fā),用一種防范的態(tài)度來處理流動人口的相關事務,把流動人口看作管理和控制的對象,而不是為其提供服務的對象,政府對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管制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而未上升到服務型政府應有的服務的層次上來。2003年出現(xiàn)的“民工荒”,促使政府在反思流動人口管理方式、方法的同時,開始更多地關注流動人口公共服務供給的問題,并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例如居住證制度的實施、公租房的建立、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等。然而,總體而言,流動人口在就業(yè)、勞動保障、醫(yī)療服務、子女教育等方面仍受到歧視,很多流動人口從質量和數(shù)量上仍不能享受到與流入地居民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被排斥在城市主流工作和生活體系之外,充分體現(xiàn)出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層面重管理、輕服務的管理理念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不利于社會融合,更不利于流動人口個人生涯的發(fā)展。
二是服務供給機制不完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xiàn)程度。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涉及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公安、民政等多個政府部門,是一項典型的多頭管理。多頭管理的最大不足就是政出多門、尺度不一。一方面由于各個部門的職責分工不同,對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內容和側重點就各不相同。每個部門大多從自身的工作重點或工作目標出發(fā)來制定相關政策法規(guī),在各自系統(tǒng)的法定權限內行使著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的職能,形成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各個部門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難免會與其他部門出現(xiàn)交叉,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與合作。例如,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有些部門側重于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等某一專業(yè)服務領域的“面”上服務,有些部門則側重于某一群體或個體就業(yè)、計生、子女教育等“點”的服務。然而,點與面的統(tǒng)一原本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精神,對某一群體或個體“點”的服務離不開“面”的支持,正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既涉及到教育部門也涉及到民政部門一樣,這就需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xié)調與合作。然而,現(xiàn)實中,在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這一領域,跨部門管理體制仍未理順、部門間的協(xié)調仍不給力。盡管有些地方政府成立了人口綜合管理領導小組,對流動人口事宜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但這種臨時性的常設機構在職能行使過程仍然難以避免地會涉及到其他部門的權利和利益,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與協(xié)調,因此領導小組的設置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的問題①陳豐:《流動人口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一體化研究》,《人口與經(jīng)濟》2012年第6期。,致使多頭管理的現(xiàn)象仍然普遍存在,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xiàn)。
三是公共財政體制不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是實現(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和基礎?;竟卜站然潭鹊母叩褪枪藏斦肮残浴钡闹苯芋w現(xiàn)。由于當前我國政府處在由經(jīng)濟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轉型期,受傳統(tǒng)重經(jīng)濟建設、輕公共服務理念的影響,我國經(jīng)濟建設性支出在公共財政功能性支出結構中仍居首要地位,對人口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顯得嚴重不足。②孔凡河、袁勝育:《困境與進路:我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思考》,《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而公共服務本身是一個建設性的領域,需要政府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給予大力支持,然而,現(xiàn)實中事權層層下放,財權層層上收的財政管理體制,不利于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xiàn)。一方面,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的事權主要由縣鄉(xiāng)級基層政府來承擔,然而,現(xiàn)行的收支兩條線的財政體制將地方政府的財力層層縮減,在轉移支付的過程中又比較難以對各地具體公共服務支出進行衡量,使部分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略顯財力不足,難以生產(chǎn)和提供足夠的基本公共服務,致使縱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雖然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平衡區(qū)域經(jīng)濟差異方面發(fā)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但在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與財力支出層面,發(fā)達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之間,大中城市和縣鄉(xiāng)之間仍然存在很大區(qū)別,基本公共服務橫向供給的不均等現(xiàn)象也普遍存在,阻礙了流動人口融合與發(fā)展的腳步。
四是相關制度不完善。制度是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或辦事規(guī)則。個體和社會活動都是在制度所賦予的制約條件中進行的。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③《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頁。完善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的相關法律制度,有利于增強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約束性和規(guī)范性,為實現(xiàn)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法律保障。當前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流動人口管理方面已出臺多項工作辦法和相關條例,例如,國務院頒布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公安部頒布的《暫住證申領辦法》、浙江省實施的《浙江省流動人口居住登記條例》等,然而,總體而言,當前我國在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的制度層面還比較薄弱,還沒有建立起一套規(guī)范的適用于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的法律體系,不能從法律的高度為流動人口融入城市謀求個人發(fā)展提供保障。在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已成為社會普遍共識的形勢下,整合現(xiàn)有的相關法規(guī)條例,建立健全具有規(guī)范性、權威性、科學性的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法律體系迫在眉睫。
其一,以理念謀發(fā)展。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新公共服務理念。以人為本位的管理理念是衡量政府能否平等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前提和基礎。以人為本位的管理理念把“人”作為管理和服務的核心,重視人的價值所在,主張遵從人的社會本性,力求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xiàn)。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核心是保證人人都能享有均等化的服務。致力于為公眾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政府必定是以人為本的政府。在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層面做到以人為本,就要堅持把流動人口這一龐大群體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對象范圍之內,將流動人口與當?shù)鼐用窆餐鳛檎峁┗竟卜盏暮诵模浞譂M足其基本公共服務需求。新公共服務理念是美國著名公共行政學家羅伯特·登哈特提出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念。新公共服務理念認為,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管控,政府在社會事務管理中不應利用行政命令或規(guī)制來規(guī)范公眾的行為,而是要努力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新公共服務理念特別關注人本、民本等思想,重視服務意識、責任意識等價值導向,對于推進我國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流動人口與當?shù)鼐用裰g、流動人口與政府之間、流動人口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及流動人口個人生涯發(fā)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二,以機制助發(fā)展。通過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式促進流動人口的融入與發(fā)展,需要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機制。供給主體的多元化、供給渠道的多樣化有助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總量與效率,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的重要趨勢,有助于加快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謀求個人發(fā)展。供給機制的完善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一是需要作為供給主體的政府協(xié)調好政府內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主體之間的關系,理順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職責權限與利益分配,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加強部門間的溝通與合作。二是需要鼓勵第三部門的積極投入,由于流動人口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對公共產(chǎn)品需求廣度及深度都比較大,僅僅依靠政府這一單一的行政主體,很難在一定時期內提供高效的、均等化的服務,因此,需要形成一種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在這一格局中,政府作為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責任的主要承載者,需要把流動人口納入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框架之中,確保各項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和措施的順利實施。同時,由于政府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包攬全部的公共服務供給事務,這就需要鼓勵政府之外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性組織承擔起部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職責,政府作為主導者和決策者,通過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制度等行政手段對第三部門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由于第三部門具有民間性、非營利性、靈活性等特點,比政府部門更加貼近公眾,貼近流動人口的生活,對于流動人口不斷出現(xiàn)的基本需求也更加了解,可以發(fā)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層面起不到也不應起的作用,與政府部門形成一種優(yōu)勢互補、良性互動的關系,有助于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的實現(xiàn)。
其三,以財政促發(fā)展。合理的公共財政體制是實現(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的重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財政“公共性”的直接體現(xiàn)。在我國現(xiàn)行體制下,雖然事權已按行政區(qū)劃層層下放,但財權仍控制在上級政府手中,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面臨財力、物力不足等困境。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qū)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于結構優(yōu)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①新華網(wǎng):《十八大報告(全文)》,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因此,必須按照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地方政府事權、財權相匹配的原則,科學合理地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尤其需要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方面,加大對公共事業(yè)相關領域的投入,加快公共財政體系的改革步伐,不斷改善流動人口群體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滿足他們對公共產(chǎn)品和基本公共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促進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生活,以利于其進一步謀求個人發(fā)展。
其四,以制度保發(fā)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xiàn)需要有相關法律制度作為保障。與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關的法律涉及多方面。一是戶籍制度的改革。我國現(xiàn)行的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在城市和農(nóng)村之間豎起了一座高墻,是對民眾身份的一種不公平的等級界定,帶有一定的歧視性。二元戶籍制度是流動人口不能在流入地享受與當?shù)毓娖降然竟卜盏母此?。要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然需要改革當前的戶籍制度,打破城鄉(xiāng)分割的戶籍管理二元結構,建立以居住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相對穩(wěn)定的職業(yè)或合法的生活來源為基本落戶條件,以法制化、證件化、信息化管理為主要手段的新型戶籍制度。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將流動人口納入政府社會保障的范圍,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社會保險的繳納及關系接轉工作,監(jiān)督用人單位為流動人口辦理相關社會保險。三是把公共財政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并注重財政轉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設,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從財政投入上保證流動人口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四是將中央與地方政府在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的職責分工納入法制化的行列,嚴格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事權與財權分配。五是加強第三部門的相關法律體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政府與第三部門在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責和權限,鼓勵第三部門積極參與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為實現(xiàn)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謀求個人生涯發(fā)展保駕護航。
流動人口作為城市化進程中出現(xiàn)的特殊群體,是現(xiàn)代城市建設的中堅力量,對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有著與流入地居民相同的需求。然而,在現(xiàn)行社會管理體制下,政府對流動人口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存在著明顯的脫節(jié)現(xiàn)象,致使很大一部分流動人口經(jīng)常被排斥在政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之外,無法享有和流入地居民同等的權利和服務。本文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出發(fā),在梳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之于流動人口現(xiàn)實意義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均等現(xiàn)象及其原因序列,并探討了新形勢下通過理念的轉變、機制的完善、財政的供給以及法制的保障來實現(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共建和諧社會關系的路徑與對策。其中,理念是行動的指針,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施需要樹立人本管理理念及新公共服務理念,確保人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其次,由于流動人口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具有多樣性,政府很難在第一時間高效地滿足各方需求,這就要求政府在協(xié)調好政府內部各部門權力和利益的同時鼓勵第三部門的參與和合作。再次,合理的公共財政體制是實現(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保障,通過財政手段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xiàn)需要在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同時,科學合理地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最后,所有路徑與對策的實施均需要有科學合理的制度作為保障,各項政策措施只有上升到法律制度的高度才能夠有效地保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