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久恒
(廣東財經(jīng)大學,廣東 廣州 510320)
近代西方公民社會組織的歷史嬗變
——基于四個階段實踐特征的鏡像透視
齊久恒
(廣東財經(jīng)大學,廣東 廣州 510320)
近代西方公民社會組織發(fā)展先后經(jīng)歷了四個歷史階段的嬗變,并彰顯出迥異的實踐特征。17世紀初至18世紀末的萌芽階段,公民社會組織混沌萌生,呈現(xiàn)出鮮明的“濟危扶困”的慈善捐贈色彩;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勃興階段,公民社會組織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多元領域蓬勃發(fā)展,其運作模式也日趨專業(yè);20世紀20~60年代的艱難曲折發(fā)展階段,公民社會組織在原有的醫(yī)療衛(wèi)生等領域大幅收縮,不得不尋求新的發(fā)展空間,處于生存境遇的危機邊緣;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復興階段,在“新自由主義”政策的驅動下,公民社會組織發(fā)展勢態(tài)日趨繁榮與鼎盛,在經(jīng)濟增長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公民社會組織;歷史嬗變;實踐特征;西方
不同思想流派基于不同的學術視點對公民社會組織進行了多維度關照。 盡管他們對公民社會組織的意涵進行各抒己見的思想傳達,但是公民社會組織①概念本身所蘊含的復雜性并未隨之消融,因為公民社會組織稱謂的多元性、邊界的模糊性及體系的開放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民社會組織闡釋的復雜性、理解的困難性以及分析的不確定性。其復雜蘊涵,筆者擬從以下三個層級予以洞察。
一是著眼于其內部結構要素及特征,公民社會組織意指各種非政府、非營利性的社會公益性組織,包括各種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基金會、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社區(qū)組織等等。二是就其外部利益關系及其本質而言,公民社會組織意指立基于私益與公益之間的協(xié)調,通過志愿機制來達成個體、政府與社會之間利益關系的均衡狀態(tài),獨立于企業(yè)和政府之外的社會團體。三是從價值性意蘊來看,公民社會組織表征一種新的社會生活模式和組織文明形態(tài),是人們對“民主與法治”、“公平與正義”和“自由與和諧”的強烈希冀和祈盼,彰顯著一種應然的生活圖景,體現(xiàn)著人們特定的理想情愫。
就西方公民社會組織而言,學術界對其演進邏輯已有一些研究,但更多側重于對某個具體國家的研究,而對整個西方公民社會組織的發(fā)展邏輯缺乏觀照。為更清晰認知西方公民社會組織的發(fā)展脈絡,需要將它投放到具體的歷史場域中,借助歷史的視角和視野進行真實審察[1]。筆者擬分17世紀初至18世紀末、19世紀至20世紀初、20世紀20~60年代、20世紀70年代至今四個階段,從整體視角審視近代西方公民社會組織的嬗變軌跡,并具體分析其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所彰顯的實踐特征,以便更清晰認知西方公民社會組織產(chǎn)生、發(fā)展和成熟的歷史邏輯。
早在 17世紀,伴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和近代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確立,英美等主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出現(xiàn)一些由身份團體所發(fā)動、攜帶濃厚政治色彩、具有典型“慈善化”與“世俗化”特征的公民社會組織的雛形。在這一時期,公民社會組織這一概念還十分陌生,其發(fā)展更多呈現(xiàn)為“混沌萌芽”形態(tài),組織行為則呈現(xiàn)出鮮明的慈善色彩。
英國是一個慈善傳統(tǒng)悠久的國度,長期以來,慈善組織都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支柱。1601年,英國議會通過《濟貧法》,同時伊麗莎白女王頒布《英格蘭慈善用途法規(guī)》。這兩個法典被后人合稱為《伊麗莎白法規(guī)》,是世界第一部規(guī)范民間公益性事業(yè)的法律,也是第一部捐贈立法,在慈善公益事業(y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的實施對當時慈善組織發(fā)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該法案的核心理念旨在鼓勵富裕人救濟貧困人,為社會公眾謀福祉,開創(chuàng)了援助對象“社會化”、監(jiān)督管理“制度化”和慈善事業(yè)“世俗化”的先河。17世紀后半葉,英國出現(xiàn)對世俗學校的私人捐助熱潮。私人捐助的世俗學校蓬勃興起,當時僅在倫敦一地登記注冊的民辦學校就達1 500所之多。有歷史學家認為,“17世紀后半葉英國人受教育的機會可能比此后200年都更為廣泛”,甚至稱1571—1660年是全英建立初級學校的“黃金時代”[2]。
美國早期公民社會組織發(fā)展幾乎與殖民開發(fā)同步進行。1620年11月11日,“五月花號”帆船承載著一百多名清教徒及其家屬離開英國,不遠萬里橫渡大西洋來到北美大陸普利茅斯港。伴隨著大批英國人士移居新大陸,其相應的慈善活動和民間團體也來到北美英屬殖民地(美國)。在《五月花號公約》中可以看到北美早期公民社會組織的雛形,新的自治民眾團體開始誕生?!盀榱松系鄣臉s耀,為了吾王與基督教信仰和榮耀的增進,吾等越海揚帆,以在弗吉尼亞北部開拓最初之殖民地。因此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愿結為——民眾自治團體”[3]。1710年,清教徒神學家科頓·馬瑟發(fā)表被尊為美國公民社會組織綱領性文件的《行善文集》,提出基督徒應該通過教會、社區(qū)和志愿性組織從事公益活動,救濟貧困者,關懷兒童和婦女,提供教育,并幫助他人改邪歸正[4]。
由上可鑒,早期西方公民社會組織活動范圍主要限于賑災救荒、濟貧助困等領域,重要使命是慈善捐贈和濟危扶貧,著重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境況,為亟需幫助的人群提供基本物質支持和人道主義援助,力爭紓緩社會不平等現(xiàn)象。同時,這種“常規(guī)化”、“組織化”和“規(guī)模化”的慈善活動與宗教結下不解之緣,因為它的蘊育和萌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督教信徒“濟危解難”、“慷慨解囊”和“施恩布德”的精神感召,是出于對弱者的樸素同情,緣于對其宗教文化“善”和“愛”的追尋。從一定意義上說,新教倫理精神不但鑄就了資本主義精神,而且奏起了西方公民社會組織道德情操的樂章。誠如萊斯特·M·薩拉蒙所言:“很多早期的諸如衛(wèi)生保健、教育和社會服務等領域的公民社會組織是作為這些宗教機構的附屬開始活動的?!盵5]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早期西方公民社會組織并非真正意義的公民社會組織,其與現(xiàn)代公民社會組織的實體形態(tài)尚有一定間距,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公民社會組織發(fā)展的雛形。
當歷史車輪緩緩駛入 19世紀時,西方各國民主政治建設已基本成型,傳統(tǒng)社會組織形式和公益滿足方式悄然發(fā)生改變?!暗?9世紀,西方各國在市場經(jīng)濟與民主政治建設大局已定,現(xiàn)代化已告實現(xiàn)的背景下,公益領域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革。傳統(tǒng)時代的教會公益與小共同體公益為“國家+市場”公益所取代”[6]。人們開始通過自由結社,在國家提供和市場交換的公共物品之外尋求更適宜于滿足自身利益實現(xiàn)的組織方式。不同類型公民社會組織層出不窮,并在政治變革和社會服務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早在19世紀30年代,托克維爾來到剛建國不久的美國實地考察,試圖了解其民主是如何運作的。爾后,在其經(jīng)典著作《論美國的民主》中寫道:“美國存在的政治結社,不過是美國的五花八門的結社中的一種。美國人不論年齡多大,不論處于什么地位,不論志趣是什么,無不時時在組織社團。在美國,不僅有人人都可以組織的工商團體,而且還有其他成千上萬的團體。既有宗教團體,又有道德團體;既有十分認真的團體,又有非常無聊的團體;既有非常一般的團體,又有非常特殊的團體;既有規(guī)模龐大的團體,又有規(guī)模甚小的團體。為了舉行慶典,創(chuàng)辦神學院,開設旅店,建立教堂,銷售圖書,向邊遠地區(qū)派遣傳教士,美國人都要組織一個團體[7]。美國發(fā)展歷史表明,正是緣于美國社會充滿各式各樣民間自由結社的社會組織,公民社會才得以繁榮昌盛。
倘若說早期西方公民社會組織發(fā)展殘留著宗教慈善的深深胎記,那么,隨著 19世紀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程度的不斷擴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公民社會組織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等領域相繼迸發(fā),其組織發(fā)育則呈現(xiàn)出組織類型“多元化”、運作模式趨于“專業(yè)化”的階段特征。這從一些代表性領域可見一斑。
1.致力于勞工權益保護的改良運動團體
在政治領域,由于資本主義殘酷壓榨,廣大工人階級奮起反抗,頻頻掀起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并逐漸自發(fā)組建各種維權組織。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爆發(fā),同年倫敦便成立“倫敦工人協(xié)會”,其宗旨是“以各種合法手段使社會上一切階層獲得平等的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1840年在曼切斯特組建“全國憲章派協(xié)會”。這些都是為工人勞動權而斗爭的民間社會組織?!皯椪逻\動”結束后,代之而起的是工聯(lián)主義。1851年成立被稱為“混合機器工人協(xié)會”的第一個工聯(lián)主義組織,會員有11 000人。19世紀60年代初英國405個城市有1 600個工聯(lián)主義組織,幾乎統(tǒng)治了整個英國工人運動[8]。
在同一時期,美國公民社會組織則逐漸發(fā)展成為廢奴運動和社會正義而戰(zhàn)的重要社會團體,并成為婦女和少數(shù)族裔參與公共決策的重要通道。19世紀30年代創(chuàng)建廢奴協(xié)會,1840年便成為擁有2 000多個地方組織,會員總數(shù)達到25萬個的龐大組織。到 19世紀晚期,資本主義高強度的工作制度進一步加劇工人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和對立,致力社會變革的工人團體更是紛紛涌現(xiàn)。1886年,美國工人成立勞動者聯(lián)盟(即“勞聯(lián)”),昭示出無產(chǎn)階級積極組織起來維護自身權益并與壟斷資產(chǎn)階級相抗衡的趨勢[9]。
2.致力于公益事業(yè)專業(yè)化運作的現(xiàn)代基金會
19世紀末,美國慈善事業(yè)改革者們普遍認為,公益捐助不能僅停駐在個別的“濟危扶困”上,與其“授人以魚”,還不如“授人以漁”,應在運作模式上嘗試新突破,即在摸索出貧困生發(fā)根源的基礎上有效開展自助性幫扶項目。一批受慈善思想影響的工業(yè)巨頭,如喬治·皮博迪、安德魯·卡內基、約翰·洛克菲勒等在慈善信托框架基礎上,積極探尋出專業(yè)化的公益基金組織形式。
20世紀初,美國掀起基金會發(fā)展的浪潮。1907年,拉塞爾·賽奇基金會成立,它是美國首家獨立、全國性、綜合性的民間公益基金會,其最大貢獻在于發(fā)起社會調查和分析,推動社會科學研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減輕和解決社會問題。1911年,卡內基基金會在紐約成立,其宗旨是宣傳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推進司法公正,促進各國和平通商與融洽相處。自此之后,現(xiàn)代基金會作為一種獨特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整合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組織,并在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環(huán)境保護等公共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公益基金會的管理方式雖然是私有的,但是其使命卻是公益的,即采用一種公司化的法人實體,通過現(xiàn)代企業(yè)的運作和管理方式,有理念地系統(tǒng)性利用和增值財富資源,最大限度實現(xiàn)社會公益事業(yè)價值目標。一言以蔽之,即所謂的“聚財有道”和“散財有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基金會實際上將個人的社會責任和慈善行為進行專業(yè)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體系運作。這對帶動全社會公益事業(yè)整體發(fā)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并為公民社會組織的茁壯成長注入無窮的資金活力。
3.致力于戰(zhàn)爭人道援助的民間救護組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大半個世紀,人類處于文明發(fā)展與野蠻戰(zhàn)爭并存的歷史時期,承擔戰(zhàn)場救護工作的公民社會組織開始萌生發(fā)展,其中最為典型的社會組織就是“國際紅十字會”。1863年10 月26日,歐洲14個國家參加公共福利協(xié)會在日內瓦召開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制定紅十字會的基本原則,并將其命名為“傷病員救護國際委員會”。1864年8月22日,英、美、法、荷、意等16國代表在日內瓦簽署《萬國紅十字會公約》,提出:戰(zhàn)場上進行救護的醫(yī)院及其人員處于中立地位,應受保護;應對傷病員不分敵友均予以救護[10]。這個公約最終獲得全世界廣泛認可。
綰結上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在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程度不斷擴展和城市化進程漸趨加速的時代背景下,得益于相關專業(yè)人士積極推動,這一時期的西方公民社會組織發(fā)展逐漸突破了在萌芽階段長期拘囿于“互助互濟”、“扶弱救困”等慈善領域的單向度或偏于一隅的發(fā)展軌跡,彰示出“捍衛(wèi)公平”、“匡扶正義”的主基調,其組織類型日益多元,運作模式漸趨專業(yè)。
20世紀20年代以來,西方公民社會組織普遍進入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發(fā)展軌道。職業(yè)化發(fā)展社會組織如企業(yè),更多傾向謀求自身機構的利益最大化,而對于其他社會事務似乎不愿承擔過多職責;專業(yè)化發(fā)展社會組織如學校、醫(yī)院等大多亦被分割、肢解為獨立承擔某項社會任務的組織力量,除了切實有效履行自己職責之外,它們難有更多閑暇時間和精力去照料社會公益事業(yè)。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和世界經(jīng)濟危機擴散,此刻西方公民社會組織所募集到的資金可謂杯水車薪,再加之志愿性公益活動分布不均,難以覆蓋到所有處于待救濟狀態(tài)的成員。這一時期社會弱勢或邊緣群體究竟是由誰來幫扶的呢?翻開20世紀初至70年代西方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書卷,答案“躍然紙上”:政府介入是破解之策。
這一時期,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出現(xiàn)了幾次大的危機,階級矛盾空前加劇,各種錯綜復雜問題赫然呈現(xiàn),資本主義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為有效解決這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防止資本主義滑向崩潰的邊緣,西方各國政府摒棄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不再奉行“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進而推行“國家干預”新政,強化自身主導權,并逐漸提高國家公益水平。19世紀英國的迪斯累里、德國的俾斯麥分別建立福利國家的雛形,即“皇帝——國王的國家社會主義”、“保守的福利國家”和“父權式的托利黨社會主義”。20世紀的美國新政、北歐社會黨福利體制、英國勞合·喬治與麥克唐納的“工黨社會主義”、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的“法團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都出臺了由國家提供“公共產(chǎn)品”的制度設計[2]。綜觀20世紀前半段的歷史,西方大多數(shù)國家基本建立起覆蓋全體國民、設計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安全保障網(wǎng)絡”。
1936年英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發(fā)表《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認為市場經(jīng)濟存在收入分配過于不均、不能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兩項嚴重缺陷,必須通過國家干預來彌補這一缺陷,國家是公共意志的代表,應負起調劑國民經(jīng)濟的責任。英國等西方國家把凱恩斯主義作為理論依托紛紛實行“普遍福利”政策。1942年,牛津大學教授威廉·亨利·貝弗里奇發(fā)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保險及相關社會服務》,即有名的《貝弗里奇報告》,其主要思想是試圖通過國家補貼、雇主雇員捐款的方式建立起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并由政府對經(jīng)濟結構進行調整而提供充分就業(yè)的機會,最終消滅英國社會疾病中危害最大的貧困[11]。1945年,英國工黨競選勝利上臺后,開始積極實施“貝弗里奇計劃”,并通過大力推行“國有化”,不斷介入人們日常生活領域,原先許多由公民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產(chǎn)品為政府所接管。1944—1948年間,英國雖然頒布法令保護公民社會組織在教育和社會方面的作用,但卻將醫(yī)療保健和生活費用保障等職能直接劃給中央政府。20世紀40年代末,由公民社會組織主辦的慈善醫(yī)院網(wǎng)絡的所有權被轉交給政府來集中管制,資源開始向政府部門大規(guī)模位移。在提供保險方面,政府與友誼會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在二戰(zhàn)后也被政府以直接提供的方式所取代[12]。恰如英國討論公益問題的Nathan委員會所言:“我們歷史中最悲壯的失敗之一,就是這些慈善者們所作的努力。尤其是在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由私人努力來提供學校、醫(yī)院、施藥所、濟貧院、孤兒院的普遍服務、發(fā)放養(yǎng)老金,以及救濟其他范疇的‘應當貧困者’。而歷史證明民間的這些努力終結了,如今國家的法定服務——新的或舊的——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所有個人福利……(于是)困擾委員會的基本問題是:慈善者還有什么事可做?”[13]
福利國家的普遍建立,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對民眾社會福利的主要責任者地位,也因此重新界定了國家和公民社會組織在社會福利領域中的邊界。如前所析,在社會公益服務方面,政府不斷地削弱、消解甚至取代來自公民社會組織的原有績效,編織由國家主導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服務福利體系。這一時期公民社會組織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衍生空間遭到嚴重壓縮,其社會功能較之從前大大稀釋,組織作用漸趨邊緣化,從而淪為政府處理社會問題的配角。對此,曾有學者寫道:福利國家的出現(xiàn)改變了公民社會組織的地位。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以前它們做得比政府多,或至少與政府地位平行,現(xiàn)在它們卻最多只能扮演配角。如在政府獨占的醫(yī)療領域,大多數(shù)民間醫(yī)院變成公立醫(yī)院;在教育領域,很多私立學校雖然仍保留一定的自主性,但卻變成公立學校的一部分[14]。
正是在“福利國家”政策的干預和排擠之下,公民社會組織不得不調整其活動方式和運作空間,進行“曲線救亡”和“險境求生”。在公民社會組織“自謀出路”的通道中,其生存策略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方面,在活動范圍上 “尋求開辟新的領地”。部分公民社會組織把目光投向新型社會公共空間,雖然在原有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大面積收縮,但在其它特別是科研、環(huán)保和文化休閑等社會領域,相當部分公民社會組織還是有所作為的。另一方面,在運作空間上——“實現(xiàn)由國內轉向海外”。為了化險為夷,為數(shù)不少的公民社會組織重新審視自身的運作空間,即由原先公益事業(yè)的承擔轉變?yōu)榛鶎由鐓^(qū)的服務。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公民社會組織拘囿于國內發(fā)展的前景不佳或遭受政府的相應排擠,不斷轉向海外市場來謀求新的存活空間。如“英國樂施會”(OXFAM,UK)、“英國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救世軍”(The Salvation Army)等。
20世紀70年代,西方福利國家普遍深陷一種“滯脹式”或無法自拔的發(fā)展困境。同時,化解這種困境完全依靠政府行政干預又難以奏效。為此,西方理論界開出“新自由主義”處方,主張經(jīng)濟自由的“新自由主義政策”重新占據(jù)經(jīng)濟理論的中心位置。新自由主義者認為:政府的角色既不能像計劃經(jīng)濟那樣配置資源、調節(jié)經(jīng)濟,也不能像凱恩斯主義所主張的運用經(jīng)濟政策干預經(jīng)濟,而只是維護市場經(jīng)濟的秩序,就像在足球比賽中那樣,政府僅僅作為裁判員維護比賽秩序,絕不是作為運動員參加比賽[15]。
在“新自由主義”政策的驅動下,西方國家改弦更張,掀起了重塑政府的改革運動,重構自身在社會中的公共性角色,調整公共服務供給的單一結構,轉而將一些公共服務重新下放或返還給公民社會組織[16]。這種改革雖然并未否定政府在社會福利中的主體責任,但是卻在不斷反思福利提供的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與社會和市場合作,來提升社會福利政策的效率。故此,公民社會組織重新開始承擔由政府所剝離出來的社會公共事務,并取得長足發(fā)展。一如E·S·薩瓦斯所述:政府從已失敗的活動中退卻;地方公民社會組織和家庭填補政府項目的空缺,重新承擔起他們傳統(tǒng)的角色;政府放松規(guī)制為地方公民社會組織和家庭營造一個更便利的發(fā)展空間[17]。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際經(jīng)濟一體化和國家間相互依賴的趨勢下,公民社會組織實現(xiàn)了跨國境的合作與交流,轟轟烈烈地掀起一場席卷全球的“結社革命”。誠如萊斯特·M·薩拉蒙所言:“正如我在其他場合所說的,我們正在經(jīng)歷著一次‘全球結社革命’,即民間有組織的志愿行動在蓬勃興起,亦即在市場和國家的領域之外有組織的公民行動在蓬勃興起”[18]。這一時期的公民社會組織發(fā)展特征主要有三:
第一,就總體數(shù)量而言,公民社會組織增長彰示出急劇擴張、如日中天的發(fā)展勢頭。由于“福利國家”的危機,西方政府開始從相應的經(jīng)濟和社會領域中逐漸退出,轉而重新培植公民社會組織。正是在“政府本位”轉向“社會本位”的進程中,公民社會組織發(fā)展拾獲空前增長態(tài)勢,并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勃興,公民行動主義的影響日漸擴大。1982年對16個美國公民社會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其中65%的組織是1960年以后所建立。法國公民社會組織出現(xiàn)同樣快速增長勢頭,僅1987年就建立54 000個,而20世紀60年代每年只有11 000個。據(jù)最新估計,英國有公民社會組織275 000個,其收入接近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5%。在意大利,1985年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40%的這類組織建立于1977年以后[19]。面臨這場席卷全球的、聲勢浩大的公民社會運動,一些西方學者驚呼其為“全球性結社革命”。
第二,在經(jīng)濟增長方面,公民社會組織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95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非營利部門比較項目所發(fā)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2個國家的公民社會組織產(chǎn)業(yè)規(guī)模達1.1萬億美元,雇傭近1 900萬名全職工作人員,這些國家的公民社會組織支出平均達到國內生產(chǎn)總值的4.6%,公民社會組織就業(yè)占所有非農就業(yè)的近 5%,占所有服務業(yè)就業(yè)的10%,占所有公共部門就業(yè)的27%。如果將這些國家的公民社會組織看做一個單獨的國家,那么它將成為世界第八經(jīng)濟大國,比巴西、俄羅斯、加拿大和西班牙還要領先。這些國家公民社會組織的就業(yè)相當于各個國家最大私營企業(yè)就業(yè)總和的六倍多[5]。由此,那些曾經(jīng)偏隅于社會一角而默默無私奉獻,并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鮮為人知的次大陸”——公民社會組織,如今被西方多數(shù)人群視為創(chuàng)造社會新就業(yè)、拉動經(jīng)濟新增長的動力和引擎。
第三,就公共政策而言,公民社會組織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與 7家公民社會組織聯(lián)合調查顯示,73%公民社會組織有政策倡導行為,59%開展過游說活動。無論各方對于這種現(xiàn)象作何評價,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承認一個事實:公民社會組織已經(jīng)成為政府決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這個角色的分量與日俱增。例如,弗吉尼亞醫(yī)學會努力推動本州議會通過公共場所禁煙法案,美國基督教聯(lián)盟誓言反對奧巴馬政府主張的墮胎權利法案。形形色色的公民社會組織在西方社會各行各業(yè)、各種利益群體訴求上扮演著收集器、傳感器和放大器的作用[20]。正如阿米·古特曼所述:如果沒有一個社會組織,它愿意并且能夠為我們所珍視的觀念和價值大聲疾呼,除非我們正好非常富有,或者非常有名,否則很難讓很多人聽到我們的主張,也很難影響政治決策[21]。
由上觀之,在此階段,西方公民社會組織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種“如火如荼”的復興勢態(tài):即總體數(shù)量上展現(xiàn)出急劇增長的勢頭;經(jīng)濟發(fā)展上發(fā)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公共政策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正緣于此,公民社會組織在某些場合已儼然被西方社會公眾視為與“企業(yè)——市場體系”和“國家——政府體系”并列的第三體系,即公民社會組織體系。
注釋:
① 至于公民社會組織與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組織有關概念的廓清可詳見 齊久恒:《中國公民社會組織的批判性反思》[J]《探索》,2002(1).
[1] 劉培峰.結社自由及其限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85.
[2] 王建芹.第三種力量——中國后市場經(jīng)濟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01,105.
[3] J艾捷爾.美國賴以立國的文本[M].趙一凡,郭國良,譯.??冢汉D铣霭嫔?,2000:5.
[4] 盧詠.第三力量——美國非營利機構與民間外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70.
[5] 萊斯特·M·薩拉蒙.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M].賈西津,魏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92,9-11.
[6] 秦暉.政府與企業(yè)以外現(xiàn)代化——中西公益事業(yè)史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42.
[7] 夏爾·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論美國民主:下卷[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635.[8] 潘潤涵,林承節(jié),王建吉.簡明世界近代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02-208.
[9]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課題組.外國非政府組織概況[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36.
[10] 盛紅生,賀兵.當代國際關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組織問題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15.[11] 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fā)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109,123.
[12] 王名,李勇,黃浩明.英國非營利組織[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3.
[13] Norman Alvey.From Chantry to Oxfam:A Short History of Charity and Charity Legislation[M].London:British Association of Local History,1995:38.
[14] 王紹光.多元與統(tǒng)一——第三部門國際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7.
[15] 孫曉莉.中外公共服務體制比較[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7:40-41.
[16] 劉寒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策略選擇[J].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4(1):5-17.
[17] E S薩瓦斯.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伙伴關系[M].周志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94.
[18] 萊斯特·M·薩拉蒙.走向公民社會——全球結社革命和解決公共問題的新時代[C]//趙黎青.非營利部門與中國發(fā)展.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53.[19] 萊斯特·M·薩拉蒙.第三域的興起[C]//李亞平,于海.第三域的興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10.
[20] 徐彤武.美國民間組織:身份、事業(yè)和運行環(huán)境[C]//黃曉勇.中國民間組織報告:2009-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42.
[21] 阿米·古特曼.結社:理論與實踐[M].吳玉章,畢小青,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1.
責任編輯:曾凡盛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modern western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mirror perspective of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in 4 different stages
QI Jiu-he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 510320, China)
In modern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have successively gone through four evolution stages, an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reflect different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early 17thcentury to late 18thcentury, the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was in embryonic stage and it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arity and secularism of donation behavior; From 19thcentury to early 20thcentury, it was in boom stage when it was diverse and specialized; From 1920s to 1960s, it developed into frustration stage when it met with the crisis and edge of survival circumstances; From 1970s till present, it has developed into spreading stage, under the drive of Neoliberalism, it is developing properl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historical evolution;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West
C912.2
A
1009-2013(2014)02-0086-06
10.13331/j.cnki.jhau(ss).2014.02.015
2014-03-28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GD13XMK05)
齊久恒(1984—),男,江西余干人,講師,中山大學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社會組織與社會發(fā)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