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雨瀟
(西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自古以來,簫這種樂器頗受人們喜愛,尤其是文人騷客更是對其青睞有加。詞人借簫抒情,以簫述志,也用簫來比喻自己的知己和理想。在詞的意境之中,詞人或借簫書寫盛世華章,或以簫嘆兒女情長,或借簫抒憂思惆悵;在感情基調方面,簫聲悲涼幽咽,多表達凄愴哀怨的心理感受。
在這種情況下,簫僅僅是作為一種樂器,詞人借以抒發(fā)自己的情思,簫充當著一種載體的角色。
1.從簫的形狀方面來看,宋詞中的簫有如下的名稱:“鳳簫”“簫鳳”“雙鳳簫”“洞簫”“短簫”等等。相傳簫為舜所造,因其形狀參差而像鳳翼,故有“鳳簫”之稱,[1]而諸如“鳳凰簫”“簫鳳”“雙鳳簫”之類的名稱,當為“鳳簫”名稱之衍生。“洞簫”“短簫”則是就其形制而言的。
關于“鳳簫”,如柳永的“揚州曾是追游地,酒臺花徑仍存。鳳簫依舊月中聞”(《臨江仙 鳴珂碎撼都門曉》);關于“簫鳳”,如吳文英的“酥瑩云容夜暖。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解語花 門橫皺碧》);關于“洞簫”,如劉克莊的“憶坡公、洞簫聽罷,劃然長嘯”(《賀新郎 行樂尤宜少》)。
2.從簫的材質方面來看,宋詞中的簫有如下的名稱:“玉簫”“紫玉簫”“瓊簫”“紫簫”“玉參差”等等。其中,“玉簫”這一意象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大,這或許是因為古人以玉比德,以高貴的玉和古雅的簫相配,更添一種高遠古樸的意境。
關于“玉簫”,如張炎的“無限羈愁分付、玉簫寒”(《虞美人 黃金誰解教歌舞》);關于“紫玉簫”,如蘇軾的“明朝酒醒知何處,腸斷云間紫玉簫”(《鷓鴣天 笑拈紅梅亸翠翹》);關于“瓊簫”,如蔣捷的“瓊簫夜夜挾愁吹。梅花知不知”(《阮郎歸 雪飛燈背雁聲低》);關于“紫簫”,如賀鑄的“紫簫閑捻度新聲,有人偷倚闌干掐”(《江南曲·踏莎行 小苑浴蘭》);關于“玉參差”,如盧祖皋的“雙籠金約腕,獨把玉參差”(《臨江仙 洞府堂深花氣滿)。
在這種情況下,“簫”就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樂器,而是作為一種抽象的意象來幫助造成一定的意境。關于這一點,又可以從用典和寄予情思兩方面來分析。
1.從用典方面來看,宋詞中的簫有如下的名稱:“文簫”“鸞簫”“簫侶”等。其中,“文簫”又寫作“文蕭”,是傳奇中的人名,而“鸞簫”“簫侶”當為“文簫”這一名稱的衍生。傳說唐代大和年間﹐有一書生名叫文簫,他中秋日游鍾陵西山的時候﹐偶遇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吟詩道:“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彩鸞。自有繡襦兼甲帳﹐瓊臺不怕雪霜寒。”然后雙方彼此傾慕﹐然而有仙童到來宣布天判:“吳彩鸞以私欲而泄天機﹐謫為民妻一紀?!眱扇私Y成夫婦﹐后來雙雙成仙。此典故見于唐代裴铏的《傳奇·文簫》。另一個關于“簫”的典故便是簫史和弄玉的愛情佳話。
關于“文簫”,如張孝祥的“楊柳依依。何日文簫共駕歸”(《丑奴兒·采桑子 無雙誰似黃郎子》);關于“鸞簫”,如吳文英的“一曲鸞簫別彩云。燕釵塵澀鏡華昏”(《浣溪沙 一曲鸞簫別彩云》);關于“簫侶”,如蔡伸的“念去年曾共吹簫侶,同賞蓬瀛”(《憶瑤姬 微雨初晴》)。
由此可見,“簫”在文人的作品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涵。此處以李清照的《孤雁兒·御街行》[2]為例: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xù)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里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詞的上闋寫的是初春的早上,詞人在藤床紙帳中醒來,卻并沒有什么好的心緒,玉爐中的沉香再沒有續(xù),早已經(jīng)熄滅,伴著初春的陣陣寒氣,詞人的情懷也是這般的似水一樣冰冷。不知是誰在吹奏《梅花三弄》的笛曲,那哀傷的曲調不知又吹開了多少梅花,佳春已至,而詞人卻幽思依然。
詞的下闋抒發(fā)悵然哀戚之感。簾外疏雨蕭蕭,就如同詞人這無盡的愁思一樣綿密悠遠,簾內佳人獨坐,自憐自傷,淚眼婆娑。君已不在,這俊梅佳景,又有誰還能陪詞人倚欄共賞呢?折下一枝梅花,卻發(fā)現(xiàn)早已朦朧了雙眼,試問這人間天上,又有誰可以讓詞人以梅相贈?
“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在這里,“吹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與其夫簫史的典故,易安在這里以“吹簫人”喻趙明誠,指自己的夫君已逝,自己失去了唯一的知音。
2.從寄予的情思方面來看,“簫”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從總的方面來說,文人們借“簫”所抒發(fā)的情思所構成的意境主要有以下幾點:
(1)渾闊厚重之境。
在這樣的意境中,簫多以“簫鼓”這一意象出現(xiàn),給人一種很熱鬧很喜慶的感覺,烘托了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同時,又不乏壯觀、宏大的氣勢。[3]如柳永的“醮臺清夜洞天嚴,公宴凌晨簫鼓沸”。(《玉樓春 鳳樓郁郁呈嘉瑞》)張先的“飛檻倚,斗牛近,響簫鼓、遠破重云”。(《泛清苕 綠凈無痕》)等等。在這里以晏幾道的《鷓鴣天》[2]為例:
曉日迎長歲歲同。太平簫鼓間歌鐘。云高未有前村雪,梅小初開昨夜風。 羅幕翠,錦筵紅。釵頭羅勝寫宜冬。從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對月空。
這是一首描寫冬至的詞,詞人通過寫人們慶祝冬至的歡快場面,來表達對春天的向往和憧憬,抒發(fā)了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冬至日后,太陽北移,白晝漸長,宋代的人習慣稱冬至為“長至”,故年年冬至的時候,都有這“迎長”的慶典活動,是為“曉日迎長歲歲同”;慶典上的活動熱鬧非凡,人來人往,迎神賽會,簫鼓陣陣,歌聲裊裊。
在這一年中夜最長、天最冷的冬至日,古老的中華兒女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誠然,既然到了最冷的一天,那也就意味著這一天過后,氣候開始轉暖,春天的腳步一天天接近,希望近在眼前?!皬慕袂复浩诮菇鹱饘υ驴??!?/p>
(2)悵然哀戚之境。
簫聲嗚咽,如泣如訴,故多寄托哀婉凄怨之情思,這在文人用簫聲寄予情懷的詞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柳永的“豈知秦樓,玉簫聲斷,前事難重偶”(《笛家弄·笛家 花發(fā)西園》),陸游的“陌上簫聲寒食近。雨過園林,花氣浮芳潤”(《蝶戀花 陌上簫聲寒食近》)等。在這里,以趙長卿的《清平樂》[2]為例:
紫簫聲斷。窗底春愁亂。試著春衫羞自看。窄似年時一半。 一春長病厭厭。新來愁病重添。香冷倦熏金鴨,日高不卷珠簾。
趙長卿的這首詞哀怨悱惻,凄清悠遠,讓人悵然若有所思。詞的開頭以“紫簫聲斷”起句,一種哀怨悵惘之感直擊人胸懷。簫聲悠揚,撩人情思,如今卻境已遷,情已往,簫聲絕。詞人獨自佇立于窗前,這窗外的絕好春光,卻只能讓人更加哀傷,這滿腔的春愁,不覺已在窗前凌亂。
詞人觀春自傷,試著著上春衫,好讓自己也感受到哪怕一丁點兒春的氣息,穿上之后,卻連自己都不敢看,“試著春衫羞自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窄似年時一半”。一個“羞”字,寫盡了詞人內心的酸楚和凄涼。詞人苦于自己“長病厭厭”,這新的一年,本來是新的開始,新的希望,而自己卻“愁病重添”。詞人由春及人,觸景生情,自憐自傷,感人至深。這首詞的開頭便用“紫簫聲斷”來營造一種悵然哀戚的意境,開門見山地交代了整體的氛圍,也給整首詞奠定了感情基調。
(3)離愁別苦之境。
簫聲幽怨凄美,多傳離情別緒,這不僅指的是宴會之樂,還發(fā)生在有情人之間。眾人相聚,推杯換盞,其樂融融,然而,世上本沒有不散之歡宴,席間的簫聲更添離別之愁緒;與佳人相約竹林月下,望月吹簫,或是在金屋珠簾內琴簫合奏,那又是何等雅致的風流韻事。但生活中總是聚少離多,每每思忖月夜吹簫,昔日情境,卻時過境遷,玉簫聲斷,徒添傷感。
關于此情此境,如晏幾道的“碧簫度曲留人醉,昨夜歸遲。短恨憑誰”(《采桑子 春風不負年年信》),又如張炎的“十二小紅樓,人與玉簫何處”(《如夢令 隱隱煙痕輕注》)等。此處以晏幾道的《浣溪沙 翠閣朱闌倚處危》[2]為例:
翠閣朱闌倚處危。夜涼閑捻彩簫吹。曲中雙鳳已分飛。綠酒細傾消別恨,紅箋小寫問歸期。月華風意似當時。
夜涼如水,詞人在翠閣上倚欄而望,百無聊賴,便拿出彩簫吹奏一曲,以寄相思別情,吹一曲《雙鳳》吧,卻吹著吹著,簫聲嗚咽,難以繼續(xù)。那曲中的雙鳳是不是也別離分飛了,就如同你我的分離一樣?把酒獨酌,舉杯消愁,或許這玉液瓊漿可以消解我些許的惆悵和憾恨。“綠酒細傾消別恨,紅箋小寫問歸期?!痹谧硌勖悦芍?,我攤開紅箋,想問問你何時才是歸期。此情此境,“月華風意似當時”。
詞是簫聲最好的歸宿,那沉醉在宋詞中的簫聲,即便是在今天,依然給予我們無限的暇思和美的享受。它凄美、哀怨的感情基調,也成為千古以來文人情懷的一部分,是文人精神寄托中重要的生命元素。
[1]張世彬.中國音樂史論述稿[M].香港:友聯(lián)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38.
[2]唐圭璋.全宋詞[M].中華書局,1999.
[3]吉聯(lián)抗,輯譯.隋唐五代音樂史料[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63-65..
[4]楊櫟模.試論宋詞中的簫意象[J].開封大學學報,2010(3).
[5]王光祁.中國音樂史[M].北京:音樂出版社,1957.
[6]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