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紅梅
摘 要:文面是世界民族的古老文身習俗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獨龍族文面圖案獨特,文化含義豐富,在獨龍族社會中產生過深遠影響。作為活形態(tài)民族文化標志,隱含著獨龍族歷史、社會、宗教和審美觀念等文化形態(tài)的民族密碼。文章通過對獨龍族文面文化內涵的探析,試圖揭開這一神秘習俗的面紗。
關鍵詞:獨龍族 民族藝術 蝴蝶文面 文化含義
獨龍族是我國滇西北的古老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曾經盛行文面。由于社會經濟落后、人口少、地理環(huán)境極為閉塞,其文面習俗也最為神秘。文面是獨龍族刺繡在身體肌膚上的文化符號,反映獨龍族物質和精神世界的需求,滲透到他們的制度、行為和觀念中,與他們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作為活形態(tài)民族文化標志,隱含著獨龍族歷史、社會、宗教和審美觀念等文化形態(tài)的民族密碼,具有多重文化含義,代表著獨龍族群體的文化意義。
一、原始宗教觀念的直接體現
云南的少數民族絕大部分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即認為世間萬物都有靈魂。獨龍族也不例外,他們世代生活在獨龍江兩岸的高山峽谷地帶,群山環(huán)抱,溝壑縱橫,地勢險峻、地形復雜、氣候陰冷、森林密布,生存環(huán)境惡劣,生產力及其低下。據清朝雍正時期《云南通志》記載,“俅人,麗江界內有之,披樹葉為衣,茹毛飲血,無屋宇,居山巖中”,解放以前,獨龍族仍停留在原始社會氏族公社解體階段。獨龍族先民為爭取生存條件,一直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不斷與自然斗爭。許多無法戰(zhàn)勝的自然力量令他們敬畏,因此,獨龍族便將那些無法抗拒的力量賦予了靈魂,加以祭獻。如在一年一度的“卡雀哇”年節(jié)中要舉行隆重的“剽牛祭天”儀式,回饋上天給予收獲的恩澤,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是他們對天的頂禮膜拜。天地萬物皆有靈觀念成為獨龍族的宗教信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靈魂、鬼、天的觀念一直是信仰的核心。女子文面就是他們原始宗教文化的綜合載體,寄托著他們的宗教信念,也是他們的原始宗教觀念在人體上的直接體現。
(一)自然崇拜
在原始社會的獨龍族認為天地間萬物都是有知覺、有靈魂的,認為人的生老病死,貧富禍福都是由“萬物之靈”來主宰,從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畏懼與崇拜。萬物靈魂也有善惡的兩面,惡的靈魂會騷擾侵害人們的安全,有人生病受傷、做事不順、甚至夜間小孩哭,他們都認為是有鬼魂作祟所致。獨龍族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占卜,獨龍族人中十分盛行占卜巫術,根據不同的事,選擇不同的占卜方式,來預知禍福得失,探知兇吉。另外,獨龍族認為每個人都有兩個靈魂,即生魂和云魂,故對喪葬有不同的處置。通常死亡一般土葬,用各種方法安撫靈魂,掃草送水供奉食物;不正常死亡,實行水葬和火葬,以防亡魂作祟。[1]出于天生的對不可預知的鬼魂的戒備和自我保護意識,他們在臉上涂畫刺繡,留下青黑色斑點和條紋的文面,看上去可怕,其一可以嚇走侵擾他們的鬼魂,以保平安,其二為了不讓自己的另一個靈魂認出的自己而至死亡,以保得壽命。那些難以抗拒的自然災難在獨龍族的思想意識里,都被認為是鬼魂作祟,他們認為,承受了痛苦磨練而又不符合正常面孔的文面可以驅邪除魔,從而達到了精神上避免災難,趨吉求祥的需求。引用馬克思的話稱之為“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盵2]
(二)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發(fā)生在母系氏族時代的一種宗教形式,崇拜對象最初是母系氏族已故長者的靈魂,其后是父系家長的亡靈。在獨龍族的傳統(tǒng)觀念里,人有兩個靈魂,生前一個,死后一個,女人只有文面死后才能夠會回到祖先那里與靈魂相認,并受到保護?!丢汖堊逦幕笥^》中提到在獨龍族的宗教信仰里,相信人死后的第二個靈魂叫“阿細”,年限一到,各“阿細”就會變成美麗的各色蝴蝶飛向人間。漂亮的花蝴蝶是婦女們的“阿細”所變,紅、藍、白色的蝴蝶是男人們的“阿細”所變。[3]故而獨龍族文面的圖案是蝴蝶變形,是宗教信仰靈魂觀念的直接表現。這一靈魂重現的原始宗教說法,寄托著獨龍族人對祖先靈魂的想象與追憶,反映出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與蝴蝶有某種聯(lián)系的思想。靈魂相認的說法,還說明獨龍族氏族成員死后都要到自己的祖先靈魂那里報到,同樣還是屬于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倘若沒有文面,死后不能與第二個靈魂相認,也就回不到祖先那里,將永遠成為孤魂野鬼,飄蕩在外。獨龍族的文面與祖先崇拜有著密切的關系,具有族群標志的功能,人們遵從祖宗立下的規(guī)矩,按祖制將具有圖騰象征意義的符號文刺在身上,通過與圖騰同體化的方法,求得圖騰或祖先的確認和保護,以達到求吉避禍的最終的目。文面是世世代代從祖先那里傳下來的,這種觀念在獨龍族人民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他們以祖先留下的文面習俗感到驕傲。
(三)圖騰崇拜
圖騰一詞,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奧季布瓦諾方言“ototem-an”,意為“他的親屬”或“他的圖騰標記”。原始人類相信,各氏族出自各種特定的物種,大多為動物,其次為各種植物。對于本氏族的圖騰物種,特加愛護。圖騰觀念,是原始宗教的萌芽形態(tài)。[4]在原始宗教中,作為核心的圖騰崇拜是自然崇拜或動植物崇拜與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相結合的一種原始宗教形式,是將民族萬物有靈信仰具體化。原始初民將圖騰視為自己部落或氏族的守護神,視為自己的族標與象征,表面上是對某一自然物或動植物的直接崇拜,但其實質卻是對自己祖先的崇拜和紀念,是民族精神情感的寄托與傳承。正如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所指出的那樣:“原始人認為自己的氏族都源于某一動物、植物或自然物,并以之為圖騰。圖騰是神話了的祖先,是氏族的保者”,故“在氏族生活、服飾和藝術形式中,都留下了許多圖騰的遺跡”。[5]
圖騰崇拜產生于氏族社會初期,每個氏族都有伴隨自己原始宗教信仰出現的圖騰。獨龍女的蝴蝶形狀文面就是模仿其圖騰蝴蝶的體膚而文身,在臉上繪繡具象或抽象的蝴蝶紋飾,以象征圖騰的形狀,這是由深層圖騰觀念物化形成的圖騰裝飾和圖騰形象。
圖騰作為人類最底層的宗教文化現象,與原始宗教的其它現象關系密切、水乳交融,都是來自人類對生活的追求。原始的圖騰觀念來自于“萬物有靈”的原始信仰,在原始宗教的“圖騰崇拜”時期,圖騰觀念與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結合起來,開辟了廣泛的可能性。原始宗教具有社會生活的現實性,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生存環(huán)境與精神寄托的客觀寫照。獨龍族把蝴蝶當作親人一樣呵護,曾禁止捕殺蝴蝶。在他們的心目中,蝴蝶的外形雖然不像人,但它們的生長繁殖、破繭而出、振翼飛翔、追求自由的過程卻與自己民族的心境相似。獨龍族人渴望像蝴蝶那樣過著衣食無憂、自由自在的生活,蝴蝶成為他們希冀的目標。在這樣特定的環(huán)境下,獨龍族自然也就將融合著他們原始意識與靈魂觀念的圖騰象征蝴蝶作為文面的圖案。[6]蝴蝶圖騰崇拜是獨龍族原始宗教的主要表現形式,蝴蝶紋文面是具體表現,幾乎在獨龍女文面圖式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endprint
二、成年通過儀式的禮俗表現
成人禮是人類極為古老的一種習俗,相當于今天人們的身份證,原始社會的男女青年,只有在氏族、部落共同為其舉行過成人禮儀式和賦予了某種標志后才算成人。享有成人的權利和義務,并且得到社會群體承認、祝福與好評。我國少數民族的成年禮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大致分為人體標志型、意志考驗型和服飾標志型。文身是一些少數民族成年禮的重要儀式和組成部分。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我國的黎族、高山族、傣族、基諾族、獨龍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間有文身習俗,施以即將加入成年的男或女,屬于人體標志型成年禮。[7]
過去獨龍族女孩一般到12、13歲都必須文面,表示加入成年期,可以與異性交往,談情說愛,走向社會,進行社交活動,體現了一個人成為社會正式成員的意義。獨龍族女人的文面就是少女成年的標志,文刺部位明顯,便于識別。是具有成年人婚姻權利的標志,也是社會道德觀的體現。
事實上,獨龍族歷史上,男子也文面?!丢汖堊逖芯啃∈贰分形淖旨o錄:“俅子文面, 為吾所知。但有一現象出乎意料之外者。即是在眾人中有棕色發(fā)者三四,又下波紋發(fā)形者兩人,均男性?!贝送?,在他們的宗教傳說中也有男“阿細”變?yōu)楹恼f法。這說明獨龍族文面不只限于女性, 而是男女皆文的民族性的習俗?!缎绿茣つ闲U傳下》稱:“……在云南徼外千五里。有文面濮,俗鏤面,以青涅之”。據考證,其所描述的“俗鏤面,以青涅之”與獨龍族婦女文面的方法基本相同,說明早在唐代以前,文面就已經是獨龍族的習俗之一。在有關獨龍族的史料記錄中提及獨龍族文面的很多都是女性,現存的獨龍族文面也都是在女人臉上,體現了獨龍族女子成人禮儀在獨龍族社會中以女性為中心的生育、家庭生活文化內容及其傳承生命力。
三、民族審美觀念的獨特表達
文面過去在獨龍族地區(qū)較為普遍,是文面者內在審美情感外化的表現符號,也是獨龍族民族情感的象征,符合獨龍族人的審美標準,能夠引起獨龍族人的愉悅和滿足。獨龍族文面最早源于他們的對蝴蝶的原始圖騰崇拜,后來慢慢演變?yōu)閷γ赖淖非?,成為他們審美獨特的一種民族特色。每個民族都有一定的獨特性,所謂民族特色實際上是一個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標志和區(qū)別。獨龍族文面在中國乃至世界文身習俗文化中與眾不同,在性別上大多是女性文面,在地域差別上從北往南文面由繁到簡,但都是以蝴蝶為原型、直觀的灰黑色蝴蝶狀文面。在獨龍族社會中歷史悠久、傳承性強、覆蓋面大,影響深遠,無疑是傳達獨龍族藝術精神的最佳媒介、最具獨龍族民族性的民族形式。文身是最直接的人體裝飾藝術,而且是固定的、永久性的裝飾。獨龍族女人刺破臉上的皮膚滲入染料,使臉面留下永不磨滅的蝴蝶花紋,表達他們特殊的審美心愿,文上蝴蝶紋的臉面也就成為他們具有審美意味的民族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符號。文面是獨龍族生產生活方式、特定的文化背景以至生理心理諸多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因而,在獨龍族人的心目中,文面是一種美的象征。
“世界上許多當代原始民族都認為文身是一種美,是裝飾人體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從客觀上來說,文身實際上已成為人體裝飾藝術?!盵8]愛美是人的天性,文面的美飾作用是為了使臉面變得美觀。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文身在世界許多民族中都盛行,文身部位與圖案各不相同。如非洲和太平洋諸島土著民族的黥面文身,美洲印第安人文身,大洋洲新幾內亞人在腹部、腿部和臂部刺圖案,取材于蜈蚣、蜘蛛、鳥喙、月亮等,中國海南黎族過去文身,云南一些少數民族都有文身,有的土著民族仍把它視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裝飾。
民族心理和社會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民族的審美取向。獨龍族生活異常艱苦,但是堅毅頑強的獨龍族人生性樂觀,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追求美好,常常受自然界啟發(fā)而利用自然物進行創(chuàng)造。如受蜘蛛結網啟發(fā)制造竹蔑橋和溜索,模仿彩虹七彩顏色紡織漂亮的獨龍?zhí)?,采用石片在陡坡上建蓋房屋。獨龍江及兩岸的原始森林蘊含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適合很多物種生存,蝴蝶隨時隨處可見。美麗的蝴蝶,自古就被人們喻為美好和自由的化身,承載著人類高度的審美情感,如我國著名愛情故事《梁?!返慕Y局就是男女主人翁最后化蝶在一起。無疑也是獨龍人寄托靈魂,聯(lián)想和寄托生命形式的最佳對象。獨龍女文面主要是文臉部突出的中心部分,圖案以交叉或連續(xù)平行菱形紋樣、點狀紋及波形折線, 豎線構圖,左右對稱,整體形似展開雙翅的蝴蝶。面紋手法流暢,線條疏密有致,畫面動感強, 恰似振翅欲飛蝴蝶?!皠游镏朗紫仍谟谒鼈兊呐畈Γ谧匀唤纾ㄉ鐣┲行纬傻男睦飫觿?,又隨時在尋找著與之相適應的外化形式。動物蓬勃的生命力正好為這種審美心理的對象化提供了最恰當的形式?!盵9]蝴蝶經過卵、幼蟲、蛹的掙扎,最終破蛹化蝶,符合生命現象和生命規(guī)律的蝴蝶,自然成為承載處境困苦的獨龍族心靈滿足的民族審美形式,可以使人忘卻郁結、壓抑與痛苦等人生的苦難。所以,他們忍痛刺面, 將蝴蝶文在臉上終生相伴直至靈魂的盡頭,把對美的追求升華至天地之間。獨龍族文面作為人體裝飾藝術,畢竟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創(chuàng)造物,隨著社會進步,各種傳媒使用,民族流動和文化傳播,獨龍族人的想象力逐漸沖破社會生存空間和自熱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束縛,而可能慢慢的不再認為文面是一種美。
四、特定社會歷史的民族標記
在奴隸和封建社會,人口是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人口多少對于一個民族的興衰與否起著關鍵作用。獨龍族解放前保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在歷史上是個比較弱小的民族,人口很少,女人也比較少,以前還存在一夫多妻的婚姻形態(tài)。古代獨龍族備受周邊其它民族土司和奴隸主的剝削壓迫,曾經納入東南邊納西族木氏土司的統(tǒng)治,同時北邊的藏族土司和鄰近的傈僳族奴隸主經常到獨龍江擄掠人口做家庭奴隸。尤其是藏族察瓦龍土司,常年向獨龍族強收名目繁多的貢賦,甚至連人體器官都要征稅,婦女時常作為繳納被強擄為奴。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婦女命運悲慘,為了免遭擄掠,逃避土司的蹂躪與踐踏,忍痛在姣好的臉上文面毀容而不被擄走,使自己得以保全。也因此他們的文面在北部地區(qū)滿臉皆文,而南部地區(qū)只是小面積文面。處于這樣一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防止外族掠奪,獨龍族女人都給自己的臉文上標記。長此以往,文面也就慢慢成為獨龍族帶有反抗壓迫標記意義的民族符號。女人對獨龍族社會的發(fā)展,在增加人口方面至關重要,她們的文面是具有集體性、傳承性、穩(wěn)定性以及模式性的民族習俗,服務于獨龍族社會、生產、生活,并且一定程度與制度相關,凝聚著民族向心力。女子文面既是獨龍族維系氏族社會統(tǒng)一、生存的需要,也是民族渴望自由、發(fā)展與安全的心理需求。獨龍族文面直至現在都是獨龍族典型的習俗,其意義的獲得不僅具有特定的民族生理心理基礎,主要還是決定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當他們的社會形態(tài)改變后,自我認識提高和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文面的功能逐漸喪失,文面習俗也會絕跡,文面將成為獨龍族人的歷史記憶。endprint
結語
獨龍族女人文面,是獨龍族最具標志性的文化特征,是獨龍族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具有獨特的形式特點和極為珍貴的文化含義。蝴蝶變形圖案的文面豐富了我國乃至世界文身文化。在文面現象的背后,閃爍著獨龍族社會歷史的許多信息和原始文化密碼。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交流的社會文化變遷轉型中,獨龍族文面將喪失原型,賦予新時代的社會文化含義。它是獨龍族留下的一筆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探析其文化內涵,讓更多人了解獨龍族的文化和精神,有助于對之進行保護,也有助于把握獨龍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整合和繼承。
注釋
[1] 宋麗英.云南特有民族文化知識[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327.
[2]楊志明、章健剛.藝術的起源[M] .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12):210.
[3] 沈醒獅.獨龍族文面習俗現狀調查 [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
[4]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375.
[5] 施惟達、段炳昌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說[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254-255.
[6] 王鑫欣.淺析獨龍族女子蝴蝶式文面習俗 [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3).第28 卷第3 期
[7] 周明華、金星華.中國少數民族簡論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8.
[8] 李昆生.云南藝術史 [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26.
[9] 梁一儒、宮承波.民族審美心理學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276-277.
參考文獻
1 李冬冬.文化產業(yè)視角下河南民間美術保護與開發(fā)的新探索[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4).
2 權鳳、吳寒.生命美學的嬗變演繹——淮陽“泥泥狗”的文化寓意解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7).
3 沈醒獅.獨龍族文面習俗現狀調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
4 孫勇彬.加拿大原住民圖騰柱雕刻藝術的審美意蘊[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4).
5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6 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獨龍族文化大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