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爽
(天津醫(yī)院,天津300173)
肱骨近端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屬肩關節(jié)周圍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5%,在所有的肱骨骨折中占一半左右[1]。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其發(fā)病率也隨之增加。肱骨近端骨折人群中,60歲以上的患者占70%,且該年齡組的發(fā)病率在近30年內(nèi)增長了近3倍[3]。肱骨近端骨折合并盂肱關節(jié)脫位的發(fā)病率并不高,往往是由于骨折暴力大或肩關節(jié)脫位后不恰當?shù)膹臀辉斐?,此損傷治療常選擇手術治療,但術中常不能完全達到肱骨頭解剖復位,術后骨折不愈合及肱骨頭壞死的發(fā)生率也增大。因此,對于這種類型損傷術后規(guī)范化護理及康復鍛煉尤為重要。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采用切開復位、肱骨近端鎖定鋼板系統(tǒng)(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合并盂肱關節(jié)脫位的成年患者22例,通過術后護理康復鍛煉及隨訪,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齡30~72歲,平均年齡(64.6±11.5)歲。受傷原因:摔傷9例,交通傷13例,其中11例傷后診斷為肩關節(jié)脫位行閉合復位失敗后入院。所有患者均為非病理性骨折。受傷至接受手術時間1~8d,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肩關節(jié)創(chuàng)傷系列片投照。部分行肩關節(jié)CT掃描加三維重建。診斷均為:肱骨近端骨折合并盂肱關節(jié)盂下脫位,根據(jù)Neer分型[4]: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10例。本組病例傷前肢體功能正常,均可生活自理。術后22例患者均獲得至少12個月的功能恢復鍛煉指導及隨訪。
1.2 結(jié)果 本組患者手術時間為58~160min。22例患者術后獲12~24個月隨訪。骨折愈合時間8~18周。末次隨訪時Constant-Murley評分[6]51~96分,優(yōu)良率為74.2%;其中三部分骨折平均83.7分,四部分骨折平均70.7分。VAS疼痛評分平均1.9分?;技缁顒佣确謩e為:外展75°~165°,前舉平均90°~175°,外旋30°~90°,內(nèi)旋平均 T12水平(髂嵴至T6水平)。本組有1例患者術后發(fā)生肱骨頭壞死,此患者并無明顯疼痛,肩關節(jié)功能尚可,可進行簡單的日?;顒?;2例肩峰下撞擊綜合征,內(nèi)固定取出后,癥狀明顯改善;無深部感染、內(nèi)固定物斷裂、螺釘退出等并發(fā)癥。
2.1 一般護理 術中的操作和牽拉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血管和神經(jīng)損傷,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肢皮溫、血液循環(huán)、感覺及活動情況,包括患肢末梢的回流,肢體腫脹情況,肌力,指、腕、肘關節(jié)的活動情況。手術當天,患者平臥位或半坐位時,患肩采取前臂吊帶懸吊固定,防止肩關節(jié)脫位。注意引流管通暢情況和引流量,如引流量多,及時復查血常規(guī),以便及時糾正貧血。
2.2 康復護理 肱骨近端骨折后規(guī)范的康復鍛煉可以避免關節(jié)僵硬,使得關節(jié)功能得以最大恢復[5]。術后3~5d患者一般狀況良好,傷口無明顯滲出時,可以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肩關節(jié)被動活動,預防關節(jié)僵硬。同時可以主動活動腕關節(jié)和手指,以利腫脹消退。術后康復鍛煉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2.2.1 第一階段(術后1周內(nèi)開始) 此階段主要在術后1周內(nèi)(堅強內(nèi)固定術后1~2d)即開始被動功能鍛煉,鍛煉的力度以患者耐受為限。開始先在頸腕吊帶制動下幫助行上肢的鐘擺樣鍛煉,逐漸行上肢外旋功能鍛煉。3周內(nèi)復查X線片,在骨折內(nèi)固定穩(wěn)定的情況下,幫助行前屈及加強的外旋功能鍛煉,逐漸增加肌肉的等長收縮鍛煉。此階段治療需每次20~30min,每天2~3次,持續(xù)4~5周。為消除患者疼痛帶來的不利影響,此階段可適當給予止痛劑和肌肉松弛劑。鍛煉后,輔以冰敷減輕關節(jié)水腫及疼痛。此期禁止肩關節(jié)外展練習,鍛煉強度根據(jù)患者情況而定。
2.2.2 第二階段(術后3~6周開始) 術后3~6周復查X線,如患者骨折初步愈合,則可以考慮肩關節(jié)的主動活動練習,主要練習肩關節(jié)外展、外旋及后伸、上舉功能。囑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手指交叉放在頭頸后方,兩肘向前、向后活動。后伸的練習囑患者雙手扶握座椅或窗臺,緩慢下蹲,使肩關節(jié)后伸。在前屈練習時,囑患者患側(cè)手扶墻壁,做手指爬墻練習。前屈練習: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持木棒做上舉練習,如患者難以完成該動作,可用健手握住患手上舉。該康復階段的后期可練習以手觸背,接觸點逐漸向上移動,直至觸及肩胛骨下緣。以上鍛煉方法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加以練習。術后6周,主要以三角肌等長收縮訓練為主,以預防肩部肌肉廢用性萎縮。逐漸增加肩關節(jié)的活動度,可以控制在每周增加10°左右。術后8周左右開始進行日常生活的訓練。
2.2.3 第三階段(術后11~12周開始) 患者每周來醫(yī)院1次,指導幫助康復鍛煉。此階段在上述治療的同時,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和加強上肢力量鍛煉。首先抗阻力前屈外展鍛煉,上肢可依于墻上,也可在上肢負重物的情況下進行用力前屈、外展鍛煉,使肩關節(jié)得到伸展。然后行抗阻力后伸鍛煉,患者可將一端固定的彈力帶向后牽拉。接下來行抗阻力內(nèi)旋和外旋鍛煉,患側(cè)靠近一端固定的彈力帶,做內(nèi)收牽拉動作,屈肘90°,以肘關節(jié)為軸做離開身體的牽拉動作,使彈力帶拉長。此階段要注意耐力訓練,每天應堅持鍛煉50次。另外,應逐漸加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鍛煉,包括吃飯、穿衣、梳洗、處理個人衛(wèi)生等日常生活活動鍛煉。應注意復查患者骨折部位的X光片,在保障患肩運動功能最大恢復的同時,及時了解骨折愈合情況。此階段訓練6個月,鼓勵患者參加游泳、跑步、散步等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并參與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動,但應避免參加對抗性的體育活動和從事重體力勞動。鼓勵患者繼續(xù)堅持康復鍛煉,以達到肩關節(jié)功能最大恢復。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仍具有挑戰(zhàn)性,尤其是復雜的肱骨近端骨折合并盂肱關節(jié)脫位。手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時,合理的治療方法、解剖復位及精湛的手術技術有助于緩解患者疼痛、骨折的愈合及術后功能恢復[7]。肱骨近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制定一套完整的護理和功能鍛煉方法,并使患者接受至關重要,系統(tǒng)護理、康復治療可有效地減輕術后創(chuàng)傷周圍的疼痛和腫脹,并且促進骨折的早期愈合,控制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粘連,防止肩關節(jié)僵直,可顯著改善肱骨近端骨折術后患者肩關節(jié)的功能,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1]Kristiansen B,Barfod G,Bredesen J,et al.Epidemiology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J].Acta Orthop Scand,1987,58(1):75-77.
[2]Kannus P,Palvanen M,Niemi S,et al.Rate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in older Finnish women between 1970and 2007[J].Bone,2009,44(4):656-659.
[3]Neer CS,2nd.Four-segment classification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purpose and reliable use[J].J Shoulder Elbow Surg,2002,11(4):389-400.
[4]Boileau P,Trojani C,Walch G,et al.Shoulder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sequelae of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J].J Shoulder Elbow Surg,2001,10(4):299-308.
[5]Constant CR,Murley AH.A clinical method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shoulder[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7,21(4):160-164.
[6]Lee CW,Shin SJ.Prognostic factors for unstable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treated with locking-plate fixation[J].J Shoulder Elbow Surg,2009,18(1):83-88.